父母錯愛會耽誤孩子一生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說起愛孩子,每個家長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是如何如何愛孩子。其實不然,怎樣愛孩子不僅是個方法問題更是一門藝術(shù)。也許有的家長聽了此話不屑一顧:“愛孩子嘛,這是連老母雞都會的事兒,還徐璈什么學(xué)問和藝術(shù)啊?!币灿懈改笗Щ竺H唬骸拔夷敲磹酆⒆樱瑸槭裁催€打動不了孩子的心呢?”
事實上,愛孩子并非像老母雞護小雞那么簡單,但也不是想像中的那么深不可測,關(guān)鍵在于我們是否懂得愛和是否會愛。
·原因與分析
第一,從家長角度分析:大人們工作忙,掙錢忙,沒有時間管教孩子,平時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少。即使和孩子在一起,也很少主動與孩子溝通、交流,以為只要管孩子吃飽、穿暖,要什么給什么就可以了。根本沒有想過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如案例一)。
家長平時太忙,無暇顧及孩子,但有時靜下心來想想又愧欠孩子,家長們常用的辦法是“愛不夠,錢來湊”,有時孩子要什么給什么(如案例三),把孩子寵壞了。
家長在愛孩子方面有如下誤區(qū):
誤區(qū)一、惟有“讀書高”。這是家長最普遍的心態(tài)。有位家長和我說:“我認為孩子的惟一任務(wù)就是讀書,只要書讀好了,什么家務(wù)事都不用他做?!钡聦嵡∏∠喾?,家長越是有這樣的想法,結(jié)果是許多孩子書也沒有讀好,家務(wù)事更沒有做好。
誤區(qū)二、惟有“開心好”。現(xiàn)在大多是獨生子女,經(jīng)濟負擔(dān)不重,部分年輕家長只圖自己愜意,不想花太多心思和精力去管教孩子,覺得只要讓孩子開心就好,所以孩子提出的要求只要不是太過分,盡量滿足孩子。一位孩子尚在讀小學(xué)的家長說:“如今只有一個孩子,寵點嬌點也算不了什么。孩子愛干什么就讓他干什么。我們也懶得給他做規(guī)矩,自己樂得省心。因為一給孩子做規(guī)矩他就不開心,我們心也煩,所以想想也犯不著?!?
還有的年輕家長,由于種種原因,干脆把孩子丟給老人教養(yǎng)。結(jié)果是這些孩子長大后有部分不會尊重別人,沒有好的生活習(xí)慣,自由散漫,“大錯不犯,小錯不斷”。
誤區(qū)三、惟有“攀比強”?,F(xiàn)在家庭生活條件日益向好,部分家長助長了社會上一些攀比之風(fēng)。有位家長的觀點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他說:“我自己小時候家里窮,沒有條件讀書,所以文化水平低,為此吃了不少苦。我發(fā)誓不能再讓孩子走我這條路了,所以我覺得只要別的孩子有的東西,自己的孩子也不能少。”就是懷著這種心態(tài),一些家長有什么名牌或高檔玩具就買什么,有什么英語班、書畫班、音樂班、奧數(shù)班就送孩子去參加。結(jié)果是滿足了家長的虛榮心和好勝心,但是不是符合孩子的心愿卻不得而知。
第二,從孩子的角度分析:
1、從孩子具有冒險心理的角度講:
少年時期,是最富于幻想,最具有冒險精神的時期。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各種媒介的影響下,少年兒童喜歡模仿,尋去刺激,只想找點新鮮好玩的事干干,干完了自認為所謂的“大事”,卻不知道已經(jīng)觸犯了法律。或者說,即使知道自己犯了法也無所謂,因為他們中有一種人是法盲,還有一種人認為反正父母有錢或有社會關(guān)系,出了事可以擺平(如案例一)。
2、從孩子的依賴性角度講:
由于現(xiàn)在生活條件較好,孩子不愁吃,不愁穿,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位屬于“啃老一族”的孩子說:“我覺得反正父母有錢,我不需要上班掙錢,樂得在家里享受現(xiàn)成的。雖然我暫時沒有工作,但父母生我養(yǎng)我,總不能不管我吧。”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少數(shù)獨立能力差的孩子就在家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日子,慢慢地養(yǎng)成了好吃懶做的壞習(xí)慣,缺乏愛心,沒有責(zé)任心,對什么都無所謂(如案例二及背景資料提到的“啃老族”)。
3、從孩子的自我意識角度講:
少年時期正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們往往只體會自己的感覺,不顧別人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不假思索,沖口而出,很容易傷害他人。不易體會到父母對他無私的愛,以及為這些愛所付出的心血。
有些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家庭有錢的孩子如此,家庭沒錢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寧可自己過得百倍艱辛,也不讓孩子“吃苦”)。有些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私欲膨脹,不知道愛惜,不知道愛惜,不知道節(jié)約,更不懂體諒父母。如案例三中的孩子教訓(xùn)母親的話“從明天開始,你們都要省著花錢,因為這錢是我的。”和案例四中的孩子不肯讓母親嘗一下自己吃剩下的嚇,還明確表示蝦只屬于他。
有位家長感嘆道:“我們父母盡心照顧自己孩子的生活,送孩子上學(xué),接孩子回家,琢磨孩子的愛好,有時說話也加倍小心,但不知什么時候你就上了他所謂的“自尊”,他就誤解了你,你對他的好就像是在害他一樣。你嚴(yán)厲一些他就拒絕和你溝通,你對他的好像是在害他一樣。你嚴(yán)厲一些他就拒絕和你溝通,你對他放松一些就上網(wǎng)沒完,真是的,做父母難呀……”
·方法與建議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yǎng)不是花最多的時間、最大的精力去順應(yīng)孩子,去關(guān)注孩子。而是花有效的時間、有價值的精力去幫助孩子盡快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學(xué)習(xí)等方面的習(xí)慣,培養(yǎng)其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1、讓孩子體驗挫折
現(xiàn)在城里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即使在農(nóng)村,最多也只有兩個孩子,所以,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受到全家人的呵護。尤其是和祖輩同住或請祖輩幫助帶孩子的人家,更是呵護有加,要風(fēng)得風(fēng),要雨得雨。
有個孩子曾和我說:“從小全家都護著我,我提什么要求他們幾乎都能滿足。如果不能馬上滿足我的要求,我就學(xué)孫悟空大鬧一通,他們拿我沒辦法,最后還是得滿足我?!比绱艘粊恚⒆拥乃叫牟粩嗯蛎?,變得霸道無理取鬧起來。
還有,現(xiàn)在不少孩子有一種“輸不起”的心態(tài)。比如孩子受不得半點委屈,如果在學(xué)校被老師批評了,或讓同學(xué)嘲笑了,他都會長時間不開心,回家就對大人發(fā)脾氣。此時大人應(yīng)好好與孩子溝通和共情,談自己小時候同樣遇到過此類事件,并教育他該如何對待。要不然無原則哄著他和讓著他,不想讓他體驗挫折,長此以往,寵壞孩子,到頭來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應(yīng)該讓孩子體驗一些挫折,使孩子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事事一帆風(fēng)順,碰到困難和問題不要逃避,要敢于面對,用于解決。讓孩子明白有許多人生經(jīng)歷每個人必須要自己面對,別人是無法替代的。
2、愛在心里要有“度”。
愛在心里要有“度”,是讓我們做家長的要懂得如何愛。下面就說幾個事例。
①把愛藏起一半。這是一位懂得怎樣愛孩子的母親所講的意味深長的話,很精彩。對孩子“要把愛藏起一半”,意即要求父母親學(xué)會節(jié)制地愛、理智地愛。如果父母為了疼孩子,從孩子小時起就什么事兒都由父母包辦代替,什么時候都不想松手放開,那么一旦孩子大了,離開了父母,到那時父母的愛將會鞭長莫及,最后受害吃苦的還是孩子。
②將愛寓于無聲。在與孩子情感交流時,親吻、握手、撫摸、擁抱以及目光接觸等都是溝通方式。這些動作看起來似乎不值一提,但對那些需要慰藉和鼓勵的孩子來說卻彌足珍貴。
生活中,做父母的應(yīng)學(xué)會并善于運用這樣“無聲勝有聲”的愛的語言,讓它們?nèi)〈詈⒆觽冾^疼的嘮叨和訓(xùn)斥。
③“硬”心腸的背后是什么?許多父母都有這樣一個想法:只要孩子讀書好、成績好,能考上大學(xué),什么事都不需要孩子做,自己再苦再累也值。我認為這句話本身并沒錯,但遺憾的是,家長這種良苦用心未必都能見效。現(xiàn)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書沒有讀好,事也沒有做好。
3、讓孩子學(xué)會獨立
常聽到許多家長不時發(fā)出感嘆:“別看我兒子長得比他爸還高,可還真是個小孩,什么事都不懂,也不會體諒父母。我在他那個年齡,都已獨立地工作了,現(xiàn)在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獨立?”“是呀,甭說我女兒都讀高二了,除了任性,遇事一點主見也沒有,還都依賴著我們”。為什么孩子依賴性那么強,缺少獨立主見?
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可從小事做起。比如孩子的房間從小就要讓他學(xué)會自己整理;孩子上學(xué)有時忘記帶文具什么的,不要給他送去,讓他自己跑回家拿。這樣他才會長記性,而且能養(yǎng)成不依賴他人不責(zé)怪別人的好習(xí)慣。
4、不刻意“塑造”孩子,就是較好的教育和愛護。
記得溫家寶總理曾說過:“孩子需要的不是貴重的玩具,不是鮮花,也不是蛋糕,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活潑的童年?!?
①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心理空間。只有當(dāng)父母不想過多地控制孩子和不刻意地“塑造”孩子時,孩子才有一個相對自由的心理空間,孩子才有可能發(fā)揮自己的長處。
②給孩子一個發(fā)泄情緒、表達不滿的通道。從心理學(xué)的角度講,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所以孩子的負性情緒往往是不由自主地向父母發(fā)泄。此時的家長若要把他的“勢頭”壓下去是最簡單的方法,但也是最差勁的做法。比較好的做法是暫時以不和孩子爭辯的方式“示弱”,讓他發(fā)泄,表達他的不滿。等他的“激烈言辭”過后,找個適當(dāng)?shù)臅r機和他談心和溝通,讓他自己認識到剛才的行為舉止有什么不妥之處,這樣孩子才會慢慢成熟起來。
③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在家中的責(zé)任。當(dāng)孩子學(xué)習(xí)有進步的時候,或當(dāng)孩子回家后自覺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及時表揚他。并告訴他:“爸爸媽媽做好自己的工作,你讀好自己的書,每個人都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也就為我們的家盡到了責(zé)任,那我們的家就是個幸福的家?!焙⒆勇犃诉@番話,他會感到自己和大人一樣在為這個家“出力”,在盡到自己的責(zé)任,心里理會感到高興,有一種被肯定、被信任的感覺。此后“讀好自己的書”就會變成孩子的一種自覺的行為加以強化。請思想,它的效果能代替家長多少叮嚀和嘮叨啊。
我的感言: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在“愛”的名義下,傷害了孩子。著名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馮鞏“塑造孩子”的故事和香港明星成龍“刻意愛子”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迪。
[更多…]
this is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