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9 11:06:52
2016-05-07 11:43:01
2016-04-22 09:41:32
2016-01-13 10:26:01
2016-01-07 11:08:09
2015-11-10 10:45:53
2015-06-09 23:36:39
2015-06-08 14:17:22
2015-05-28 10:07:33
2015-05-22 13:52:08
孩子入學初期,家長通常要和孩子共同完成作業(yè)。經過一段時間的陪同,家長就要逐步放手,慢慢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通過家庭作業(yè),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在輔導孩子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作業(yè)是孩子的事。說到孩子做作業(yè),想起很多家長說:孩子做作業(yè)不主動。在孩子學習這件事上,孩子與家長的關系,讓我想起了家長和孩子一起徒步時的情景。第一種家長背著孩子走,家長走起來,孩子才前進。家長坐在旁邊,孩子才會寫作業(yè)。
閱讀全文小朋友雖小,大腦卻比成人的要忙得多。昨天與兒子從華理出來,一路走著回家。在路旁一顆大樹下,兒子停了下來彎腰看著什么。一會兒追上我說他發(fā)現(xiàn)一只刷子陷在樹旁的泥土里,他感到很奇怪,為啥刷子會陷落在路上。“對呀,刷子本來應該在家里洗涮地方的拐角處呀?難道它……也許它聽到外面車水馬龍的聲音,聽到人們在馬路上的嬉戲談笑聲,也很好奇,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我開了個頭,兒子立即響應到“它自己想出去看看,一會兒主人也不會發(fā)現(xiàn),于是一蹦一跳地出了小區(qū)(我故意配合著一蹦一跳起來)。
閱讀全文你今天跟孩子講了很多道理,孩子到底接受了多少,你思考過嗎?“說話的方法由講者控制,但是效果由聽者決定?!笨吹竭@句話時,讓我一驚,原來我們說什么不重要,孩子接受什么才重要。話有很多種方法說出來,使孩子完全或大部分接受我們意圖傳達的信息,我們的溝通才有意義。所以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就是證明我們的方法不對。孩子的抗拒是對我們說話方式不夠靈活的指控!別忽視了孩子也有言論自由呀!怎么樣才能好的溝通效果呢?除了有和諧的氣氛,還得講方法是吧!好吧,既然每個孩子都不同,如果想達到目的,作為父母,我們必須花心思去陪伴孩子,總結適合自己孩子的溝通方法。
閱讀全文如何陪伴奔向未來的孩子們(一) ———2016第二次指導師學習感悟 有一個年齡群的人無須施加任何壓力就會勇于創(chuàng)新,那就是學齡前兒童。那么他們的頑皮、好奇和想象力什么時候,在什么情況下漸漸消失了? 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講義中提出了要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家長在陪伴孩子的方式方法上也要創(chuàng)新。面向未來,家長和孩子都會經歷抗拒趨勢,迷茫趨勢,適應趨勢,創(chuàng)造趨勢。我想我們應該是走在前面的一波,要看清楚真正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最快速地適應和創(chuàng)造家庭教育的新趨勢。
閱讀全文20160113胡永秀分享:昨天看到幾篇自己以往的分享,很有感觸!想到自己還沒踐行好,也想到一位媽媽說:“學習沒用,手里拿著家庭教育的書,一邊看著,一邊還要沖孩子發(fā)火。”這就是很多人慢慢放棄的原因吧,因為很多人很希望“家庭教育的學習”就像童話故事中的點金棒,點一下我們的腦袋,我們就能很快在教育孩子方面變得那么智慧,篤定……而我們的腦袋里的觀念卻是幾十年的沉淀,我們的習慣、性格、以及身體狀況以及生活中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等等都在影響著我們的踐行。
閱讀全文20160107胡永秀分享:“講故事是貫穿人類歷史的強有力的溝通工具,而情景力圖在一個全新的背景中使用該工具?!? 今天學習看到這句話時又想到羅胖老師講的一句話:“人是一種故事動物?!彼f 故事是人類傳達信息最重要的一個工具。很多像醫(yī)學、天體物理學、力學等等高科技的,特專業(yè)的知識直接講給我們聽時,肯定一頭霧水,但把這些特專業(yè)的東西拍成劇的話就會傳入老百姓家。像《火星救援》《實習醫(yī)生格雷》等等。所以說人類的所有信息世界,甚至觀念世界都是由故事塑造成型的。
閱讀全文靜安家庭教育讀書沙龍第五期總結 沙龍策劃:中華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上海閔行團隊 沙龍主持人:胡永秀家庭教育指導師 沙龍時間:2015年5月31日周日9:00-11:00 沙龍地點:靜安新村居委會 學習內容:《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第23卷《我和“三個孩子”的故事》《優(yōu)秀的理由很平常》《你護好孩子的“第一張骨牌”了嗎》 《“改變孩子,先要改變父母”的十大理由》 今天參加的人員有:胡永秀、劉巍、黃淑冬、余瑞肖、王文月、李興巧、朱麗峰、吳穎 這次活動我遲到了!因為自己是主持,這邊也沒有其他指導師帶領,要是大家在等我的話那該多不好呀!這樣想著,心里很內疚,一邊向讀書點奔跑,一邊想下次要注意時間。
閱讀全文以先見,見未來 6月6日我參加了家庭教育指導師第六期集體活動,我們?yōu)榱斯餐哪康淖叩搅艘黄稹R蛔哌M教室就讓你精神煥發(fā),因為大家充滿活力,都是有了孩子人了,卻對讀書和學習仍然積極熱情。甚至比學生時代還要努力,因為大家都知道為了什么。與這群充滿愛心的讀書人交朋友,覺得自己也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很是快樂的一件事。這次活動中我做為我們組的代表總結了《能力提升》(1—15)講、學習家庭教育的收獲,也作為靜安新城讀書點的主持人分享了個人成長。
閱讀全文“把溺愛當真愛”有感一說到溺愛就想起孩子兩三歲時帶孩子在小區(qū)里玩,看到的幾個畫面。畫面一:一個奶奶在兩歲多的小孫后面追著,一會兒喂孩子喝口水,一會兒給嘴里塞塊水果。因為孩子不要喝不要吃。所以奶奶只能直接塞孩子嘴里了。有一天到我家吃飯,那位奶奶說主要是想讓孫子看看我兒子是怎樣獨立吃飯的。聽說我兒子吃飯吃的很香,讓小孩影響一下,也許她孫子也會好好吃飯。結果在吃飯過程中小孫子只是開始在飯桌旁坐了2分鐘,就下地滿客廳跑,奶奶就拿著碗跟在后面喂。
閱讀全文自從孩子上小學后,我總擔心孩子預習不認真,復習不到位,寫作業(yè)粗心出錯,因此總想著坐在他的旁邊盯著。但又想著一會兒還要做晚餐,所以每天一到該寫作業(yè)的時間,就催著兒子趕緊進書房,然后自己帶著“很辛苦又不得不去做”的“責任感”坐在孩子旁邊。一年半下來,結果是孩子在寫作業(yè)上一直不主動,每天等著我提醒才不情愿地拎著書包進書房。有時嘴里還會自言自語地說:“討厭作業(yè)”!在學家庭教育前,我看到這種情況總不免嘮叨幾句。認為孩子就不應該有討厭作業(yè)的情緒,甚至聽孩子那樣說認為孩子是不求上進而難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