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師在《讓孩子學會學習》這一節(jié)里說到一句話“一個人生活通過兩種方式改變著,一是所交往的人,一是所讀的書?!蔽液軕c幸我能同熱愛家教事業(yè)的老師們攜手同行,也慶幸能學到顧老師的課,讀到顧老師的書。孩子沒有錯,只是我的方法欠缺,所以,我對孩子充滿信心,對我自己也是。學了這課,我打算在兩個方面對他進行糾正,一是家務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對提升他學習的責任感大有益處;二是讀的能力引導,希望他繼續(xù)讀各種各樣的書籍,而不是看。
閱讀全文家庭教育實踐第二課講到讓孩子學會做人。其中談到誠實守信這一方面。讓我很受震動,仔細想想,顧老師舉的例子,似乎就是在講我。孩子從小被他奶奶用“狼來了”“警察叔來了”嚇唬,能忍一時的調皮,卻落了個膽小怯懦的性格。我自己本身也是有錯,時常會用“你不聽安排,我只好給你班主任打電話了”之類的話促使孩子安分聽話,結果,無形中在孩子的心里為班主任樹立了一面敵對勢力的旗幟。內心起了排斥,怎么能全力追隨?幸虧我聽到這一課,我悟到這么多。
閱讀全文學到課程第五節(jié),育人高于知識傳授。顧老師在課上提到狼爸的教育。這個話題這幾天在網上很熱,究其原因,在于“詩詞大會”讓董卿又紅了一次。她在節(jié)目中提到她成長過程中父親的各種不近人情的苛責和管束。她的一席話難免會讓全國人民把狼爸和成功聯系在一起。但真是這樣嗎?顧老師說了,狼爸育人的成功不是打,在打人背后,是他們對孩子進行的愛的教育,他們尊重和愛護自己的妻子,對家擔起責任。在打人背后,是他們對孩子進行學習和自理能力的養(yǎng)成;在打人背后,是他們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yǎng)。
閱讀全文現在社會空前浮躁。人們大多傾盡心力追逐著實實在在的物質財富,而對于一朝一夕不能產生效益的那一類東西,比如精神追求,甚至天倫之樂,是不大愿意去費神的。。
閱讀全文“失道而有德 失德而有任 失任而有義”,一個人對國家來說道德仁義都沒有了,然后才會對自己父母“禮毀樂崩”,作出逼父親留遺囑的丑事。對于沒有品德底線的人來說,學識越高越腐蝕國家,學識越高越殘害百姓,學識越高越毀滅家庭。。
閱讀全文網文《離婚不會窮三代,但糾結可能毀一生》,文筆犀利,一定敲醒那些深陷痛苦不得救贖的人。著名心理學家米紐慶說過:家庭成員的構成遠遠沒有家庭中的互動模式重要。如果家里沒有愛和尊重,只有爭執(zhí)甚至謾罵的話,“親爹親媽養(yǎng)親娃”還不如單親來得有利。。
閱讀全文讀到一句話,“多年之后我終于明白,面對命運,媽媽把能輸的都輸掉了,把能贏的都贏來了。只不過,輸的她都留給了自己,贏來的,她都留給了我?!边@句話我每次想起,都感動得想哭。我相信普天下每個媽媽都是這么做的,但區(qū)別就是,你是自己說了出來,還是留給時間,讓孩子自己悟到。前者是索取,后者才是愛。心理學上講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條件的愛,也就是說這愛不因為他聰明或愚魯隨之增減,不因為他犯錯就不喜歡,當然,也不因為“指望他孝順”才對他好。
閱讀全文有一篇文章指出“家長發(fā)脾氣,孩子頭痛”,我想起了劉大善人講病。的確是這樣,很多生理功能的病變都和心理以及情緒有關。平和的態(tài)度才不會傷自己的身,不會毒孩子的心。。
閱讀全文這本就不是個非白即黑的世界,很多人和事都處于中間地帶。在正常小孩和神經癥之間也有一個群體,被各種心理問題困擾。我呼吁大家關愛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時一刻的好壞得失不要苛責。。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