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2 16:58:00
2009-05-22 10:06:00
2009-05-18 10:23:00
2009-05-14 12:14:00
2009-06-11 11:13:00
2009-05-22 10:13:00
2009-05-22 10:12:00
2009-05-22 10:08:00
2009-06-10 09:47:00
2009-06-10 09:45:00
門診:“醫(yī)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剝弄兩只手,你看看他兩只手!”母親拉著一個十來歲的男孩走進咨詢室,剛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訴說起來,邊說邊拽著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我面前的茶幾上?!斑€有那只手!”在母親的逼迫下,男孩畏畏縮縮極不情愿地將另一只手也放在了茶幾上,并松開了攥緊的拳頭。這是一雙十指光禿禿、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圍的皮膚粗燥增生,倒刺翹起,有的還留著撕扯后的傷痕,和眼前白凈羞怯的男孩極不相稱。母親繼續(xù)在抱怨:“醫(yī)生,為了這孩子,我連工作都辭了。
閱讀全文教育六歲調皮小男孩的高招最主要是使孩子在避免任性之時又不失個性這里的個性,是指有主見,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和合理 行為。而任性,也表現(xiàn)為堅持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可是,卻被 俗稱為“無理取鬧”。就是說,任性的本質是“元理”,即堅持 的不是合理的。有道理的,如有的小孩不讓媽媽做飯而要陪他 玩;媽媽做好了飯菜不吃,非要去買零食吃不可。任性的外在 表現(xiàn)是“取鬧”,即蠻不講理,常見的有哭鬧。吵鬧。在地上 打滾,強拉著別人、甚至打人等。
閱讀全文孩子剛剛入園,全家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沒吃飽,會不會想念家人,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于是接孩子回家后,就會出現(xiàn)許多新的話題。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我們提出以下“五要”和“五忌”,供廣大家長參考?!拔逡笔恰白呗坊丶摇焙⒆觿倓側雸@,離開家人一整天,見到家人會有“撒嬌”的表現(xiàn)。家長在接孩子時,可以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但仍然要注意堅持讓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完全能夠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堅持讓孩子自己走回家,也是給孩子一種他已經(jīng)長大了的心理暗示,這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閱讀全文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們的很多父母在對待孩子教育上,應去掉那些讓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須”等詞匯,而通過“啟發(fā)、暗示、商量”等形式來進行。這種形式的教育,孩子會更樂于接受,更喜歡。原文對兒童影響最大的暗示就是體態(tài)手勢、表情。如果孩子愛說話,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動作,家長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師敲敲桌子等,都能幫助孩子克服缺點。
閱讀全文在兒童的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突然出現(xiàn)性情急躁、不聽話的情況,不愿讓別人干涉他們的事。這種現(xiàn)象常發(fā)生在學齡前兒童,多屬正常現(xiàn)象。但也有一些孩子存在較明顯的逆反心理,影響了心身健康和與周圍人的關系。逆反心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形成的原因包括:1、 家長缺乏與孩子經(jīng)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xiàn)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2、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使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必然出現(xiàn)逆反。
閱讀全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家長”這個特殊群體總體素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幼兒家庭教育課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的家長卻無法把握好家庭幼兒教育的尺度。筆者認為在幼兒家庭教育中應把握以下七性:教育的互動性———在教育孩子時家長首先要學會與自己的孩子進行“溝通”。如果想和自己的孩子和諧地溝通,家長不只需要運用語言,還需要細心地觀察孩子生活,敏感地領悟孩子各種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傾聽孩子的心聲,并懸置起自己的成人感,用全部的心智去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意圖,在此基礎上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方式,回應孩子的需要,使得每位家長成為最適當?shù)慕逃貞?,重視與孩子的教育互動性,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做他們的朋友,進而促進孩子的發(fā)展。
閱讀全文如果你的孩子發(fā)現(xiàn)讀書是一種順利而且有趣的體驗,那你更應當在他心中植入讀書的欲望。你應該每天或至少每周數(shù)次念書給孩子聽,并形成定時讀給他聽的習慣。選擇有趣味性的書給孩子看,比如那些有漂亮插圖的惹人喜愛的圖書。孩子們喜歡有人物、場景以及他們熟悉的事物的圖畫和照片。同樣,他們也喜歡動物圖片。童話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魅力的。理論顯示它們是有效的工具,可以幫助孩子們在認識世界時免受傷害,并認清現(xiàn)實和虛幻之間的差異。童話故事還能促進孩子們的抽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閱讀全文孩子到上學年齡的時候,往往產(chǎn)生與父母一種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里有什么話也不愿向父母說,對于父母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chǎn)生抵觸、不順從的情緒。人們把孩子的這種現(xiàn)象稱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對教育者有明顯的“反控制”、“對抗”心理,即你要求我這樣,我偏不這樣。而這種情形,最容易引起父母的惱火。而父母越是惱火,對于孩子越發(fā)訓斥,這樣就使孩子更加反感,直接影響到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常關系,以至于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閱讀全文據(jù)心理學家研究,嬰兒生來懼怕的東西有兩種:一種是怪而大的聲音;一種是身體失去支持而跌倒。其它的懼怕心理都是后來養(yǎng)成的。又據(jù)對大量材料分析表明,孩子的膽小、懼怕心理的產(chǎn)生,與生活環(huán)境、家長的自身行為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有關。因此,消除孩子膽小、懼怕的心理,培養(yǎng)勇敢的品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了解分析幼兒膽小、懼怕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然后視具體情況予以解決。比如,有的孩子在眾人面前說話、表演,顯得十分膽怯,常常是由于過去說錯了、演壞了而受了成人的“嘲笑”所致。
閱讀全文第一、平等原則。心理學研究證明:孩子與父母平等的爭辯,不僅是互愛的一促體現(xiàn),而且能夠幫助孩子樹立信心,明辯是非,豐富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獨裁”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災難性的。許多家長覺得辛辛苦苦賺錢養(yǎng)孩子,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必須服從自己。這種觀念應該改變,要把孩子看做是與自己平等的人。第二、尊重原則。我們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們,有的家長只希望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而不能有自己的觀點或者申辯一下,否就對孩子大聲訓斥。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