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8 12:53:53
2013-12-15 12:07:52
2013-11-30 10:52:42
2013-11-20 14:56:51
2013-11-16 18:38:49
2013-05-15 11:32:33
2013-05-12 22:37:35
2013-05-02 21:24:51
2013-04-30 09:59:43
2013-04-28 13:11:23
昨晚,聽朱老師講課,朱老師引用了老舍先生的例子:“老舍先生曾深情地回憶母親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jīng)歷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的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此想到,我曾經(jīng)寫過的一篇文章。附文:<瑣憶母親對我的生命教育> (2012-09-19 10:36:18) [編輯] 分類: 情系父母 散文 標簽: 母親 生命教育 【收藏該博客】 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沒了,這多少讓人感到悲哀,盡管我從沒見過她,但畢竟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 聽說女孩在離去的時候似乎很平靜,沒有對父母的怨恨,沒有對母校的不滿,只是給曾經(jīng)有感情糾葛的男友發(fā)了一條短信,然后回到家中,從五層陽臺上一躍而下,結束了20歲的生命…… 該如何看待生命,兒時,我們接受的是傳統(tǒng)的生命教育,“體膚毛發(fā),乃父母所賦”,愛護生命,是“大孝”的體現(xiàn)。
閱讀全文2013年12月13日,一位家長焦急地請教我:在永興小學讀三年級的孩子對老師說了個大謊,她和同班三個同學請了假,說去參加藝術學校學鋼琴(其實去銀泰玩),當班主任告訴我的時候,我恨不得打她一頓,讓她長長記性。但我學習家庭教育后,覺得打肯定不好,但沒好的辦法,因此急于向你討教處理的方法。我簡要了解事情經(jīng)過后,給了她三點提示:一、孩子成長過程中犯錯誤是必然的,家長首先要接納;二、光打罵不引導只會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特別是說謊,你越打她說謊越多,因為孩子知道是錯的,為逃避打罵只能不斷說謊。
閱讀全文家長一開口 孩子就發(fā)笑 在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中,作為長輩的父母有足夠的文化資本或知識資本向孩子傳遞文化和知識,因為年長者總是比孩子們擁有更多的文化和知識。從古代直至幾十年前,獲得文化和知識需要很長的時間,如一個人要成為名教師或學者,沒有二三十年的學習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已經(jīng)到了信息時代,電視、電腦、網(wǎng)絡等數(shù)字化媒體成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工具后,學習速度、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了,年長者對年幼者具有文化和知識的絕對優(yōu)勢明顯地下降。
閱讀全文家庭教育個案輔導的一封信 ——致富春四小顏**同學的班主任老師 章**老師:你好! 經(jīng)過和顏**同學幾次聊天,我發(fā)現(xiàn)他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沒有心理障礙。分析他從一年級到現(xiàn)在的行為發(fā)展過程,與下面一文中的泰迪有很多相似之處,不同的是他不是家庭意外變故,而是家庭教育中有太多太多的失誤,我已在努力幫家長改變;還有就是三(下)以來,學校教育中個別任課老師有一定的偏差。
閱讀全文為小孫子的“多動”傷腦筋 那天去上海,剛是星期五,可發(fā)現(xiàn)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孫子錚錚在家里?!霸趺床簧蠈W?”我有點奇怪。“今天學校秋游,班主任說,這孩子在教室里都閑不住,一出去更管不住,就不允許參加?!彼麐尩哪樕蠈憹M了無奈?!霸趺磿沁@樣?”我十分驚訝?!懊看稳W校接孩子,班主任老師總是向我告狀。要么是說孩子上課發(fā)言從不舉手,亂叫亂囔;要么說孩子課堂上一點都不專心,老是搞小動作;要么說孩子經(jīng)常影響其他同學學習,弄得家長意見很大……” “真的?”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閱讀全文凡做家長的都有過幫扶孩子學會走路的體驗,孩子從會爬到學會走路都是在家長耐心幫扶下實現(xiàn)的,蓋因為家長內心很希望孩子早點學會走路。家長引導孩子學會走路,通常先是讓孩子學“打停?!?,就是扶著孩子能站起來,然后放手,當然在初次放手時,孩子就歪斜著倒了,家長往往扶住,然后再來…… 當孩子能站著停住后,家長就試探著讓孩子移動步子,可孩子肯定動不了步,家長就離開孩子幾步遠,張開手迎接,孩子果然移動步子,倒向家長,開始是兩步、然后是三步、四步……最后終于能自己蹣跚走路了。
閱讀全文不朽的“朽木” ——致沙江老先生 曾經(jīng)你站在山顛,
俯視群山低矮浮云縹緲,
立志成為一樹棟梁,
支撐起高屋大廈蔭庇塵緣。伐木工無情的傷害,
把你推向荊棘叢生的山腰; 一場罕見的洪流,
將你沖到渾濁的江上。波浪翻騰江水滔滔,
你隨波逐浪升騰跳躍,
終于你浮向江沙的邊緣,
慢慢將成為朽木爛掉。是漁娘發(fā)現(xiàn)了你的價值,
清理你的皮膚,
理直你的腰桿,
還你本應有的挺拔和堅實。
閱讀全文每次探視父母回城,我的包里少不了一樣東西——瓜子,有時是向日葵瓜子,有時是南瓜子,那是母親給我亙古不變的禮物。早在富陽中學讀高中的時候,母親就形成這樣的常規(guī)了。一般我四周回家一次,母親除了給我點錢,弄兩罐菜,另外就是一包瓜子了。那時候,國家和社會太窮了,我家里也很貧窮,一包瓜子也許算是一個上等的禮物,可母親辛勤勞動得來的那點瓜子,大多留給我一個人享用了。高中畢業(yè)后,回鄉(xiāng)任小學教師,享受母親瓜子的特權被客人們取代了。
閱讀全文(這是孫承安同志寫得一篇文章,讓我發(fā)在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上)。上海的那個小孫子今年六周歲了。我們做爺爺奶奶的平時不想把它帶在身邊,只是寒暑假才接來小住一段。因為,我們明白隔代教育的種種弊端,孩子與父母生活在一起才有利于健康成長。日前,妻子身體不適,去上海華東醫(yī)院住院檢查。我白天在病房陪護,吃了晚飯便離開醫(yī)院。整整半來個月,雖日出夜歸,但每天晚間能與小孫子親近片時,還督促他寫幾個毛筆字。他雖淘氣,卻也可愛。一到清晨,他媽催他趕緊起床上幼兒園了,可他卻還要鉆進我的被窩里來親熱一下。
閱讀全文外甥女過兩周歲了,她有個突出的優(yōu)點就是自己進食。每次和外甥女進餐,外甥女總是坐在寶寶凳上一個人心無旁騖的吃飯菜,從不需要大人指點些什么。那一天,外甥女和我們一起家庭晚宴,她照例坐在寶寶凳上一個人享受著各種美食。也許是有點累了,吃著吃著,她竟然趴在面前的盤子上睡著了。稍后,也許被我們的聊天吵醒了,我們以為她可能要哭,可孩子一醒來,又開始開心地吃了起來,弄得我們一家人哈哈大笑。經(jīng)常見到一些孩子,吃飯總要大人去管,甚至哄騙、追逐著讓孩子吃下一口飯。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