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融洽的親子關系
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曾講述這么一個案例:16歲的少年趙小韓,因為不堪忍受母親的責罵,用鐵錘砸向母親的頭部,致母親重傷。趙小韓上初中三年級,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平時只有母親在家照顧小韓的生活,督促他的學習。母親在學習上對他要求十分嚴格,要求他考試必須進入班級前10名,否則就讓他寫檢查,并將檢查貼到小韓班級的門口,讓全班同學羞辱他。這天下午要考試,中午吃飯時,母親又舊話重提:“這次考試要是進不了班級前10名,就把你寫的檢查貼到你們教室門口?!毙№n看母親心情不錯,便壯著膽子對母親說:“媽,我已經盡力了,我這次只能考到前20名,以后我再努力,慢慢往前進。”誰知話音沒落,母親便勃然大怒,邊哭邊罵:“我怎么養(yǎng)了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我每天辛辛苦苦照顧你,你什么都不用做,連學習這么一件事你都做不好,你還能干什么?”這一下,飯吃不下去了,小韓便背起書包要到學校去,母親還在歇斯底里地叫著:“這次你要考不到前10名,就不要再進這個家門!”已經走到門口的小韓,這時候大腦一片空白,看到門旁一把小鐵錘,便不顧一切地抓起來,向母親的頭部砸去,母親應聲倒地,血流如注。
看到這個案例,我在震驚之余,心里在想:孩子是怎么了?難道他對自己的生身之母真的有刻骨的仇恨嗎?不,這是因為母子之間缺乏溝通,長期的心理壓抑,讓他在此時失去了理智。
與此類似的慘劇還在繼續(xù)上演。本學期剛開學兩天,上海就接連發(fā)生了三起中小學生跳樓事件。
調查顯示,自殺已成為中國青少年頭號死因。上海兩位醫(yī)學專家聯(lián)合對153例急診自殺未遂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自殺未遂者大多為20歲左右的年輕人。中華自殺救援網每年平均接到全國各地1000多個求援電話,其中青少年占相當大的比例。
這些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雖是復雜的,但與親子之間溝通不暢、關系不融洽密切相關。有關專家通過調查得出結論:原本應該是孩子最親的父母,對孩子的心理狀況并不重視,親子關系惡劣已經成為孩子自殺的高危因素。試想,如果這些孩子與家長關系密切,有了什么煩惱能及時向父母傾訴,心頭的苦悶和壓抑及時得到釋放,何至會發(fā)生如此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是時常聽到同事或朋友抱怨:這孩子也不知是怎么了,以前回到家里喳喳個不停,上了中學之后,像變了個人似的,回來一句話都不說,把家當成了旅館。也有不少做父母的為孩子的叛逆、桀驁不馴而頭疼不已。北京市曾對3000多名小學生做過一項關于親子關系狀況的調查:6.62%的孩子懼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19.22%的孩子對父母反應平淡,56.28%的孩子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4.75%的孩子喜歡自己的父母。多么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它在警示我們:改善我們與孩子的關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那么,造成親子關系不融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父母教育觀念上存在偏差。
這首先表現(xiàn)在不尊重孩子作為一個人的獨立人格。許多父母頭腦中還殘留著“孩子是自己私有財產”的親子觀,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養(yǎng)的,我管教他還不是天經地義的?他就得聽我的。于是,偷看孩子日記、私拆孩子信件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在許多家長眼里,孩子永遠是孩子,習慣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要求子女,子女對父母的話要絕對服從。因而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不是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總是以居高臨下的教訓的口吻說話:“你必須……”、“如果你不……小心我……”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我們產生畏懼或抵觸情緒,怎么可能愿與我們親近溝通?
其次,只重視學習成績,忽視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尊重孩子成長的自由和規(guī)律。不少父母是不談學習不開口,開口必是談學習。調查統(tǒng)計,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內容,70%都與學習有關。另外,父母與子女對學習成績期望目標差距較大:據北京市青少年研究所對北京市350對母子期望的調查表明,有63.9%的母親期望孩子學習優(yōu)秀,與孩子自身的期望相比高出20個百分點;只有7.2%的母親期望孩子學習成績“中等”或“中下”,而學生自身學習期望為中等的則為14.2%,前者較后者低6個百分點。目標要求相差如此懸殊,就很難順暢溝通,親子之間相互不能理解,時常產生矛盾,關系自然也就緊張了。
二是溝通意識淡薄
不少家長錯誤地認為,孩子還小,只要在物質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滿足,他們就會快樂,至于諸如溝通這樣的精神方面的需要則是可有可無的。于是,當孩子向家長訴說些事情的時候,家長很難有耐心坐下來認真地傾聽,通常是一邊忙著自己的事情,一邊心不在焉地聽著,或“嗯、嗯”地敷衍應答著,甚至會找出種種借口,如“我很忙”,“待會兒再說吧”等等搪塞孩子。如果恰逢自己心情不好,就會很不耐煩:“去去,我哪有閑功夫聽你瞎咧咧!”不錯,現(xiàn)在的家長都很忙,但正是因為忙,與孩子進行感情聯(lián)絡才又顯得尤為重要。家長對孩子這種“不當回事”的傾聽態(tài)度,無疑會挫傷孩子想與家長溝通的興趣與信心。孩子會感到沒人愿意傾聽他的說話,這樣,孩子就會本能地保護自己——主動地中斷與家長的溝通渠道,以免受到家長的忽略和輕視的傷害。一次,兩次,時間久了,孩子也就漸漸沒了與我們交流的欲望。
三是我們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我們常常能感覺到,大部分孩子上小學之前,對父母特別崇拜、依賴,上小學之后,就開始崇拜老師了,而進入中學后,既不崇拜父母,也不崇拜老師,卻對朋友無比親近,特別看重伙伴對自己的評價。面對這種變化,我們會感到大惑不解,常常訓斥孩子:“怎么老師和家長說的話你不放在心上,××的話你就當成圣旨去執(zhí)行?”其實,這是孩子心理成長發(fā)育過程中的正常現(xiàn)象。孩子上了中學后,就進入了青春期。青春期被稱之為家長與子女“最艱苦、最難相處的階段”,孩子處于第二次斷乳(心理斷乳)期,自信甚至自負,有很強的獨立意識,根本不把父母的意見放在眼里。許多情況下,做父母的不了解這些,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便想嚴加管教,結果常常導致親子之間的矛盾升級。
四是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方式過于單一。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對話是方便快捷,但因為面對的是自己的孩子,說起話來也就不講究場合,不注意方式,這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嘮叨的感覺。有關專家曾對不同來源的溝通效果做過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文字效果占7%,聲調占38%,身體語言占55%??梢?,口頭語言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管用。的確,孩子對來自父母的嘮叨是極為厭煩和排斥的。請看下面一段來自孩子的心聲:
“餐桌上有魚有肉,肚子里又饑又渴,爸媽又開始了餐桌訓子,時而唇槍,進而舌劍……
怨我不重視考試,斥我寫字姿勢不端,訓我計算馬虎,罵我讀書聲音太尖……
一聲聲,硬往肚里吞,一句句,直朝腸內灌,飯菜失去了味道,只有苦澀,沒有香甜。
早、中、晚,一日三餐,頓頓飯都讓人厭煩,我真想求爸媽,吃飯時別再訓斥、責難。
愿爸媽換上甜蜜的微笑,愿席間洋溢舒心的情感,孩兒我縱有千錯萬錯,請讓我吃飽了慢慢再談?!?/font>
多么真誠的話語,哪一位父母聽了能不引起強烈的心靈震撼?我們真應該改變以往那種單純說教的教育方法了。
那么,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與孩子建立融洽的關系呢?
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轉變自己的觀念。我們要明白,孩子不是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是有獨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我們應像對待朋友那樣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平時要積極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孩子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即使說得不正確,也不要急于打斷、糾正,最好是等他說完,然后再加以引導。例如孩子放學回家,向你抱怨老師辦事不公平,冤枉了他時,你會有什么反應,會怎么做?大部分家長會馬上打斷,對孩子進行教育:“老師也是人,難免有犯錯的時候,再說老師對你嚴格要求還不是為你好?”這些話孩子不但聽不進,反而會引起他的反感。應該耐心地傾聽,讓孩子把話說完,孩子說完了,暴躁的心也就慢慢平靜下來了,此時再加以適當?shù)囊龑?,問題也就解決了。當與孩子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家長要正確看待沖突,應明白這種沖突是正常的,是孩子成長中的一段過程。同時要認真地反思自己,樹立“學會向孩子學習”、“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財產”、“只有不懂教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問題孩子的產生主要源于問題家長”等現(xiàn)代家庭教育理念,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堅持用科學的教育觀念來調控自己的教育行為。
其次,要給孩子一定的獨立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平時誤以為愛就是親密無間,恨不得一天24小時將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掌控在自己的目力所及的范圍內。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你每時每刻都在別人的監(jiān)控之下,會有什么樣的感覺?孩子也與我們一樣,這樣會使他覺得自己失去行為的空間和心理的空間,逆反心理增強。為什么好多孩子回到家喜歡獨自一人呆在自己的房間,甚至還要插上門,或在門上掛個“請勿打擾”的告示?他是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獨立的自由空間,有時也不是為了方便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只是為了感覺自由和放松。因此,留給孩子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和自由活動的空間,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減少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第三,與孩子交流時,要采用藝術的表達方式。有這樣一位母親,看見女兒在愁眉苦臉地讀英語,知道她剛開始學,對英語還沒有興趣,于是便拿起一本書對女兒說:“這里有一個故事你聽聽?!苯又驼浀乩收b道:“老鼠媽媽帶著一群小老鼠大步走過廚房地板,這時突然出現(xiàn)了一只貓,貓叫‘咪嗚、咪嗚’,老鼠媽媽也回叫‘咪嗚、咪嗚’,貓被弄糊涂了,轉向走了。老鼠媽媽對小老鼠說:‘你們看,我說的沒錯吧?我告訴過你們,多學一種語言總是有用的?!迸畠洪_始沒反應,等聽完便忍不住笑了起來,然后高高興興地拿起書讀了起來。試想,如果這位母親直接對女兒說:“你要克服困難學好英語,不能愁眉苦臉地學。”效果又會如何?
青春期的孩子異常敏感,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不同的方式表達,會收到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四,與孩子交流要明白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許多時候,孩子向我們講述心中的煩惱,只是為了傾訴、發(fā)泄,得到一絲安慰,并非要得到我們多大的幫助,更不是要讓我們給他講一大堆道理。一個臉上長滿青春痘的男孩在學校常被同學嘲笑,感到十分痛苦。當他找媽媽哭訴時,媽媽便安慰他說:“長青春痘算什么,只要你學習好,就沒有任何人會瞧不起你!”然而這句被我們家長以為是鼓勵和安慰的話,不僅沒有解除孩子的痛苦,反而讓他心理上又增添了新的壓力――我的學習成績要好,不然別人會更看不起我。其實,孩子此時需要的只是媽媽的一個擁抱和一句‘沒事的,青春痘很快就會過去’的安慰。而做母親的卻不明白這一點,產生的效果也就適得其反了。
第五,做父母的要不斷學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要向專家請教。我們要轉變自己的觀念,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都離不開學習。一是向書本學習。有關家庭教育的書籍不少,您可以挑選科學實用的進行系統(tǒng)學習。如《不輸在家庭教育上》這套叢書,就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工具書。它由多名家庭教育專家編選,其中基本上全是典型的教育子女的實例,能幫助我們解決日常家庭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二是上網學習。“中華家庭教育網”,是全國唯一的關于家庭教育的網站,其中有豐富的家庭教育資源供你使用,也有不少全國知名的家庭教育專家為您提供免費咨詢。這樣我們通過努力學習,再加上專家的指導幫助,很快就能掌握與孩子的溝通技巧,從而和孩子建立起融洽的關系。
孫云曉老師說過:“好的親子關系勝過許多教育,你什么時候跟孩子的關系是好的,你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你什么時候跟孩子的關系是糟糕的,你的教育一定是失敗的。所以改變教育從改變關系開始,改變孩子從改變父母開始,改變明天從改變今天開始。”愿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孩子心心相通,形成和睦幸福的家庭氛圍!
相鄰博客
- 化蛹成蝶——參加首期講師培訓班日記3 [2008-08-15 00:24:00]
- 十顆愛的種子(轉) [2008-08-20 16:30:00]
- 顧老師給朱寶艷和蘇海霞的留言 [2008-08-21 15:57:00]
- 季老師的魅力 [2008-08-24 23: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