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120ask.com/question/2007-11-16/2490386.htm
男孩9歲
孩子任性怎么辦。
比如:今天早上起床時非得讓我?guī)退┮路?,我不肯他就又哭又鬧怎么說他也不聽,還煩氣我、頂撞我。后來沒辦法我打了他他才停下來但不服氣,我知道我這樣做不妥,但我該怎么辦?
謝謝!請指教。
任性,是獨生子女的通病,主要表現(xiàn)為固執(zhí)、抗拒、不服從父母管教、不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應,內心不服,父母不在旁邊時,就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孩子不聽話,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難以實現(xiàn),父母就會對孩子不滿,就容易出現(xiàn)不理智的表現(xiàn):有的會采用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有的對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則對孩子的要求妥協(xié),天長日久更助長了孩子的任性行為.
對此我們提出幾條建議讓家長能夠正確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
1.冷處理當孩子由于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fā)脾氣或打滾撒潑時,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憐憫或遷就,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他.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而做出讓步.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往往比較有效.
2.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適用于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的東西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提示在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規(guī)律后,用事先“約法3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fā)作.如孩子上街總是哭鬧著讓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不要媽媽抱,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1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
4.激將法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fā)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適當懲罰對于年齡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適當懲罰也是1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多費唇舌,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1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發(fā)育不會有影響.
怎樣教育子女
人的1生中要接受3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作為人生接受教育最早,影響時間最長的1種基本形式,在年輕1代的成長過程中起著10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的裂變效應和市場經濟的競爭,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我們的家庭教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由于自己所學的專業(yè)和工作與教育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對子女的教育多是憑感情、憑經驗,在教育子女問題上方法不當,子女普遍存在嬌氣、霸氣、遇事缺少主見、意志力薄弱等現(xiàn)象,這種狀況怎么解決呢?筆者認為要讓子女健康快樂地成長,應采取以下方法:
1、消除家長對子女造成的恐懼
初中階段是孩子們“翻坎”的階段,由于種種原因,學習成績有所下降,家長心情比較著急、浮躁.孩子與家長之間出現(xiàn)了對立的情緒,這時的家長應先冷靜下來,學會耐心等待子女的成長.有專家說道:“孩子避免失敗的愿望比爭取成功的愿望更強烈.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敗,寧愿降低努力的水平.”這就是家長造成的恐懼使孩子失去主動進取的重要原因之1.希望家長不要1看到成績考差了,就來1頓“審訊”,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長應對孩子的學習從過程去要求,這樣比從結果去要求更科學,效果更理想.
2、為子女建立自信心
發(fā)明家愛迪生,幼年求知欲很強,喜歡追根尋源.他向老師提出“2+2為什么等于4”的問題,因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的他,被勒令退學.他的母親10分悲憤,下決心親自教育兒子成長,為兒子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和化學,培養(yǎng)他愛學習,愛科學的習慣.愛迪生的求知欲因此進1步被激發(fā)起來.“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覺中成長,最終成為舉世聞明的發(fā)明家.可見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樹立,來自于周圍的人們的常識.做父親的都不賞識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從何而來?愛迪生的母親不賞識自己的兒子,就沒有今天的發(fā)明家愛迪生,對目前發(fā)展比較差的孩子,家長要用放大鏡找他們的閃光點,幫助子女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當子女需要幫助時,家長的幫助要掌握1個度,絕不可越佾越皰,要留有余地.如:孩子問某字怎么寫,有的家長會隨口報出來,這樣做最省力,但10分要不得.碰到孩子問某字怎么寫,倒不如鼓勵孩子“你不是會查字典嗎?先查查看,再來告訴爸爸(媽媽).”(這樣的引導,孩子會欣然去查字典).這樣不僅省卻了家長的許多時間,更重要的培養(yǎng)了孩子的自已動手攫取知識的.而這種能力在人的1生中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孩子們跳1跳,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建立起自信心.
3、與子女1起成長,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們所要學習的更新的東西越來越多.作為家長,應隨時體現(xiàn)出求知上進的精神,給子女作出榜樣.“爸爸媽媽同樣在學習,在進步啊!”使子女明白學習新知,不斷進步是伴隨人終生的.其次要經與子女溝通,努力縮短與子女心靈的距離,原意聽子女淡知心話,真實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長.
在教育子女時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以譏諷語氣,來冷嘲熱諷子女,冷漠子女,這樣會抹殺子女的自信心,給子女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阻礙子女的成長和進步.
“讓子女有出息”是家長永恒的需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種多樣,子女的個體情況,家庭環(huán)境,家長素質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學校教育,達到共同教育好學生的目的,讓孩子快樂健康成長.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愛的因素非常重要.但是,當愛失去理智或失去限度時,對孩子的愛就成為極端的愛,這往往會導致孩子身心發(fā)展出現(xiàn)障礙,心靈發(fā)生扭曲,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fā)展有著不良影響...
對孩子的愛的極端表現(xiàn)有:
1、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1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yǎng)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贊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持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fā)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3、對孩子的要求過于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xiàn)與家長的想象不1樣時,就通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chuàng)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yōu)點,培養(yǎng)其自信心,而不是發(fā)現(xiàn)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才有可能使孩子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我記得有1位外國科學家說過這樣1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1所學?!?的確,父母的教育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教育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所以說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個必不可少的課題,“望子成龍“是家長們的共同心愿,每個家長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為1個將來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這樣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在這方面付出努力.
對于“怎樣教育好子女?“1直以來都是廣大家長們共同探討的話題,1邊是社會,學校所關注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對于每個孩子的教育方法并非千般1律,應因人而異,這其中就大有學問,教育孩子應根據(jù)他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等采取相應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到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應先從“德、智、體、美、善”5個方面抓起,即素質教育,首先,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從小就要做1個品德良好的好孩子,可以舉1些實例或者通過看電視,漫畫等引導孩子告訴他在生活中也要做1個像其中的人物1樣.
2、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1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yǎng)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于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1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1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1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3、“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
4、家長應教育孩子從小就要養(yǎng)成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多做好事,對人有禮貌,教他們怎樣待人接物.
另外,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1點應引起家長的重視,說話要得體,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1個好的形象,告訴他們1些做人的道理,平時在家里給他們布置1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給孩子制定1個作息時間表,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1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我相信只要我們家長能做到這幾點,再加上學校和社會的共同關心,我們的孩子未來1定能夠成為1個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用人才.
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要注重的問題:
小兒出生后經過3年的發(fā)育,進入學齡前期,這是人1生中很重要的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在這個年齡階段形成,如口頭語言、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也在該期初步形成,所以,不能忽視這1時期的教育及心理護理.早期教育包括體、智、德、美4個方面.
體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務.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發(fā)展兒童的基本動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這些任務,只有保健護理、保育營養(yǎng)還不夠,還必須開展1定的體育活動,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兒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種臟器得到鍛煉,提高適應能力和各種功能.
智育:早期進行智力教育重要的不是傳授深奧的科學知識,而是要把開發(fā)兒童的智力作為重點即發(fā)展兒童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語表達能力.學齡前期的智力教育,是為今后的教育打基礎的,錯過這個時期,以后再學習就10分困難了,甚至無法補償,比如口語就是如此.1個人如果在學齡前期沒有練習說話的機會,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費很大的精力,也達不到正常人的口語水平.我們要從培養(yǎng)兒童智力、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幾方面做準備,而不能以識多少字,學了幾冊算術作為兒童智力高低的標準.
德育:是指對兒童的品德教育.人的品德的形成分析起來有3種因素,即對品德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學齡前兒童對事物認識水平比較低,許多抽象的道理還不能理解,只能夠了解比較直接的、簡單的是非標準,并且能夠培養(yǎng)1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為習慣,如禮貌、善良、誠實等.兒童的模仿性強,社會上許多事情都會不知不覺影響他們,如不主動地進行教育,兒童則會自然而然地學會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細致地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兒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絕不是僅靠說教、講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美育:是指對兒童的審美教育.生活中有許多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會使人產生美的感受,某些藝術形式就是將這些美的內容加以提煉、升華的結果.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有意識地體驗生活中的美、并教給他們初步的技能技巧,來表現(xiàn)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進行某些創(chuàng)造.藝術形式具有形象、生動的特點,大都用聲音、色彩或動作姿態(tài)來描繪,這正符合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特點.所以,藝術形式能夠引起兒童的注意和興趣,易使之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如歌曲、樂曲、舞蹈、詩歌、美工、文學作品等都是對兒童知識經驗少,理解和欣賞水平低,生理上還不成熟所以只能選擇那些淺顯易懂的作品.
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以及人的行為、語言對培養(yǎng)兒童的美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所以,幼兒園和家庭環(huán)境的美化、成人的舉止、行為、服飾都很重要.
學齡前兒童,在心理護理上應注意心理特征.此時的兒童抽象思維已經產生,能夠對抽象的數(shù)概念有所認識;創(chuàng)造想象也已出現(xiàn),個別兒童還能畫出很新穎的畫面,編出有情趣的小故事.因此,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環(huán)境都要給兒童創(chuàng)造1個良好的氛圍,要讓兒童從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真善美的陶冶,通過耳濡目染,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品質,使其心理在1種健康、向上、友愛的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在心理護理上,要10分注意方法,對兒童切忌采用粗暴簡單的訓斥,這樣容易使兒童產生自卑心理;也不能采用遷就、縱容的方法,這樣就會使兒童產生不辨是非,自以為是的心理,采用正面引導,循循善誘的方法,如通過勞動培養(yǎng)兒童勤勞、助人為樂的品德,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勞動后的愉快及幫助他人后的快樂.在兒童的心理護理上還應注意順其自然,要和兒童教育、兒童保健緊密地結合起來.護理得當,可使兒童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鄰博客
- 孩子任性怎么辦 [2009-09-30 16:20:00]
- 孩子任性怎么辦(視頻) [2009-09-30 16:23:00]
- 愛的教育1 [2009-10-01 23:02:00]
- 放飛心靈——中學生心理健康 [2009-10-01 23:2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