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責任究竟有多大
同一天,同一時刻,11歲的小男孩喬在自己的家門口踢球,17歲的大男孩阿里斯塔則從自己裝滿了兒時玩具的抽屜里先取出一只大布絨兔,然后拿出藏在下面的槍和子彈。
阿里斯塔過來了,他走到喬的面前時,瞥了他一眼,徑直對著窗戶里正在看電視的喬的大哥,拔槍射擊。
整個過程很短,喬手里抱著球,定定地注視著他,阿里斯塔看了喬一會兒,遲疑了一下,轉(zhuǎn)身走開。
阿里斯塔后來被判刑,在監(jiān)獄里待了12年。小男孩喬的爸爸在大兒子死后8個月心碎而死,二哥一樣,很快也離開人世。而他的媽媽,從知道大哥被槍殺的那一刻起就沖著小小的喬喊:“你為什么不攔住他?!你應該能制止他!他是被你殺死的!”多少次,無助而又恐懼的喬想靠近媽媽,都被媽媽粗暴地推開,緊接著脫口而出的又是那句話:“你為什么不……”
這句話夢魘般地跟了喬33年,即使媽媽不在了以后也一樣。他怨恨媽媽的不公平,但是,他又認同媽媽的指責,真的認為11歲的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作為如此暴行和傷痛的目擊者,小小的喬已經(jīng)承受了很多,現(xiàn)在還要加上至親的人——媽媽的指責!這個創(chuàng)傷究竟有多大?這樣的創(chuàng)傷要多久才能夠愈合,如果沒有人幫助他?
而真正幫到他的人,卻是那個曾經(jīng)的殺手阿里斯塔!
33年后,喬成了一個非常神經(jīng)質(zhì)的人,他眉頭緊鎖成一個大大的川字,微撅著嘴,整個神情充滿了憤怒,但更多時候,他顯得敏感而脆弱,常常自言自語,有時還會出現(xiàn)驚跳反應,33年,他從沒有忘記過那個殺手,心中充滿了復仇的欲望(其實無意識中只是要向媽媽證明自己)。
那個曾經(jīng)的殺手,雖然出獄之后他一直致力于促進社會和平的事,但這仍然不能使他擺脫罪惡感。最后,他們之間的事還是有了一個了結(jié)。不是殺戮,不是寬恕或原諒,而只是——放下。阿里斯塔對喬說:“別再把我傳給你的女兒們了,回家告訴她們我已經(jīng)消失了,沒了,我什么也不是?;丶腋嬖V她們,你要為她們活著!”
喬終于醒悟,要做讓女兒們驕傲的父親。于是,他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放下。然后,他通知阿里斯塔:我們的事了結(jié)了。
很多人在這部影片中看到的是復仇與寬恕,或是掙扎和贖罪。我看到的是:家庭環(huán)境與青少年犯罪、人的創(chuàng)傷之間的關系。觸動我最深的是:這場悲劇中大人們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我們先來看曾經(jīng)的殺手阿里斯塔,青春期的阿里斯塔因為缺乏大人們的正確指導,選擇了加入恐怖組織(這種認同消極的人與事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消極同一性),結(jié)果是讓自己一生備受良心折磨。這個世界除了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之外,任何發(fā)育正常的人都具備成熟的良知系統(tǒng),因此,做了壞事即使僥幸逃脫了法網(wǎng),也永遠無法逃脫自己的良心:“33年了,那個小男孩一直抬著頭看著我,從來都沒有離開我。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么,我不知道該怎樣解決這件事,人們說時間會解決一切,但時間越長我越難受。為什么當年沒有人告訴我這些!”
幸運的是,阿里斯塔具有很強的成長能力,能夠從這個血腥的教訓中走出來,并能夠做到將功折過。在對喬的問題上,他真正要的不是寬恕而是建設、幫助,他要為被他極深地傷害過的這個家庭做一件真正有意義的事,那就是,說服這個家庭的幸存者喬從此放下他,開始自己的人生。
我們再來看喬,喬家的大人又怎么樣,爸爸是那樣脆弱、不堪一擊,媽媽也被巨大的痛苦所淹沒,全然喪失了大人的責任和意識,退行到用幼稚的方式去應付悲劇,她責備喬,不理喬,讓喬的童年充滿了恐慌和無助,使小小的喬在失去哥哥的巨痛中還要承受替罪羊的重負。這個巨大的童年創(chuàng)傷,在喬,是雙重的,從那以后,喬“就再也不相信愛”。
更不幸的是,長大了的喬沉浸在自己的悲憤中又忽視了自己的女兒,無意識中,喬又重復了媽媽以往的錯誤,這正是創(chuàng)傷事件最可怕的地方,事件只是悲劇的起點,它們常常會造成驚人相似的重復,因為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模仿家長,即使是他深惡痛絕的行為,他也會在耳濡目染中學習到,長大后他會在某種情境的誘發(fā)下自然表現(xiàn)出早年從家長那里學習到的行為,這被稱作社會性遺傳。
這是一個有關迫害者與被害者的故事,被害者喬原先想用行刺解決問題,在這里,“天堂”是死亡的代名詞,他所想的,是要在死亡前的一瞬間快意恩仇,終止那個折磨了他一生的悲劇。幸好,兩個長大了的孩子,曾經(jīng)的迫害者與被害者,共同攜手,成為當年那個巨大悲劇的終結(jié)者。
和他們的父母比起來,他們要成熟和健康得多,雖然走了那么長的彎路,但是,他們最終還是找到了一條正確的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雙贏的道路。他們不再需要“天堂里的5分鐘”那樣的冤冤相報,從此,他們將在人間的無數(shù)分鐘中創(chuàng)造他們新的人生。
相鄰博客
- 不及格的家長怎么能培養(yǎng)出及格的孩子?(轉(zhuǎn)) [2009-12-13 10:44:00]
-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中國青年報) [2010-01-29 08:22:00]
- 誰發(fā)明了愛迪生 [2010-01-29 10:13:00]
-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盧勤) [2010-03-01 16:4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