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與孩子無話可說的尷尬 (轉(zhuǎn))
|
0
這場題為“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的講座,由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劉華山主講。 他認為,“現(xiàn)代社會普遍遇到的問題就是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問題,特別是中學生,有的時候家長問十句孩子也不答一句,雙方都覺得無話可說;另外父母跟孩子說話一說就頂,或者你說東他說西,溝通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原因之一就是少年期正處于“第二次反抗,第二次以自我為中心”的時期。他說,孩子在少年期會出現(xiàn)第二次反抗,不愿處處聽從父母的指示,而且比較相信自己推論出來的東西,堅持自己認為的就是對的,通常表現(xiàn)得比較執(zhí)拗。 第二個原因是時代變遷帶來了兩代人的差距。現(xiàn)在很多家長不懂得網(wǎng)絡(luò)、短信、流行歌曲、歌星,孩子想從事的職業(yè)也是父母所不熟悉的,因此,與過去相比,父母在孩子當中也沒有那么權(quán)威了。 此外,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總是不信任子女,對子女的過度照顧又使子女能力很差,使得他們很難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同時,家長對子女的過度教育,又常常導(dǎo)致他們的反抗。 但這還遠遠不是問題的全部。 劉華山說,“造成溝通困難的原因還有父母對孩子了解不夠,以及他們的溝通技巧不足?!爆F(xiàn)在父母對子女更多的方式是說教、羞辱、恐嚇、盤問,父母說話總是說“別人的孩子如何”,“我當學生的時候如何”,其實做家長的也不是事事能做到拔尖,可他們卻對孩子要求很高,這種心態(tài)往往容易滋生矛盾。 劉華山認為,與一般的人際溝通不同,親子之間的溝通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是一種服務(wù)、一種責任,父母的言語影響到孩子的自尊和自重,也可以決定孩子的命運。所以彼此應(yīng)該相互接納,承認對方意見的合理性,并努力減少沖突,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而不是毫無目的的情緒發(fā)泄。 在劉華山眼里,親子溝通應(yīng)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第一,多聽少說,傾聽為主。有些父母平時很少跟孩子溝通,在少有的溝通里,又沒聽懂子女傳達的信息和感受,總是打斷他們,忍不住去指導(dǎo)和說教。這樣的溝通其實是單方面的溝通,子女聽了以后往往一言不發(fā),因為家長說的并不是他們所想的,對促進成長沒有任何作用?!案改负妥优臏贤ㄗ钪匾木褪莾A聽,遇到問題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然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議,這樣的好處是子女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第二,回應(yīng)感受。在溝通當中,子女通常會表達自己的憤怒、失望、恐懼這些負面情緒,家長應(yīng)該回應(yīng)子女的感受而不是簡單否定。比如,當孩子對父母說“我討厭我們班上的李老師”,家長通常說“你錯了,你怎么可以討厭老師,老師辛辛苦苦地教你,你這個沒有良心的東西”,這樣就否定了孩子,家長可以回應(yīng)說“李老師使你很生氣,你能否告訴我今天發(fā)生了什么”。因為簡單的否認不但不會相互理解,反而容易引起沖突。 第三,就事論事,不貼標簽。當孩子遇到挫折,家長不要追究責任,進行長篇的說理教育,等孩子再做錯了什么事,這些累積起來的東西就像是反面教材,翻來覆去地說。孩子其實也會反省,家長可以在孩子自己提出反思的時候,再跟他進行探討。 第四,多方鼓勵,少加苛責。家長應(yīng)該具有鼓勵的意識,不要對孩子過于苛刻,而應(yīng)該是多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尤其是對不了解自己優(yōu)點的孩子,更要給予鼓勵和欣賞。真正有效的溝通應(yīng)該是鼓勵自主,引發(fā)孩子的自尊。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愿意打開自己的內(nèi)心。 |
相鄰博客
- (轉(zhuǎn))家長開學第三課 [2008-09-09 17:15:00]
- 寶艷情深處,悠然動我心 [2008-09-24 16:35:00]
- 這份盒飯該撿嗎 [2008-09-24 23:54:00]
- 憤怒的雞蛋 [2008-09-26 09:4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