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作業(yè)
請您談
答:陳鶴琴(1892—1982),生于浙江上虞。留學深造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曾任南京師范學院院長,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幼兒教育和師范教育的研究。
陳鶴琴對0~3歲嬰幼兒的個案研究,還與家庭教育實際操作結合起來,頗有指導性和實際操作性。他根據(jù)對兒子心理發(fā)展的追蹤研究材料,把0—3歲嬰幼兒的心理概括為如下七個特點,即:(1)小孩子好游戲的;(2)小孩子好模仿的;(3)小孩子好奇的;(4)小孩子喜歡成功的;(5)小孩子喜歡野外生活的;(6)小孩子喜歡合群的:(7)小孩子喜歡稱贊的。然后根據(jù)這些心理特點,參照學習的性質與原則,歸納出早期兒童的101條原則,寫成了《家庭教育》一書,這本書圖文并茂,趣味盎然,直到今天,仍然不失為一本很有實用價值的好書。
在我班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最明顯一點的是第四點,就算是流動紅旗、衛(wèi)生紅旗他們也要和兄弟班級一較高下。今年他們六年級馬上要畢業(yè)了,由于把重心轉到了升學考試上,所以眼保健操、課間操、紅領巾佩帶等考核項目就沒有十分注意,我們整個六年級的年級流動紅旗在半個學期過去的情況下還沒有爭得一面。這可把同學們急壞了,大隊委和班長召集班委商量對策,在班會課上做了戰(zhàn)前動員。一個星期之后我們年級就爭得了年級流動紅旗,在值
第六講作業(yè)
請您談談皮亞杰關于“幼兒時期‘自我中心化思維’的主要特點哪些?
答:1、直觀形象性。他們在感知事物時往往只看到幾個有限的表面特點或現(xiàn)象,只憑感性或直覺進行認識活動。如給他看兩排等寬等量(5~8個)的硬幣,問他哪排多哪排少,能夠數(shù)數(shù)的幼兒這時可能會以手點數(shù),也可能直接憑感知,但答案大都正確,即兩排一樣多。當著他的面把第二排擺寬一些,再問他時,他就會認為第二排多了;有個別幼兒數(shù)數(shù)能力發(fā)展得較好,答錯后經指點或要求他以手點數(shù)后再作回答時,則又能回答正確:皮亞杰把思維的這種直觀性特征稱為“中心化”現(xiàn)象,這只是自我中心化思維的一個方面。
2、缺乏可逆性。上述現(xiàn)象還表明,這時幼兒還不能動態(tài)考慮并協(xié)調好思維過程中連續(xù)轉換過程的每一步,也不能從事物發(fā)展的來路再返回原出發(fā)點進行逆向思考,因之就很難獲得物質守恒的概念,所以就睜著眼睛把一樣多的硬幣看成一多一少了。
3、絕對性。幼兒這時對外在世界的認識缺乏相對性,總是絕對相信自己的感知、看法和觀點。例如,他可以準確地指出自己的左右耳,但卻不能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及在道德、游戲規(guī)則方面對家長、教師(也即權威)絕對服從和單方面尊重。
4、想象與外在現(xiàn)實的混同。這時期幼兒經常把自己的想象(包括想法和又見點)同客觀現(xiàn)實相混淆,并以為它就是外在現(xiàn)實,由于他們常不能把想象與現(xiàn)實分開,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認識無限擴張,從而常常無意識地說一些“謊話”或者是“胡言亂語—:這都是其獨特思維特點的自然表現(xiàn),切不可批評、諷刺或打擊。
這一階段還出現(xiàn)了“泛靈論”、“人工論”、“擬人化”的神話故事等認識上的奇特現(xiàn)象,它們都與自我中心化思維有著深刻的內在關系。
5、另外,這時期存在著一種奇特的“自我中心化言語”:它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幼兒說話時并不一定要別人去聽或作出反應,有時只要一種形式上的“聽者”或“談話者”即可。二是談話時總是不能從聽者的角度來考慮如何講述,總以為別人對他所講的事早已了如指掌了。
第八講作業(yè)
請用一個實例來具體闡述早期教育中的一條基本原則。
答: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解釋清楚什么是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則。
1、具體性原則。2、及時性原則。3、興趣性原則。4、差異性原則。5、自發(fā)性原則。6、環(huán)境原則。7、發(fā)展原則
自發(fā)性原則:這個原則是近代進步教育家們所一貫強調的。它認為,幼兒富有自發(fā)性。我們要把它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通過幼兒本身主動地進行體驗和活動,這種自發(fā)性就會得到進一步地發(fā)展,變成自覺性。例如,幼兒在冬天打碎了玻璃,你只是消極地批評一通,即讓人把玻璃配上,也許對他教育不深。如果讓他自己自發(fā)感受到北風的寒冷,在深刻體驗的基礎上,再曉之以理,培養(yǎng)他愛護公物的品德,教育效果自然要好得多。因此,只要在教育中以自發(fā)性為出發(fā)點,進行引導,就能奏效。
這點我父母絕對是我的榜樣。小學三年級我就要負責洗碗,因為我年紀小中午休息時間又比較短所以我洗的是晚上那一頓的碗。記得剛開始時我那是一百個不情愿呀!每天想盡一切辦法逃避這個責任,可我們家的規(guī)矩就是一經宣布很難更改……有一次我實在不想干,罷工睡覺了,心里想:反正爸爸媽媽會幫我干的。結果等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天!碗還擺在那兒?。?!我無奈地把碗洗干凈了,當然,那天早上我沒有吃成早飯,上學也遲到了……
第十講作業(yè)
在訓練孩子語言時,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口吃現(xiàn)象,我們應該怎么辦?
答:口吃發(fā)生的原因多與心理因素有關。幼兒剛學說話,由于語言功能不發(fā)達,需停頓四五次才能說完一句話,這屬自然現(xiàn)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此現(xiàn)象會逐漸消失。而5歲以上的兒童出現(xiàn)口吃,只有進行有效的矯正方可治愈。因為口吃是一種功能性障礙,發(fā)音器官一般沒有病變,以心理治療為主。如果您的孩子或周圍有親戚朋友孩子出現(xiàn)口吃現(xiàn)象,那您不妨從以下途徑給予指導:
(1)關心體貼孩子,告知他的發(fā)音器官是正常的,只有放下思想負擔,堅持練習,一定會治好的。
(2)周圍的人不要指責、嘲笑、模仿和過分關注他,讓其慢言慢語,多與人交往。逐漸培養(yǎng)孩子開朗的性格,鼓勵其當眾踴躍發(fā)言。久而久之,口吃會自然消失。
(3)進行語言訓練時,注意消除孩子的不安心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如發(fā)音練習,由詞到句,由短句到長句,配合音樂節(jié)拍,效果會更好。談話對象可以先是家人,然后是親戚朋友,再是老師、同伴、同學,讓他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4)陽性加強法。孩子出現(xiàn)口吃時,不予理會,若其講話未出現(xiàn)口吃,則及時鼓勵和獎勵,這樣,會使無口吃語言得到強化,發(fā)生頻度增高。這對于口吃矯正治療非常有效。
(5)如果孩子焦慮、緊張、肌肉痙攣,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小劑量抗焦慮藥物。
我的鄰居小妹現(xiàn)在21歲,她有輕微的口吃,我想請問老師對成年人的訓練是不是也遵循以上幾點或是有更深層次的方法?謝謝。
第十一講作業(yè)
請結合“要擴大幼兒的生活范圍,引起廣泛的興趣”這個早期教育方法,具體說明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答:整天關在家里是提不起學習興趣的。有條件的父母要多注意培養(yǎng)孩子觀察周圍世界,從小讓他們接觸大自然,在世界萬物面前,讓他看、模、聞、聽,甚至品嘗,這能極大地激發(fā)起童心的探索愿望。要到各處游覽,去博物館、動物園和公園,參觀名勝古跡。大自然是一所大學校,在那里不僅可以呼吸到新鮮空氣,還可以大開眼界,隨處可以學習到新鮮的知識。
提高孩子廣泛的興趣。要注意培養(yǎng)幼兒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家長要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來發(fā)展孩子的興趣。興趣是一個人才能發(fā)展的契機,是學習的強大動力。興趣給孩子帶來學習的愉快,在大腦皮層形成優(yōu)勢興奮中心,因而能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
我認為這個方法不僅對幼兒管用,對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是承認也是很有作用的。一個小故事:英國女王在位50多年了,相較于自己的子女,她和丈夫的婚姻真可算是一個很好的極致榜樣了。其實早在女王還是一名情竇初開的少女時,國王和王后就帶她滿世界巡游,就是希望她能見遍適齡的歐洲王子,挑選自己的意中人,以免出現(xiàn)父母強加給公主一個不得不進行的婚禮。(感嘆一下,王室婚姻也真是不容易呀!)年輕的公主對美好的婚姻的生活充滿著好奇與興趣,父母在旁邊的旁敲側擊使孩子保持清醒,其他的就順其自然發(fā)展了。公主也沒有辜負父母的苦心,她的丈夫經過了六十年鉆石婚的考驗證明:這是幸福的一對。
和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伯父愛德華八世。年輕的王子讓父母十分不放心,于是對他有著諸多限制。讓他對什么都是興趣缺缺的感覺,到了適婚的年齡沒有人告訴他到底應該怎樣挑選既符合王室要求,又與自己情投意合的結婚對象。等到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在孩子幼小時很重要,對長大甚至是已經成人的孩子同樣重要。
第十二講作業(yè)
請您談談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答:對兒童來說,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備的基本條件是什么呢?歸納起來,主要是:充分的撫愛、充實的生活、平穩(wěn)的環(huán)境、藝術的陶冶、健康的軀體等幾方面。
1、充分的撫愛
充分的撫愛包含著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使兒童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并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
2、充實的生活
兒童生活的內容應該是豐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shù)挠螒?、娛樂?span lang="EN-US">
3、平穩(wěn)的環(huán)境
平衡的環(huán)境是指的家庭、順利學習的環(huán)境、必要的物質生活。比較平穩(wěn)少曲折的環(huán)境,對兒童的心理沖擊比較小,兒童容易適應,而不致于產生心理不健康。反之,處于逆境中的兒童,往往會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沖擊,出現(xiàn)反常心理。
4、藝術的陶治
藝術的陶冶促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fā)展。
5、*健康的軀體
健康的軀體是兒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礎。軀體的健康同先天的條件有關,然而后天的保護和鍛煉亦十分得要。要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的發(fā)展,就必須同時使兒童有健康的身體。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條件外,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的條件還有很多,如經常與同伴交往,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父母的直接影響等,這些都應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誤區(qū)作業(yè)一 [2008-10-06 10:29:00]
- 人才教育與成長基本原理作業(yè)一 [2008-10-06 10:41:00]
- 人才教育與成長基本原理作業(yè)三 [2008-10-06 10:47:00]
- 家長教子基本能力作業(yè)一 [2008-10-06 10:4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