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正文

    父母建立威信的三大要素

    (2009-03-05 09:11:00)   [編輯]

    父母建立威信的三大要素

    濮陽市油田第十小學        郝姝靜

    我接觸過許多家長,常跟他們談起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談話的過程中,家長說的最多的是孩子不聽話,說輕了,他無所謂;說重了,他還頂嘴,跟你賭氣、鬧別扭;搞急了,家長狠狠地收拾一頓,但過不了多久又舊病復發(fā);當著家長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當著爸爸的面還老實一點,在媽媽面前就任性撒嬌,說要干啥就一定要干啥,不聽商量……類似的表現(xiàn)家長們可以舉出無數(shù)的實例。最后,家長都會告訴我孩子就聽老師的,還是請老師們多操心!。

    老師們多操心是理所當然的,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若是無能為力,那是絕對不行的。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對孩子的積極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孩子不聽話就意味著父母失去影響力。讓孩子聽家長的話,自覺地接受家長的指導,是我們每個家長的必修課。這一課如果修不好,想要你的孩子順利地成人成材就很困難。你的家庭生活也會因此而生出無窮的煩惱,甚至會有吃不完的苦頭。所以,對每個家長來說,教育孩子成人成材的重任不能只寄希望于教師,教師不能完全擔得起這個責任,要認識到家長教子責無旁貸,家長的教子之責和教子之效是誰也代替不了的。那么,家長怎樣才能做到讓自己的孩子聽自己的話呢?家長要努力在孩子面前樹起自己的威信。

        根據(jù)調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漸喪失威信的現(xiàn)象,在小學至初中這一階段較為常見,父母也往往在這個時候才想起要樹立威信,但實際上問題往往出在學齡前。科學研究顯示,孩子在3歲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識,開始懂得拒絕,因此如果這時你還是像以前那樣教育孩子,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同時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沒有樹立威信的意識,那么,日后想要再樹立威信就很困難。

    父母的威信是家庭教育成功的第一前提。

    如何在孩子面前建立我們的威信呢?要想了解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更清楚地感受一下威信是什么。我想跟大家做個互動,問大家一個問題:“根據(jù)過去的經驗,你通常在什么情況下會聽從一種建議?”

      第一種情況:

     人們是否聽從一種建議,往往不在于建議是什么,而是在于建議是誰提出的,在于我們對這個人的信服程度。醫(yī)生對我們健康的建議我們是肯定聽從的,成功者的經驗我們是聽從的,那些長者、過來人對我們的忠告我們也是愿意聽的;相反,假如給我們提建議的人不是專業(yè)人士,不是成功者,不比我們更智慧、更成熟,我們一般就不予理會。

      第二種情況:

      即便建議是正確的,而且提供建議的人也值得信服,但是我們仍然未必聽從這個人,因為當我們的理智敗于感情,敗于我們的惰性的時候,我們就會放任。所以,孩子不聽我們的話,但是聽老師的話;所以愛人要求我們不吸煙我們辦不到,但是辦公區(qū)禁止吸煙,我們就能夠忍住我們的煙癮。簡而言之,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該做什么,但是做不到,我們明明知道不該做,可是管不住自己,這個時候,就需要威懾。

      第三種情況:

      即便建議是正確的,而且提供建議的人也值得信服,而且這個人對我們也有威懾作用,那么我們就一定會聽這個人的建議嗎?不一定。假如我們討厭甚至憎恨這個人,那么即便我們知道這個人說的對,知道不這樣做對我們自己有威脅,但是我們依舊會不聽這個建議,因為為了向這個人證明我們討厭他或者憎恨他,我們會逆反,會反抗。

      上面這三種經驗包含了威信的秘密。它們分別代表構成威信的三種基本要素:信(信服因素)、威(威嚴因素)情(情感因素或者說好惡因素)

      換而言之,我們要想讓孩子對我們心悅誠服,我們需要讓孩子信服我們、讓孩子感到我們的威懾,還要讓孩子喜歡和親近我們。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信

    構成父母威信的第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是信服因素。孩子對父母的信服有雙重的含義,其一是對父母精神特質的追從、向往(父母身上有孩子佩服的地方);其二是孩子對父母的信賴。

     孩子渴慕和欲求的人格、思想、能力、境界等,在家長身上具備,孩子自然產生信服并效仿。通俗點講,就是我們身上要有讓孩子佩服的地方,而且越多越好。孩子愛玩電腦,我們是程序設計員,孩子怎么會不向往我們?孩子渴望堅強,我們意志堅如磐石,孩子怎么會不信服我們?孩子崇尚智慧,我們對很多問題都能有獨到的深刻的見解,孩子怎么會不愿意聽我們的意見?有的家長抱怨自己的文化水平或者社會地位低,其實知識或者地位并不是威信的必要因素,只要家長處事謹慎、愛動腦筋、人格高尚,就可以獲得孩子的敬佩。最怕父母自身缺乏修養(yǎng)又不思進取。事實上,為了孩子而自我提升是每一個父母的責任,也是家庭教育成功的保障。

      如何建立孩子對我們的信賴,我認為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自身的兩個經驗。

       經驗一:我們在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時,往往不僅看他怎么表白,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假如他言行不一,我們覺得他在實際中做出的選擇比口頭上的承諾更值得我們相信;

       經驗二:在我們的工作中,我們曾經試探過領導的要求是否必須按時完成。假如我們發(fā)現(xiàn)領導沒有精力或者不會在意和追究,我們就不愿意費力氣去完成那些我們自己并不喜歡的任務,同時,在下一次領導對我們提出要求時我們只需口頭答應就行了。

      這兩個經驗提醒我們要言出必行。第一個經驗提醒我們的是關于“承諾”的言出必行,第二個經驗提醒我們的是關于“要求”的言出必行。我們分別來分析一下。

       對孩子言出必行,不僅可以建立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安全感,而且本身也是一種做人準則的示范。我們拿自己的話當回事,孩子才會拿我們的話當回事。左拉說:失信就是失敗。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確是個致命的錯誤,具體來說,不遵守承諾可以帶來以下幾種不利的情況?!?/span>

      1.假如隨便敷衍孩子,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兌現(xiàn),孩子當然失望甚至怨恨,對我們不服氣。假如說過話有時候兌現(xiàn)有時候不兌現(xiàn),當我們提出要求的時候,因為他不知道我們說的究竟算不算,會以投機行為來對待。(結合案例分析)

      2.假如我們自己言行不一,那么我們就缺乏足夠的底氣來要求孩子言行如一。

        3.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最容易效仿父母身上不好的地方。

      4.如果孩子覺得父母不值得信賴,就會失去安全感。

      遺憾的是,生活中,我們經??吹皆S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對自己的要求卻很松。誠然,給孩子做出表率不是一件很輕松的事,但是假如我們不想犧牲自己的威信,我們就必須這樣做。假若我們自己都不愿意去做,那豈不是犯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忌,又何以奢望教育成功呢?我們對孩子的許諾尤其是特別符合孩子愿望的許諾,孩子會牢牢地記在心里。孩子對承諾有強烈的正義感,如果別人失信,他們會無比憤怒,而且他們的要求更為嚴格,不能容忍我們的各種“變通”。比如你答應給孩子買一把吉他,但是怕影響孩子學習不給孩子買了。無論你解釋得多么巧妙,孩子都會很失望,因為他們曾經對你的承諾寄予的向往是那么強烈。父母的失信是威信的大敵,也是孩子撒謊騙人的根源之一。

       對于“要求”的言出必踐,表現(xiàn)為一旦我們對孩子提出某個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必要的監(jiān)督和反饋。比如我們要求孩子做完作業(yè)再看電視。提出要求后第一天,孩子沒有這樣做,我們看到了沒有說,等孩子自覺;第二次孩子并沒有自覺,于是我們想發(fā)作,可是突然有事情,我們需要出門。等我們回來,因為剛才的那個事情讓自己很開心或者很犯愁,結果把對孩子的監(jiān)督給忘掉了。孩子見自己沒有按我們的要求做,我們并沒有指責他,那么我們以后提出的要求,就會在孩子心里大打折扣了。

      當我們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假如我們沒有適時地去監(jiān)督他們,孩子會想,反正媽媽不會問,我費這個力氣干什么呢?于是到下次父母再提出要求時,孩子就不去做或者只是應付了。長此以往,父母的威信就會降低了,父母的要求孩子就會不當回事了;而且這還培養(yǎng)了孩子一些應付的“經驗”。有些父母有時候會檢查孩子完成家長的要求的情況,有時候不會,這樣就必然助長孩子的投機心理,不利于建立父母的威信。當孩子心目中還沒有形成父母的要求必須完成的概念時,我們應該保證及時地檢查和反饋。當孩子形成這種心理后還要不時地抽查。有時候孩子會找些借口不去完成要求,這時一定要明辨是非,既不能讓孩子感到不通情理,又不能讓孩子的“狡猾”得逞,這時候更要謹慎,因為無論是哪種偏差(讓孩子感到不通情理或讓孩子的“狡猾”得逞)都會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我們在孩子面前要言出必行,行之必果,為孩子做出榜樣。當我們對孩子提出要求,我們要用行動告訴他父母的要求是必須完成的。但是要想建立威信肯定不僅僅是這樣,我們要處處注意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威信,這當然需要聰明的父母自己摸索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要求的合理性。要求合理是嚴格的前提。當我們對孩子要求本身不合理的時候,我們的態(tài)度越強硬對孩子的消極影響就越大。要么是造成孩子徹底逆反,我們威信掃地;要么是孩子被迫服從了我們,大大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和活力。

      把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強加給孩子,是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要求不是根據(jù)孩子的特點和需要來制定,而僅僅是出于父母的主觀愿望。孩子不喜歡鋼琴,可是父母認為孩子學鋼琴很重要,逼著孩子學,不僅事倍功半,還會導致孩子的抵觸情緒,傷害親子之間的感情。

      苛刻的要求同樣是不應該的。不允許孩子有失誤,也不能容忍孩子在改正自己的錯誤時的反復,求全責備不是嚴格而是過分。比如有些小學生的父母就要求孩子考滿分,即便是孩子考了最高分,不是滿分,家長依然不滿意。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面面俱到,我們不是說不提倡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問題是孩子不可能同時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得盡善盡美。我們對孩子的要求要有輕重緩急,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那么我們在要求孩子寫作文不要跑題的時候就先不要去管孩子的錯別字。

    二、威

        現(xiàn)在來說說威嚴要素。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當然要講民主、給孩子自由、空間,給孩子尊重,但是,沒有制約和威嚴,就仿佛一駕馬車只有一個車輪,無法平穩(wěn)前進。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人的情緒比理智更長久,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管不住自己的時候太多了。常常是道理也說通了,口頭也答應了,可就是不能堅持去做。人的本性當中有惰性的成分,因為管住自己太費力氣不如放任自己來的容易,所以人們自覺約束自己的時候很少。那些因為游戲成癮而荒廢學業(yè)的孩子,不明白這樣做是有害的嗎?不能理解父母約束他們的良苦用心嗎?不是的,他們只是管不住自己而已,因為父母太心疼他們了,對他們沒有威懾作用了,所以父母阻止他們玩游戲他們就發(fā)脾氣。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讀過寄宿制高中,他家庭條件很好,父母都有自己的公司,他們對孩子也是呵護備至。所以,他剛入校的時候很不適應,才過了三天就給媽媽打電話說:“媽媽,快來接我回家吧,我無法忍受學校的環(huán)境?!眿寢屨f:“再堅持堅持吧?!庇谑撬执袅艘恍瞧冢蛇€是無法忍受獨立生活的艱苦,于是又給媽媽打電話,媽媽說你必須學著適應,父母不能照顧你一輩子。他沒辦法,只好硬挺著。過了十來天, 又給媽媽打電話,這次還沒說話先哭出聲來,說:“媽媽,快來接我吧,我快崩潰了,下個學期我再住宿好嗎?”結果,不到兩個小時,他媽媽就開車來接他了。

       后來這個同學對我說,你不知道我多么希望媽媽不來接我,我的內心始終在斗爭,是選擇堅強還是選擇退縮,打最后一個電話的時候我就和自己約定,如果媽媽再拒絕我,我就選擇堅強?!    ?/span>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孩子不喜歡被約束,他們有的時候內心很需要約束,只不過他們不好當面說出來。而且我們對他們有力地理智地約束,可以帶給他們安全感,并促使他們增長自控的能力。

      許多父母因為太愛孩子而喪失原則,對孩子過分遷就,這是父母建立威信的最大障礙。父母提醒孩子上學不要忘帶東西,可是孩子偏偏丟三落四,家長擔心影響孩子的學習或怕孩子被老師批評,結果就一次次地去送,然后苦口婆心地告誡孩子下不為例??墒呛⒆泳褪歉牟坏暨@個毛病,因為他知道你總會給他送。孩子跟媽媽逛超市,看到什么要什么,不給買就哭鬧,甚至倒地打滾,媽媽心疼了或者面子上過不去了,索性給孩子買了算了,結果只能讓孩子下次鬧得更兇,下次更加難以拒絕。父母沒有原則,就永遠不能建立威信。

        1、威嚴始于原則

      如何建立這種威嚴呢?一定要我們付諸武力嗎?是不是在家里要備一點“家法”?不是的。我們只要建立適當?shù)脑瓌t就行了。原則是絕不能破壞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許多家長朋友沒有威信就是因為心里沒有原則的界限。有的媽媽,每天早上叫孩子起床上學,叫很多遍,孩子還對媽媽發(fā)脾氣。這就破壞了一個重要的原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先做完作業(yè)再看電視,可是孩子哀求說就看一小會兒,家長說就看五分鐘開始也行;結果看完五分鐘,又看五分鐘,一直看到節(jié)目完畢,又要看其他的節(jié)目。這件事情破壞了兩個原則,就是事情的輕重緩急、令行禁止。如果作業(yè)很繁重、很緊急,那電視一分鐘都不能看;如果有一個節(jié)目孩子很想看,而且看完之后做作業(yè)還來得及,那么先看電視也可以。但是,要令行禁止,不能出爾反爾,因為拖延和遷就是沒有限度的。

      謝斐爾曾經說過:“必須讓孩子明了他所受的處分是因他的行為所致。”當我們要懲罰或者肯定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yōu)槭裁匆@樣,相反無論是孩子犯了錯沒有得到處分,還是孩子沒有犯錯卻得到了處分,都會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傊覀円尯⒆痈械轿覀兪侵v道理的,是有原則的。

      2、杜絕情緒化

      在表達我們的意見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讓我們的態(tài)度既堅定又冷靜。越堅定就越有力量,越冷靜就說明我們越理智。當孩子感到我們的決定是理智而不可更改時,他就不會再固執(zhí)己見,而開始順應我們了。

      我們不用威脅孩子,我們告訴他事情的底線就好了,我們把事實擺給他就好了。我們不用發(fā)脾氣,發(fā)脾氣反而不好,當孩子看到父母暴跳如雷、情緒激動得無法自制時,孩子首先感到父母是不清醒、不理智的,進而感到父母任憑情緒的左右而對待自己是不公平的。這會大大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當我們用平靜而堅定的語調,向孩子提出要求或者表明態(tài)度時,我們的口吻和語調也在向孩子傳達重要的信息,我們的平靜告訴孩子我們是清醒和理智的,而不是情緒化的;我們的堅定告訴孩子這是我們決定了的,不可更改的。對于我們這些既定的理智的決定,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會遵守的。

      我們自己情緒化了,孩子也必然跟著情緒化,這樣不利于孩子理智地面對現(xiàn)實,冷靜地做出判斷,也不利于我們合乎分寸地表達我們自己。心情不好時孩子怎么著都不行,沒犯錯也尋出點錯來,讓自己出出氣;心情好時孩子怎么著都行,沒有任何原則,甚至以孩子的錯誤和惡作劇為樂,這是最糟糕的情況了。不僅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喜怒無常,沒有標準,而且也讓孩子毫無原則,從父母多變的臉色上尋找原則。這種喜怒無常,給孩子的成長在自主性、自立性多個方面制造了障礙,很容易滋生孩子的奴性和不安全感。遺憾的是,因為情緒而改變教育原則,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即便是沒有因為情緒化而改變原則,僅僅是情緒化本身也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公平的感覺:誰都知道人在有情緒的時候往往缺乏理智。情緒化管理從根本上說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尊重,是一種不負責任,引起孩子對父母的反感也就不奇怪了。希望父母能夠調節(jié)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經常地提醒自己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緒化。

      3、父母在對孩子的態(tài)度上不一致,給孩子一定的“漏洞”

      家長在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不一致,是家庭教育的大忌。而申明自己的態(tài)度之前先與自己的愛人取得一致,已經成為家庭教育的一個基本經驗。孩子最善于從家長不一致的態(tài)度中找空子,孩子的原則不是哪一方的意見正確和科學,而是哪一方更符合他的心意。并且他將此當做擋箭牌,父親追究他,他說母親同意了;母親質問他,他說父親允許了。這樣父母雙方都很難建立威信。

      還有一種情況在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中比較常見:當孩子很不像話時,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頓,可是當他看到孩子眼里的淚水、屁股上的手指印以及孩子痛苦可憐的樣子,突然感到自己太狠心了,又后悔、又心疼當著孩子的面竟掉下眼淚來,甚至還要抱起孩子不停地自責,“寶寶別哭了,媽媽錯了,媽媽不該打你,以后你改正錯誤,媽媽再也不打你了”,而孩子卻哭得更兇了,結果孩子再遇到類似的錯誤時照犯不誤。殊不知,這正進入了教育的誤區(qū),在你打孩子時,他還認為自己錯了,以后再也不這樣了,當他看到你也哭了之后,他會想原來媽媽舍不得打我,下次還這樣興許沒事;當你過來哄他甚至認錯時,他就會想“就是你錯了嘛,你看打得人家這么疼!”

       懲罰之后一定不要讓孩子看出你的不忍,不要馬上去勸慰,更不要在孩子面前落淚和自我懲罰。懲罰要讓孩子感覺到一定的壓抑、挫敗和沮喪,要讓孩子留下十分不愿重復、極力避免的經驗,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從中吸取教訓。

     當然,凡事過猶不及,有的家長過于嚴厲,過分頻繁地使用權威,要么導致孩子逆反,要么致使孩子在他面前誠惶誠恐,這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都不是真正的威信。

      4、過多的重復使父母喪失威信

      在一項中學生調查中,當問起最不喜歡父母什么的時候,將近70%的學生選擇了“嘮叨”。可見這種現(xiàn)象在家庭教育中的普遍,尤其是在母親們的身上更是司空見慣。許多母親總怕孩子聽不明白或者記不住,于是苦口婆心地千叮嚀萬囑咐。她們常認為,多說兩遍效果會好一些,孩子的印象會更深刻一些,然而事實上恰恰相反。沒有百吃不厭的菜,也沒有百聽不厭的話,真正起作用的話決不在于重復的次數(shù),而是在于談話內容的質量,所謂“一言九鼎”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同時,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們對重復過多的東西會產生明顯抵觸,以致于會淡漠該事物的影響,比如說公交車上的廣播。同樣,家庭教育也是如此。本來孩子覺得父母說的挺對的,可是父母一遍一遍地說,結果產生了反感,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凡事過猶不及,“威”過強則會導致壓制、損害、極端、逆反。殘暴的方式會帶來反抗和仇恨。林肯的父親病危想見林肯最后一面,但是林肯無法忘記父親的殘暴,拒絕了父親的要求。冷漠也同樣可怕,羅素在自己的傳記中曾經懺悔自己早年對孩子要求過于苛刻,過于講原則而忽略了感情的傷害,導致他的孩子們長大后都疏遠他,而且總是選擇他不喜歡的事情做。

    三、情

    情感不是懷柔政策,也不是紅白臉中的白臉,而是真誠的愛和關心。我們跟孩子保持親密的關系,貼心的溝通,我們讓孩子感到嚴格的一面,也要讓孩子感到慈祥、生動的一面。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感到我們對他的要求和約束是必要的,更容易達到和諧和默契。

      “情感”的缺乏,往往導致孩子冷漠、殘酷。孩子心理上沒有歸屬感,就會孤僻。愛孩子是一回事,是否能讓孩子感到愛是另一回事。在很多時候,孩子的成績表成為父母臉上的“晴雨表”,這是很不好的;因為這會讓孩子感到父母愛的是孩子的成績而不是他們,愛的是自己的面子而不是孩子。對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不是因為孩子如何而愛,而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而愛。如果孩子做出了某方面的成績,我們當然要鼓掌;如果孩子情況不利,我們應該惋惜,和孩子一起面對失敗,而不是指責和懲罰。無論孩子的發(fā)展是什么情況,我們都應該讓孩子感到無條件地關愛和支持。

      另一方面,“情感”過多則容易讓孩子習慣于接受,從而導致自私和依賴,缺乏給予、愛人和自立的心理品質。愛孩子是天下父母的共性,但是什么事情也都有一個分寸問題,太多的愛和愛的缺乏都對孩子不利,那么,這個分寸是什么呢?我認為對孩子的愛的程度,以讓孩子稍有感激為宜。如果沒有感激,那樣孩子感到的愛就太少了;如果感激太多就會成為負擔,就會讓孩子為了報答而生活,就妨礙了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教育界有一個著名的問話:如果只能買一件大衣,你是買給妻子還是女兒呢?應該買給妻子,因為夫妻關系在家庭關系當中應該是第一位的。如果把對孩子的愛凌駕于對愛人的愛之上,會讓孩子感覺他是核心,愛非他莫屬,無限的愛他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我們必須避免孩子產生這種感覺,即愛他像欠債還錢一樣天經地義。

    這三個要素不能獨立地去理解,要相互結合,融會貫通,才能真正達到建立父母威信的目的。

    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在孩子面前樹立起自己威信,要講究方法,愿我們每一位家長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讓孩子信任你,聽你的話,沿著健康的道路邁開人生的步伐

    3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