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成長 呼喚懂心理的家長
——引《中華家教》文章
孩子能給家庭帶來幸福,給父母帶來希望。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也哈省矛盾,甚至會產生很嚴重的沖突。比如,孩子幼小時,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么東西都像摸一摸、動一動,什么東西都想試一試,可是父母的口頭禪卻是:“別動!小心摔著(碰著、燙著、燒著)!”孩子在外邊玩耍,喜歡玩水,玩沙子,玩泥巴,喜歡蹦蹦跳跳,家長知道了,怕孩子弄濕、弄臟衣服,怕孩子受傷,偏偏不讓孩子玩;孩子長大一點,在學校里調皮搗蛋,老師找到家里來了,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訓;孩子上了中學,開始不大服大人的管教,迷戀流行歌曲、追星、穿奇裝異服、結交“壞”朋友,對此,做父母的認為孩子不干正事,學壞了,于是打罵孩子,限制孩子外出活動,限制孩子與朋友來往……諸如子類的矛盾,往往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沒有考慮它們的年齡特征,用成人的心理標準來要求孩子所造成的。還有的孩子出現(xiàn)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比如挑食、馬虎、依賴性強、性格暴躁、焦慮……父母責備孩子,可是他們不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問題,往往是家長教育方法不當造成的。比如父母本身不愛吃某種食品,對孩子說這東西部好吃,孩子自然接受了父母灌輸給他的印象,也覺得這東西不好吃;或是孩子在小時后,家長見孩子愛吃某種食品,就天天給他準備,久而久之,孩子吃膩了,再也不吃了;父母對孩子呵護備至,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長什么都包辦代替,等到孩子長大了,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連系鞋帶都不會,雞蛋也不會剝,這也不干,那也不會,這時候家長開始抱怨孩子懶、笨、沒出息,這能怪孩子嗎?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的機會;還有的孩子動不動就發(fā)脾氣、就生大氣,家長認為孩子不懂事,實際上,是家長經(jīng)常對孩子發(fā)脾氣,使孩子學到了你的錯誤經(jīng)驗??梢?,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有問題。
因此,要引導和教育孩子健康成長,要使家庭和諧、幸福,家長懂得一些兒童心理的科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在教育實踐中做到有的放矢,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才能反省自身,改進自己行為方式和教育方式。
要當好家長必須掌握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
1、正確認識遺傳和教育的關系。影響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包括遺傳、環(huán)境、教育、實踐活動和個人努力程度等因素,其中遺傳因素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生物前提,環(huán)境和教育起著決定作用。
就拿智力來說吧,研究發(fā)現(xiàn),智力50%由遺傳決定,剩下的50%有環(huán)境決定。遺傳決定智力的一個范圍,如同人的身高一樣,所以,一個兒童如果不具備某種遺傳因素,即使后天收到良好的教育,他在這方面的才能,也不可能得到發(fā)展。比如,天生五音不全的孩子,家長非逼著他學習音樂不可,并期望他在這方面有所成就,這無異于緣木求魚。當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但生活中不乏這樣現(xiàn)象,父母自己智商平平,學習不好,卻要求孩子要成績好,考重點,上名牌,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氣質類型也與遺傳有關。從兒童出生的時候起,就表現(xiàn)出不同的差別。有的嬰兒安靜些、容易入睡;有的比較活躍、愛哭愛動……長大后,孩子的性格也表現(xiàn)的千差萬別,有的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好奇心特別強,有的對什么都興趣淡漠;有的特別敏感細膩、小心謹慎,有的則粗枝大葉,大大咧咧。這本身沒有什么優(yōu)劣之分,但是有些家長刻意將孩子像一個所謂的“理想性格”方向培養(yǎng),沒有考慮到孩子天生的那一部分。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強迫子改變自己的性格,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給孩子帶來很大痛苦,效果也不一定好,搞不好還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難以接納自己,產生自我認同的危機,影響自信與自尊水平的發(fā)展。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以孩子天生的個性為基礎,幫助她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不要想把內向的孩子變成外向大方的孩子,但是幫助增加一些和別人交往的能力和興趣,幫助她提高自我表達的愿望和能力等等,然后再附加上他原來就有的內秀特點,孩子就能夠健康的成長了。
家長還應該了解,遺傳因素對心理發(fā)展的不同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作用和影響也不完全相等。步入,在身體素質方面、氣質方面、遺傳的影響就比較大。而在個性、道德、行為、習慣方面遺傳的硬性就比較小。從年齡階段來說,年齡越小,遺傳的影響相對比較大,年齡越大,他的影響就小,。而環(huán)境的影響就越大。
總之,家長了解和掌握孩子的遺傳素質上的差異,正確認識遺傳與教育的關系,才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發(fā)揚一傳中的優(yōu)勢,以適當?shù)慕逃悴贿z傳素質中的不足,促使兒童心理發(fā)展水平的提高。
2、了解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家庭教育的任務
屋門所說的了解孩子心里有兩個含義:一是了解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是年齡特征,二而是了解孩子獨有的的個性。前者可以從書本上學習了解,后者就要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了解孩子。這樣才有助于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
l 幼兒期心理特點和發(fā)展任務
幼兒期(主要是學齡前階段)身體快速成長,大腦迅速發(fā)育,4歲時腦的大小已與成人十分接近,動作、語言都得到飛速發(fā)展,思維具有片面性(指兒童此時的思維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傾向)和自我中心性(指兒童傾向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看待事物和進行思考,認為別人的思維方式應該與自己完全一致,還沒有意識到別人可以由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的特點。
幼兒階段的重要心理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親密依戀。所謂依戀,是指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雙方互有得親密感受以及互相給予溫暖和支持的關系。依戀行為是于嬰兒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最為關鍵,母親(或者看護著)的接納、喜歡、擁抱、軀體撫慰和精神貫注,將促進孩子與母親(或者看護者)形成信任、安全、溫暖的關系,這樣的關系能讓孩子變得健康、活潑、開朗、自信和自尊。如果母親(或者看護者)性格強硬,動作粗糙,情緒不好、對孩子管理疏忽(讓孩子處于饑渴、冷、濕等不安狀態(tài)),或不愿親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養(yǎng)在別處,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很難與人形成良好的依戀,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出現(xiàn)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自憐型人格障礙等。
l 少兒其心理特點和發(fā)展任務
少兒階段(主要是小學階段),力量和運動既能得到更大發(fā)展,逐漸掌握書面語言,能夠進行邏輯思考,開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個方面,基本克服了思維中的自我中心性,發(fā)展了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從而增進了自己與他任溝通的能力,開始重視并建立同伴關系,發(fā)展出自我概念與自尊。
這一時期孩子要完成的心理任務有很多,首要是發(fā)展自尊與自信。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因為競爭意識的受挫、羞恥心的產生、學習的不順利等,突然感覺不那么相信自己了,有些孩子的心里會暫時退化到幼年時期,更多的依戀父母,向從父母那里重新獲得自信的資源。家長要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及時鼓勵孩子,給予孩子堅定的信任,較低孩子的焦慮,同時家長要努力幫助孩子尋找兵法咱自己的長處,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棒,這樣的感覺就會讓孩子獲得必要的自信和自尊。千萬不要擴大孩子的缺點,或因為孩子的學習不好而全盤否定孩子,這樣會給孩子在建構自信自尊的心路歷程上增加沉重的負擔。另一個重要任務是發(fā)展和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同伴關系是發(fā)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于兒童獲得熟練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于情緒的社會化,有利于培養(yǎng)兒童對環(huán)境進行積極的探索精神,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fā)展。早期的同伴關系不亮將導致兒童短期或長期的社會適應困難。父母要支持和維護兒童與其他同伴已經(jīng)形成的人際關系,為孩子和其他人的接觸提供機會,并要在孩子如何與其他兒童交往、交往的深度、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給予指導。
l 青春期心理特點和發(fā)展任務
?。?、智力發(fā)展迅速,抽象和邏輯思維發(fā)育成熟;2、自我意識進一步發(fā)展,人格初步形成,并逐漸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3、精力旺盛,興趣廣泛,積極進取,總是尋找機會發(fā)展自己,希望獲得成功。4、情緒不穩(wěn)定,實施表現(xiàn)出心理活動的不成熟性和波動性,在遇到難題和矛盾時,容易產生困惑、煩惱和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5、性意識萌發(fā)、覺醒并逐漸成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常有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逆反,由于成人感的出現(xiàn),從而增強了青少年的獨立意識。他們不愿受父母過多的趙富和干預,于是孩子和父母的關系突然惡化,你說東他偏要向西,你越不愿意讓他干的事,我越要去嘗試,開始為自己的權力較勁。這時候家長手心要把自己從權威的角色上放下來,表現(xiàn)出適當?shù)臒o知,傾聽他,尊重他,讓她體驗成人的感覺,這樣他反而找不到逆反的動力了。如果家長繼續(xù)采取以前對待幼兒的教育方式,表現(xiàn)出無所不能,什么都動,孩子都要聽我的,結果只有兩種可能,一種孩子放棄成長的權利,變得幼稚化。這樣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華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另一種是孩子選擇反抗,因為他覺得如果我不能挫敗父母,我就長不大。因此,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謬的想法決不要馬上駁斥他,如果提拒絕她,他反而會堅持。當你坐下來聽他計劃的時候,反而會幫助他澄清自己的想法。
第二個問題是矛盾性。比如說,青春期的孩子追星,他們內心藐視權威,否定一切,但對自己認定的偶像又盲目崇拜;不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有強烈表現(xiàn)自己意見的愿望,但由于其社會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的不足,常常碰壁,又不得不從父母那里尋找方法、途徑或幫助,再加上經(jīng)濟上不能獨立,又迫使他們去依賴父母;他們渴望向他人敞開心靈,處于自尊心,他們又不愿被他人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讓他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認為自己已經(jīng)成熟,長大成人了,因此,在一些行為活動、思維認識、社會交往等方面,表現(xiàn)出“成人”的樣式,在心理上,渴望別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尊重它、理解他。但由于年齡不夠,社會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及知識的局限性,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往往又帶有明顯的小孩子氣、幼稚性。
此時的家長要對孩子保持好奇和興趣。興趣就是對孩子欣賞的態(tài)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讓他感覺你對他有興趣。父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藏起來,給孩子一個彼此沖突、矛盾、多樣的價值混亂時期,不要忙著幫助孩子找到所謂正確的道路,那樣可能適得其反,使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斷能力與鑒別能力,不能形成自我的價值傾向。讓青春期的孩子品嘗這些矛盾情緒給他帶來的痛苦與麻煩,好奇地用欣賞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選擇的價值觀。當然,幼稚在所難免,但這些幼稚的思想打著孩子自己的標識,屬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這些就是尊重孩子。
第三個問題時產生性煩惱和性困惑。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發(fā)育和成熟,出現(xiàn)了與異性交往的渴求。如喜歡接近異性,想了解性知識,喜歡在異性面前表現(xiàn)自己,甚至會出現(xiàn)朦朧的愛情念頭等。但由于學校、家庭、社會輿論的約束、限制、使青春的少年在感情和性的認識上存在著心理沖突,出現(xiàn)消極的評價和過度的性壓抑。家長對此首先要有接納的態(tài)度,不要橫加指責,因為這證明他的性別發(fā)展是正常的,是成功的。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孩子和家長討論他的困惑,給與感情上和行為上的指導。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發(fā)展條件
心理發(fā)展的條件包括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遼好的物質條件可以為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提供物質的可能性,它包括整潔有序的生活環(huán)境,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合理的閃失,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圖書資料及玩具等。此外,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fā)展。家庭生活單調乏味容易使孩子得不到促進孩子心理發(fā)展的足夠刺激,產生消極情緒,反之,豐富的家庭生活內容是兒童生活的快樂、滿族、處于練好的情緒狀態(tài),因而有利于形成開朗、樂觀、積極的個性。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有利于智力水平的發(fā)展。
心理發(fā)展的精神條件則是指家庭內部溫馨、寬容、民主的情感氛圍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在營造氣氛中,首先必須要處理好父母之間的關系。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表現(xiàn)得愉快、豁達、樂觀向上,這不僅使孩子得到關心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產生主動積極向上的
的情感,而且也為孩子做人處事提供榜樣,對孩子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之間經(jīng)常爭吵,家庭關系緊張,孩子極容易長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心理。家庭關系的另一個構成是親子關系,親子關系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不和諧會給孩子心理發(fā)展帶來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會導致其長大成人后出現(xiàn)心理障礙。現(xiàn)實生活中,親子關系的不和諧主要表現(xiàn)為父愛、母愛的扭曲。這種父母之愛極易走極端:一是溺愛,父母對孩子的過分遷就,還自己已形成以我為核心的優(yōu)越感,形成自私、驕橫、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愛,父母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要求孩子一味服從家長的意愿。這種家長獨裁可以使孩子心理壓抑,久而久之,形成自卑、膽怯、缺乏主見等性格特征,孩子良好的發(fā)展受到潛在的阻礙。正常的父母之愛應該是一種理解、尊重、理智之愛。
家長應留意兒童心理異常的求助信號
孩子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1、)喜歡自己,接納自己;(2、)能夠包括語言、情緒在內的多種表達形式表達自己;(3、)能夠與人交往;(4)、能夠適應規(guī)則和適應環(huán),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我中心型的沖動。具備以上幾點的孩子,就非常的健康了。當兒童出現(xiàn)問題時,會在諸多方面出現(xiàn)異常變化,他們是兒童心理異常的求助信號,家長對此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警覺性,以便在孩子發(fā)生問題時,及時給與有效的幫助。這些異常表現(xiàn)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是心理能力方面的表現(xiàn):1、智力低下,接受能力、生活能力差,反應遲鈍;2、孤僻自閉,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不佳;3、智利雖無異常,但學習不良,厭學、不愿做作業(yè),拼音不好,朗讀不流暢,讀錯、漏讀、添加字詞,記不住生字,聽寫、抄寫錯漏,閱讀理解困難等;4、動手能力差,動作笨拙,不靈活;5、注意力不集中,丟三落四,拖拖拉拉,行為控制能力差等。
二是情緒方面的表現(xiàn):過分恐懼、焦慮、不必要的擔心和害怕;任性、情緒不穩(wěn)定,容易生氣等。
三是行為方面的表現(xiàn):如離群獨處,行為怪異,刻板重復;不愿面對人生、緘默不語;對人冷淡,漠視或對人有敵意,過分晶體、懷疑心重。
四是心理方面的表現(xiàn):睡眠不安、驚嚇、恐嚇、恐懼、常做惡夢;早醒、入睡困難;頭部、腹部疼痛、頭部、面部肢體某部頻繁抽動;惡心、嘔吐、厭食、或貪食;耳鳴、尿頻甚至全身不適。但經(jīng)醫(yī)院檢查有沒有軀體疾病的證據(jù)。
如孩子出現(xiàn)以上癥狀,就是已經(jīng)或即將出現(xiàn)“心病”,的信號,家長都應予重視,并及早求治。
相鄰博客
- 熱線咨詢 [2008-08-15 10:38:00]
- 兒童心理健康的六大標準 [2008-08-15 20:02:00]
- 工作總結 [2008-08-15 20:10:00]
- 孩子的心聲 [2008-08-15 20: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