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的爸爸媽媽,都是在摸索中逐步去學習、去探索,然后多少領悟一點、調(diào)整一點,才能在親子關系中找到相處的訣竅,也因此得以在自我成長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沒有人天生會做爸爸媽媽,也沒有人天生會做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總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照顧孩子,同時渴望能教養(yǎng)出“優(yōu)質(zhì)性格”的孩子,然而什么是“優(yōu)質(zhì)性格”?簡而言之,也就是讓孩子擁有比較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求,也比較能創(chuàng)造成功前途的優(yōu)秀人格特質(zhì),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因為孩子擁有了這些特質(zhì),爸爸媽媽的生活也可以變得更輕松、更放心、也更快樂。
因此,為了創(chuàng)造孩子與爸爸媽媽雙贏的人生,本刊特地邀請中國臺灣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系老師陳富美、華人頂尖演說家暨EQ專家、暢銷親子作家吳娟瑜、中國臺灣心理學家游干桂共同集思廣益,提出“培養(yǎng)優(yōu)質(zhì)性格小孩”的中肯意見,希望能提供爸爸媽媽和小孩間更為緊密互動的方法,以成就出更多的優(yōu)質(zhì)家庭環(huán)境,并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質(zhì)孩子。
讓孩子懂得對自己負責
個人人格特質(zhì)的養(yǎng)成,起始于孩童時期,如今我們常在電視、報紙新聞中,看到許多人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遭遇挫折,便采取自殺或是傷害別人的行為,來逃避人生所應承擔的責任,這些錯誤的示范除了后天影響之外,也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一個較為健康的人格,因此導致他們在長大后做出那些社會所無法理解的行為。其實,自己的人生最終都需要自己負責,爸爸媽媽應該在幼兒時期,便讓孩子養(yǎng)成負責任的態(tài)度,才能使其擁有面對未來人生的無盡勇氣,這也是爸爸媽媽所應送給孩子的最珍貴寶藏。
“你不會做,我來幫你!”許多爸爸媽媽因為擔心孩子無法自己將事情完成,而一味地幫他們做很多事情,長此以往將逐漸剝奪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中國臺灣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系老師陳富美表示,從孩子開始學習上廁所或穿衣、穿鞋時,爸爸媽媽便可以放手讓孩子自我摸索,藉以培養(yǎng)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也許在孩子學習新事物的過程中,會發(fā)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狀況,此時,爸爸媽媽應該站在輔導者的角色,以“你覺得媽媽應該怎么幫你?”、“讓我們一起想辦法,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的。”的觀念與行動,陪伴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動手將事情辦好。
陳富美表示,在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可訓練孩子自己動腦筋想辦法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建立自我、自信的概念,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而不會在日后遇到一點點小問題不能解決時,就選擇逃避,并且害怕面對做不好可能會失敗的結(jié)果。
華人頂尖演說家暨EQ專家、暢銷親子作家吳娟瑜說,想要避免孩子不負責任的狀況,爸爸媽媽不妨先了解孩子養(yǎng)成“不負責”性格的可能原因,并加以調(diào)整改正。
養(yǎng)成不負責性格的可能原因
吳娟瑜說,孩子沒有責任感、不敢負責可能是因為下列幾項因素:
1、不敢負責:可能是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完成的任務太大,例如:要孩子打掃所有的房間,或要孩子去買十樣以上的東西,面對這些突然出現(xiàn)的龐大任務,孩子會覺得害怕、不知所措,在沒有處理這些事情的經(jīng)驗,又怕做不好被爸爸媽媽責罵,孩子很可能立馬以“我沒有空!”、“我不會買!”等借口來逃避問題。
2、不會負責:可能是當孩子沒有把事情做好時,爸爸媽媽也沒有要求他重做,或只是嘮叨幾句就自己接手把事情處理完成,以致于讓孩子沒有學到“要享受權利,也要會盡義務”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了把玩具亂丟、不會物歸原處等不良習慣。
3、不想負責:可能是當孩子渴望把事情做好,可是每次無論怎么做,爸爸媽媽都不滿意并且大聲責罵孩子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行,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沮喪難過,因為不管自己如何努力想做好事情,都得不到爸爸媽媽的贊美與鼓勵,時間久了也就失去了“想負責、想做好事情”的動機,日后對于爸爸媽媽交代的任務,干脆采取假裝不知道、不理會的態(tài)度。
所以,爸爸媽媽除應該反省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也要多花時間了解孩子不敢負責、不會負責或不想負責的原因,這樣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鼓勵、培養(yǎng)孩子負責任的性格,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某些人生必須面對的問題只有靠自己努力、家人陪伴才能完美的解決與面對。
傾聽孩子的聲音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步伐提速、競爭壓力加大,爸爸媽媽常常由于工作忙碌,而無法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中國臺灣心理學家游干桂便認為,現(xiàn)代爸爸媽媽不應該只是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反而應該抽出更多時間,去了解孩子的性格、興趣,讓自己和孩子的心靈更為親近。
其實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想要黏的、最想說話的人便是爸爸媽媽,游干桂表示,每天不論是2小時、1小時,甚至是30分鐘都好,爸爸媽媽都應該學習當孩子的聽眾,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如此一來,便能真正看到孩子的優(yōu)缺點,然后再針對其缺點加以改進,而對其優(yōu)點則予以鼓勵,以求進一步啟發(fā)他們的多元智能。
此外,吳娟瑜也表示,如果希望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最好的引導,做爸爸媽媽的必須先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愉快的家庭氛圍,同時也需要學習用言語、用肢體語言適度地表達愛孩子的心意。吳娟瑜也提出了現(xiàn)代爸爸媽媽最容易犯的十件胡涂事,例如過分擔心孩子、以為孩子長不大便什么小事情都幫他們做,對孩子太嚴厲或者是太溺愛等等,這些過與不及的生活方式,很容易養(yǎng)成小孩子依賴、沒自信,嚴重的可能造成性格上的偏差,所以爸媽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跨越這些誤區(qū),多花一點心思考慮自己的做法對孩子的影響,多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個性,才能讓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圓滿。
爸爸媽媽最容易犯的10件胡涂事
1、要太多:對兒女有過多的擔心,例如:擔心孩子課程跟不上、擔心孩子交到壞朋友、擔心孩子晚歸等。
2、做太多:替兒女承擔太多的責任,例如:無論晴天雨天接孩子上下學、替孩子拿書包、孩子忘了東西馬上替孩子送到幼兒園、替孩子寫作業(yè)等。
3、罵太多:爸爸媽媽將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轉(zhuǎn)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惡劣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結(jié)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親子關系惡劣。
4、給太多:無論是物質(zhì)生活的補償,或是口頭上的贊美,有時候給了太多,反而容易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脹。
5、要太多: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結(jié)果安排了過多的學習,讓孩子大感吃不消。
6、玩太少:親子之間沒有太多有趣的休閑活動,沒時間跟孩子一起玩,欠缺開懷大笑的共同回憶。
7、“坐”太少:爸爸媽媽與孩子之間很少有機會可以坐下來一起聊天談心,沒能養(yǎng)成談天、分享的習慣。
8、知太少:可能忙于工作,可能忙于家務,結(jié)果忽略現(xiàn)代資訊的吸收,孩子感興趣的游戲、流行音樂,爸爸媽媽都不了解也搞不清楚,親子之間只能談些吃飯、穿衣的日?,嵤?。
9、愛太少:爸爸媽媽當然關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言語和行動表達上,總是還不夠具體明確,使得親子在相處上減少了互動的潤滑劑,也容易讓孩子覺得爸媽對他的關心不夠多。
10、變太少:親子相處模式一成不變,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斷調(diào)整,以致孩子與爸媽的關系越來越疏遠。
讓孩子學會做對的判斷
親子之間往往存在著一些“悲哀的矛盾”,也就是說,大人總以為孩子應該知道如何做判斷,孩子也以為自己應該是做對了判斷,然而,事與愿違,孩子竟然沒有做對正確的選擇。
究竟事情該怎么做才是對的?有時候?qū)⒆佣?,真的是茫然無所適從,面對爸爸媽媽對于對錯的標準,有的孩子是用不斷嘗試希望找到爸媽認為是對的方法,但一錯再錯的機會自然也很高,更有的孩子干脆不要有任何動靜,等著耗著讓爸媽忍不住自己說出來要怎么做,以免做錯判斷受到責罵。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接受“孩子難免會判斷錯誤”的現(xiàn)實,孩子也能在爸媽的鼓勵下學習接受“判斷錯誤是人生的一部分”,親子之間互相體諒包容,如此一來,爸爸媽媽便能在適當時機,協(xié)助孩子做出正確判斷。
事實上,要做到“在對的時機,做對的選擇”這樣完美的狀況,其實是需要通過許多“嘗試”的過程。因為“嘗試”會帶來“經(jīng)驗”,而“經(jīng)驗”才會帶來正確的“判斷”能力,所以吳娟瑜表示,爸爸媽媽除了用言語、舉實例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選擇之外,更應該花時間協(xié)助孩子理出一個判斷現(xiàn)實狀況以做出正確反應、選擇的的能力,唯有交給孩子正面且正確的思考邏輯,才能讓孩子在日后成長的過程中,有信心面對人生一道道艱難的考驗。
爸爸媽媽該如何教育孩子做出正確選擇的5要點
1、告訴孩子,做決定之前應該先搞清楚自己要的結(jié)果是什么?
2、學習自己做判斷。
3、參考別人的經(jīng)驗做判斷。
4、若判斷錯誤,馬上補救,不要一直停留在后悔的情緒中。
5、不斷嘗試,記取教訓,才會更容易成功。
培養(yǎng)孩子自我克制的性格
隨著社會物質(zhì)條件的提升,現(xiàn)代爸爸媽媽總是極盡所能地想要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zhì)環(huán)境,陳富美表示,因為爸爸媽媽的大量給予,使得孩子很容易便養(yǎng)成了予取予求的習慣;在百貨公司的玩具部門,常??梢钥吹胶⒆佣自谕婢咔按舐暱摁[的情形,原因只是為了爸爸媽媽沒有答應他購買他想要的玩具而已,而許多爸爸媽媽便在不忍心小孩哭太久的狀況下,答應了小孩的請求,如此的情況一再重演,終于導致孩子越來越任性,不知自我克制的性格。
為了讓孩子懂得忍耐的功夫,陳富美認為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任性要求時,絕不可心軟,盡管小孩哭鬧不已,也必須堅持原則,好讓孩子知道大聲哭鬧、亂發(fā)脾氣這一套戲碼是不管用的;同時,爸爸媽媽在事后也可以與孩子約定,只有在生日或圣誕節(jié)、過年等特殊節(jié)日時,才能夠讓他擁有想要的玩具,如此一來,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孩子學習忍耐、懂得自我克制不任性,也可以讓孩子更懂得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物品。
訂做孩子樂觀開朗的個性
每個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每天都能過得很快樂,笑口常開,然而人生總會遭遇到一些困難與挫折,惟有讓孩子擁有開朗的性格,才能使他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都可以在腦海中產(chǎn)生“正面思考”的模式,樂觀進取地迎接挑戰(zhàn)。
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指出:“爸爸媽媽批評孩子的方式,是造成孩子樂觀或悲觀的重要因素?!彼ㄗh爸爸媽媽兩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批評孩子時要“就事論事”,第二項原則則是爸媽要養(yǎng)成“以樂觀態(tài)度來解釋問題”的風格。
吳娟瑜表示,當爸爸媽媽對孩子又吼又叫,或經(jīng)常唉聲嘆氣,孩子的性格就會逐步退縮消極;而當爸爸媽媽以明理、正向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孩子也才會有機會將性格漸漸地調(diào)整為開朗樂觀的方向。
轉(zhuǎn)自:http://www.qqbaobao.com/xueqianjieduan/jiaoyu/2006-01-09/jiaoyu_11368081853965.html
相鄰博客
- 轉(zhuǎn):我從培訓班中得到了什么*(唐聞) [2008-12-17 16:09:00]
- 我最幸福【轉(zhuǎn)】 [2008-12-17 16:22:00]
- “可喜的言詞”能促進家庭關系(轉(zhuǎn)) [2008-12-17 16:32:00]
- 轉(zhuǎn):如何做名伯樂家長? [2008-12-17 16: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