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徒弟約六七歲,圓圓的臉龐、慧黠的雙眸,雖然穿著袈裟,仍掩不住小男孩的調(diào)皮。由于他一個人留在老師父身旁,所以無聊的時候,往往在寺院附近的山林水石之間奔跑游竄。
有一天,小徒弟閑來無事,竟然突發(fā)奇想,把一塊石頭綁上繩索,再把繩索另一頭綁在一條魚身上,接著再把魚丟入河水中,眼睜睜看著魚奮力掙扎,魚游得越吃力,小徒弟發(fā)出的笑聲也越大。
小徒弟不但讓魚做垂死掙扎,還抓來青蛙和蛇如法炮制的虐待。所有這些舉動,老師父都看在眼中,他并沒有當場喝止斥責,他搖了搖頭之后,想了一個方法要小徒弟「回頭是岸」。
當晚,小徒弟熟睡之后,老師父把一塊大石頭綁在小徒弟身軀的背后,等到天亮時,小徒弟發(fā)現(xiàn)自己動彈不得,他無助的哭了起來。
這時,老師父告訴他:「請你把在魚、青蛙、蛇身上的石頭放掉,我就為你解開身上的石頭?!?br />
講話的過程,師父沒有暴怒,沒有恐嚇,他就是要小徒弟親身經(jīng)驗「身受束縛」的感覺。他還告訴小徒弟:「萬一其中哪一個生命死了,你身上的石頭就是放下來,恐怕心中那塊石頭永遠還在呀!」
這些話語小徒弟或許還聽不懂,但是當他背負著沉重的石頭,拖著艱困的步履,重新走到山崖水邊去尋找魚、青蛙和蛇時,他已經(jīng)明白當初的戲弄可能對另一個生命所造成的傷害,尤其當他看到魚和蛇早已因掙扎而遍體鱗傷,一動也不動了,懺悔的淚水終于潰堤而出。
不著痕跡的互動
一般父母在處理孩子犯錯事項時,有如下方式:
一、當場出重手──這時孩子還沒弄清楚狀況,突然被打之后,他只會對大人的體罰感到憤怒或害怕,此后,也不懂去自我反省。
二、當場變臉──這樣的父母雖然沒有動手,但是子女已感到事態(tài)嚴重而不敢說真話了。
三、當場聆聽──縱使孩子有錯,但是他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大人若愿意聆聽,或許還有引導的空間。
四、當場靜心──像老師父不動聲色,但用對方法讓小徒弟重新面對過程,因而有了反省和悔悟,這又是更上層樓的教育方式。
小徒弟和老師父的故事是韓國片「春去春又來」其中的一段,觀賞時令我感動萬分,原來教養(yǎng)孩子可以這樣不著痕跡呀!可不知道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耐心和智慧?可不知道我們是否曾經(jīng)沖動處理而造成親子關系的遺憾?
我有錯嗎?
有一個爸爸看到女兒太用功,又得失心太重而得了憂郁癥,他又急又氣之余竟說出:「你就不要再讀了吧!何必讀得這么辛苦呢?」
他的用意是「好」的,可是用那樣的語詞,那樣的口氣加重打擊了女兒脆弱的心靈,女兒頓時痛哭失聲。
「我有錯嗎?」爸爸被老婆邀來找我談談,見面時,他仍理直氣壯的覺得老婆小題大作。
在情緒緩和之后,我請問他是用前面四種處理方式的哪一種?他很干脆的回答:「當場變臉。」
接下來,在分享小徒弟和老師父的故事后,爸爸終于靜心反省自己了。來源: 親子樂園
有一天,小徒弟閑來無事,竟然突發(fā)奇想,把一塊石頭綁上繩索,再把繩索另一頭綁在一條魚身上,接著再把魚丟入河水中,眼睜睜看著魚奮力掙扎,魚游得越吃力,小徒弟發(fā)出的笑聲也越大。
小徒弟不但讓魚做垂死掙扎,還抓來青蛙和蛇如法炮制的虐待。所有這些舉動,老師父都看在眼中,他并沒有當場喝止斥責,他搖了搖頭之后,想了一個方法要小徒弟「回頭是岸」。
當晚,小徒弟熟睡之后,老師父把一塊大石頭綁在小徒弟身軀的背后,等到天亮時,小徒弟發(fā)現(xiàn)自己動彈不得,他無助的哭了起來。
這時,老師父告訴他:「請你把在魚、青蛙、蛇身上的石頭放掉,我就為你解開身上的石頭?!?br />
講話的過程,師父沒有暴怒,沒有恐嚇,他就是要小徒弟親身經(jīng)驗「身受束縛」的感覺。他還告訴小徒弟:「萬一其中哪一個生命死了,你身上的石頭就是放下來,恐怕心中那塊石頭永遠還在呀!」
這些話語小徒弟或許還聽不懂,但是當他背負著沉重的石頭,拖著艱困的步履,重新走到山崖水邊去尋找魚、青蛙和蛇時,他已經(jīng)明白當初的戲弄可能對另一個生命所造成的傷害,尤其當他看到魚和蛇早已因掙扎而遍體鱗傷,一動也不動了,懺悔的淚水終于潰堤而出。
不著痕跡的互動
一般父母在處理孩子犯錯事項時,有如下方式:
一、當場出重手──這時孩子還沒弄清楚狀況,突然被打之后,他只會對大人的體罰感到憤怒或害怕,此后,也不懂去自我反省。
二、當場變臉──這樣的父母雖然沒有動手,但是子女已感到事態(tài)嚴重而不敢說真話了。
三、當場聆聽──縱使孩子有錯,但是他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大人若愿意聆聽,或許還有引導的空間。
四、當場靜心──像老師父不動聲色,但用對方法讓小徒弟重新面對過程,因而有了反省和悔悟,這又是更上層樓的教育方式。
小徒弟和老師父的故事是韓國片「春去春又來」其中的一段,觀賞時令我感動萬分,原來教養(yǎng)孩子可以這樣不著痕跡呀!可不知道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耐心和智慧?可不知道我們是否曾經(jīng)沖動處理而造成親子關系的遺憾?
我有錯嗎?
有一個爸爸看到女兒太用功,又得失心太重而得了憂郁癥,他又急又氣之余竟說出:「你就不要再讀了吧!何必讀得這么辛苦呢?」
他的用意是「好」的,可是用那樣的語詞,那樣的口氣加重打擊了女兒脆弱的心靈,女兒頓時痛哭失聲。
「我有錯嗎?」爸爸被老婆邀來找我談談,見面時,他仍理直氣壯的覺得老婆小題大作。
在情緒緩和之后,我請問他是用前面四種處理方式的哪一種?他很干脆的回答:「當場變臉。」
接下來,在分享小徒弟和老師父的故事后,爸爸終于靜心反省自己了。來源: 親子樂園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教育不能忽視人格培養(yǎng)2006年10月09日 作者:孫云曉 來源:新華網(wǎng) [2008-09-30 15:57:00]
- 轉(zhuǎn)載:名言警句 [2008-11-02 14:13:00]
- 考場作文資料:家庭家教(轉(zhuǎn)) [2008-11-02 14:14:00]
- 當孩子拖拖拉拉時 ----臺灣親子教育專家 [2008-11-02 14:1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