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你跳出對孩子發(fā)脾氣的陷阱(轉(zhuǎn)帖)
當孩子又在惡作劇時,當你都催了10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你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發(fā)脾氣的壞處
對孩子發(fā)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你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么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讓他干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fā)起火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你發(fā)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他的行為和情緒。但是,他還弄不清,你為什么發(fā)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你發(fā)脾氣的時候,他雖然停止了你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
顯然,有些火發(fā)到孩子身上是不公平的,而且,很多時候,發(fā)火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如果我們總能夠清楚地這樣分析問題,我們當然能夠遵循眾多教育專家和心理專家的建議:冷靜!不對孩子發(fā)脾氣!
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情緒,有時并不受我們的主觀意志的控制。那么我們該怎么辦?
★換個角度想想看
1.你發(fā)火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它阻止了孩子正在進行中的不良行為。緊急時刻,你的一聲吼也許能夠讓孩子避開危險。
2.孩子除了感到害怕,還學到了什么嗎?
是的,他學到了這樣幾點:
(1)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別人存在,別人也是有脾氣的。他要學著尊重別人。
(2)情急中,每個人都會發(fā)火。
(3)這種情緒表達有可能給彼此的關(guān)系帶來緊張的氣氛,事后,父母往往會通過一定的行為來消除緊張,修復關(guān)系。
3.你發(fā)火對你自己到底有沒有用?
也有用。讓你積攢的情緒得到迅速的宣泄,之后,你的頭腦很快會理智起來。有不少父母,剛吼到一半,就已經(jīng)知道自己很過分了。
1.不必刻意壓抑自己,讓孩子了解一個真實的你。否則你積攢的負面情緒太多,爆發(fā)時更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2.無論如何,你都要給自己設一個限:不要打孩子。
3.發(fā)脾氣后,最好(也是必須的)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么,他該怎么做;有沒有其他因素讓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guān)心和愛護。
4.可能的話,最好提出預警。 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fā)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5.決不能因為發(fā)脾氣后的內(nèi)疚,就放松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同時可以尋找其他溫和的策略。
6.尋求支持。找一個有類似經(jīng)驗的好朋友聊一聊,幫助自己把情緒平復下來。
【真實情景再現(xiàn)1】
你的寶寶要用瓷碗玩過家家,你不讓她用容易打破的瓷碗,她生氣了。
『對付家長』:不要把孩子的行為看成是有意挑釁。深吸一口氣,提醒自己她是一個不懂事正在生氣的小孩子,并且她的氣憤是正常的。
『對付孩子』:把她放到床上或其他安全的地方,你們雙方可以冷靜下來。當你冷靜下來后,給孩子其他東西代替瓷碗,比如色彩鮮艷的塑料碗。
【真實情景再現(xiàn)2】
已經(jīng)到了吃晚飯的時間,3歲的兒子硬要吃冰棍,你不同意,他卻說,奶奶就會給他吃,哭著喊著要去找奶奶。
『對付家長』:你的直接反應也許是怨奶奶把孩子慣壞了。但這解決不了你和孩子之間的沖突。如果家里還有其他成人,讓他把孩子抱開一會兒。提醒自己,孩子已經(jīng)餓了,他在主動找吃的。
【真實情景再現(xiàn)3】
在超市里,你有很多東西要買,食品、雜物,但是你的孩子一直嘟嘟囔囔,哭哭啼啼,鬧著要回家。
『對付家長』:提醒自己,孩子累了,他并不是故意不服從。
『對付孩子』:告訴他,你也認為現(xiàn)在該休息一會兒了。帶他到市場的休息區(qū)歇一會兒,或到吃東西的地方吃一點兒點心。
【真實情景再現(xiàn)4】
你7---15歲的女兒與她最好的朋友發(fā)生了爭吵,她很生氣,對你說話粗魯。
『對付家長』:記住,她的感覺不是針對你,告訴她你不能容忍說話粗魯,但是你愿意和她談一談。
『對付孩子』:讓她把自己的感覺用幾個字寫下來,或畫一幅畫,描述她們的爭吵。幫助她想辦法找到修補與朋友的裂隙的方法。
☆附文:千萬不要懲罰淘氣的孩子
正是在“淘氣”中,由于經(jīng)驗的積累,思維能力的提高,他們才逐漸認識了紛紜復雜的大千世界,從無知變?yōu)橛兄?,從愚昧變得聰明,從幼稚發(fā)展為成熟。
當然,孩子們的淘氣,有時也存在著一定的破壞性,甚至是危險性,而這一點又大都是他們所始料不及的。當孩子們被強烈的好奇心驅(qū)使,一心一意地去探究時,往往是“忘我”的,不計后果的,待到嚴重的后果呈現(xiàn)后,他們才會有驚恐的心理產(chǎn)生。有一個男孩為了驗證動物都有心臟的說法,把自家養(yǎng)的一條名貴的金魚解剖了,母親回來后他還樂顛顛地捧著死魚給母親看心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盼望的是對他們不計后果的諒解,對他們失誤的惋惜。倘若對他們成功能給予由衷的贊賞,他們會認真吸取教訓,并在家長的真誠“合作”中受到巨大鼓舞,智能會得到新的開啟和發(fā)展。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制止、訓斥、打罵,那就必然會冷落他們的求知欲望,挫傷他們探索的精神,這對孩子智力的發(fā)展,智能的提高無疑是種窒息和摧殘。
有個7歲的男孩子,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把媽媽剛買回來的一個自動玩具拆散了。然后他多次想把它重新組裝好,但終究沒有成功。年輕的媽媽看到后氣惱地把玩具零件鎖進抽屜里,并警告他說:“一周內(nèi)不給他玩具玩,一年內(nèi)不再買新的玩具,以此作為對他毀壞玩具的懲罰。孩子感到十分委屈,呆在自己的小屋里獨自垂淚。法國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論教育》一書中將這種教育方式稱之為“自然后果教育原則”。其內(nèi)容是用孩子的行為過失所產(chǎn)生的自然后果,去限制原則的運用,有時雖然可以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可是總的看來弊端頗多,不可濫用。因為它不是從講明道理上對有過失的孩子進行正面的誘導、啟發(fā)、教育,而是一種消極懲罰。這種懲罰對小孩子來說,只會造成惶惑和恐懼的心理,形成怯懦、軟弱的性格,對孩子的思想和精神造成傷害。怎么做才是正面誘導、啟發(fā)、教育呢?那個拆自動玩具的孩子受罰三天后,出差的爸爸回來得知這一情況,立刻找出零件,把媽媽也叫來了,他饒有興越地指導,并幫助孩子把玩具很快地裝好了。孩子高興得跳起來,并把這個玩具為什么會自動跳講給爸爸媽媽聽,還說他也要仿照這個玩具做一個新式樣的。此時那位年輕的母親才深感后悔,認識到自己的那種教育方法是錯誤的。
孩子犯了過失怎么辦?要堅持多勸誘,多疏導,多示范的教育方法,讓孩子明辨是非鑒別對與錯。偉大導師馬克思每個星期都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耍。為了培養(yǎng)下一代,希望做家長的也能走進孩子們的“淘氣”中,去引導,去鼓勵,去幫助,去發(fā)現(xiàn),讓更多的“淘小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相鄰博客
- 轉(zhuǎn)載:尊重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尊 [2008-11-03 20:09:00]
- 張亞勤:天才少年的勇敢成長 [2009-01-19 23:14:00]
- 轉(zhuǎn):擺正您對孩子的期望 [2009-01-19 23:16:00]
- 轉(zhuǎn):家庭教育的十大誤區(qū) [2009-01-19 23:2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