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方法總原則
1.防患于未然,盡可能不要批評。
2.用最簡單的詞語告訴孩子,什么事不能做。
3.就事論事,不批評孩子本身。切勿“借題發(fā)揮”、“舉一反三”,節(jié)外生枝。
4.控制批評的時間,不讓親子雙方的心情變得糟糕。
5.如果感情用事地批評了孩子,事后要用親情來彌補。
常見的錯誤做法
任憑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fā)火 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有對孩子發(fā)脾氣的時候,尤其是在媽媽自己心情不佳或者忙碌的時候。這樣的批評容易傷害孩子幼小的心靈。我們建議,當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盡量用其他方式來消除自己的壞心情,如果覺得太緊張了,不妨讓爸爸多多幫忙。一個好媽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是心情舒暢的。
如果是對孩子危險的事情,要嚴肅地、明確地告訴孩子。通常,孩子理解了媽媽的話,也不會去干那些觸怒媽媽的事情了。
不問情由、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 B媽媽的兒子爬上椅子去拿高處的剪刀,B媽媽馬上對兒子說:“快給我下來,你在干什么!”然后,一邊責備孩子,一邊把他拉到門外,“砰——地一聲關上了門。 孩子費力地爬上椅子,是為了更容易拿到那把剪刀吧!雖然孩子拿起來有些危險,但它和其他危險物品不同,剪刀也是孩子可以使用的工具之一。媽媽應該為孩子準備一把他的專用安全剪刀,鼓勵孩子學習使用安全剪刀的方法,只要孩子在擺弄剪刀的時候,媽媽在一邊看著,孩子就不會有大危險。
不問情由、沒頭沒腦地一通批評后,孩子陷入了等待“暴風雨過境”的狀態(tài)。更糟糕的是,孩子的不理睬態(tài)度會惹媽媽的怒火逐步升級。如此反復幾次后,媽媽真想和孩子說什么的時候,孩子卻不把媽媽的話當回事了。
威嚇式的批評 C媽媽的女兒把玩好的玩具隨便一放,又去玩其他玩具了。C媽媽假裝把這些亂七八糟的玩具拿出去全扔了,對女兒說:“你不整理我就全扔掉!”整理收拾自己的東西對大人來說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更是一個很難養(yǎng)成的習慣,媽媽應該對孩子更加耐心一些。用“扔掉”之類的威脅其實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嘴上說“扔掉”,但是手上卻沒有“扔掉”。
不要小看小孩子的智力,沒有根據的威嚇根本嚇唬不了他們,這只會讓你失去威信!
邊動手,邊動口 D爸爸的兒子非常調皮,D爸爸養(yǎng)成了邊動手、邊動口的習慣,他總是一邊打兒子,一邊朝兒子嚷嚷??墒牵痪脙鹤右矊W會了打人,在幼兒園里把小伙伴給打了……
孩子對暴力行為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所以,請“動手派”的父母注意,動手之前深呼吸,想一下這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多么巨大!
喋喋不休的批評 E媽媽的兒子吵著要在睡覺前吃糖,E媽媽生氣了:“你怎么這么隨便啊!都睡覺了,還吃糖,你這個孩子真難纏!把手里的糖給我放下!你到底聽不聽我的話……”
兒子看著媽媽可怕的表情,手里緊緊地拿著糖。
E媽媽的兒子不明白媽媽究竟在說些什么,以孩子的理解力還不能明白那么多詞匯之間的復雜關系——“隨便”、“難纏”、“把糖放下”、“聽話”,孩子不知道他錯在什么地方。
批評要說到點子上,一下子用那么多的話來批評孩子,他只會覺得媽媽嘮叨。另外,對孩子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批評也會漸漸失去批評的力度和效果。
多余的批評
F媽媽的女兒和小伙伴一起在公園里玩沙子。她一會兒向小伙伴撒沙子,一會兒又去搶小伙伴的工具,雖然孩子之間沒有發(fā)生糾紛,但是F媽媽已經注意到了女兒的行為,馬上說了女兒幾句,可是女兒把F媽媽的話當成了耳邊風,仍然撒沙子、搶工具……
看來,女兒已經習慣了媽媽的批評,把媽媽的批評當成嘮叨的話語了。其實,當孩子尚未意識到自己的缺點時,媽媽先聲奪人的批評使孩子失去了自覺糾正的機會。孩子之間即使有一點小糾紛也無傷大雅,這也是他們學習如何協調人際關系的機會。另外,沒有意義的多余的批評會讓孩子產生“也許媽媽不愛我”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心。http://www.znjy.cn/Article/jzxd/5830_2.html
相鄰博客
- 菜單指導:60秒法則助你教出個好孩子 [2009-09-14 11:11:00]
- 菜單指導:六招增強孩子自尊心 [2009-09-14 11:12:00]
- 菜單指導:我們到底應該教孩子什么? [2009-09-14 11:14:00]
- 菜單指導:孩子受到壓抑時的7種語言 [2009-09-14 11:1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