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重智輕德。許多家長只重視孩子的文化學習和智力開發(fā),而忽視對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學習表現(xiàn)及成績常常是家長關注的焦點,也是家長最為敏感、最能引起情緒波動的關鍵所在。為了讓孩子學習好,一些家長挖空心思、想盡辦法找好學校,找好班級;有的家長自己節(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從牙縫里也要省出錢給孩子買鋼琴或讓孩子學繪畫。家長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特長培養(yǎng)上,而較少關心或無暇顧及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發(fā)展狀況。
(二)成人化教育。盡管不少家長把孩子視為“小皇帝”、“小公主”,但他們并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而是把孩子的成才與否同自己的榮辱聯(lián)系在一起。于是不顧孩子的意愿和實際情況,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志,把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的,星期六學音樂,星期天學繪畫,晚上再請個家庭教師。結果,事與愿違,孩子迷失了方向,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還有的家長甚至硬性制定了超出孩子年齡階段的高標準,達不到就施以懲罰或暴力。難怪有人戲言:“現(xiàn)在活得最累的要數(shù)孩子”了。
(三)寵慣溺愛。多數(shù)孩子一出生就成了家里的心肝寶貝,受到無微不至的呵護;家長在孩子提出要求時常常變得“心太軟”,不論孩子有何要求總是想方設法予以滿足,以至助長了孩子惟我獨尊、目中無人、自私自利的壞毛病。在父母過度服務中長大的孩子,四體不勤、生活能力差也就不足為怪了。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國的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家長肩負著為國教子的重任。因此,家長應轉變教育觀念,認真抓好“教”和“養(yǎng)”兩個環(huán)節(jié),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qū)。筆者認為家長應重視以下三個方面的教育。
(一)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習慣是人們在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鬃釉唬骸吧俪扇籼煨?,習慣成自然?!泵耖g也有“三歲的習慣,八十歲難改”的諺語。這說明習慣具有穩(wěn)定性,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孩子若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不僅益于生活,而且為今后形成優(yōu)良的品格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孩子年幼時家長重點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非常必要、非常重要,而不應急于對孩子進行智力的開發(fā)或特長培養(yǎng)。幼兒對多彩的外部世界充滿好奇,喜歡問為什么。這是孩子求知欲望的積極表現(xiàn),是他們認識世界的第一步。家長若能耐心地正確地回答這些為什么,又同時向孩子反問,讓他們動腦筋回答家長所提出的問題。多次地重復,孩子會變得對任何陌生事物富有好奇、樂于探究、喜歡鉆研,有較強的求知欲。心理學家們認為孩子在5歲前主要是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7歲后才能培養(yǎng)學習技能。如果把這個次序顛倒了,孩子就會出現(xiàn)厭學情緒。
家長不但要培養(yǎng)孩子的求知欲望,還要注意培養(yǎng)認知、情感和意志等其他方面的良好習慣。具體來說,既培養(yǎng)孩子的善于觀察、勤于思考、長于記憶、富于想象的認知習慣,又要培養(yǎng)他們愉快、熱情、樂觀、精神飽滿、朝氣蓬勃的良好情感習慣;既要培養(yǎng)孩子勤奮、自覺遵守紀律、認真、堅持不懈、處事果斷的意志習慣,又要培養(yǎng)他們真誠、正直、友愛、尊重他人、關心集體等良好品德習慣。
習慣是慢慢養(yǎng)成的,它具有反復性、漸進性的特點。家長要耐心地反復提示,讓孩子多次重復,及時對孩子的每一次重復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和肯定,增強孩子的興趣和信心,良好的習慣就會逐漸固定下來。
(二)增強家庭的民主氣氛。家庭中,家長與孩子的關系,一般可分為溺愛型、權威型和民主型三種。
溺愛型的家長,把孩子視為家庭的中心,自己淪為臣仆地位,其結果導致孩子自私、任性、惟我獨尊等不良品質。權威型的家長,沒有把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看待,一味按自己的意志培養(yǎng)孩子,其結果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怯懦、敵視父母等不良傾向。
民主型的家長對孩子態(tài)度和藹,作風民主,樂于和孩子交談,允許孩子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家長既能把握孩子成長進步的方向,又能隨時摸準孩子思想認識和心理的脈搏;既能平等地與孩子交談和討論問題,又能自然地引導孩子通過獨立思考對問題作出正確的結論。這種家庭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理解能力強,勤與動腦,不迷信權威,有創(chuàng)新精神;自信、有主見,遇事常與人商量,樂于明辨是非;公正、合群、善解人意、具有愛心和責任感。因此,營造家庭中真正的民主氣氛,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
首先,家長要不斷學習教育理論,增強自身的教育素養(yǎng),提高科學養(yǎng)育孩子的能力。其次,家長應以身作則?!捌渖碚?,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家長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再次,家庭成員之間應相互友愛、相互體貼、平等相待,有事共同商量。特別是要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見和建議,這是營造民主家庭氣氛的關鍵。
(三)教孩子學會生存。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其社會化的過程,他要學會在人群中生活的技能,學會與人溝通和交流的本領。然而,在家長寵慣溺愛下長大的孩子,不少表現(xiàn)得貪圖享樂,不懂節(jié)儉,不愛勞動,甚至揮霍浪費。他們生活能力極差,很難擺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人際相容性差,不會應付各種復雜的關系。各種調查、統(tǒng)計表明,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際能力很差,甚至連一些考入大學的學生,離開了家門,都不能適應學校的新環(huán)境,生活不能自理,不會與人相處,因而出現(xiàn)了不少心理問題,有的不得不因此退學。
所以,家長要重視對孩子生存意識和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即家長不僅要“養(yǎng)”孩子,還要“教”孩子,教孩子學會生存。具體說,是要教孩子學會生活,具備生活、學習、公關、競爭等技能,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會服務,具備自我服務,為集體、為社會服務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奉獻精神;學會做人,具備自尊、自信、自愛的品,同時有學會尊重別人、理解他人、善于與人相處的技能,培養(yǎng)他們與人合作的意識。 首先,家長要敢于放手,給孩子以鍛煉的機會。讓孩子接觸社會,體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他們感悟世間的、善、美,從而獲得生存能力。其次,家長要及時指導和幫助孩子。教給孩子在實際鍛煉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處理問題的技巧和方法,增強他們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信心與能力。再次,家長還應要求孩子不斷積累生存的經驗。讓孩子不斷積累經驗,不僅積累自己獲得的直接經,也要積累別人獲得的間接經驗,隨著經驗的不斷增加,孩子的羽翼就會逐漸豐滿,生存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http://dk.sun0769.com/schoolc.asp?id=531
相鄰博客
- 菜單指導: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德 [2009-11-15 10:54:00]
- 菜單指導:中小學家庭教育十大誤區(qū) [2009-11-17 14:08:00]
- 菜單指導:家庭教育之心得 [2009-11-17 14:12:00]
- 菜單指導:怎樣做個好家長 [2009-11-17 14:15: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