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差生”、“早戀”、“網(wǎng)癮”、“抑郁”、“自閉”等“標簽”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青少年正處在成長變化階段,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往往會成為“大家”認為他“是什么”一類型的人。
“標簽”一詞,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貼在或系在物品上,標明品名、用途、價格等的紙片?!?/span>
您可別小看這一“小紙片”,對于物品重要著呢!
到底是什么物品?——標簽可以定性。有什么用途?——標簽給人們標明。合格不合格?是特級產(chǎn)品還是普通產(chǎn)品?是合格產(chǎn)品還是殘次品?一紙標簽就都給了“定論”。對于物品,還真不能沒有標簽。
不過,“標簽”用到孩子、用到青少年身上就不好了。因為孩子不是物品,是活生生的人!
可問題在于我們成年人,我們家長往往習慣于很輕率地就為孩子貼上一個“標簽”。
——“笨”、“懶”、“不愛學習”、“差生”、“網(wǎng)癮”、“早戀”、“抑郁”、“自閉”、“問題青少年”……等等,等等。
這里我只想問一句: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手腳并用彈響了電子琴時,就稱孩子長大一定是鋼琴家的家長有幾個培育出了“朗朗”?當孩子還沒上學時,將鐘表等物件拆開時,就夸孩子長大一定是科學家的家長現(xiàn)在還這樣認為嗎?
孩子不是物品,是人。發(fā)育、成長、成熟、衰老是人生的必然過程。青少年正處在發(fā)育、成長階段,他們還不成熟。是人都會犯錯,更別說孩子!哪怕孩子在品行方面已經(jīng)形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我們怎能斷定他們就不能變好呢?更何況當我們家長對孩子說:“你腦子笨”、“你是差生”、“你早戀”、“你自閉”、“你是問題青少年”時,在給孩子貼上這些標簽時,你的判斷真的就正確嗎?
什么是“腦子笨”?比誰笨?比愛因斯坦“笨”的大有人在,全球從有了人類到現(xiàn)在只出了一個愛因斯坦。還有,“腦子笨”是智商低還是沒有學好?沒有學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早戀”?在幼兒階段的孩子根本就沒有性別觀念;小學階段,孩子課桌上的“三八線”不正是隨著發(fā)育出現(xiàn)的性別差異的象征嗎?青春期的孩子對異性的好感和希望親近是人的自然本性。這一階段“早戀”的孩子真的是在“談戀愛”嗎?
這幾年,隨著心理學知識的普及,不少的心理學詞匯也開始被濫帖在了孩子頭上——“自閉”就是一例。
我們先來看看什么是真正的自閉:
“自閉癥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fā)展障礙,通常在三歲以前就可以被發(fā)現(xiàn)。自閉癥患者從小開始便表現(xiàn)出語言理解及表達困難、難以與身旁的人建立感情、對各種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及一成不變固定的玩法與行為等與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征?!?/span>
當孩子因為進入青春期產(chǎn)生了困惑,當孩子因為學習不好喪失了自信,當孩子因為人際交往障礙表現(xiàn)的孤獨,甚至當孩子對家長的“嘮叨”、老師的批評產(chǎn)生了抗拒,但選擇了不愿交流,不愿溝通時,我們還能隨意給他定義為“自閉”嗎?
教育學上有這樣一個基本原理,叫做皮可馬利翁效應。講的是:古希臘有一個叫皮可馬利翁的雕塑家,他在做一個雕塑的時候,他老是想把自己的一個情感加入到雕塑的對象里面去,很用心地去雕塑,老是幻想著這個雕塑能夠變成他理想中的某一個人,后來真的這個奇跡就出現(xiàn)了,他的雕塑就從一塊石頭變成了一個真人,就是他所期待的那個人,比如說是他所鐘愛的一個女朋友。后來我們也把它理解成這樣一個意思,就是說你怎么看待你的教育對象,這個教育對象就會根據(jù)你的眼光對他的期待來成長,你給他期待什么,他就會變成什么,成為了一個教育學的原理。
所以,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必須做到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一定要給孩子“去標簽”。
在青少年教育過程中,“去標簽”是尤為重要的第一件事。因為如果你給孩子貼上“腦子笨”或“差生”的標簽,首先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導致孩子出現(xiàn)“破罐破摔”的心理;隨后還有可能會被孩子作為學習不好的借口:“我學習不好,因為我腦子笨”。“我是差生,所以我學不好”。這樣以來,你的孩子就真的會成為“腦子笨的差生”了!
給孩子“貼標簽”不是我們家長應該做的,那么我們應當做好那些事呢?
相鄰博客
- 寶寶的虎牙一定要拔除嗎? [2008-08-25 14:05:00]
- 如何糾正孩子“拿來主義” [2008-08-25 14:43:00]
- 聰明媽媽不會說這些話 [2008-08-25 14:46:00]
- 孩子獨立了! [2008-08-25 14:5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