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接聽成長關懷熱線時多位家長都談到了“隔代看護孩子”帶來的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遼寧社會科學院社會心理研究室主任張思寧,她說,近些年隨著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存競爭加劇,年輕的父母們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管”孩子,將孩子交給其祖父母,讓他們代為照顧。
張思寧說,祖輩比父母更有慈愛之心,他們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他們愿意與孩子們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另外,祖輩在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方面經驗豐富,積累了很多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他們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會出現怎樣的問題,存儲了很多相關問題的解決方案。
但是,與年輕父母相比,老人大都思想陳舊、知識老化,與現代社會脫節(jié),遵從經驗多于科學,老人們往往希望孩子乖巧、穩(wěn)穩(wěn)當當不出格,不善于運用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表現出的“破壞”、“冒險”等行為,總是急于制止,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壓抑了其個性的發(fā)展,對孩子的教育具有局限性。更不利的是,有的祖輩對待孫輩帶有補償心理,他們在以往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可能會留下一些遺憾,比如由于條件限制,在物質上虧欠子女,或者過去對子女要求過于嚴厲,他們想在孫輩身上補回來,特別在物質上竭盡所能,因此就出現了祖輩對孫輩過分溺愛和保護的現象。
張思寧建議,父母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yǎng)權完全交給老人,以為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自己就可以放心了。她告訴年輕的家長,不管有多忙,至少要跟孩子住在一起,在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問題上,對老人的溺愛做法,年輕父母要態(tài)度堅決,堅持原則性問題必須父母做主,讓孩子知道無論祖輩怎樣心疼他(她),問題的決定權始終在父母手里,這樣孩子才能放棄尋找保護的心理。張先生的小孩上幼兒園遇到的問題,很多孩子都遇到過,分離焦慮,不適應新習慣,不適應陌生環(huán)境、陌生人際,但是經受這一過程是必須的。要知道,成長是需要代價的。孩子人格的成長和獨立是逐步完成的,今天不忍讓孩子吃點小苦頭,將來孩子就要受大罪。 作者:樊華 來源:沈陽晚報
相鄰博客
- 讓孩子自駕輕舟駛向人生未來——福建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院長助理王晶訪談之一 [2008-11-17 14:02:00]
- 青春期孩子需要父母真心包容 [2008-11-17 14:04:00]
- 愛是教育的惟一秘訣 [2008-11-17 14:06:00]
- 【專家建言】李開復寫給中國學生家長的信 [2008-11-17 14:2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