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大致有三種原因:
家長教育要求不當。有的父母不顧子女的興趣愛好和感受,把自己的好惡強加于孩子,一廂情愿地逼孩子學這學那;或對孩子的活動交往諸多限制,不準這不準那,整天嘮嘮叨叨沒完沒了,引起逆反心理。
粗暴的家長制作風。有的家長認為:“黃荊棍下出孝子”、“不打不罵不成才”打罵也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是自己生的、養(yǎng)的,即使錯怪了也不是什么問題。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與父母處于不平等地位,沖突必然時有發(fā)生。
孩子的反抗。任性、沖動、執(zhí)拗和偏激是孩子不成熟的個性表現。半依賴、半獨立、半成熟是少年兒童的心理特點。對合理的、正確的教育有時也進行錯誤的反抗。若父母操之過急,態(tài)度粗暴,必然產生沖突。
父母和子女這一對矛盾中,父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處理這一矛盾,正確辦法是改進父母的教育方法,做到和子女心理相融。父母可以以下方面努力。
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孩子做了好事應及時給予表揚,與成人交往敢于直言也應酌情給予贊許;如果孩子說了錯話或做了錯事,父母切不可感情用事,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盡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以理服之。應注意忌惡言,不要說“傻瓜”、“蠢才”、“廢物”、“沒用的家伙”一類的話;忌侮辱,不要說“神經病”、“癡呆者”;忌過分責罵,不要說“真是壞透了”、“真是無藥救了”;忌壓服,如說“閉嘴!你怎么這樣不聽話”、“不完成作業(yè),沒飯吃”、“我說不行就不行”;忌威脅,不要說“你不聽話,我再不愛你了,出去!”總之,教育孩子千萬不要拿孩子出氣。
掌握特點,善于誘導。孩子天真好動、好玩、好奇,你卻嫌他厭煩;孩子喜歡合群,你卻把他“關閉”在家里;孩子好游戲,你又嫌添亂。久之哪能有不發(fā)生沖突的?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性格、脾氣、興趣受好、接受能力,施以正確的教育。如果孩子是沉默寡言的,則要用說說笑笑活躍氣氛進行誘導;如果孩子是性情急躁的,父母說話時要特別注意分寸和語氣;如果孩子是特別執(zhí)拗的,就要多用事實去啟發(fā)他,這樣才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探明動機,正確說理。孩子做了錯事,或把父母珍愛的擺設弄壞打破了,不要一見就動怒打罵,要先弄清原因,再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比如東西是孩子在打掃衛(wèi)生時不小心弄壞的,就要先肯定他優(yōu)點和成績,再指出他的不小心,孩子才不會感到委曲而與你頂撞,樂于接受你的教育。又如孩子放學回來把雨傘丟了,經過了解是幫助一位生病的同學,背其回家途中丟的,這就不能批評,而應該表揚了。即使孩子是出于錯誤的動機產生不正確的行為,父母也應公正地、恰如其分地,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曉之以理,只有講清道理,才能使孩子心悅誠服。
嚴格要求,建立規(guī)范。孩子的毛病是逐漸養(yǎng)成的,有的孩子個性乖戾,不懂得尊重人,處處以我為中心,往往與從小嬌生慣養(yǎng)有關,一旦父母對其提出正確要求他就很難接受。沖突、矛盾隨之而來,因此,父母要從小給孩子立規(guī)矩,循序漸進地施以良好行為的規(guī)范訓練。如飯前要洗手,對人要講禮貌、行為舉止要文明、作息時間要遵守、不參與“黃賭毒邪”活動等。要經常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表現,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從嚴要求,提前啟發(fā)教育,把偶發(fā)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這樣就會大大減少沖突的萌生。(文/林德供)來源:《中國火炬》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與青少年犯罪 [2008-11-22 20:07:00]
- 離異家庭,別讓抑郁癥襲擊孩子 [2008-11-22 20:09:00]
- 培養(yǎng)孩子閱讀習慣的九大法則 [2008-11-22 20:12:00]
- 親子關系中究竟應該教育誰? [2008-11-22 20:1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