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未必“后甜”
如今,我們家長們在子女們的學習上可謂拼命加壓,苛求于孩子,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了“先苦后甜”的傳統(tǒng)。
這個傳統(tǒng)悠久,《三字經》不是說:“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平時,我們家長對孩子會隨口而出:“你不好好學習,長大后只能掃大街。”諸如此類的教導話不少,孩子也就沒了脾氣。然而,如今此傳統(tǒng)“失靈”了。先舉幾個例子:
其一,有不少重點大學畢業(yè)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屈就謀生。
我們區(qū)的一所普通中學里就有復旦大學和外國語大學畢業(yè)的學生做老師。我一位朋友的兒子交通大學畢業(yè)做售貨員。北京有不少博士生做中學老師。(毋庸違言,這些工作對他們來說“不理想”。)
其二,今年,我的兩位重點大學生畢業(yè)生親戚至今仍沒找不到工作。這兩個孩子中學也都畢業(yè)于重點中學。
其三,有感于《讀者》雜志上的一段言論。
2009年第六期《讀者》“言論”有一段某招聘會上一大學生的感慨:“我拿著一麻袋的錢去上大學,換來了幾麻袋的書。畢業(yè)了,用這些書去換錢,卻買不起一個麻袋。”讀到這段話,我感同身受,不寒而栗。
這幾個例子,無不說明,今天的大學生找工作難,甚至“畢業(yè)就意味著失業(yè)”。姑且不
說我們財力錢和精力等等的投入,如此這般我們孩子們的出路能解決嗎?造成困難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們今天是否重復這些大學生的老路?我百思不得其解。
大學生找工作難,是競爭激烈,還是“高分低能”,或是缺少強有力的“背景”所致。可是,我國的人口壓力和就業(yè)困難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到我們的孩子大學畢業(yè)時會改觀嗎?
我們這一代算是做到“知識改變了命運” ,而我們的孩子們呢?
今天 我們家長與孩子共努力,總是以重點中學和大學為沖刺的目標,我們竭力幫孩子圓“十年寒窗,金榜題名”夢。但 孩子們一旦“畢業(yè)了,用這些書去換錢,卻買不起一個麻袋” , 我們又將如何應對?!
真的,“先苦”未必“后甜”。 因此,我們與孩子們今天的努力及付出值得嗎?我既有近憂,更有遠慮,敢問路在何方?請諸位專家和同仁發(fā)表高見,給我支高招。
相鄰博客
- 我如何應對孩子的期中考試 [2008-11-03 15:14:00]
-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2008-11-21 13:32:00]
- 今天要努力陪孩子讀書 [2009-03-30 15:37:00]
- 善出“選擇題” [2009-04-28 10:1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