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孩子具有向師性,教師必須塑造自己的形象,完善自己的人格,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的心理文化氛圍,為學生的“綠色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綠色德育呼喚健康的教師心理文化,而教師心理現狀讀容樂觀,本文所以何重塑一個團結協(xié)作、和諧進取的教師心理文化提出了三點建議。
關鍵詞 綠色德育 教師心理文化 建議
教師職業(yè)是一個崇高而神圣的事業(yè),教師是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將蘊涵在優(yōu)秀文化中的倫理價值汲取與提升出來,以此來影響、啟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們的道德人格境界。教師的育人工作既要關心人的生理方面,也要關心人的心理方面;既要作用于人的個體方面,也要作用于人的社會方面。國家領導人高瞻遠矚,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對教師的素質,特別是對教師的心理文化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養(yǎng)“綠色”的人,則首先要求教師必須以一個完全的“人”出現在教育過程中,以積極的情緒感染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引導學生,而不光是他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因此,積極健康的教師心理文化,是實施“綠色德育”的有利推進器。
一、綠色德育呼喚健康的教師心理文化
(一)綠色德育的內涵
1)綠色 人文科學意義上象征著文明、民主、科學、公平、關心、尊重、包容、安全,象征著和平、人際關系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它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是現代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
2)綠色德育 是指教育者從人與自然互相依存,和睦相處的生態(tài)道德觀點出發(fā),引導受教育者樹立為了人類的長遠利益而更好地享用自然和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意識,形成相應的道德文明習慣,進而感悟到人與人之間的文明交往和諧協(xié)作,相互關愛的道德境界,使受教育者樹立一種嶄新的自然觀、人生觀和生存發(fā)展觀,實現“三個和諧發(fā)展”。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它是一種德育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個支系,是一種具有引導性的亞文化。從其構成上看,它是以物質條件為基礎的載體文化和以人文為中心的社會精神文化的統(tǒng)一。
(二)教師心理文化的界定
1)教師心理 它是指教師的心理特征以及與教師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各種心理問題。它是教育心理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教師的社會角色、教師的人際關系、教師的人格特點、教師的自知和自我完善等方面。
2)教師心理文化 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等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被大多數人認同的職業(yè)意識、教育理念、角色認同、價值取向及情緒反應等群體行為。教師文化屬于“軟文化”,是無形的、抽象的,具有內隱性和滲透性。
(三)建設教師健康的心理文化是實施綠色德育的前提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是家中的“小太陽”?!皩檺劢逃迸囵B(yǎng)出來的獨生子女群體,具有自私、離群、偏執(zhí)、驕縱等性格特征,再加上父母對獨生子女的要求過高所造成的心理負擔,很容易引發(fā)諸多心理問題。因此,要實現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教師不僅需要承擔傳統(tǒng)教師的角色,還要擔當學生的“心理保健醫(yī)生”;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yè)化知識,更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教師心理文化能較好地調節(jié)和激勵教師的行為,促進教師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反之,在一個教師群體中,諸多個體的心理行為左右著群體的心理文化走向。教師的職業(yè)活動直接關系到學生精神世界的形成。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不僅是推動教師積極工作和發(fā)揮創(chuàng)造才能的動力,同時對學生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所無法代替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師不但在學習上不能很好地指導學生,而且還會對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甚至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出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種意義上遠遠超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yè)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建設教師健康的心理文化是實施綠色德育的前提和基礎。
二、教師心理文化的現狀與成因
(一)教師心理文化的現狀
中小學教師已成為心理障礙的高發(fā)人群。據調查表明,目前我國正常人群心理障礙的發(fā)病率在20%左右。然而,據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我國部分省份168所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核測結果表明,中小學教師心理障礙發(fā)生率竟高達48%!
前不久,國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采用國家公認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這一工具,由心理學專業(yè)人士對教師進行核測。經核測表明,69%的被核測教師自卑心態(tài)嚴重,另外,嫉妒情緒明顯、焦慮水平高也是較為突出的問題。
有調查顯示,上海市小學教師心理問題檢出率為48%;其中12%有明顯心理癥狀;2%較為嚴重;13%有焦慮癥狀,15%有敵對癥狀,15%有偏執(zhí)癥狀;上述12%的小學教師如還在講臺上,對學生的安全存在潛在的威脅;2%的小學教師必須立即暫停其教學工作,進行心理治療。
(二)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1)傳統(tǒng)的教師定位給教師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古人云:“德高者可以為師”;今人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迫使教師在學生面前需要以榜樣姿態(tài)和標準化、規(guī)范化的形象出現。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維護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有時刻意限制自己,過分注重自己的言行細節(jié)。教師為了不把消極的情緒帶進教室而影響學生,即使在煩躁、憤懣之時也總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深埋心底,裝出胸懷開闊、沉著冷靜、積極樂觀的樣子。長此以往,教師因長時間情緒受到壓抑,從而誘發(fā)強迫癥等心理病癥。
2)職業(yè)要求與家庭負擔使教師重荷難負
教師除了班級管理和備課授課改作外,還要面臨普通話考核、職稱英語考試、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查、論文寫作、班主任工作培訓與考核、各項成績的考核等種種壓力;因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有的教師在經過一番努力后卻一時難以看到自己創(chuàng)造的成果和價值;新課程推行后,教師還要迎接新的教學理念更新的挑戰(zhàn),職業(yè)對教師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但一些教師因個人能力滯后而一時難以適應;教師評聘分離、競爭上崗造成“飯碗難保”的不安全感;在考核評優(yōu)、職務晉升中可能因某些學校缺乏監(jiān)督機制而出現不公正現象;部分教師因子女年幼或父母年老體弱需要照顧等遭遇實際生活困難。煩悶、壓抑、焦慮等心理問題使教師艱于呼吸,各種心理病癥便接踵而來。
三、重塑教師心理文化的建議
重塑是一個動態(tài)或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重塑教師心理文化也就是教師個體在心理重塑過程中不斷地釋放自己、修養(yǎng)自己、豐富自己,確立新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從而形成團結互助、和諧進取的教師群體心理氛圍。
(一)團結協(xié)作——教師心理文化中的交響樂
和諧的人際交往是教師心理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fā)展性的團結協(xié)作是人際關系和諧的最佳體現。劉驚鐸在《德育學教程》(1992)一書中指出:“教育者之間要互相尊重,團結互助,建立一個良好的、和諧的、互助互愛的教育集體,這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苯處熤械膱F結協(xié)作,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事從學校大局出發(fā),既能激發(fā)每個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體現教師的個性,又能促進教師間配合交流、溝通理解、互幫互助,形成相互促進、互相激勵的教育人際關系,進而形成團結協(xié)作的道德精神氛圍,最終形成育人合力。團結協(xié)作既是教育目的的統(tǒng)一性要求的內在規(guī)定,也是實施教育方案的內在要求。從學生層面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教師集體勞動的結果,而非某位教師一人之功。學生在學習和發(fā)展過程中,他不僅從各個專業(yè)不同的教師身上學習不同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而且在汲取知識的同時更會親身感受教師間的關系狀態(tài)。教師必須時刻塑造自己的形象,完善自己的人格,同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給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為學生學會與人和諧相處提供榜樣。學??楊I導應重視并自覺營造教師團結協(xié)作的氛圍。
(二)民主寬松——教師心理文化的小行板
學校領導在學校管理中應“以人為本”,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視自己為教師集體中平等的一員,真誠地面對教師,讓教師敢于參與學校的各種事情,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努力營造一個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民主寬松的心理氛圍;為教師提供進修學習的機會,任人唯賢,滿足教師自我提高的需要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給教師創(chuàng)造具有“安全感、舒心感”的工作環(huán)境。另外,學校工會還應當好教師的“娘家”,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幫助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以消除教師的后顧之憂。學校還可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假日旅游、節(jié)日聯(lián)歡等,給教師提供宣泄情感的多種渠道。
(三)適時激勵——教師心理文化的進行曲
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富有理想和具建設性的,可以通過自我教育不斷的自我完善,達到自我實現。羅杰斯曾說過:人類有機體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所有其他動機都是這種自我實現的不同表現形式。”在能力一定的情況下,一個人積極性越高,工作成績越大。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要通過適時的激勵,如榮譽激勵、目標激勵、情感激勵、授權激勵等方式激發(fā)教師的內在潛力,為教師創(chuàng)造自我價值實現的機會,讓他們獲得成功和自信。
當然,重塑教師心理文化不僅社會的重視、組織的推動,教師自身也應該學習必備的心理保健知識,一方面用以發(fā)揮最大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讓教師學會心理健康自我維護。
“隨風潛入夜,潤物無聲”,教育影響的特點是細水長流,靠點點滴滴的熏陶。要實現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更要靠教師的一言一行去春風化雨般的滲透。教師的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學生,也可毀掉一個學生。愿我們的教師都能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每天以一個欣悅的笑容去催開一片燦爛的花朵,那我們的校園天天都是亮麗的春天。
參考文獻:
①《教育職場:教師的道德成長》 朱小蔓等著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
②《學校文化》 趙中建總編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③《學校文化自我診斷》 季蘋主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④《教師心理健康研究》 方方主編 人民教育出版社
⑤《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相鄰博客
- 【原創(chuàng)】初中古詩詞與寫作的整合教學模式探究 [2008-08-12 17:45:00]
- 【原創(chuàng)】實施綠色德育需要構建心理教育的生態(tài)平衡 [2008-08-12 17:46:00]
- 【原創(chuàng)】教育的痛 [2008-08-12 20:26:00]
- 得與失 [2008-08-12 20: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