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早晨睡懶覺
幼兒愛睡懶覺,早晨不能按時起床,這是家長面臨的一大難題。這樣的孩子一般也同時存在晚上不能按時上床睡覺的問題。要想糾正過來,首先家長應確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長時間的睡眠,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時間,晚上到時間就應督促孩子上床睡覺。根據(jù)兒童的生理特點:半歲前嬰兒睡眠約需15-20小時;1歲約需15-16小時;2-3歲約需12-14小時;4-6歲約需11-12小時;7歲以上約需9-10小時。培養(yǎng)訓練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就是不要抱著睡或拍打、搖床睡,不要口含乳頭或吸吮手指睡。所謂定時而有規(guī)律,則是指幼兒睡眠時間不超過晚上10點,因為10-12點是人的生長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時間,保證這段時間的睡眠對孩子的發(fā)育成長極為有利。
矯正的方法
1、從小就培養(yǎng)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習慣。家長要制定孩子的睡眠時間,無論什么情況都不要打亂。不要因節(jié)日、假日、家中來客人、看電視或文藝節(jié)目等而改變睡眠習慣。
2、叫醒孩子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人的睡眠分幾個階段,早晨多處于做夢階段。判斷的方法是:當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孩子在睡眠中睫毛顫動,此時家長最好不要叫醒孩子,不然孩子醒后會情緒不好,身體不舒服,家長無論讓做什么,孩子當然也就不會愉快地配合。
3、 及時鼓勵。不要在孩子起床后大聲訓斥,這樣孩子會產生逆反情緒,以后更不愿意起床或起床后不愉快。家長應該耐心地對待孩子,起床時多給他一些鼓勵的話,親 切的動作,悅耳的音樂,可口的早點,讓孩子高興起來。對孩子的行為要以鼓勵為主,尤其在孩子有好的表現(xiàn),更要及時表揚,慢慢孩子就會自覺地這樣做。
4、適當?shù)奶幜P。學齡前孩子起床常需要家長督促幫助,這是正?,F(xiàn)象,但在7-8歲之后仍然不能自己按時起床,甚至早是醒了也不起床,就需要一定的懲罰了。
處 罰前,要給孩子制定是時間表,讓孩子明白,如果達不到規(guī)定的時間目標會受到怎樣的處罰。處罰應該是公平合理的,不可過重,也不可說了不算。例如:因起床晚 不能按時吃早點,就沒有早飯吃。要讓孩子這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不要只家長著急,孩子一點也不著急,家長幫他做這做那,一旦照顧不到,孩子則手足無措。要 讓孩子適當吃些“苦頭”,避免將來栽大跟頭。
2、偏食、厭食
偏 食:是指兒童對飲食挑剔或僅吃幾種自己喜歡或習慣的食物。偏食,是一種不好的飲食習慣,既不利營養(yǎng)的攝入又不利健康的發(fā)育。由于兒童對食物不感興趣吃的 少,或只挑自己喜歡的的食物,會造成體重下降、面黃肌瘦、皮膚干臊,甚至出現(xiàn)貧血、低血糖、體溫下降、脈搏緩慢、血壓下降、營養(yǎng)不良。
偏 食的原因很復雜,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偏食、厭食常出現(xiàn)在以下家庭:獨生子女家庭;過分關注孩子飲食和體重的家庭,家長與孩子關系過于依賴和親密的家庭;家長對 孩子期望值過高的家庭;家庭氣氛,特別是進食時的氣氛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習慣,愉快輕松的氣氛可促進家庭的食欲,反之則會造成食欲不佳。影響破壞進食氣氛 的方式有:
(1)命令型——“吃呀,吃呀”。
(2)懇求型——“女孩子,再吃點吧”。
(3)說教型——“你吃飯要有點規(guī)矩”。
(4)催逼型——“快吃,快吃”。
(5)威脅型——“不吃就不讓你玩”。
有 的家庭邊吃飯邊看電視,或邊吃邊玩,這樣會使孩子分散注意力,不能專心吃飯。有的家庭孩子吃飯時,家長盯著他恐怕他吃不飽,吃不好,慢慢地孩子會把進食當 做威脅大人的一種手段,用吃飯慢來換取大人對他的注意和關懷,久而久之形成的習慣,家長越著急讓他吃,他越是不好好吃。
矯正的方法:
1、 吃飯時家長不要過多關注孩子。平時注意不要給孩子太多的零食,適當增加戶外運動,孩子自然就會有食欲。
2、對孩子的管教家長的態(tài)度要一致。吃飯時不要不停的問孩子喜歡吃這個嗎?專門把好菜挑出來讓孩子自己吃,甚至父母要求孩子不要挑食,爺爺奶奶卻說:“這個菜是專門為你做的?!边@種說法本身就會造成孩子挑食、偏食的習慣。
3、 對孩子不愛吃飯的行為,家長不要許也不要哄騙、威脅,不然孩子更會將吃飯當做“武器”,用吃飯不與大人講條件。對此,可采取“饑餓療法”,孩子不想吃,就 先不讓他吃,等他餓了再吃。不必擔心,一兩次沒吃好飯沒多大關系,身體內部需要自動調節(jié)。這頓餓沒吃好,下頓餓必然會增加。
4、當孩子不好好吃飯時,家長可以冷淡他,不要滿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發(fā)脾氣、哭鬧也不要去哄他,而是走開不理他,使他漸漸明白,這樣做得不到大家的喜愛,也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
5、 家長做飯盡量注意營養(yǎng)和色香搭配,以增加食物吸引力。把米、面變著花樣給孩子吃,同樣是面食,如果把饅頭做成“小動物”樣的,就會增加孩子們的好奇和食 欲,葷素魚肉也要搭配得當。在餐桌上成人之間的談話也很重要,如果大人間談論這個菜好,那個菜不好也會影響孩子的食欲。有時孩子偏食是大人偏食的延伸。
厭食:兒童厭食癥是指由生理原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飲食障礙。生理原因,如體內缺乏某些元素、胃酸分泌減少以及各種疾病等。但的相當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失去母愛、受到驚嚇,生活環(huán)境突然變化,家長教育方式不得當?shù)?。這種心理因素引起的飲食障礙,也被稱為神經(jīng)性厭食。
兒童神經(jīng)性厭食主要表現(xiàn)這對食物不興趣,吃的很少,并且經(jīng)?;乇芑蚓芙^進食,如果強迫喂食,則可引起嘔吐。由于長期營養(yǎng)不良,孩子體質很差,常表現(xiàn)為體重驟減、面黃肌瘦、皮膚干燥、貧血、體溫下降、低血糖、乏力不好動、水腫、精神萎靡等。
兒 童神經(jīng)性厭食的原因很復雜,常易出現(xiàn)在以下類型的家庭中:父母離異、家庭破裂;家長過分關注體重或相貌;母親不接受自己的形象和家庭角色;孩子對家長過分 依賴等。同時,孩子的人格、自卑、虛榮、敏感多疑、好幻想、追求完美、過分注重外貌和體形、過分注意別人的評價,年齡趣大的孩子,性格因素的作用就越大。
矯正的方法:
1.首先分析造成厭食的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假如是家庭的原因,要進行親子關系和創(chuàng)造良好心理環(huán)境的教育。
2.做必要的人格測查,針對人特征和人格缺陷。通過“行動改變性格”的理論幫助孩子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
3.要多鼓勵和帶領孩子參加游戲和活動,運動可以促進消化,消化能力好才能有食欲,吃飯才香。所以要鼓勵孩子多參加體力活動。最好能在活動之后與小朋友一起進餐。
4.兒童進食之后,可進行“放松訓練”。如聽放松的音樂、講故事或生物反饋訓練。讓患兒取坐位或仰臥位,要求按指示語重復做從頭部到下肢的肌肉放松,讓其充分體驗放松的意念,消除緊張焦慮和厭食的不良情緒,這種家庭訓練可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
5.神經(jīng)性厭食癥,可以請心理醫(yī)生制定治療計劃,配合家庭訓練共同治療。
3、 不愛洗臉、刷牙
學齡前的小孩子不明白為什么要洗臉、刷牙的道理,在他心目中只覺得模仿大人的行為好玩。孩子4歲半后才能把臉洗干凈;6歲左右才會洗澡。因此,家長應在孩子對洗臉、刷牙充滿好奇心的初期,就開始引導、幫助他洗臉、刷牙并且一定要有耐心。注意不要逼迫孩子這樣做,不然就會使孩子產生受懲罰的體驗,會對洗臉、刷牙不感興趣,慢慢就會養(yǎng)成不愛洗臉、刷牙的習慣。
矯正的方法:
1.孩子每天洗臉、刷牙的好習慣。當孩子第一次看到大人刷牙時先不讓他刷,一定等他特別盼望時再給他一條小毛巾、一個小牙刷讓他試著玩。這樣從小培養(yǎng)愛清潔的習慣,長大后就不費心了。
2.大人和孩子一起洗臉,刷牙。孩子觀察大人的行為后,不僅增加興趣而且能學會正確的洗臉、刷牙程序,洗漱完畢互相檢查對方是否洗干凈了。
3.及時獎勵。當孩子已學會獨立洗漱之后,可以在墻上貼一張圖表,每次洗漱完后,在表上畫一個小紅星,積累一定數(shù)量后,要給予獎勵。獎勵的方法,可以讓孩子挑選自己喜愛的毛巾、牙膏等物品,養(yǎng)成習慣后,可逐漸減少獎勵。
4.對不肯認真完成洗臉、刷牙的孩子,要每天監(jiān)督其完成。如果仍不見效果,可以帶他去訪問醫(yī)生,參加防治牙病的展覽。使他對不洗臉,不刷牙的危害性有感性認識。
4、 亂扔東西
有的孩子總是愛亂扔東西,把東西弄得滿屋都是,大人總是要跟在后面收拾。也有的孩子會將自己的東西放的整整齊齊的,不用家長操心。無論哪種行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小培養(yǎng)的,孩子在2歲左右是總喜歡把玩具和東西撿起來交給家長,這是想證明自己能干,以博得家長的夸獎。一般講,孩子從小沒有自己收拾東西的習慣,如家長不注意對孩子從小培養(yǎng),而是包辦代替,日后就會影響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矯正方法:
1、從小培養(yǎng)孩子收拾東西的興趣。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僅讓他對玩具感興趣,而且要讓他對收拾東西、疊衣服、碼好玩具箱等感興趣。家長可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用“比賽”的方式,同孩子一起收東西,整理玩具箱,把玩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假如家長馬馬虎虎,隨手亂放東西,家時亂七八糟,這種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不出孩子整潔的好習慣的。因此,家里的衣服、用品、文件、書等都要固定碼放不整齊,并且用后及時放回原處。你生活得井井有條,孩子自然會接受這樣的要求。
3、為孩子的行動提供方便。家里為孩子存放東西的柜子、箱子、抽屜等都應讓孩子夠得著,摸得到,用得上,特別是孩子常玩,常用的東西要讓他容易找到,這樣孩子便能自己照顧自己。獨立的生活能力不是一時之間養(yǎng)成的,需要家長為他們做許多必要的準備和訓練。
4、對孩子的培養(yǎng)教育要具體,不要講大道理,也不要隨意訓斥孩子“笨蛋”、“廢物”。這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自的心理,以致怕家長批評而不敢做這做那。
5、當各種方法都不管用時,可采取適當處罰。例如:每天讓孩子檢查屋里的東西是否擺放整齊?孩子會對這些做法感到乏味,以此來警示他不能亂扔東西。總之,針對孩子亂扔東西的不良習慣,使其受到懲罰,“自食苦果“有利于改正。
5、不愿上幼兒園
孩 子上幼兒園是離開家庭走向社會的關鍵一步。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后,需要以身以身改變以往的生活習慣。不能像在家里一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須服從老師,也不 能獨占玩具、睡覺、吃飯、排便等生活方式都變化了。家長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這種變化,來開導、激發(fā)孩子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動上提高一 步。相反,如果家長忽視這種變化,特別是在家里驕縱任性、依賴性強的孩子到幼兒園后會遇到許多困難。不愿意上幼兒園的孩有許多原因,家長應仔細觀察分析, 找出主要原因,以便幫助孩子改變。
1、孩子入幼兒園的年齡不可過小,一般在3歲 左右入園比較合適,因為這時孩子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有了喜歡跟小朋友的心理需求。在此之后,家長要為孩子入幼兒園做必要的準備,比如培養(yǎng)孩子懂禮 貌、講道理的良好品質;愿意與別人分享玩具、分享食品;能與小朋友一起玩;能自己大小便;學會自己穿衣服,飯前便后洗手;學會遵守在規(guī)定時間里控制自己的 行為等??傊议L可以模擬幼兒園的環(huán)境要求,在家里進行適當?shù)挠柧?,這樣可使孩子在入園后不會因環(huán)境的突然改變而感到陌生,不知所措。
2、經(jīng)常向孩子講述:“幼兒園是個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來嚇唬他。這樣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一個可怕的印象,覺得幼兒園是個非??膳?、不自由的地方。當他真正要入幼兒園時,會產生恐懼心理。
3、 當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總是哭鬧不止,家長就仔細找一找原因,是什么問題,什么心理造成孩子拒絕上幼兒園?一般講:開始上幼兒園,孩子都會表現(xiàn) 出不愿意的言行,過二周或一個月以后就會慢慢習慣了,表現(xiàn)出無所謂了。假如超過半年時間,家長一送幼兒園,孩子仍然像開始入園一樣哭鬧,家長就應當想辦法 配合老師制定一個“計劃”來矯正孩子的這種行為。
4、 當孩子大哭大鬧不愿意去幼兒園,不要簡單地斥責、威脅、欺騙,要向老師了解情況,看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孩子太依戀父母而不愿意去,每次一送幼兒園都 講“肚子痛”或磨纏著不肯去,針對這種情況,家長應加強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訓練,要讓孩子認識到“離別也是愛”,比如可以讓孩子到親戚家住幾天換換環(huán) 境,這對培養(yǎng)他生活的適應能力有好處。
5、 當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后,要及時表揚他在幼兒園中的表現(xiàn)。有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xiàn)挺好,同老師、小朋友都能友好相處,可是一回家里就變了,表現(xiàn)為鬧、找借 口,第二天怎么也不去幼兒園。這樣的孩子,家長應配合幼兒園老師給他制定一個“圖表”,每次能按時上幼兒園,遵守幼兒園生活、進食等規(guī)定,就在他的“圖 表”上貼一個“小紅星”,積累到3個小紅星時就給個獎勵。
相鄰博客
- 如何發(fā)現(xiàn)寶寶的學習類型 [2008-11-27 17:37:00]
- 為孩子的心理健康補一點“維生素” [2008-11-27 17:40:00]
- 幼兒家教的誤區(qū)(轉) [2008-12-08 17:55:00]
- 新媽媽最易犯的10大錯誤 [2008-12-08 17:5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