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屁屁,能不能打
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材。 —— 俗 語
怎樣做母親呢?讓別人去講大道理吧,而我卻只有兩個字:不打。
——聶紺弩
適度的責罵孩子,可能使孩子的心靈更有安全感。 ——三毛
“體罰”對犯錯的孩子是一味特效藥,但是一定要用在適當?shù)臅r機,用得多了,就使他產(chǎn)生抵抗力,再用就沒有效果了。我反對一些過于矯情的論調,說無論在任何情況之下,也不打孩子,因為打的適當,比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打,在給孩子矯正錯失方面,所收的效果好得多。
——羅蘭
關于體罰人們存在著截然對立的觀點,體罰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是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還是消極的破壞作用?體罰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是必需的還是必無的?這種爭論在體罰開始的那天就開始爭論,到現(xiàn)在也沒有停止。
從通常意義上來講,人們已經(jīng)把“不打不成材”當作舊觀念來拋棄了,無疑這是一種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體罰對孩子的不尊重,體罰的危害,另一方面,用體罰外的教育方式可以達到體罰的效果甚至比體罰的效果還要好,隨著家長教育素質的提高,告別體罰已經(jīng)成為可能和趨向。一些發(fā)達國家更是走到了我們前面,像瑞士等有些國家制定了有關禁止體罰孩子的法律,假如孩子受到家長的體罰,家長將受到法律的起訴,政府給孩子提供免費律師。
可是我們同時發(fā)現(xiàn),體罰在我國無論在城市還是農(nóng)村還廣泛存在,有些家庭因為體罰可能釀成了悲劇,可是有些家庭卻因為體罰形成了嚴格家教,孩子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鋼琴天才朗朗就是一個明例,傅雷在培養(yǎng)傅聰?shù)倪^程中,也經(jīng)常使用體罰的方式。兩種不同的現(xiàn)象廣泛的存在,使我們不能簡單的下結論。
而事實證明,體罰作為一種簡單、直接的教育方式,它在一定的條件下是有效的,尤其是在體育和藝術領域。我認為有效的體罰至少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孩子的年齡和家長對體罰的把握。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從幼兒走向成人的第一階段是“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此時行為選擇取決于行為所引起的身體上的后果。這個年齡段一般在孩子8歲以下。對于這個年齡以下的孩子,體罰是一種很有效的方式。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認識能力和自尊心不斷增強,體罰便不是一種好的教育方式了。
此外父母對體罰的技巧的掌握也非常重要,會打不會打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給贊成體罰孩子的家長提三個建議:
第一,體罰不要過頻,體罰要適度。以免傷害孩子的身體或者增強了孩子對體罰的抵抗力,所謂“打疲了”。
第二,注意體罰的時機。體罰孩子一定要在孩子確實出現(xiàn)重大錯誤和過失的時候。體罰孩子要冷靜、理智,避免情緒化,千萬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遷怒于孩子,拿孩子撒氣。體罰孩子,一定要孩子服氣,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不損害親子之間的感情。
第三,體罰孩子之后,切忌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不忍的表情。假如你在打了孩子以后,當著孩子的面哭了,孩子會認為你下次肯定不忍心再打他了,從而重犯錯誤。假如你在孩子哭后,去哄孩子甚至向孩子道歉,孩子就會認為錯的人是你而不是他。
我們當然不應該提倡體罰,更不應該忽視體罰對青少年權益的侵犯,但是我們也不應該簡單的無端的否定體罰,很顯然,體罰還有他存在的土壤,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體罰也確實能起到教育的效果。我們對待體罰的態(tài)度不要走極端,而要根據(jù)不同的情況進行靈活掌握,因為畢竟“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相鄰博客
- 薩提亞健康家庭的特性 [2009-06-02 00:47:00]
- 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完美主義傾向 [2009-06-02 00:50:00]
- 孫云曉:是誰制造了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2009-06-02 23:51:00]
- 孫云曉:童心不泯的人是幸福的人 [2009-06-03 00:1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