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誤區(qū)
小巫按:本文來自好友李躍兒新書《誰了解孩子成長的秘密》中的一個章節(jié)。因為實在喜歡這本書,討來一些電子稿轉(zhuǎn)貼于此,同時向朋友們大力推薦此書。
五、愛的誤區(qū)
現(xiàn)代社會中流行的先進教育,除了強調(diào)給孩子自由外,還強調(diào)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作為家長,因為不確定自己是否曾經(jīng)獲得過無條件的愛,所以他們不能明確這種無條件的愛是什么樣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況下,人們很相信自己的感受,以為愛就是內(nèi)心的那種被自己認為愛的感覺,當那種愛在我們內(nèi)心中激蕩的時候,我們會做一些能夠表達這種愛的行為。我們會認為我們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對對方有好處,都是在愛對方。實際上不然,很多人在愛的感覺引領(lǐng)下為被愛的人做的事卻是對對方?jīng)]有益處的。
比如熱戀中的一對情侶,心中除了愛沒有別的了,于是不斷地向?qū)Ψ奖戆?,我要犧牲我的一切為你而付出,然后放棄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愛好成天跟在對方后面,對方做什么,她就去協(xié)助他。這樣,如果對方也是愛她的,就會感覺到壓力特別大,生怕自己耽誤了對方的事業(yè)發(fā)展,阻礙了對方去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使對方失去了自我,于是便會拼命地要求對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樣,對方還以為自己不為愛人所愛,便產(chǎn)生了很多的猜測,最終破壞了他們之間的感情,卻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再如,一個媽媽下決心一定要把全部的愛給孩子,于是每天精細地盯著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結(jié)果一方面使孩子無法獨立發(fā)展,而且變得沒有力量,甚至使孩子心理、智力都發(fā)展滯后,媽媽也因抱孩子抱出了肩周炎;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先生,使得夫妻間的感情破裂,連一個完整的家也沒有了。最后媽媽也成為一個不快樂的媽媽,還不斷地把不良情緒散發(fā)在孩子的生活中,影響了孩子的心理。
這些都是錯誤的愛。
以下6種愛,是給孩子內(nèi)心帶來傷害的愛。
公式化的愛
這樣的人一般內(nèi)心有一種愛的想法,卻不知道怎樣用行動來幫助孩子,也不去修煉自己,使自己找到真正的心靈深處的愛,而是用大腦想象出一種愛的模式,需要用的時候就把這種模式照搬出來。
一般人很難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出這種假愛的模式,多數(shù)是受一些文學作品、藝術(shù)作品的影響加上家長自己的想象,醞釀出一種概念式的愛。這種愛是可以被表演的,當一個母親認為自己是一個充滿愛的母親時,可能就會尋找這種感覺。這樣的母親一般都由于對自身隱藏的某些習性不認可或感到恐懼,或者認為自己不能自然而然地愛孩子,認為自己的心力不足,沒有力量再去愛孩子,而用一種公式化的愛來驅(qū)除自己的恐懼,使自己認為自己已經(jīng)在愛孩子了。
一位媽媽上了一天班非常疲勞,在夫妻的關(guān)系中,先生又不能用愛給她足夠的力量,所以她無法在回到家后獲得舒適的愛和深厚的關(guān)懷來補充自己的能量。因為覺得自己不能讓孩子看到自己這樣的狀態(tài),同時對自己成天這么忙碌沒有更多的心力和時間給孩子而感覺到愧疚,于是這位母親決定每天拿出40分鐘來陪孩子玩,給孩子以愛。
一臉疲憊,一臉煩燥地走到家門口時,這位媽媽會挺起胸,讓笑容回到臉上,然后走進家門??吹胶⒆诱谀抢锿嫠?,愛的感覺一下涌上心頭,媽媽立即沖到孩子面前,用超級快樂和超級親切的狀態(tài)對孩子說:哇,寶貝,媽媽回來啦,你在玩什么呢?然后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孩子的游戲中并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同時開始欣賞起自己的能力,這些能力創(chuàng)造出那么有意思的游戲,看上去孩子要比剛才一個人玩耍時快樂得多,情緒也高漲得多了……
時間到了,媽媽該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就告訴孩子應該去找某某,媽媽要去做某事不能陪你玩了。這時孩子就會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饞性又吃不到東西的那種人,內(nèi)心會感到非常委屈和悲涼。不滿和不愉快慢慢積壓在心中的孩子,以后只要跟媽媽在一起,就會找機會發(fā)泄情緒和胡鬧,或者軟塌塌的沒有力量,不愿意自己工作,只等著媽媽回來跟媽媽一起玩。
實際上這個媽媽用孩子滿足了自己的愿望,使自己良心不再受到譴責,卻剝奪了孩子擔當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滿足孩子對興趣游戲的需要。這樣的愛是索取的愛,這樣的家長是索取者,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使用這種愛的家長一般都有以下幾種心理:
一種是覺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長期工作在外,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認為自己給孩子的時間不夠而心存內(nèi)疚想盡力地彌補孩子。
一種是認為自己身上的一些東西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內(nèi)心找不到真愛,并且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有跟愛的概念相違背的模式,擔心暴露出來會傷害孩子。雖然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個淑女,很溫柔可愛,但發(fā)起脾氣來很潑,很刁,卻不想讓孩子知道這種狀態(tài),就會做作出自己是一個愛孩子的媽媽。
一種是從小比較矯情,習慣于矯情和做作。自己把自己的形象設計成一個可愛的、嬌滴滴的、人見人愛的女生,內(nèi)心總在完善自己想象中好母親的形象,總把孩子作為配角,讓孩子幫助自己完成一位好母親的形象。這樣做的母親一般都對自身隱藏的某些習性不認可或感到恐懼,從而用好母親的形象來驅(qū)除自己的恐懼。這樣的媽媽非常會愛孩子,把愛表演顯示得非常清楚,但這不是從本質(zhì)上愛孩子,孩子不會接受到愛。
如果孩子不能從這些愛中獲得真正的心靈涵養(yǎng),就會像隔靴搔癢,使孩子感受到煩躁和不滿足,于是孩子精神空乏,沒有心力,表現(xiàn)出不斷索取愛或物品的行為,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fā)脾氣,或者哭泣。
求助型的愛
有一種成人自己從小也是被嬌生慣養(yǎng)大的,或者家庭狀況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懼怕面對任何具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并且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不自信,沒有力量,在內(nèi)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擋一切并把自己保護起來。當一個成年人無法被另外的人時時刻刻這樣保護著,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沖突時,他們就感到活著非常困難和不安全。這些希望被保護的欲望會轉(zhuǎn)化成對孩子的行為,她們會以一個保護者的形象,時刻把孩子抱在懷里,把自己需要孩子當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緊張,會假定孩子有許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煩惱和不良情緒。
這種媽媽動不動就撫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關(guān)懷和同情的神情,內(nèi)心有種強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邊,就有一種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覺,所以她們的眼睛總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懷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愛寶石不是要拿寶石來做什么,而是用寶石來填充自己的愛一樣。這種媽媽是在拿走孩子的可愛,去填充自己,給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給孩子力量。她只顧感受孩子帶給她的舒適,顧不上去思考怎樣幫助孩子,怎樣為孩子的發(fā)展去貢獻和付出。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成人的懷抱讓孩子非常舒適,孩子能夠接觸到的只有成人的身體,手、眼、耳朵、身體都處于神游狀態(tài)而不動,時間久了,被抱著成為孩子的一種生活模式。由于沒有使用感覺器官,孩子甚至對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覺,對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能力也沒有認知,更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事物,不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活動和探索給自己精神帶來快樂,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戲。
到了兩歲多的時候,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在群體中的狀態(tài)跟自閉癥孩子極其相似,對身邊的孩子和群體氛圍沒有感受,對別人與他的交往也不理解,無法自己進入工作狀態(tài)和探索狀態(tài),只會持續(xù)地做一個重復動作,如果沒有人干涉,會一直做下去。他們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與另外一個陌生男人的區(qū)別,也分不清自己的媽媽與別人媽媽的區(qū)別,甚至媽媽站在身邊都沒有認出來。
到了3歲多,他的語言機能已經(jīng)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語言是用來跟別人溝通的,因此經(jīng)常自言自語。與自閉癥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語與他的行為相關(guān),并且是在表達;他會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像自閉癥孩子那樣老重復別人的問話;他經(jīng)常眼睛看著天空的某一個角落,出現(xiàn)神游狀態(tài),如果沒有人干涉他們,他們會整整一上午都處于這種狀態(tài);他的行為發(fā)展嚴重滯后,當有人對他進行物品的刺激時,已經(jīng)兩三歲的他可能只會做9到10個月嬰兒的探索工作。
這個孩子是與其他孩子完全同樣的沒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長不正當?shù)膼酆Τ闪诉@個樣子。我們很難想象將來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能力能夠趕得上那些正常發(fā)展的孩子。在幼兒園里,這樣的孩子需要一個專門的人每時每刻跟在他們身后,當他神游的時候,用物體對他進行人為的肢體刺激,逐步將他的感覺拉回身體中,使他關(guān)注身邊的事物。
拿孩子來補充自己能量的愛,對孩子傷害是極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獲得成長,讓自己有力量,才能夠幫助到孩子。
當母親把自己的軟弱無力傳導給孩子,孩子也會感到自己沒力量,于是害怕離開成人身體,不肯走向獨立。這種愛等于剝奪了孩子獨立的需求,使孩子嚴重依戀成人的身體,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約了孩子的發(fā)展,使孩子也成為沒有心力的人。
焦慮型的愛
內(nèi)心已有焦慮的傷痕,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焦慮的人,當有孩子后就將焦慮源轉(zhuǎn)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有關(guān)的事務上尋找可焦慮的事情,不斷要求別人和孩子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某些狀態(tài),以緩解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
以為自己內(nèi)心的擔心全是為了孩子,其實焦慮早已存在,在任何時候,焦慮會投射到自己最重視的事情上,當有了孩子后,焦慮自然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凡是與孩子有關(guān)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種細節(jié)去為孩子擔心,還以為這是在愛孩子。
這類家長因為童年的成長有問題,給內(nèi)心造成一定的焦慮和恐懼,不管任何情況下,都覺得天要塌下來了,會把焦慮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沒有孩子時,會好一些,只覺得自己不夠優(yōu)秀,有了孩子后,會把所有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離開孩子就會想會不會有人欺負我的孩子,孩子會不會哭了沒人管啊……成天擔心,惶惶不可終日。見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問孩子,孩子掉了兩滴眼淚,馬上就沒來由地問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負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說一遍。
這種每天把所有受傷害的機會都說一遍的做法,等于訓練孩子尋找使自己受傷害的機會,這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孩子會因此成為受傷害的狂想者,會變得對傷害非常敏感,將來一旦成為受害者,就會憤世嫉俗,認為社會對他不公,會在他的生活環(huán)境中專門尋找傷害他的人,要是有人從他身邊走過碰他一下,或者這個人打了別人,他都會認為這個人打了他了。一個這樣的人不會良好地發(fā)展幸福生活,只會把自己練習成一個受害者,與幸福生活無緣。
焦慮型的家長會使與孩子接觸的所有人都緊張,這種緊張氛圍無疑會造成孩子的焦慮,這種焦慮會埋藏在孩子的潛意識中不被發(fā)現(xiàn),會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為一個不被群體接納并且脾氣怪異的受害者,給孩子的一生都帶來痛苦。
仆人型的愛
這種家長心中有一種模糊的愛的感覺,一般都對家人給自己的愛不滿。有被愛的欲望,但不知這種感覺如何實施,以為什么都滿足孩子,像對上帝那樣對待孩子就行了,其實是把自己內(nèi)心想得到的愛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為孩子是至高無上的,只有無尚敬仰地對待孩子才是愛,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讓孩子感到幸福和快樂,于是就把高級餐管服務員照顧客人,電影里看到的宮女照顧皇上的感覺拿來對待孩子,在孩子出現(xiàn)不良情緒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時候,都以一種謹小慎微的態(tài)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來滿足孩子。這種愛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礎(chǔ)上的,而是將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長和成長的導師。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過于被重視,會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會這樣對待他。對于別人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反而覺得受了委屈和傷害,結(jié)果使得其他人都遠離他,因為沒有一個人愿意找一個皇上留在自己身邊。
這樣的孩子一旦進入群體,也會以高貴的身份與群體進行交往。由于很少順應別人,不能感受別人的需要,也從來不知道應該怎樣服務于他人,這孩子就會被群體排斥。對于孩子來說,莫名其妙地被人不喜歡,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會產(chǎn)生受害感,要么以為是自己不好,認為自己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進而在生活中變得極其自卑和萎縮,要么橫行霸道,蠻不講理,回到家里對親人極其暴虐和強勢,以緩解白天所受的壓抑。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在這種境地下都無法找到生活的快樂,其生活是極其可悲的。
這種愛,沒有分寸,會給孩子造成只要別人順應自己,自己無需順應別人的錯誤意識,最終使孩子不能成長起利他的精神,不會關(guān)懷別人,也無法與別人很好的相處。由于不能體貼他人,也無法為別人服務,孩子就會成為一個不能很好生存的人,一味地掠奪家長,最后只能靠別人養(yǎng)活,靠啃老度過一生。在家長老年后,他依然不能體恤老人,不能計劃和組織自己的生活資源,反而認為社會不公、懷才不遇,既可能危害親人又可能危害自己。
偏執(zhí)袒護型的愛
這樣的家長,他們認為愛就意味著成天圍著自己的孩子轉(zhuǎn)。他們始終在孩子附近,稍有點什么事情,馬上就飛過去救火。要是孩子給管嚴了,受罪了,他們會渾身不舒服,眼見著自己的孩子在那兒喊疼叫苦,他們的心也跟著疼,因為見不得孩子受苦,他們便立即妥協(xié),就此作罷。你永遠可以看到他們在為孩子這樣那樣的事而忙碌著,他們總是能及時出現(xiàn)把孩子從各種各樣的困難中解救出來。沒有哪一天他們不是在保護孩子。
更有甚者,一些家長熱衷于為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孩子不用面對任何苦難與掙扎、不適與失望。他們很順利地長大成人,孩子們所犯的錯誤全被他們的家長私底下處理了。
這種類型的家長偏執(zhí)地袒護自己的孩子,要是哪個人或哪個機構(gòu),在行為、道德、學業(yè)上給出了過高的標準,使他們的孩子不再順順利利,一帆風順,他們會奔走呼告,把受害者的帽子扣在自己孩子頭上。
然而,現(xiàn)實的世界哪里是在如此解救原則下運行的呢?社會生活的種種磨礪,并不因為家長在孩子孩童時期深情無私地解救就消逝了,孩子在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實世界時,將變得毫無準備,無所適從。
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磨礪和考驗被這類家長統(tǒng)統(tǒng)擋在門外,孩子學習的機會在這類家長愛的名義下被悄悄偷走。
如此熏陶下長大的孩子,不會把成功當作自己的事加倍努力,堅定不移。相反,他們從小就學會了把自己的失敗歸于他人名下,自己失敗了就責罵他人失職。一個看似完美的形象和一張毫無瑕疵的成績單不能替代在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奮斗下鍛煉出來的堅韌品格,在過度袒護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與他們的家長心目中培養(yǎng)的目標正好完全相反。
本來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家長總是取而代之,或者無條件地站在孩子一邊,這樣偏執(zhí)的愛,只會使孩子停留在依賴家長的狀態(tài)上。如果這樣的情況時常出現(xiàn),孩子就會無視大人的權(quán)威,只把家人當做靠山,甚至會有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放任孩子的這種行為,并不是在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或是能力,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在外面就會表露出畏懼、沒有信心的樣子,回到家里就想做出外面沒能做到的事情。這樣的孩子,依賴性很強,做事情會輕易放棄,沒有信心,為隱藏自己的這些問題,常會表現(xiàn)出自夸或是無視別人的情況。
過度保護型的愛
疾病的傳播,意外的隨時發(fā)生,危險的玩具,存在巨大隱患的飲食,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種種危害,都在強化家長們過度保護孩子的態(tài)度。
實際上,在許多時候,過度保護自己孩子的家長是很難認識到自己正在過度保護自己孩子的。他們覺得別人也都這樣做。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大部分是有許多憂慮的人:怕孩子摔倒受傷,而不讓孩子騎自行車、劇烈跑跳、參加集體對抗等活動;嚴厲要求孩子絕對不要跟陌生人說話,總是不斷地給孩子暗示那些有可能發(fā)生的拐騙、綁架、火災等事故。這樣一來,孩子在發(fā)展過程中,許多要經(jīng)歷的、挑戰(zhàn)的課題都沒能面對。而且像這樣總是給孩子烙上事故或是事件危險性的印跡,孩子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充滿危險,除了家人,其他人都是不能相信的。結(jié)果呢,就變成了那種依賴家長的孩子,對于危險信號總是很敏感,長大了哪怕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也會緊張不安。
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還有一個錯誤,就是阻礙了孩子獨立發(fā)展。受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會因為自身取得的經(jīng)驗不足而感到自卑并害怕挑戰(zhàn)。
替孩子去做事和事先告訴孩子要怎樣做才是安全的,這實際上是在向孩子傳達一種信息:你一個人做不了。在父母的這種態(tài)度下,孩子就會失去信心,并有了輕易放棄的傾向。
偶爾,在某一個瞬間,這類父母會感覺到自己在過度保護,就突然產(chǎn)生從現(xiàn)在開始你自己看著辦的想法,于是什么也不幫了。這顯然也不是一個明智的處理辦法。自律并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養(yǎng)成的,要通過漸進式的成長而形成。所以,如果沒給孩子一些采取自律性行動的機會,當有一天突然一概不管或一概管不了的時候,就會讓孩子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受過度保護成長的孩子,在社會上會遇到許多問題。在家里,家長會幫他解決所有問題,但在外面沒有人幫忙的時候,孩子就會退縮。在人際方面,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這樣的孩子也只會索取,無法形成平等的關(guān)系。
不幸福的孩子的問題大多相同。在他們的生活中缺乏足夠的真愛。當他們表現(xiàn)好,我們就愛他們,當他們犯錯或者令我們不愉快,我們就少愛他們一些,這樣不論他們積累了多少的贊美、權(quán)利、愉悅感和安全感,他們都不會感到真正的快樂。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正確的愛,正確的愛不是無條件的給予,而是無條件的接納;正確的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行動,來自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有效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