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家家都需要的家庭教育——這是一次幾代人享用不盡的充電之旅(視頻)

                                                   解讀:家庭教育現(xiàn)代化和家庭教育十大理念(視頻)

                                                       家庭教育是專業(yè)的,可以提升我們育人素養(yǎng);

                                                       家庭教育是樸素的,可以服務于每一位家長;

                                                       家庭教育是實用的,可以解決身邊具體問題;

                                                       家庭教育是科學的,可以改變我們生存現(xiàn)狀。

                                                                                                   ——顧曉鳴

                                               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上免費學堂中華家庭教育志愿者課程目錄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中、高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初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班主任家庭教育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試聽課程: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

    原本大學微言(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家發(fā)展 (中)

    (2008-10-12 18:56:00)   [編輯]

    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家發(fā)展 (下)

    如果從人類學的觀點來說,對比東西文化的演變,而且以中國文化史的立場來講,就像太陽運行東西兩半球的一晝夜之間,西歐和東亞的中國,明暗代謝,幾乎似有類同,而又有大不相同的差別情況。我只是首先提出大家的注意,希望青年后生,可以做多方的研究探討。
    例如西方的歐洲文化,自第五世紀羅馬帝國瓦解到第十世紀,戰(zhàn)爭相尋不息,新國互有興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文化低落,正是歐洲文化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這時猶如日出東方,西方正處于長夜漫漫之中。但在中國,恰是由南北朝經(jīng)唐朝、五代,到宋朝開國初期的階段。雖如旭日東升,朝陽艷麗,有時也是陰云密布,陽光黯然失色。西方文化從公元第九世紀開始,由黑暗時代進入基督教的經(jīng)院哲學時期,長達六個世紀之久,到十五世紀,才漸漸有了轉變。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以后的西方文明和文化,才換了一個嶄新的面目。
    所謂“經(jīng)院哲學”,就是專門研究基督教的神學,它在研究怎樣認識神與實在存在的關系。思辨精密,論證迂回,煩瑣曲折萬分。所以后世學者,又有稱它是“煩瑣哲學”的。但非常巧合的,中國在第十世紀開始,便是宋朝建國,到十一世紀中間,宋儒的理學、道學也開始興盛,二程(程顥、程頤)一系傳承的朱子(朱熹)學派建立權威?!八臅钡闹熘戮渲畬W,也迂曲了周公、孔子以來的儒家“經(jīng)義”之學,長達八個世紀之久,到二十世紀的初期,遺風漸息。在這樣一個長期的黯淡狀況中,猶如在東方的日麗中天過后,陰霾四合,完全是一片“萬木無聲知雨來”的現(xiàn)象,所以才有二十世紀中苦難的中國,不得不重新革命,重新建立中華。
    我們必須先要了解了前面所講的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比,然后回轉來探討儒家學說的演變,就可啟發(fā)大家的反思,運用“正思維”來尋求答案,然后再來重估傳統(tǒng)儒學對人類的“人道”文明的價值了。

    文運鼎盛的前因
    現(xiàn)在要講宋初的文運之先,必須要注意由盛唐到五代,帝王政權的興替,與中國文化儒、佛、道三家之學的盛行,并無多大影響。甚至反使當時的聰明才智之士,厭惡亂世,逃避現(xiàn)實,去參禪學佛,或修煉神仙道學的,更為多數(shù)。宋朝初建,禪宗的“五家宗派”,正是盛極一時。道家和道教經(jīng)過宋真宗的提倡,也是有聲有色。例如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一○○四年,就有禪僧道原首先匯集禪宗公案的《景德傳燈錄》著作面世,而且有當時的名臣楊億為它作序推薦,這是后世研究禪宗第一都重要的寶典,《五燈會元》等書,都是后來居上的續(xù)成之作。在道教方面,也有張京房召集道士所集《云笈七簽》大部著作的完成,為后世編集《道藏》,開其先河。稍后,有張紫陽(伯端)《悟真篇》問世,融會禪佛儒行的精華,是開創(chuàng)道家“神仙丹訣”、“南宗”的寶典。
    但不要忘了,前面已經(jīng)說過由五代唐明宗李嗣源時代開始的雕刻傳統(tǒng)儒學“九經(jīng)”出售,以及周世宗(柴榮)時代“九經(jīng)”的刻版完成,和西蜀四川“九經(jīng)”的流通,都是促使宋初讀書士子學習儒學更加方便有利的條件,也是使儒學更為廣泛傳布的原因。因此,宋初文運的鼎盛,并非出于偶然,實在是有它的前因。同時,也需要了解,在唐宋的階段,中國的學術文化的重鎮(zhèn),大多還在關中(陜西、山西)及河洛(洛陽、開封)等黃河流域等地為盛。唐宋的名儒學者,也是這個區(qū)域范圍的人物占多數(shù)。過去所謂的“華夏文化”、“中原文化”,或“中原人物”大多也是這一區(qū)域的人。
    到了宋朝開始,由讀書學儒而考取功名,漸至躍登為朝廷的政要,功顯當時,名留千古的一大群人物,大多都由平民、貧民出身的寒士,正如古人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或如說,“一舉名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等頌辭,便是從宋初開始,考試制度最為成功特出的現(xiàn)象。
    但是,同時還有一些讀書學儒有成的學者,淡泊名利,志行高尚的人,始終不求功名,以耕讀自娛,終身以學問為重,雖然名重當時,但又隱居不出的處士也不少。所謂“處士”的意義,就是善于自處,不求聞達于當時的清高代號。這在唐代的習慣上,稱為
    “高士”,再早一點,便叫“隱士”,都是同一涵義的名稱。這一類人,在中國歷代的歷史上,關系也很重要。甚至每使歷代的帝王或朝廷,隱隱約約都在注意他們的言行舉動,心存顧忌。那些帝王將相,生怕被他們看不起,便會覺得自己很不安心。這也是中國歷史文化上的特色人物。如果比照西方文化,從西洋的政治學說上,勉強的比類,便是屬于保留“不同意”的主張,或“不合作”的態(tài)度的人。不過,這種比方也很勉強,中國文化中的隱士、高士們,是屬于道家一流的人物。他們絕對不肯只為自己而鳴高,有時為了國家天下人民的利益,也會婉轉設法,提出很有影響力的主意,幫助社會的安定,然后即所謂“功成而弗居”、“沒世而無聞”而已。
    宋初開國的第二十四年,也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即位的第十四年,年號“雍熙”開始,就召請當時在華山的隱土陳摶入朝,在名義上是皇帝向他請教道術。究竟他們所談的真實內容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歷史所載,都屬于官府公告式的官話,就不必討論了。陳摶當然不會久留朝廷,立即請辭還山歸隱。但在這一年內,太宗就頒發(fā)詔令,要求民間提供遺書。所謂“遺書”,就是有些人的著作,還沒有公開問世,被社會上所不知道的書稿。過了四年,改年號為“端拱”元年,就免了共同起事的布衣之交趙普的宰相職位,正式發(fā)布呂蒙正為“同平章事”(事實上,就是宋朝對宰相的官銜名稱)。

    錢若水一番有骨氣的話
    呂蒙正,我想大家大概都會知道,他是宋初最貧寒家庭出身的子弟。少年的時候。一邊上山砍柴謀生,一邊苦志讀書,經(jīng)常會在山上勞動中,碰上大雨,肚了餓了,就將斗笠中的雨水泡冷飯吃。他讀書有成,功名得志,結果當了宋太宗的宰相。我們現(xiàn)在特別提出呂蒙正來,就是說明由他開始,宋初百年之間,造成文治的文人政府的朝廷中,大半都是由貧寒出身的儒學之士。尤其在呂蒙正以后三十年左右,便有從最貧苦出身的范仲淹出仕,古人歌頌他是出將入相,英雄而兼圣賢的人物,也是開創(chuàng)宋代文運最有貢獻的大賢。我們只要翻開《宋史》,讀了呂蒙正當宰相前后時期的“翰林學士”錢若水答宋太宗的對話,便可知道宋初開始形成文人政府的風格,實在大有不同于歷代帝王政體的特點。史載:
    宋太宗謂侍臣曰:“學士之職,親切貴重,非他官可比。朕常恨不得為之(他說自己也很想做翰林學士)?!庇衷唬骸笆恐畬W古入官,遭時得位,紆朱拖紫(宋朝的官服形色),足以為榮矣。得不竭誠以報國乎!”若水對曰:“高尚之士,不以名位為光寵。忠正之士,不以窮達易志操。其或以爵祿位遇之故,而效忠于上。中人以下者之所為也(如果只是為了做官就算光榮,因此便表示對你皇帝盡忠的,這都是那些中等以下的人所做的事,還有什么好說的呢)?!?br />錢若水的一番話,也代表了宋朝開始,由宋太宗到真宗、仁宗數(shù)十年間,如呂蒙正、王旦、呂端、王曾、寇準一輩儒者的正義和作風,實在足為有志從政者的針砭名言。
    到了宋真宗時期,又征召終南山的隱士種放入朝,結果種放還是不來。又因澶州之役過后,極力提倡“神道設教”的政策,便賜封信州(江西)道士張正隨號真靜先生,為他建上清院及授箓院。這就是后世江西龍虎山張?zhí)鞄煹钠鹪础?br />我們先要了解宋初的文運,有關儒、佛、道三教鼎足并茂的情形,然后再來了解宋初開國六十多年以后,到了宋仁宗趙禎在位的四十多年之間,公元一○二三至一○六三年,才出現(xiàn)一群名儒賢相,先后相繼執(zhí)政的鼎盛時期。也是宋儒的儒林和道學(理學)的開始。
    宋仁宗登位前十年,還由劉太后主政,仁宗只是備位而已。劉太后死后,也正是宋仁宗二十四歲的時候,才由他自己當家,才算是真有實權在手的趙家天子。但當他自己親政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修造道觀和佛寺,不用內侍(太監(jiān))羅祟勛。立即召范仲淹為“右諫議”,以備咨詢。這也等于說明由宋仁宗開始的宋朝文運,好像演電視劇一樣,首先就由范仲淹登場亮相,也并非是偶然的事。當宋仁宗慶歷前后,即公元一○四一年間,宋儒理學家的興起,大部分是受范仲淹的影響,或經(jīng)他的培養(yǎng)推重而成名的。而且在仁宗慶歷三年前后開始,名儒而兼名臣的,就有晏殊、韓琦、富弼、文彥博、歐陽修、蔡襄等人。稍后,便有司馬光、蘇軾(東坡)三蘇父子兄弟、王安石一輩人物。
    因范仲淹的關系,影響一代的大儒,如胡瑗(安定先生)、孫明復(泰山先生),以及后世稱為“五大儒宗”的周敦頤(濂溪)、張載(橫渠)、程顥(明道)、程頤(伊川)、邵雍(康節(jié))等,直接或間接,都與范仲掩先后有關。我們大家都知道他的名文《岳陽樓記》中所說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不是他只為寫作文字上的空言,而是他一生實踐行履的守則。

    范仲淹是真正的儒宗悟行
    講到范文正公范仲淹(希文),我們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我覺得應該為將來的后起之秀提起注意,所以再來簡單介紹。范仲淹出生在蘇州的吳縣,兩歲的時候,生父便死了,家境很貧寒,他的母親實在沒有辦法撐持這樣一個孤兒寡婦的家庭,就帶著他改嫁了一個姓朱的人。他因此也被改了姓名。可是他從幼童開始,自己就很有主張、有志氣。他明白了家庭關系和母親的苦衷,就向他媽媽痛哭一場,不愿再留在朱家。他到了南京,依靠親戚家的微少幫助,努力讀書求學。因為太窮,有時煮了一鍋粥,涼了分做三塊,每餐吃一塊充饑。這樣晝夜不息地讀書求學,到了冬天,穿的衣服破了不夠保暖,感覺太疲勞了,就拿冷水澆面,勉強提起精神來苦讀。
    有志竟成,他終于考取了進士,得到一個官位,為“廣德軍司理參軍”,等于現(xiàn)在的一個軍區(qū)司令部的政治部主任兼管軍法。這樣,他總算有了薪俸的待遇,就去接母親回到本家,恢復本性。后來又調為“大理寺丞”,等于現(xiàn)在的最高法院院長,再后又調職務,管過糧食工作。因母親死了,就回家守喪三年,一邊教授學生,他可沒有一點埋怨或不滿母親的心理,完全恪守“儒行”的孝道。三年過后,經(jīng)由推薦,出任過“秘閣校理”,等于現(xiàn)在中央辦公廳的主任。跟著就出去做地方行政首長等職。
    宋仁宗久聞他的人品和學問,所以在皇太后一死,自己親政的第一年,就召他擔任了“右諫議”。仁宗并不是劉太后親生的兒子,因此,很多人趁太后死了,就有許多批評太后的話發(fā)生了。范仲淹身任諫官,是可以對皇帝講不同意見的話。因此他就對仁宗說,先帝宋真宗死后,太后調護陛下十余年,今宜掩其小故,以全其大德。仁宗聽了,便說,我也很不忍心聽這些閑話。就下命令宮內宮外,不準再講皇太后垂簾聽政這十多年的往事。這就是范仲淹推己及人,調和皇帝和養(yǎng)母之間的心結,促進宮廷政府之間的安定。他“要言不煩”,只提起皇帝的注意,你母親也養(yǎng)你且?guī)兔δ隳敲炊嗄炅?,就是有些不對,現(xiàn)在更不能舊事重提了。
    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壞,當仁宗還未親政,在天圣五年的時期,宰相晏殊開始提倡興建學校,做為各州各縣的標準,并且延聘范仲淹做教師。范仲淹教授學生的作風,首先是重視養(yǎng)成一個人的品格,所謂“敦尚風節(jié)”,最為主要。同時要關心天下事,不能只為自己著想。晏殊對他的教育方針,和他本身的行為,非常器重,而且認為范仲淹的將來,一定會成為國家社會的“大器”。晏殊是宋初才子型的宰相,人們最喜歡的名詞如: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沙)
    這便是他的流傳千古的名作。文化最基本的影響力,就是文學,也叫文藝。你只要翻開《宋詞》,首當?shù)谝晃坏?,便是他的《珠玉詞》。至于他的文集有二百四十余卷之多,就很少有人去摸它了。古人所謂“但得留傳不在多”、“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就是這個道理。權勢地位,只可以煊赫一時,并不能左右后人的愛憎。它和領導政治的成果一樣,好壞永在人心。
    晏殊對范仲淹的人品學問,非常贊賞,同時也很欣賞范仲淹的文學才華。學問人品的基本,固然有關于天然的稟賦,但也是由道德修養(yǎng)而來。文學辭章就不同了,幾乎百分之七十,完全由于天才。雖然勤力學習,沒有生有自來的才情,始終難得有文藝上的絕妙境界。所以清人趙翼論詩,便有“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的感慨了。尤其是身兼文武韜略,出將入相的人物,大多是富于才華,富于情感的人。古今的名將,具有軍事天才的人,也是如此。只是一般人沒有真正置身軍旅,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換言之,
    軍事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戰(zhàn)斗,統(tǒng)是戰(zhàn)爭的藝術,也是智力和情操的結晶。兵法即藝術,藝術即兵法、只是普通的人,不了解真正的武學,看列軍人就伯,認為統(tǒng)是老粗,實在非常遺憾。
    范沖淹奉命防御西夏,鎮(zhèn)守邊疆,號令嚴明,愛撫士卒。甚至敵人所屬少數(shù)民族的羌兵,都互們警告,“大范老子,胸中有數(shù)十萬甲兵”,不可輕觸其鋒,因此相率投降來歸的很多。宋仁宗的時期,因他而得邊疆安靖,所以歐陽修便有“萬馬無聲聽號令,八方無事諫書稀”之作,就是這個時期的寫照。歐陽修極力奏請要用范仲淹做宰相,但范仲淹懇辭不干??墒欠吨傺驮谇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且看他的: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漁家傲)
    另如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
    這兩首詞,都是他在防御西北邊疆前線上的作品,眼淚是真的眼淚,為國家民族的心,也是真的耿耿忠心,情感和理智,并無什么矛盾的沖突,他是分得很清楚的。至于他的名文,如《岳陽樓記》等等,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說了。

    栽培宋初一代大儒
    現(xiàn)在要講的,是范仲淹在有官位、權力在手的時候,仍然念念不忘文化教育的大業(yè),極力鼓勵后生青年,首先要立志學問。我們大略講兩三則有關他的小故事,也都是影響宋朝文運的大事。
    前面講到晏殊對他的贊賞和信任。有一天,宰相晏殊想為自己的女兒選擇一個好女婿,就來問范仲淹,在他所教的學生中,有哪個人最好。他就推薦了富弼。晏殊終于選擇富弼做女婿。后來富弼果然不負所望,成為宋代的名臣名相,同時也是一位最了不起的外交官,年八十而卒。“守口如瓶,防意如城”的名句,就是他自己寫在屏風上的一生守則。當富弼還在做學生的時候,考試沒有通過,就要回家去了。范仲淹知道了還有一次考試的機會,就親自去追他回來,因此富弼“遂舉茂才異等”,猶如現(xiàn)代國家特別考試錄取的人選。這就是范仲淹愛護后進子弟,極力造就有為青年的行為。
    至于宋初一代儒宗的胡瑗(安定先生)、孫明復(泰山先生)、張載(橫渠先生),也都是他所培養(yǎng)出來的大儒。
    如史料所載:胡瑗,字翼之。十三(歲)即通“五經(jīng)”。家貧,無以自給,往泰山,與孫明復、石介同學。攻苦食淡,終夜不寢,一坐十年不歸。范仲淹愛而敬之,聘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后來又推薦先生,以白衣(沒有功名的普通人)對崇政殿(和皇帝對話),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后又屢遷,擢為太子中允、天章閣侍講,專管太學,卒年六十七。出其門者不下數(shù)千人,從政者也不少,影響宋初文人政府的風范很大。他便是由范仲淹首先推薦的第一人。所以清初黃梨洲比照禪宗公案匯書《景德傳燈錄》等的辦法,初編《宋元學案》,便以“安定學案”和“泰山學案”開始,標明都是高平講友。所謂“高平學案”就是范仲淹本身一系的學案。
    孫明復,晉州平陽人(山西),四舉開封府籍,進士不第(沒有考取進士),退居泰山。后來因石介(徂徠先生)的推薦,經(jīng)范仲淹、富弼的進言,才名顯朝廷,擢為國子監(jiān)直講,年六十六卒,學者尊稱為“泰山先生”。但他和范仲淹本來就有關系,而范文正公卻早已置之度外,并不知道后來學養(yǎng)成名,以師道自居的“泰山先生”,就是當年他所培植的人呢!因為范仲淹當初在睢陽(河南境內)掌管講學職務的時候,有一個孫秀才,要求游學他方的費用,范仲淹便自己送他一千文。明年,又來了,又送他一千文??墒欠吨傺途蛦査?,為什么要到處游學,奔波于道路呢?孫秀才聽了,就很痛苦地說:“母老,無以為養(yǎng),若日得百錢,甘旨足矣(孝養(yǎng)母親的生活費就夠了)?!狈吨傺捅阏f:“吾觀子辭氣,非乞客也。兩年仆仆(風塵),所得幾何?而廢學多矣!吾今補子學職(給你一個學生的名額),月可得三千以供養(yǎng),子能安于學乎?”孫生大喜。于是授以《春秋》,而孫生篤學不舍晝夜。第二年,范仲淹離開了睢陽,孫生也就辭別他去了。十年以后,范沖淹聞泰山有“孫明復先生”,以《春秋》教授學者,道德高邁。他就和富弼協(xié)助石介,共同向皇帝推薦。卻想不到在朝廷上見面的“泰山先生”,就是當年向他要游學費用的孫秀才。這就是范仲淹推己及人,以及他愛才的度量和德行,能夠大公無私地鼓勵培養(yǎng)出一個學者宗師的盛德。
    至于范仲淹和張橫渠先生的故事,就又不同了?!皬堓d,字子厚,世居大梁(河南開封)。父,迪,仕仁宗朝殿中丞,知涪州(四川涪陵),卒官(他父親在任上死了)。諸孤皆幼,不克歸(同胞兄弟姊妹們都很小,沒有能力回到故鄉(xiāng)開封)。以僑寓鳳翔郡橫渠鎮(zhèn)(陜西眉縣東)”。但他雖然是個孤兒,可是很自立,志氣不群,尤其喜歡談兵。當康定(仁宗年號)用兵時,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欲結客(聯(lián)合一批志愿軍)取洮西(甘肅境內)之地。因此,上書謁范文正公。范仲淹接見他,知道他是大器,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于兵?”便順手拿了一本《中庸》給他。他總算一點就透,聽了范文正公的話,就不投軍,立刻回去,返求“六經(jīng)”。又與二程夫子交往,后來,考取進士,仕于朝廷,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但他的學養(yǎng),卻開啟關中的風氣,成為一代宗師。尤其是他平常所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四句名言,與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成為北宋以后中華文化學者立志的典范,長垂不朽,永為后生所景仰。
    總之,如果由周公、孔子以后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者之學”,充竟是什么樣的內涵和定義?其實,你只要仔細一讀《禮記》的《學記》和《儒行》兩篇大文章,就可明白秦、漢以前所謂“儒者”的規(guī)模了?!拔褰?jī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儲藏庫,要想完全通達,頗不容易。“四書”是儒家實習經(jīng)驗,也可以說猶如《學記》和《儒行》的續(xù)編。宋初從仁宗開始,儒學昌盛,但在“五大儒”之先,足以代表真正的儒宗儒行者,應當是范仲淹。他對儒學的造詣,是《易經(jīng)》和《春秋》,志存經(jīng)世致用,絕少如后起的“五大儒”中的二程夫子(程顥、程頤)等人,自稱為“出入佛老”,反求“六經(jīng)”,而道在是矣;然后再來高談心性之學的微言,以自標榜為繼孔孟的絕學。他只以實事求是的作風,力行所知所學,為人民、為社會、為國家“誠意”,“正心”做實事,但求盡其在我,無負初心而已,這才是真儒實學的標準。他的一生,“內剛外和,泛愛眾而親仁,樂善好施(博愛他人,愛做好事,肯布施),置義莊里中,以贍族人(為故鄉(xiāng)地方族人買田,首先創(chuàng)辦祙會慈善福利的產(chǎn)業(yè))”。但在他死后,家里沒有太多積蓄,仍然保持兩袖清風,書生本色。他的四個兒子,也都學有所成,而且智勇俱備,公正廉明,猶如其父。古今學者,能才兼文武,德行純粹如范文正公仲淹者,便可以無愧于“儒行”了。

    北宋后期儒林道學的現(xiàn)象
    北宋的政權,由宋仁宗親政,正在公元一○三三年開始,接著就是英宗趙曙、神宗趙瑣、哲宗趙煦三朝,前后六十年之間,可以算是文運鼎盛,名儒輩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尊重相權,最尊重文人學者的時代。但由神宗到哲宗的三十年間,也是學者大臣各自固執(zhí)我見,因意識主張的異同,互相爭執(zhí),互相對立,終于形成宋朝的“黨禍”,和真?zhèn)蔚缹W之辨的悲劇。
    在神宗的時代,由“拗相公”王安石的執(zhí)政時期,想要恢復王道的井田制度、實行管仲治齊的軍政管理、建立“保甲”等制度、整頓經(jīng)濟財政的田賦稅收,便大力推行新政,不惜排除平時文章意氣相投的名儒大臣們的反對意見。漸漸演變,就明顯成為派系的斗爭。到了最激烈的時候,就認定以司馬光為首的為“洛黨”,以蘇東坡兄弟為首的為“蜀黨”,極力加以打擊。因此使文名最盛,才華畢露的蘇軾(東坡)先后被放遠兩三次。這使他與廣東、瓊州(海南島)等地,在文化歷史上結了不解之緣。同時,在這個時期,如自相標榜為繼孔孟絕學,高談心性微言的二程兄弟,程顥(明道)、程頤(伊川),在王安石和蘇軾(東坡)兩大高明之間,因彼此觀點的不同,視為“偽道學”,那也是理所必然的結果。因為蘇東坡和王安石兩人,不但以儒為宗,但對于禪與道的見地,似乎比二程等人尤有勝處。程明道和王安石的學術意見和政見不合。程伊川和蘇東坡的政見意見也不合。歐陽修是明白表示,反對佛老。司馬光則保留態(tài)度,在他修編《資治通鑒》,但取《魏書?釋老志》以供學者的參考,比較少加意見。
    如果專以宋神宗先后時期來說,比較學行純樸,足以為“五大儒”之首的,當以周敦頤(濂溪)為勝,尤其由他所制的“太極圖說”,綜合儒、道、陰陽的理念,常被后世道、儒各家所引用,做為依據(jù)。二程兄弟,早歲曾經(jīng)從他求學,只是后來自相標榜,并不承認是學出“濂溪”之門。張載(橫渠)是二程世誼后輩,而且曾經(jīng)從二程問學,但也自成一格。
    唯一不同的便是邵雍(堯夫),世稱“康節(jié)先生”。他畢生闡揚易學,而且對于象數(shù)之學,別有師承。不但為宋代“儒宗”所推祟,由他開始,經(jīng)元、明、清千年以來,易學的術數(shù)、方伎等等雜學,大多都以邵康節(jié)的象數(shù)方法為標榜,有形無形地影響民間社會的風俗。二程兄弟,平常很想向他探問易學象數(shù)的隱秘,但終因自視太高,不能明白他的精微。但在邵康節(jié)臨死之前,程伊川問他:“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他但舉兩只手一比做答案。伊川不懂,再問他,這是什么道理?他就說:“前面路徑須令寬。窄則自無著身處,能使人行乎!”換言之,邵康節(jié)深切知道程氏兄弟的學養(yǎng),尤其對程伊川過于師心自用的個性更清楚,因此,便告訴他前面的路道要留寬一點,大窄了,會使自己沒有站的地方,怎么好叫別人走得過去呢!

    蘇東坡對神宗的建議
    我們現(xiàn)在非常簡單粗淺地介紹了北宋后期由學術思想和政見的異同所引發(fā)的“黨禍”的可悲,以及對后世最有影響力的“五大儒”,和二程兄弟一系所標榜的“出入佛老,而反求六經(jīng)”,才悟到孔孟的心法,認為“道在是矣”的宋儒性理微言的大概情形。因此在中國文化史上,開始以宋儒二程一系的理學,和南宋以后繼承“程門”心法的朱熹(朱子)儒學,便接替了上古歷代先圣和孔子的心印,實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大誤會。這正如禪宗大師洛浦所說“一片白云橫谷口,幾多歸鳥夜迷巢”的感嘆是相同的。
    可是從元、明、清以來,都奉朱熹的“四書”章句為標準課本,教導后生小子千年之久,比起西方文化中的“黑暗時期”和“經(jīng)院哲學時期”的沉沒還要長久。因此,二十世紀初期的“五四”運動,就不得不起來打倒“孔家店”了!其實,這是先師孔子枉受牽連,應當為之平反才好。但不料數(shù)十年后,覺得還打得不夠徹底,再由“四人幫”來演一次“文化大革命”的悲劇。事實上,在宋神宗的時候,蘇東坡已經(jīng)提出過糾正的呼吁,如說:
    性命之說,自子貢不得聞(性命之學,孔子沒有明講,就如子貢的高明,也沒有聽過夫子講性命之說)。而今學者,恥不言性命(但是現(xiàn)在的學者,不講一點孔門的性命之學,好像是很可恥似的)。讀其文,浩然無常而不可窮。觀其貌,超然無著而不可挹。此豈真能然哉(其實,他們哪里是真能達到見性知命的造詣啦)?蓋中人之性,安于放而樂于誕耳!陛下亦安用之(這些人,都是中等人的資質,放任自己,高興隨便胡吹,皇帝你聽他們的高談學理,有什么用處呢)!
    神宗看了他的建議,如有所悟地說:“吾固疑之,得軾(東坡)議,意釋然矣!”再問他說:“何以助朕”?蘇東坡就說:“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進人太銳,鎮(zhèn)以安靜?!币馑际钦f,第一是你想要改變政治體制,快點達到治國平天下的心太急了。第二是你聽了許多不同的意見,反而難以判斷誰是誰非了。第三是你為了要達到理想的目的,進用人才提升得太快了。最好,皇帝你自己先要鎮(zhèn)靜下來才好。
    蘇東坡雖然說得對,但在歷史上稱“神宗”的謚號所謂的“神”,統(tǒng)如漢靈帝和明神宗等的謚號一樣,稱之為“靈”為“神”的皇帝,都是歷史評議,含蓄批評他們本身,生來就具有神經(jīng)質的稟賦,思想情緒不太正常,當然無法求其“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高明智境??!
    北宋王朝,由宋神宗到哲宗這三十年前后,公元一○六八至一○九八年間,學術思想的異同,和主張政治改革的新政意識,互相沖突,互相爭議,可是沒有因此而隨便處死一個大臣或學者??磥碛邢喈?shù)闹鲝堊杂伞⒀哉撟杂傻奈兜?。但畢竟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文戲”;實際上,對當時南北對峙的局勢,富國強兵的作用,并無什么好處。但我們應知道,在北宋這一時期,何以能有這么多“儒林”學者產(chǎn)生?原因不外三個,第一,我們在前面說過、因有五代雕刻“九經(jīng)”的流通關系。第二,因在宋仁宗慶歷時期,公元一○四八年間,有畢升用膠泥刻字,排比成活字印書版的發(fā)明,從此而使書本更為流通,古書得以保存留傳。而且還很快輾轉流傳到西洋,知道采用活版印書。第三,公立學校和獨家講學的“書院”興起,因此使文化教育較為發(fā)達。
    古人說北宋五大儒的出世,是天命攸關。事實上,人間事還是人事所造成的,豈能推托于慮無飄渺的天命。可是在這個時期,在西方的歐洲,也還沉沒在“經(jīng)院哲學”的神學洪流中,大致也并無多大的動靜。只在一○九五年間,有克勒芒的教士會議決定,派遣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四年之間,即一○九九年,十字軍取得耶路撤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這是西方歷史上的大事。好像東西方的命運,又有一點相似之處。
    在東方的中國方面,也正是由宋微宗趙佶繼承北宋的帝位,對于前期的學術思想上的論爭和政體變革等演變,都已漸漸談化。但因受上代以來文學文化的影響,宋徽宗也如五代時代的南唐李后主一樣,是一個名士風流的才子皇帝。他擅長書法,又會作畫,愛玩天然的奇石。他講究宮廷的建筑,在皇宮的東北角,動工新建花園式的宮殿,以堆疊勞民傷財所搜括來的奇石。同時又相信道士林靈素等的蠱惑,篤信道教符咒神力,可以安邦定國,會打退金兵。所以便放心大膽去玩弄當時的名妓李師師。他也算很有福氣吧!就憑這樣—個敗家子弟的樣子,做了二十五年的皇帝。不料天兵大將抵不住金兵的進攻,就急急忙忙把皇位交給兒子趙桓繼承稱為欽宗。不到一年,父子二人和后妃太子宗戚三千人,都被金人所俘虜,最后,被囚死在東北的“五國城”。
    北宋的王朝,就是這樣的劃分了歷史上的界限。接著就是康王趙構南渡,終于又在浙江杭州重新建立起一個朝廷,號稱“南宋高宗”。這完全和晉朝的情況一樣,前晉亡于北漢,歷史劃分它叫“西晉”,南渡以后繼起的王朝,便叫“東晉”。而在南北宋的時代,北方遼、金民族先后更替興亡所建立的王國,也并不是從境外入侵中國的外族。事實上,他們都是早由上代已經(jīng)歸化居住在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在文化教育上,仍然是以中國文化的儒家為主,佛道兩家為輔的“華夏”文明。大家只要多留意對遼史、金史的研究,就可明白北宋一百多年來有這樣的結局,完全由于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兩兄弟,在開國之初,戰(zhàn)略決策上犯了最嚴重的錯誤,因循自誤,沒有一鼓作氣,收復燕云十六州,進而統(tǒng)一全國的江山。
    “三代”以上,是以德化民成俗,用文治而平天下?!叭币韵?,是以“止戈為武”的武功平天下,然后再事治國?!肮Φ虏⒂谩保岸魍保攀莻鹘y(tǒng)儒道文化的最大原則。而趙宋天下,在建國之初,但用“黃袍加身”、“陳橋兵變”的巧取豪奪政策而取天下,并非以正義之師來統(tǒng)一中國。從此便“偃武修文”,使用金錢財貨的外交和議政策,媚敵自保,因此養(yǎng)成后來的趙家子孫的職業(yè)皇帝們,統(tǒng)統(tǒng)成為“守文弱主”的結果,豈不是“事有必至”,“理所固然”嗎?

    ====================
    南宋王朝和四書章句

      南宋高宗趙構和欽宗一樣,都是徽宗的兒子?;铡J二宗父子被金人俘虜北去,金兵曾經(jīng)一度進攻到南京和臨安(杭州),但被韓世忠和岳飛等所擊敗,立即撤退北歸。可是金人曾兩次利用宋臣張邦昌,立作“楚帝”,跟著又立劉豫作“齊帝”。他想用傀儡的政權,作為緩和民族之間的抵抗情緒。宋高宗就在這樣戰(zhàn)況勝負不定,不聽抗金名將宗澤的建議,就由他最初被封為“康王”的封地相州(河南湯陰,今稱安陽縣),決計退到揚州,后來又一路逃亡到浙江的寧波、溫州而到杭州。正當宋室朝廷進退無主的情況下,他被臣工們擁護,就在杭州繼承帝位,是為“南宋高宗”。
    但高宗在即位以后的戰(zhàn)略政策,既不想中興,更不敢想統(tǒng)一。他所想的只是偏安一隅,茍延殘喘而已,所以仍然學祖先的辦法,以金錢財貨的“和議”做為上策。因此罷李綱、韓世忠,以秦檜殺岳飛,表示“偃武修文”,以促成和議的成功。至于國破家亡,父兄被俘虜,在他做皇帝的三十六年,以及后來讓位給太子孝宗的二十五年,前后一共活到八十一歲之間,從來沒有表現(xiàn)過激昂慷慨的情緒,真是到達一切都不動心的景況,看來也算是歷史上一個稀奇的皇帝。另據(jù)宋人史料所載,當宋高宗出生的時候,他的父皇宋徽宗,忽然夢見“五代”末期和趙匡胤同一時代的吳越王錢镠進宮,他就出生了。這個史料,雖然是古人迷信的傳說,但看來也非常有趣。錢镠一變而做宋高宗,便把杭州做汴州(開封),大概正如白居易的詩所說,“未能拋得杭州去,大半勾留是此湖”吧!
    宋高宗的所作所為,明顯的權術不少,例如他使秦檜殺了岳飛以后,便把岳飛的故宅來辦“太學”,這是要人懷念岳飛呢?還是教人只要讀書,不要學岳它以武力抗金呢?這就不得而知了。其實,他的心事,敵國的金人都很明白,只是不說穿,好做要挾而已。例如在紹興二十一年的春天,他總算要表示一番,就派了一個專使叫巫汲的,到金國去做“祈請使”。這個職責的名稱很奇怪,“祈”是“祈求”,“請”是“請安”。所以巫汲到了金國,首先提出要迎請靖安帝(欽宗)歸國。金主就說:“不知歸后何處頓收?”換言之,你們要欽宋回到南宋以后,不知道你們拿什么地位來安頓他??!做皇帝嗎?高宗肯讓位嗎?不做皇帝,他回去又做什么呢?岳飛口口聲聲要“直搗黃龍,迎回二帝”,所以就不能不被殺了。巫汲聽了金主的問話,就無話可對,只好唯唯而退了。

    宋高宗兩道互相矛盾的詔書
    我們暫且不管歷史上的是非,再回轉來討論南宋開始的文運,和宋儒程、朱理學的興起,使《大學》、《中庸》大行其道,做為帝王領導學和帝王師之學的由來。
    前面已經(jīng)講過北宋末期五大儒和二程兄弟自稱“出入佛老,反求六經(jīng)”而悟道,突然繼承孔孟的絕學,點燃千古心燈的經(jīng)過。從現(xiàn)在的我們看來,只如浮光掠影,白紙上有一些黑字而已。而在南北宋之間,這可不是小事,它是足以震撼千古的奇跡,使當時的天下學者低首向“程門”的,實在不在少數(shù)。
    宋高宗既然不顧宋室的國恥,決心以和議為上策。但他也知道,全國的人心是不甘于三分天下二分亡的局面,主戰(zhàn)和主和派的沖突,也很難調和。因此,他也要學祖先宋真宗那樣的辦法,怎樣可使人民的心理,安于偏安才好。武的不行,只有文的最好。因此先須收服一般讀書知識分子的輿論情緒,就在他倉促登位的第四年,也就是改年號為“紹興”的元年,“詔(追)贈程頤直龍圖閣大學士”。他下的這一道命令便叫“制詞”,大略如說:
    周衰,圣人之道,不得其傳。世之學者,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求之?亦孰從而聽之?爾(你)頤(程頤)潛心大業(yè),高明自得之學,可信不疑。而浮偽之徒,自知學問文采,不足表見于世;乃竊借名以自售,外示恬默,中實奔競;使天下之士,間其名而疾之,是重不幸焉!朕所以振耀褒顯之者,以明上之所與,在此不在彼也。
    他的這道“制命”,切實褒揚了程頤(伊川),是繼千古以來周公、孔子絕學的第一人。只有程伊川是真儒真學者,其他的人都是假道學,自己叫賣虛名而已。所以我要追封程伊川為大學士,希望大家都要如他—樣。不過,這篇“制命”的大文,不知道是高宗自己的手筆,或是哪個大臣所代寫的,看了它最后兩句,真的很有意思,也真的很可笑,是絕妙好辭。他說;“我所以現(xiàn)在要褒揚程頤、是要使大家明白皇帝給與他的榮耀,真正的意思,只是為了這個,不是為了那個?!蹦銈儾恍?,再讀一讀原文最后的三句試試看。他當時還是初登帝位,還在坐立不安的局勢之下,就先來捧出北宋王朝時代的一位新圣人干什么?根據(jù)他原文最后一句自做的答案,是“在此不在彼也”,豈非明白告訴大家謎底了嗎?
    但在他下達尊崇程頤的詔令五年以后,便有儒臣陳公輔上書,要求禁止“程學”,高宗又照準了。陳公輔的奏疏內容,大略是說:
    今世取程頤之說,謂之伊川之學,相率從之,倡為大言:謂堯舜文武之道,傳之仲尼,仲尼傳之孟軻,孟軻傳之(程)頤,頤死遂無傳焉。狂言怪語,淫說鄙論,曰此伊川之文也。幅巾大袖,高視闊步,曰此伊川之行也。師伊川之文,行伊川之行,則為賢士大夫,舍此皆非也。乞禁止之。
    因此,高宗就另下一道詔書說:“士大夫之學,宜以孔孟為師,庶幾言行相稱,可濟時用?!笨墒钱敃r與“程門”有關的學者,也是開初推薦秦檜的名臣胡安國,又上疏為“程學”辯護說:“孔孟之道,不傳久矣,因(程)頤兄弟始發(fā)明之,然后知其可學而至。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戶也。”這當然又引起另一些儒學大臣的反駁,反而弄巧成拙。

    評朱子所謂“帝王之學”
    南宋高宗初期用儒學相號召的文化教育政策,就在這樣的爭辯不定中過了二十多年,但二程之學的門人弟子,高談心性微言的學風,已經(jīng)大行其道,在年號“紹興”的三十二年間,有“程門”的再傳弟子朱熹,自己主動“上封事”(當時的密奏名稱),首先提出;“帝王之學,必先格物致知,以極夫事物之變,使義理所存,纖細必照,則自然心誠意正,而可以應天下之務?!苯又诙c,提出安內攘夷的理論。第三點,提出政府官吏的管理治權的根本,還需朝廷的正確決策等等。朱熹的這篇奏疏,除了他首先提出《大學》開頭的“格物致知”為帝王學的根本以外,其余所論國家天下為政之道的見解,不但現(xiàn)在看來很平凡,在當時看來想必也很平凡。而且朱熹當時的官職,只是一個“監(jiān)南岳廟”的“監(jiān)官”,等于現(xiàn)在湖南衡山的宗教局長,雖然已有“程門”傳人學術上的名聲,但到底還是官卑位小,人微言輕,當然是石沉大海,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在后世推崇朱子學說的人看來。便認為是無上的高見,因為他首先提出《大學》的“格物致知”為帝王之學,是為儒學出身的學者引起足以自豪的心態(tài)在作祟了。
    其實《大學》的本文,只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并非說《大學》就是做天子的帝王學啊!它是說做國家第一領導人的皇帝也好,做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也好,不管做什么,必須先要學好做人,以修身為本才對。至于由修身而外發(fā)為治國平天下之學,是做學問一貫的道理。并不是說,必須要出來做官,做事業(yè)發(fā)財,甚至要做國家的第一領導人,當上皇帝才是“明德”的學問?。》駝t,著作《大學》的曾子,他自己為什么不出去做皇帝,而且也不肯隨便去做官,做事業(yè)發(fā)財呢?
    總之,學問修養(yǎng)是一件事,做皇帝或做官或發(fā)財,是另一件事。有學問修養(yǎng)的去做皇帝或做官,做事業(yè)發(fā)財,當然是好事。但沒有學問修養(yǎng)而能做個好皇帝或好官,那也就是真學問真修養(yǎng)。有學問修養(yǎng),不得其時而行,就不出去做官做事,自守善道,做個規(guī)規(guī)矩矩的人?;蛘咭浴皫煹馈弊跃?,隨緣教化后生而“止于至善”,這也正是“大學之道”的一個典型,例如曾子就是這樣一個人啊!
    話說朱熹,他在宋高宗的時期,并沒有得行其道,高宗死后,由孝宗趙眘登位,有恢復中原之志,準備講武,設置武舉十科,并以朱熹為“武學博士”。因為他對高宗“上封事”的書中,也講過有關恢復的事,所以便給他這個官銜。但還沒有開始講武,宋朝又與金人修好談和,而且朱熹又和當時的宰相及大臣們議論不合,因此就罷官。史載“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僅九考,立朝才四十六日,進講者七,知無不言”,然因與韓侂胄等意見不合而罷官。當宋光宗趙惇的最后一年,才再召朱熹為侍講。跟著就是寧宗趙擴即位,韓
    侂胄當權,宋室朝廷也正鬧嚴禁“伊洛之學”,視之為“偽學”。因此,又罷免了朱熹的侍講和修撰的官職,再過九年,朱亮以七十一歲的高齡過世了。
    總之,朱熹生當南宋新朝的初期,經(jīng)高宗到寧宗四代半壁江山的皇朝,主戰(zhàn)與主和的戰(zhàn)略紛亂、忠奸邪正的政黨相爭。他抱有以圣學匡正時弊的目的,處于無可奈何的局勢之中,但仍然堅守二程“伊洛”之學的師承,自以“主敬”的修養(yǎng)、主張“道問學”以達賢圣的宗旨,始終不變。實在也足為后世學者的楷模。他的一生對儒家經(jīng)學的著作不少,但最用心得力的應該算是《大學》、《中庸》的章句。換言之,他把原本《大學》、《中庸》另加分章編排,自作注解。他自己并沒有說,只有我朱熹所編注的《大學》、《中庸》,才是空前絕后的孔門正宗心法,后世必須以此為準。但他編注的《大學》、《中庸》,卻變?yōu)楹笫涝?、明、清六七百年來的御用范本,用它來牢籠天下學者進取功名的思想,成為不可另有其他見解的意識形態(tài)。應該說這并不是朱熹的本心,這是元、明、清三代那些“不學無術”治國當家皇帝們的過錯。尤其是明朝開國之初的和尚皇帝朱元璋一手造成的罪過。

    主張學以致用的名儒
    事實上,當南宋初期四代帝王的八九十年之間,和朱熹一樣,同為當代的名儒學者,同樣具有以正學救時的用心,同時也在講學傳道授業(yè)者,并不少數(shù)。
    例如在中國文化史上,或是儒家理學史上最有名的陸九淵(象山),便和朱熹有正好相反的治學觀點,他是主張學問修養(yǎng)之道,以“尊德性”為主,但得其本,就不愁其末了。朱熹主張的“道問學”,是由集成學識,加以理性的精思推理而到達“形而上”道的境地,是從舍本逐末入手,恐怕終生不得要領?!白鸬滦浴笔窍刃凶C入“明德”的“自證分”,自然可以貫而通之,達到一切學問的本際。因此,才有在歷史上著名的朱熹與陸象山在江酉的一場“鵝湖之會”,互相對話,辨證真理的學術會談。結果是各有勝論,難定一是。朱陸異同的“鵝湖會辯”,可以說是南宋初期儒家理學家們“理性主義”在邏輯上的論辯,是為后世學者所稱道的盛事。從西方歐洲的文化史來說,這時還正在經(jīng)院哲學探究神學的階段。從陸象山、朱熹死去的二十年后,西方的哲學家培根才出生(培根生于公元一二一四年,正當宋寧宗嘉定的第七年)??磥硪埠苡幸馑?。
    其實,在南宋初期,如以朱熹、陸象山兩人代表理學家的注重心性微言以外,其他的名儒學者也不少。尤其是調和朱陸之間的呂祖謙(東萊),后來列為浙東“金華學派”的代表人物。另如“永康學派”的陳亮(同甫),以“功到成處便是德,事于濟處是有理”的事功主張,與朱陸異同之爭,更為突出。如其自說:“研窮義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異同,原心于秒忽,較理于分寸,以積累為工,以涵養(yǎng)為主,晬面盎背,則于諸儒誠有愧焉。至于堂堂之陣,正正之旗,風雨云雷交發(fā)而并至,龍蛇虎豹變見而出沒,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自謂差有一日之長。”這些話很像孔門弟子子路的豪情壯語。因為他有志急切于事功,所以曾與當時退居浙南的軍事學家而兼詩人的辛稼軒往返,縱論國是。辛稼軒在他走后,用自己的經(jīng)歷,作了一首《破陣子》的壯詞寄給他,可以說不是贊許的意思,還是勸勉他“知止而后定靜”的成分居多。原詞是: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另如呂東萊、陳同甫之間的“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葉適(水心),大致都主張學以致用,不大同意高談心性,無補時艱的空言義理。其他還有“閩中學派”、“寧波學派”等等,也各有所長,各有專著行世。有人說:“哲學家和文學家,都出生在亂世和衰世的時代?!比绻赃@個觀點來看南北宋的文運,似乎覺得哲學和文學又太多了一點。但到了南宋建都杭州百年以后,十三世紀的后期,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家的主流,也都如“強彎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了!由于理學的興起,傳統(tǒng)儒學的“五經(jīng)”正義的經(jīng)世致用之學,也已漸形沒落。禪宗從臨安大慧宗杲禪師以后,也已進入“說理者多,行證者少”的情況。道家有與朱熹同在福建武夷山的白玉贍,被后人推薦為繼南宗張紫陽真人的正脈以后,也就轉入元朝初期王重陽和長春真人邱處機所創(chuàng)的“龍門派”的道教了!
    可是宋儒的道學,從出入禪道的樊籬,以《大學》、《中庸》為主導的“性理微言”,猶如異軍突起,勢不可遏。其中尤以朱熹所尊奉“伊洛學說”,并自創(chuàng)立以“道問學”為主導的性理學風,更為一般后起學者所歡迎。自朱熹以后,有真德秀和魏了翁二人。皆宗奉朱子的學派,最為杰出。雖然宋室的政權,已在風雨飄搖,垂垂欲墮的情勢之中。但被歷史認為促使宋朝滅亡的先后三大名相,如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也都是忠奸莫辨的人物。其實,是因為他們復興無功,建國無能,又在學術思想和政治作為上矛盾沖突,就弄得灰頭上臉,遺臭萬年。不管南宋的朝政如何紊亂,但在宋理宗時期,真德秀仍以儒家理學可以救時的用心,作了一部名著《大學衍義》,極力推祟“大學之道”便是千古不易的“帝王之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為四大綱領,引證經(jīng)訓,大旨在端正領導人皇帝的“君心”,嚴肅宮廷的齊家之道,排棄幸進者的當權執(zhí)政等三個要點,都是針對宋室術代衰亂的情形而立論,所以更被當權者所忌憚。史稱其“立朝十年,奏疏數(shù)十萬言,皆切中要務”,終亦不免遭受排擠出局的必然結果。

    ================
    蒙古西征與西方人的誤解

      我們姑且大略介紹南宋寧宗慶元六年,朱熹死了,韓侂胄當權的階段開始,正當公元—二○○年后的七八十年之間,北方的金國亡于蒙占族的元朝。南宋末代的宰相賈似道求和于蒙古,反而促使南宋早亡于元。這些歷史往事,都是發(fā)生在十三世紀的階段。也正是人類文化在東西方歷史上造成一個偏見的論點,那便是由成吉思汗的西征,造成西方人至今誤解東方人為“黃禍”,以及附會基督教《圣經(jīng)》上所說的魔鬼,與東方中國龍的圖騰,連在一起,謬論連綿,形成畏懼和仇恨東方人和中國人的偏見心態(tài)。
    當然在西方的歷史學家,或歷史哲學家,因為不大明白中國歷史,從來沒有人做詳細的研究,理出公平的理念。中國本土的學者,也往往隨便跟隨西方學者的觀點,認為凡是中國人便統(tǒng)稱蒙古族。也不仔細研究分析中國各民族,尤其是漢族,它和印第安族與蒙古族祖先的血緣傳統(tǒng)關系等等。希望將來的學者能正視這些問題,不要認為是不相干的事,而忽賂過去,造成人類之間的大誤會。因小失大,恐怕為將來世界上有些人借此挑起種族主義,或有色人種的戰(zhàn)爭,那就更加罪過了!
    現(xiàn)在我們簡單地了解十三世紀這一階段的西方歷史故事:當在一二○三年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后的第三年,即一二○六年,蒙古族的鐵木真統(tǒng)一了蒙古諸部,自稱“成吉思汗”。同年,東羅馬帝國建希臘帝國于尼西亞。一二○九年,法蘭西斯派修道士會成立。一二一二年,西班牙十字軍興。一二一五年,英王公布大憲章,世界才有憲法之始。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西征。一二二二年。蒙古滅回回國(花剌了模),成吉思汗西征軍逼近印度。一二二四年,蒙古降伏南俄羅斯諸侯。一二二七年,成吉思汗死亡。一二三七年,蒙古人進入俄羅斯。一二三八年,西大食建格拉納達王國。一二四○年,蒙古將領拔都征服俄羅斯,于第三年建欽察汗國。一二四—年,蒙古大破歐洲諸國聯(lián)軍。一二四五年,教皇英諾森第四派蒲郎卡皮泥東來。一二五○年,埃及馬木路克朝興起,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埃及奴隸王朝。同年,法王路易第九派羅伯魯克到蒙古和林。一二五四年,第六次十字軍終結。德國大空位時代開始。一二五八年,蒙古滅大食阿拔斯朝,開建為依兒汗國。一二六四年(甲子),忽必烈在中國北京正式建都,改年號為至元。一二六五年,英國創(chuàng)立國會,是為世界上有國會之始。意大利詩人但丁出生。一二六九年,元朝才由帝師藏僧八思巴根據(jù)藏文創(chuàng)作蒙古字。一二六○年,法王路易第九發(fā)起第七次十字車,到一二七二年終結。一二七三年,德國哈布斯堡家族開始。路德福第一被選為德帝(德國的大空位時代結束)。三年以后,即一二七六年,南宋滅于元朝。一二九五年,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仕于元朝,后返抵威尼斯。我們大略看了這些對比的東西方歷史文化,既很奇怪也很有趣,好像十三世紀,便是成吉思汗的世紀,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到此劃分界限,成為黯然失色,大不如前的轉折時代。

    成吉思汗為何西征?
    從中國遠古史上研究中華民族上古氏族社會的淵源和分化,問題很大,也很復雜,暫且不說。如果只從中國北疆的蒙古、滿洲,以及漢代所稱的“西南夷”,與苗瑤等各個少數(shù)民族的血緣淵源來講,古人也早有說明,認為原在遠古,與我們同為一體血脈相承的共祖。例如在清朝初期的雍正,曾經(jīng)為了滿漢民族意識的爭端,便親自寫過一部《大義覺迷錄》。他的論點,雖然一直沒有被漢人學者所承認,但也不能一概抹煞,從中華民族史學的觀點來講,應該算也是富有創(chuàng)意的論文。至于大元帝師八思巴對蒙古民族祖先的來源,用了印度小乘佛學上的觀點,另行“高推圣境”,那是針對元初開國的恭維話,老實說,是憑空捉影,在人類學上和中國民族學上,實在無所根據(jù),不必再加討論了。
    我現(xiàn)在首先提出幾個觀點,以供諸位及將來學者研究作參考。
    一、蒙古這個名詞的來源,很可能是從西漢初期“冒頓”這個名詞的變音而來。等于現(xiàn)在西方人稱中國為china,是從秦的變音而來。冒頓,就是漢高祖親征時,把他圍困于白登的那個氏族。
    二、自漢以后,匈奴、烏桓等族,喜歡尊稱他們所敬服的君長叫“汗”。事實上,是從仰慕漢朝的用意而來的?!昂埂本褪恰皾h”的同音語,只是為了區(qū)別,中國的歷史上便采用“汗”字,而表示劉氏王朝所建國的“漢”字,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正統(tǒng)。匈奴、突厥因景仰漢室的威風,也自己尊稱為漢,是要降格以從,所以便用一個同音的“汗”字來替代了。換言之,“漢”字也好,“汗”字也好,反正都是自認同樣是一個“大漢”的民族。所以到了唐代,因唐太宗李世民和李靖在武功上的威望,突厥便全體降服,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這個尊稱的含義,就是把中原皇帝稱“天子”的“天”字,加在“汗”字前面,便成為“天可汗”了。換言之,就是推崇唐太宗為皇帝的皇帝。因此,在十三世紀的開始,鐵木真崛起蒙古,便自稱為成吉思汗,也正由這種傳統(tǒng)觀念而來,并不是從“汗馬功勞”的“汗”字取名的。
    三、在中外的歷史上,凡是原先居住在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如果崛起南征,大多數(shù)必定會占領南方,統(tǒng)一全國的。中國的歷史,是有很多次的先例。歐洲各國的歷史也是如此。甚至十七世紀新興的美國,也不例外。孔子也曾經(jīng)說過北方之強與南方之強的異同,那是從地球物理,與地區(qū)民族性的科學觀點上立論,理由太多,一時說不完,而民不是本書的正題,就不多說了。
    但在中國三千年的歷史上,無論是從地緣政治,或戰(zhàn)爭史實上來看,從北征南,江山一統(tǒng)的次數(shù)多,如漢、唐、宋、元、清。從南伐北,除了明代一次算是例外,幾乎沒有失敗的結局。其中的道理太多,牽涉太廣,也只提到為止。
    四、成吉思汗在蒙古的崛起,包括他的子孫,在幾十年間之所以西征東討,南征北伐,無往不利的條件,并非天助,也不是蒙古軍別有好勇善戰(zhàn)的武功。實事求是來說,那是因為蒙古軍在當時,擁有了世界上強大兵種的關系。這也就是佛學上說輪王須有七寶中之一的“馬寶”。十三世紀的東西各國,雖然也早已知道使用騎兵,但使戰(zhàn)馬繁殖群生,加以嚴格訓練騎射等武功,而成為集團作戰(zhàn)的騎兵,卻以蒙古軍最為成功。這等于是二十世紀初期,用擁有大量機械化的坦克部隊,以壓倒性的攻勢,殲滅地面上的陸軍,當然勢如破竹,所向披靡了。但也不要忘了,能夠崛起而領導人群的人物,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加以寬大坦誠的作風,有德才有威的形象,最為主要。成吉思汗便是這樣的一代之雄,才能培養(yǎng)發(fā)展出史無前例的騎兵威力。
    五、成吉思汗崛起后,為什么不先行南征,打垮金國,直下江南而統(tǒng)一南宋的天下,卻偏要遠征西域而打到歐洲呢?這個問題,大家似乎都忽略過去。尤其是西方的學者,過去素來不了解東方和中國的歷史背景,所以只以“黃禍”這一個觀念,用來概括蒙古或東方,甚至是所有中國人的野蠻了。
    如果你熟悉中國史,不要說上占或西周,你只要從秦漢開始,展開中國歷代的歷史記錄,幾乎不論哪一朝、哪一代,百年內外,或幾十年之間,沒有所謂匈奴、突厥等等從西陲、北疆進入的侵略戰(zhàn)爭,這種事件不一而足。中國歷史上所謂的“胡人”,就是指由西陲和北疆所有侵略中原的各個民族的統(tǒng)稱。而且歷代以來的胡人,其中大多數(shù)早已是胡漢交流的混血種族。不管如何,凡是從西陲北疆入侵的胡人,以畜牧為生,牛馬羊及駱駝的繁養(yǎng),首先便需要占領西北和北疆的蒙古草原,才能立足。而草原在中國西北的邊境,根本就無法嚴格劃界。因此,西胡、北胡的入侵,首當其沖的便是蒙古各族。鐵木真(成吉思汗)從幼小孤苦的心靈中,深受他族侵凌之害,而且也明白西胡的禍害特別深,所以一旦崛起,趁著屢戰(zhàn)屢勝的余威,就長驅西向。所以他對被征服的各國說:“因為你們犯有滔天大罪,我乃奉天命來懲罰你們的?!边@便是他西征的原因所在。
    至于他當時對于在南方的金國,和更南方的宋朝,還沒有可以南征的認識,一直到他死后,他的兒子們南進,攻下全國所屬的潼關,才知道中原故國也不過如此而已。因此,才敢奢望華夏,但仍要先派人和南宋聯(lián)合,滅了金國。再到宋理宗景定時期,公元一二六○年,由忽必烈在東北的開平建都開始,才入主中國,統(tǒng)一海內。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以后經(jīng)歷六個皇帝,或三年,或四年,或十三年,一共加起來,不到三十七年,只有最后亡于明朝的元順帝,也和忽必烈一樣,在位三十五年。

    藏密為主下的儒家
    總之,無朝建國,先后只有九十年(從公元一二七七年起,至一三六七年止),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傷殘性就非常地大。
    一、元朝當時的蒙古民族,因為久處在中國極北邊疆的草原,歷來都受西胡、北胡的侵擾,防御和戰(zhàn)斗,便是個常生活中的習性,本來就缺乏文化的基礎,并不像遼、金兩個民族,早已受華夏文化的熏陶。因此,自忽必烈首先進兵西藏,便受西藏密教喇嘛文化的感染,非常信仰。尤其他更驚奇十五歲的少年藏僧八恩巴的學識和神奇,就尊為國師,請他制作蒙古文字。到了統(tǒng)一中國以后,便和西藏的喇嘛共治中國,把大小的喇嘛分布全國各地,主導各省、州、縣的教化。而且當時喇嘛還是以原始西藏密教的“紅教”為主,大都從事男女合參的“雙身法”。因此,使這些戒行有虧的番僧,得以仗勢奸淫婦,侵占貪污,不一而足,民怨沸騰。至于傳統(tǒng)的禪、道、儒、佛文化,受到密教的摧毀,幾乎已一落千丈,從此欲振無力了。
    二、蒙古在元朝的時期,本身種族人口并不太多,而且在西征到歐洲,北伐到俄羅斯,南征到中國全國,要分派各地統(tǒng)治的人才,根本就非常缺乏。因此,就把原先西征途中早期投降過來的人,都派出到中國各地,充當統(tǒng)治的官吏,例如馬可?波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從元朝開始,政府下達民間的公文,就有“各色人等”,或“色目”人等的文句。所謂“色目”,就是藍眼睛的人?!案魃说取?,就是包括黃種、白種、棕色及黑色各種民族。中國的歷史,在元朝這個階段,也可以說已經(jīng)有過人種血統(tǒng)大混合的一段經(jīng)歷了。
    三、在元朝初期忽必烈統(tǒng)治的時代,好在還有一個金國的遺賢耶律楚材擔任中書令的相職。同時還有一個和尚出身的漢人劉秉忠,都是受忽必烈所信任的人。耶律楚材是當時金國的禪宗正統(tǒng)大師萬松秀禪師的弟子,而且對儒家、陰陽家、雜家等學說,都有深造。他和元遺山一樣,都是金國末代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深厚修養(yǎng)的學者。當成吉思汗兵臨印度邊境時,因為接受他的勸諫,才沒有進攻印度。劉秉忠也是兼通儒、佛和陰陽家之學的特殊人物。因此,而使元朝初期,漸漸受到儒家學說的薰習,才能保存元氣。但元朝以來的儒家學說的理念,大部分仍是宋儒的傳統(tǒng),尤其是以受朱熹影響的傳承為主。
    四、元朝的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除了崇信西藏密教的佛法,和藏僧喇嘛共治中國以外,漸漸也開始認識孔孟之道的儒家文化,而且受到一般儒家學者臣工們的影響。忽必烈死后,由他的第二個兒子繼承帝位,史稱為“元成宗”的鐵木耳,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而且這篇封號的文章“制誥”,實在勝過歷代敕封孔子的“詔書”,不知出于哪位儒臣的大手筆。如云:
    制曰:先孔于而圣者,非孔于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杉哟蟪芍潦ノ男?。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為圣教之遵。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
    并賜諸王《孝經(jīng)》,到了“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史稱“元仁宗”的第二年,又詔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邵雍、司馬光、朱熹、張栻、呂祖謙、許衡,并從祀孔子廟廷”。但元朝宮廷內外的重要大臣及其族眾,始終是信奉喇嘛的密教為主;尊重儒家,但為俯順士大夫們的習慣而已。古人所謂:“善于泳者溺于水”,“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因此,到了元順帝的時期,便有韓山童等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起義,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下生人間救世。跟著便有方國珍、張士城、陳友諒,乃至朱元璋等乘時而起,促使其亡。元亡于明的這個階段.已經(jīng)到了十四世紀即是公元一二三三年至一三六七年,西方的歐洲,正當意大利人文主義開始發(fā)達,商業(yè)都市勃興。英法百年戰(zhàn)爭的興起,也正在這一階段。德國的帝位,正由諸侯選舉所產(chǎn)生。日本也正在分為南北朝的時代。西歐的文化,仍處在基督教神學昌盛的階段。從一三七八年開始,羅馬教會大分裂,直到十五世紀的一四一七年為止。

    ===================
    明清的科舉與宋儒的理學

      東方古老中國的文化,經(jīng)過元朝百年以來的摧折,由平民起義的各路英雄,基本上都不如漢、唐開國的規(guī)模。明太祖朱元璋更不例外,既沒有漢高祖劉邦的豁達大度,更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雖然朱明一代,與漢、唐、元都是一統(tǒng)山河的帝制政權,但前追唐朝,后觀清代,無論文治武功,都是黯然失色的。有人說,漢朝四百年,是劉家與外戚宦寺(太監(jiān))共有天下;唐朝三百余年,是李家與女后藩鎮(zhèn)共有天下;明朝三百年,是朱家與宦官(太監(jiān))共有天下;清朝兩百余年,是愛新覺羅與紹興師爺共有天下。這樣的史論,雖然過于籠統(tǒng)草率,但也蠻有道理的。

    為朱元璋做個心理分析
    我們在前面大概約略地提過,在整個的歷史上,反觀任何一朝一代的政風,都和開國之君創(chuàng)業(yè)立國的學養(yǎng)見解,有牢不可分的關系。這正是《大學》所講“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而后天下平”的原則要點所在。
    明朝三百年來的帝室政權,之所以如此的陰暗,完全由于朱元璋本身的前因而來。他出生在元朝末代亂世的貧民家庭,在童年孤苦伶仃的生活中,早已埋下了看人世社會都是一片悲慘殘忍的心理因素。后來生活無著,為了糊口,只好列皇覺寺去做和尚。宋、元以來的漢僧寺院,仍然具有叢林制度的嚴格清規(guī)。儼然一個政治體制的組織。對于長上和各個職司,既要堅守戒律,又要集體勞務,所謂“敬”和“肅”的遵守,是它基本的精神所在。他做和尚的日了不算太久,對于佛教的慈悲和忍讓的內養(yǎng)修持功夫,雖然也有所了解,但畢競并未深入。況且皇覺寺的和尚,也避不開時艱年荒、流離失所的遭遇,他只好被迫出去化緣,仍然也混不到飯吃。因此才去投軍,參加平民起義的行列。
    如果從心理學立場的觀點來分析,以朱元璋從小到長大的遭遇情況來說,假如事業(yè)有所成就,這種人就會變成三種個性的典型:
    一是對社會人群,始終充滿仇恨和不信任的個性,變成刻薄寡恩的作風。
    二是對社會人群,反而具有同感痛苦的同情心,處處推己及人,愿意反饋社會,盡量做好事,成為一個大善人。
    三是變成雙重人格,既充滿仇恨與刻薄,又很悲觀而具有同情心。但有時仁慈,有時殘忍,很難自制。
    我們只要多讀《明史》,仔細研究朱元璋,你就可以了解到孟子所說孤臣孽子的心境了。如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笨上庥龅氖菚r勢造英雄,做了皇帝,卻不達觀。如果以他的聰明慧知,做一個中唐時代的和尚,一定會成為一代宗師,稱佛做祖。但他的根本學識習性,仍然沒有脫離少年時代在皇覺寺為僧時的僧院知識。因此在他所創(chuàng)建的明朝政治體制中,有關官職的名稱,有些仍然采用“叢林寺院”僧職的名位,如“都察院”、“都檢”,乃至稱僧職叫“總統(tǒng)”、“統(tǒng)領”等名詞,都是與“禪林寺院”職司的名號相同。
    可是在他稱“吳王”開始,到登位稱帝以后,的確勤奮讀書,努力學習。但很可惜,沒有得到良師益友的輔導。如宋濂、劉基,他都是以臣工視之,并非尊為師友。如史載他對兩人的評語說:“宋濂文人,劉基峻隘?!彼詫τ谒麄儯冀K是有距離,用而不親,影響不大。在他心理上最大的缺點,就是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自卑感。古今中外的人性心理,凡是過分傲慢的人,都是由心理上有一種自卑感在作祟。他自小由環(huán)境所造成嚴肅忮刻的生活習慣,很難兼容并蓄,更談不到有“格物致知”的容人容物之量。
    但他在登位稱帝以后,正如唐、宋開國的皇帝一樣,總想找出一個具有顯赫有名的祖宗,作為自己的背景。李唐皇帝,找到老子李耳。有道教教主的“李老君”做背景,是夠神氣的。趙宋也用道教的帝君來陪襯自己。朱元障找誰呢?開始他是想用朱大夫子朱熹的關系。當他還正在疑難不決的時候,剛好碰到一個理發(fā)的司務(相當于今天所稱的師傅)也姓朱。他便問他,你是否也是朱熹的后人?誰知那個理發(fā)匠卻答說,我姓朱,是另有祖先的。朱熹和我沒有關系,我為什么要認他做祖先?。∵@句話,使他感覺到很慚愧,因此,就決心不認朱熹做祖先了。這個典故,不是憑空捏造的,是記在明人一部史料筆記中,我一時記不起書名來了,你們查對,一定會發(fā)現(xiàn)的。

    科舉取士的利弊
    但從明朝開國,創(chuàng)建科舉取士的考試體制,規(guī)定用朱熹的《四書章句》為標準,推崇《大學衍義》等傳統(tǒng),實在出自朱元璋的創(chuàng)制規(guī)定,以后一直沿用到由明朝乃至清朝約六百年而不變,并非事出無因。另如以宋儒理學家的嚴峻規(guī)范思想,制定對婦女的節(jié)操觀念,限制重重,也是由他手里所開始的。大家不可以把這些過錯,隨便歸到儒家的禮教和孔子、孟子的罪名上去,那是很不公平的。
    現(xiàn)在為了縮短講課的時間,我們只引用明初朱皇帝有關這一方面的史料,大家看了,就可明白了。
    元順帶至正二六年,即公元一三六六年,朱元璋正在稱吳王的第三年。即詔求遺書,如史載:
    上謂侍臣詹同等曰:三皇五帝之書,不盡傳于世,故后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而六經(jīng)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始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后世罕及。至表章六經(jīng),開闡圣賢之學,又有功于后世。吾每于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如“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真治國之良規(guī)。孔子之言,誠萬世之師也。
    又命侍臣書《大學衍義》于兩底壁間。曰:“前代宮室,多施繪畫。予書此,以備朝夕觀覽,豈不愈于丹青乎!”
    第二年,開始第一次創(chuàng)制文武科取士之法。如云:
    “然此二者,必三年有成,有司預為勸諭,民間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俟開舉之歲,充貢京師。其科目等第,各出身有差?!?br />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
    謂學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觀歷代宮閫,政由內出,鮮有不為禍亂者也。卿等纂修《女誡》,及賢妃之事可為法者,使后世子孫知所持守?!?br />洪武三年,第二次
    詔設科取士,定科舉法。初場,各經(jīng)義一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論一道。詔、誥、表、箋、內科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后十日,以騎射、書、策、律五事試之。
    洪武十七年,第三次
    頒行科舉成式。凡三年大比,鄉(xiāng)試,試三場。
    八月初九日,試四書義三。經(jīng)義四。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jīng)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義(程傳與夫子本義)。書,主蔡氏(沉)傳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注疏。
    十二日,試論一。判語五。詔、誥、章、表、內科一
    十五日,試經(jīng)史策五。
    禮部會試。以二月,與鄉(xiāng)試同。其舉人,則國子學生,府州縣學生,暨儒士未仕,官之未入流者應之。其學校訓導,專主生徒。罷閑官吏,倡優(yōu)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
    同時,另有一件故事,從現(xiàn)代人的觀點來看,一定覺得他很愚蠢,不懂得科學技術,因此而限制了科技的發(fā)明和應用,非??上?。事實上,科技的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無比的方便,而且大有好處,那是事實。但科技的發(fā)展,給人類帶來精神文明上的墮落和痛苦,那也確是有相等的負面損失,這也是事實。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類似有朱元璋這種想法和作法的事,還不止他一樁而已。這件事,便是史載;“洪武元年冬十月,欽天監(jiān)(管天文臺的臺長)進元(元代)所置水晶刻漏(最早發(fā)明的自鳴鐘)備極機巧。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鈴聲)鼓。上(朱元璋)覽之,謂侍臣曰:廢萬機之務,用心于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命碎之?!边@樣一來,由元朝時期,從西洋引進的一些最初的科技知識,就很少有人再敢制作和發(fā)明了,實在很可惜。假如當時一反過去歷史上壓制“奇技淫巧”的政策,加以提倡獎勵,恐伯中國的科技,就早早領先世界各國了。
    由朱元璋開始,制定科舉考試取士的程式以后,朱明王朝歷代子孫的職業(yè)皇帝們,便嚴守成規(guī),奉為定例。但當時的知識分子,也有人認為把儒學局限在宋儒和程、朱一派的思想見解上,是很不恰當?shù)摹K缘搅酥扉s走他侄子建文帝允炆以后,自稱皇帝,改元“永樂”的第二年,便有江西饒州鄱陽儒士朱友季,“詣闕(自到北京皇宮大門外)獻所著書,專毀濂(周敦頤)洛(二程兄弟)關(張載)閩(朱熹)之說?!庇罉返劭戳?,便說:“此儒者之賊也。遣行人押還饒州,會司府縣官,聲其罪杖之,悉焚其書。”并在永樂十二年,命儒臣纂修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開館于東華門外。書成,永樂帝親自寫序。從此便使朱明一代的儒學,偏向專注于性理的探討,推極崇高而不博大了。
    過了四十年后,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二十二年,有禮部右侍郎邱浚進所若《大學衍義補》一書。他認為真西山的《大學衍義》,雖是帝王學的中心思想,但缺乏治國平天下的事跡可供參考。因此,他采集經(jīng)傳子史有關治國平天下的事跡,分類匯集,加上自己的意見,以備帝王們學習治國平天下的學識。紀宗特別賞識,賜給金幣以外,又進封他做禮部尚書,并命將此書刊行流布。邱浚是瓊州(海南島)人,少年時便有神童之譽,是一個才氣縱橫的人物。如他詠海南島五指山的詩,便有“疑是巨靈伸一臂,遙從海外數(shù)中原”之句,大有嶺南學派人物的豪情壯志,目空一切的氣概。

    陽明學說的興起
    從此以后,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時代,已經(jīng)是公元十六世紀的初葉,在中國文化史或哲學史上產(chǎn)生了一位名人王陽明,他本名王守仁,儒家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在明代歷史上的事功,是以平定江西寧王“宸濠之亂”而出名。但在文化哲學史上,他是以“知行合一”的學說,影響當時和后世。最為突出的,就是東方的日本,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明治維新的成功,便是接受陽明學說的成果。因明治維新的影響,當清末民初,中國一般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以后,重新?lián)炱痍柮髦畬W,作為革命救國的張本,提倡研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乃至陽明的治兵語錄,和曾國藩的家書等做典范,儼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期的作風,用來抗衡由西方輸入的各種文化思想潮流,形成一代的悲劇,為現(xiàn)代歷史增添了太大的不幸。
    王陽明學說的由來,開始也和南北宋時期一般儒家的理學家們相同,也是為了追求形而上道和入世致用之學相結合,先是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學理入手,而且努力參禪靜坐,曾經(jīng)發(fā)生有遇事先知的功能。但他卻能自知,神通妙用的特異功能還不是道。因此退而反求儒家的經(jīng)學,別有深入之處。恰好碰著在仕途上和當權的宦官劉瑾結怨,被貶到貴州的龍場驛以后,更有進益??傊髞硇男詫W養(yǎng)的成就,如照朱熹所主張的道問學,和陸象山所主張的尊德性來講,他也是以尊德性為本。而且更與朱、陸不同之處,他在尊德性入道的同時,又特別強調以事功的實踐,與即知即行的良知良能相契合。實際上,王陽明的學問造詣,是由禪入儒,引儒入禪相結合,比宋儒朱熹的見地,實在別有勝處。他是極力反對朱熹的四書章句之說,認為朱注的章句,其禍害尤甚于洪水猛獸。因此,與當時宗奉朱熹學說,崇拜程朱學派的人,儼然對立。好在他有平寧王之亂的一段容功,震撼朝野,所以他在當時程朱學派的天下中,還能立足,這也是并非偶然的事。
    如果我們把明武宗時期和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儒家理學的時期,和西方歐洲歷史文化作一對照,那也正是公元一五一七到一五六一年之間,德國人馬丁?路德開始從事宗教革命的同一時代。除此之外,也正是西方在這一時期(十六世紀)歷史文化上開始轉運的階段,如文藝復興運動的發(fā)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倡太陽中心及地動學說;維斯浦奇發(fā)現(xiàn)南美洲東岸;哥倫布發(fā)現(xiàn)中美洲;麥哲倫遠航周游世界一周成功;葡萄牙人到了廣東租澳門為通商地,為近世歐洲人到中國的開始;葡萄牙人又到日本的種子島,首先掌握了東洋的貿易權;西班牙人征服了墨西哥;英國女王瑪利登位,禁信耶穌教,接著是女王伊麗莎白即侊,厲行新教;德國開宗教會議,重許信教自由,新舊教之爭結束;法國新舊教開始戰(zhàn)爭。西方的歐洲,在這個時期所發(fā)生的這些等等事故,和我們雖然還遠隔重洋,說是沒有關系,卻是很有關系,所以也在此順便提起大家的注意。
    至于明朝在武宗時期,因有王陽明的學說出現(xiàn)以后,同時也影響了道家和佛家出家的和尚、道士,也有向王陽明參禪學道的出家人。王陽明雖然不像宋儒那樣,左批佛,右批道,但對佛道兩方,多少也有微言。不過,他和宋儒理學家相同,對性命之理,人生
    的生命之學,仍有存疑。他在晚年又研究道家的外丹,或者為證長生,果因為服食信石(砒霜)中毒而歿。
    我們對陽明學說的是非暫不評論。總之,在明朝三百年來,特別注重以朱注“四書”為主的儒學,影響所及,到了晚明時期,如對宮廷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大師憨山德清,便以儒、佛、道三教一致觀點,著有《中庸克指》,以及《老子道德經(jīng)解》、《莊子內七篇
    注》等。稍后,他的再傳弟子蕅益法師,又有《四書蕅益解》等著作。這些種種事實,都是說明由初唐(公元六二七)年起,到明末清初(公元一六四四)年間,有關儒、佛、道三家學說,卻已經(jīng)歷紛爭了千余年之久,由各自殊途而歸趨于一致,共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才得匯流而集成。但也正如道家老子、莊子的觀點,“成者毀也”。由于西方的歐洲,正從物質文明之中逐漸發(fā)展,促使唯物哲學思想的光芒,正從地平線西面升起,在十六世紀以后,漸已東來了。

     

     

     

    0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