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家家都需要的家庭教育——這是一次幾代人享用不盡的充電之旅(視頻)

                                                   解讀:家庭教育現(xiàn)代化和家庭教育十大理念(視頻)

                                                       家庭教育是專業(yè)的,可以提升我們育人素養(yǎng);

                                                       家庭教育是樸素的,可以服務于每一位家長;

                                                       家庭教育是實用的,可以解決身邊具體問題;

                                                       家庭教育是科學的,可以改變我們生存現(xiàn)狀。

                                                                                                   ——顧曉鳴

                                               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上免費學堂中華家庭教育志愿者課程目錄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中、高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初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班主任家庭教育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試聽課程: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

    原本大學微言(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家發(fā)展 (下)

    (2008-10-12 19:03:00)   [編輯]

    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家發(fā)展 (下)

    總結明朝的政治文化
    我們現(xiàn)在不必讀歷史而流淚,為古人擔憂。只對朱明三百年來的政治文化,作一簡單的結論:
    一、明朝的文運,由朱元璋(洪武)和朱棣(永樂)父子、制定以宋儒程朱理學為主導的儒學以后,同時既不尊重相權,又更輕視文臣學者。朱家子孫十五個職業(yè)皇帝,除了被太監(jiān)宮女們玩弄在股掌之間以外,幾乎找不出一個對歷史社會有很好貢獻的君主。其中兩三個稍有特別天才的,如英宗朱祁鎮(zhèn),如果不做皇帝,專學天文,應該可以成為名家。神宗朱翊鈞,不做皇帝,專業(yè)經(jīng)營,或從山西票號做學徒,以他愛錢如命的個性,一定可以經(jīng)商致富。熹宗朱由校,不做皇帝,專學建筑設計或土木工程,也應該大有成就。但很可惜,他們都不幸而生在帝王家,當了職業(yè)皇帝,反而在歷史上留下許多劣跡,真是不幸。
    二、朱元璋從佛門和尚出身,做了皇帝以后,除了本身太過嚴厲,殺戮太過,留給后代以刻薄寡恩的榜樣以外,其他功過善惡,很難定評。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學無術”。但“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他的子孫,仍然必要出家為僧償還這個因果。起初是由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被永樂所逼而出家。最后仍由崇禎的斷臂公主出家為尼,了卻佛門一代公案。
    三、明朝三百年來的文運,規(guī)守在宋儒理學的范圍以內,使傳統(tǒng)的諸子百家之學,更無發(fā)揮的余地。在《明史》上的儒學文臣,如于謙、海瑞、王陽明、張居正等少數(shù)特殊之士以外,其余大多不得展其所長。因此,在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方面,也沒有格外的特點。如唐詩、宋詞、元曲之外,唯一可以代表明代的文藝,就是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封神傍》、《金瓶梅》等等,便是明代的作品。這些著作,也代表了明朝一般知識分子的心聲,生在一個無可奈何時代的反感和悲鳴。所以在神宗嘉靖時期。就早有李蟄(李卓吾)一類憤世嫉俗的學者出現(xiàn)。李卓吾明說當時的道學先生們?yōu)椤氨扇?、俗儒、腐儒”,又說他們是“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人。但他不只反對道學,自稱“不信道,不信仙釋”,甚至討厭見任何人,既討厭和尚,更討厭道學先生,貶斥六經(jīng),認為不能專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因此而“得罪名教,遭劾系獄,自刎而死”。古人所謂的“名教”—詞,就是指以儒家孔孟之教的意識形態(tài)。單是一個“名”字,有時便代表論理的邏輯觀念?!霸廑馈本褪潜划敃r在朝廷的儒臣們所彈劾,認為他犯了意識形態(tài)上的大反動,所以就入獄坐牢了。事實上,他最初是從王陽明的學說中脫穎而出,因對時代社會的不滿,太過偏激,形成狂態(tài)。另如神宗萬歷時期的袁宏道(中郎)、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都有才名,當時人稱“三袁”。尤其以袁中郎的聲名更盛,但他也是對時代不滿,早年就辭官不做,專以詩文名世,不與世俗相爭了。
    明代的文運,諸如此類,所以到了萬歷后期,就形成以太監(jiān)頭子魏忠賢為首,指顧憲成、高攀龍等兩百多名學者為東林黨,興起黨獄,隨便定罪殺戮儒臣學者。一直到了李闖的民兵入京,崇禎朱由檢自殺,滿清入關,才結束了從皇覺寺開始,到東林書院而變?yōu)闁|林黨的黨爭的歷史,使朱明與太監(jiān)共天下的三百年王朝了結完案。因此而刺激了明末清初的大儒遺老,如顧亭林、李二曲、傅青主、王船山等,揚棄理學專講性理的義理的弊病,轉而重視實用和考據(jù)之學,才使中國文化,從清朝開始,歸于義理(哲學)、考據(jù)、詞章三大類的學問。對于獵取功名科第的科舉八股文章,都是余事而已。

    ===================
    外示儒學內用佛老的清朝 

      接著明代已盡的氣數(shù),滿清愛新覺羅的入關,便是中國近代史到現(xiàn)代史的關鍵所在。當滿清入關稱帝以后,在過去兩百多年的時間,始終存在滿、漢民族意識情緒的斗爭。但從滿族的立場來說,因為明末時期,明朝的政權,已經(jīng)物腐而后蟲生,自己不能收拾,所以才請我們入關來澄情宇內。大家都是炎黃子孫,天下本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這有什么不對。雍正《大義覺迷錄》的立論,就是由這個觀點出發(fā)。
    事實上,從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來講,暫且不說魏晉南北朗的階段,但從唐末五代到南北宋和遼、金、元這個時期,大約三百年之久,表面上,是政權上稱王稱帝和民族性的爭奪。但在華夏文化的立場來講,無論遼、金、宋、元、明、清,實際上,仍然部在儒、佛、道混合的文化基礎上發(fā)展演變。只在空間區(qū)域上有南北之分,在時間的軌道上,有朝代之別,從中華民族整體的統(tǒng)一文化來講,始終都是—致的。尤其滿族與遼、金在氏族的血統(tǒng)系統(tǒng)上,關系更為密切,這又是歷史上的一個專題,暫且不論。
    滿族在明神宗萬歷十六年,公元一五八八年,從努爾哈赤統(tǒng)一建州衛(wèi)(吉林?。紫刃藿ǖ谝蛔鹚录坝窕视^等寺廟。正值萬歷二十七牛,公元一五九九年開始,仿造蒙古文字的方法,創(chuàng)造滿文,但那也只是從言語讀音的區(qū)別上,創(chuàng)立了文字的符號系統(tǒng)。而在人文生活的文化上,包括政治體制,仍然都是學習華夏文化的傳統(tǒng),并無另有滿洲的文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稱“汗”,建元天命,自稱國號為“后金”,這很明顯的便自認為是金人的后裔。
    再列明熹宗七年,公元一六一七年,努爾哈赤卒,皇太極(清太宗)即位,改元天聰以后,政治體制,也更加漢化。尤其在天聰三年,即設立“文館”,并將以往由征明所俘虜?shù)娜迳偃?,分別考試優(yōu)劣,逐漸錄用。天聰四年,議定官制,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統(tǒng)學明朝體制,并今滿族子弟,皆須讀書。當時初建的文館,后來再加改制,到了入關以后,在順治、康熙王朝,便正式擴充成為“內閣”了。所以入關之初的儒臣,如范文程、顧八代(文起)等人,都是鑲黃旗的明儒漢人后代。
    皇太極在天聰五年開始,為什么要命令旗人子弟,皆須讀書呢?如史料所載:
    上(皇太極)諭諸貝勒曰:我國諸貝勒大臣之子,令其讀書,間有溺愛不從者,不過謂雖不讀書,亦未嘗誤事。不知昔我兵之棄灤州(河北地區(qū))四城,皆由永平(河北盧龍)駐守貝勒,未嘗學問,不通義理之故。今我兵圍(明朝)大淩河(遼寧),越四月,人相食、竟以死守。雖援兵已敗,淩河已降,而錦州、松杏(皆在遼寧)猶未下,豈非讀書明理,為(明)朝廷盡忠之故乎?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皆今讀書。
    這就是皇太極在當時已經(jīng)體會到讀書明理,與忠貞愛國的情操,確實具有重要關系,所以他要旗人子弟讀書。后來再發(fā)展到要求武將也必須讀書。但在當時所讀的書,基本上,就是孔孟之道的“四書”最為重要。
    從開建文館,錄用明朝遺留在東北各地的儒生,歸入旗下以后,不到兩三年,他們果然成為為大清出謀畫策、文韜武略的中堅分子。如寧完我的首先上疏言事,建議厚待漢人。接著便有貝勒岳托提出優(yōu)待漢人賜婚等等的辦法。然后,就有朱延慶、張文衡等先后上書,請即征明的建議,他們當然都是出身文館的明儒后裔儒生。但皇太極的頭腦并不簡單,不失為具有雄才大略的領導人,他對征明會議的講話,就大有可觀之處。如說:
    進言者,皆欲朕速出師,以成大業(yè)。朕豈不愿出此!但今察哈爾新歸附,降眾未及撫綏,城郭未及修治,何可輕于出師!朕于舊人新人,皆不惜財帛以養(yǎng)之(如明之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欲使人心傾服耳。若人心未和,雖興師動眾,焉能必勝。膚反覆思維,我國既定,大兵一舉,彼明主若棄北京而走,追之乎?抑不追而攻京城乎?抑圍而守之乎?若欲請和,宜許之乎?抑拒之乎?若北京被困,逼迫求和,更當何以處之?倘蒙天佑,克取北京,其人應作如何安輯?我國貝勒及諸姑格格等,皆以貪得為心,宜作何禁止?爾高鴻中(時為刑部承政)、鮑承先(時為文信榜式)、寧完我、范文程(沈陽漢族旗人)等,其酌議以聞。
    同時,又諭文館諸臣擇史有關緊要者,據(jù)實匯譯成書,用備學習。如說:
    朕觀漢文史書,殊多飾詞,雖全覽無益也。今宜于遼、宋、元、金四史,擇其緊要者:如勤于求治而國祚昌,或所行悖道而統(tǒng)緒墜,與其用兵行師之方略,及佐理之忠良,亂國之奸佞,匯譯成書,用各觀覽。又見漢人稱其君者,無論有道無道,概曰天子,安知其即為天之子耶?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居之。亦惟有德者乃可稱天子。今朕蒙天佑,為國之主,豈敢遽以為天之子,為天所親乎?
    接著就以歸降漢官,為各部承政,并遣大學士范文程祭先師孔子。

    清取天下幾異數(shù)
    事實上,他在這個階段,曾經(jīng)有兩三次致書明朝請和,而明廷都沒有理會,當然更沒有正式回應。因此,便在計策萬全以后,才一步一步派滿蒙部隊侵近山海關。但仍然不敢有公然征明的大舉。直到皇太極逝世,由第九個兒子,年方六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攝政。李闖民兵攻入北京,朱明末代皇帝祟禎自殺,吊死煤山,才有吳三桂向滿清乞師,使清廷正當孤兒寡婦當政的危機中,趁勢乘時而駕。由吳三桂為前驅,名正言順地入關進京,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大清朝入主中國的第一代皇帝,年號順治。這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來說,取得天下有如此的容易僥幸,真可算是最稀奇特別的一代,如照古文精簡的說法,便叫做“異數(shù)”。也就是說,有特別的好運氣,不是人力所能勉強做到的。
    滿清入關,福臨在北京登位稱帝,改年號為順治元年開始,已經(jīng)是十七世紀的中葉,即公元一六四四年。這個時期,除了帝都北京以外,中國的各省州縣,并未完全被大清朝所統(tǒng)一。除李闖、張獻忠等遣散的民兵勢力還未平定以外,在南方還有“南明”等臨時政權存在。而且各地的抗清武力,皆未削平。所以當順治在位十八年的時間里,全國還在兵荒馬亂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清室的皇權,也還處在安危未定的局勢。
    如從軍事武力來講,入關前后的滿清八旗子弟,全數(shù)亦不過三萬多人。加上在皇太極時代,收編內外喀喇沁蒙古的丁壯一萬六千九百十三人,另行分編為十一旗(屬于蒙古族的),總數(shù)加起來,還不到五萬人。至于當時蒙古的人口,大約在四十多萬內外,但并未
    完全歸服滿清,何況扣除老弱婦孺,能征調動員的兵力也非常有限。何以他們能以十來萬人的武力(這是比較寬松的估算)入關,統(tǒng)治當時三四億人的中國呢?我們如果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明白在人類世界的戰(zhàn)爭史上,最先能夠運用“代理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可以說便是滿清。他們在東北初起,由皇太極時代開始,略地攻城,奪取明朝在東北的要塞階段,已經(jīng)運用收編了蒙古的旗兵參戰(zhàn)。入關以后,南征北討,也都是以蒙古旗兵參合互用,而從一般漢人來說,無論是滿旗、蒙旗,統(tǒng)稱之為滿清的旗人或旗兵。而且后來平定南方,統(tǒng)一全國,又是運用漢人漢兵作為代理戰(zhàn)爭的先驅。如用洪承疇及吳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鎮(zhèn)四王,便是最明顯的成例。
    所以當鄭成功在臺灣,率水師十七萬北上,入長江,克鎮(zhèn)江,圍南京的戰(zhàn)役,防守北方的旗兵,還不足萬人,而民大多是老弱殘兵。順治和皇太后,表面鎮(zhèn)定,內心已準備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就出關回避。結果鄭軍因氣象變化,天時不利。加上鄭成功方面沒有準確的偵查情報,而且反攻鄭軍部隊的,也正是漢兵。因此,鄭軍只好迅速退走,反成敗局,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
    但在北京順治一代的十八年間,除了還須隨時警惕在中國各地用兵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更大的主要內憂,還在愛新覺羅內廷的齊家問題。所以研究清史上的第一疑案,就是生母皇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以及順治的早年逝世是否別有原因,甚至民間相傳,都相信順治因受刺激而到五臺山出家當和尚去了,這些事故,并不是空穴來風的謠傳而已。正如清代紹興師爺辦案的老調一樣,唯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而已。
    但順治成長以后,嗜好禪宗佛法,確是事實,他曾經(jīng)召請當時深負時名的禪師如:憨璞性聰、玉琳通秀、木陳道忞等大和尚進宮參學,而且自號為“癡道人”,或稱“弟子福臨”,情如世俗子弟。至于順治出家的詩篇,兩百多年來流傳在中國佛教的寺廟中,也并末遭到文字獄的取締,而且還可任意張貼流通,豈非怪事。如果照那些淺近暢曉的詞句來看,正如皇太極等初學漢文的筆法,如云:“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朕(我)本西方一衲子,如何落在帝王家?”“只因當初一念差,黃袍換卻紫袈裟?!薄拔瓷罢l是我,既生之后我是誰?”這和他的孫子雍正登位以前所輯錄的《悅心集》等文句,幾乎都是很可愛的白話韻語。
    總之,依史論史,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統(tǒng)治中國,除了滿漢民族性爭議的缺失以外,從版圖的一統(tǒng)、政治的清明,乃至文治武功的成就,不但無愧漢唐,甚至可說是超過漢唐。如歷代王朝的女禍、外戚、太監(jiān)、藩鎮(zhèn)等弊害,幾乎絕無僅有。但這些比較良好根基的建立,完全是從康熙時代所奠定。唯一可惜的,如果在入關之初,舍棄滿族初期偏仄的習性,不改中國傳統(tǒng)的明代衣冠,不下令全國剃發(fā)編辮子,那在統(tǒng)一江山的工作上,必然會事半功倍、順利得多了。我們研究歷史文化,須要特別注意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衣冠文物”四個字,它所代表生活文化的重要性。例如滿清入關之初,并末遭遇太大的反抗。但自下令剃發(fā),改易服制以來,就使當時的全民引起反感,抗拒投降的意識就突然增強了。這種有關生活文化習性的群眾心理問題,看來只是一件小事,但恰恰是為政治國的大關鍵所在,可惜一般人見不及此,英明如康熙、雍正兩代,縱使心里明由,但也不敢違背祖制,所以就增加歷史政治上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了。
    以我本身親眼看到的—個事實,告訴大家值得參考的一個笑料。當我還在幼小的童年,清朝已被推翻,民國已經(jīng)建國十多年了??墒窃谖壹亦l(xiāng)的親戚故舊中,還有前清遺老,有秀才、舉人功名的兩三人,始終不肯剪掉辮子。后來被現(xiàn)實環(huán)境所影響剪掉了,卻馬上換穿道士衣冠,表示仍然不愿投降民國,以此自居為前清的遺老。我的父親對我說,他老人家卻忘了道士衣冠,正是明朝士紳的便服啊!既然要做前清遺老,為什么還要穿明代的衣冠呢!可見衣冠文物,對于民情心理來講,在無形中,就具有不可思議的精神作用??!

    勤于治學的康熙
    康熙只有十三歲,就由他的祖母扶持即位,但清廷的局勢,還在內憂外患,岌岌可危之中。從他逐漸成長以后,內去權臣鰲拜,外平臺灣及三藩之亂,安撫蒙藏,綏靖全國,先后做了六十一年的創(chuàng)業(yè)皇帝,實在真不容易。而且他對學識修養(yǎng),也特別勤學,如對天文、數(shù)學等外來學識,也特別注意。對于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和理學,也很用心,尤其對宋儒程朱的《大學》《中庸》所說的修養(yǎng),也很有心得。如果從帝王的統(tǒng)治學術來講,他是真的高明?,F(xiàn)在只從文治的角度約略來講,例如:
    康熙九年,以宋儒后裔襲五經(jīng)博士職。并且擴充順治時代的鄉(xiāng)約,令各地方官責成鄉(xiāng)約人等,每月朔望,聚集公所宣講。自頒訓諭十六條,作為全國人民生活教育的指標;一、敦孝悅以重人倫。二、篤宗族以昭雍穆。三、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四、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五、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六、隆學校以端士習。七、黜異端以崇正學。八、講法律以儆愚頑。九、明禮義以厚風俗。十、務本業(yè)以定民志。一一、訓子弟以禁非為。一二、息誣告以全良善。一三、誡窩逃以免株連。一四、完錢糧以省催科。一五、聯(lián)保甲以弭盜賊。一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十七年,詔修《明史》。
    十八年,開博學鴻儒科,網(wǎng)羅前明遺老及全國所有不肯投降的讀書知識分子。
    二十三年冬,南巡,到南京遏明太祖(朱元璋)陵,并親自拜奠。
    二十四年,授宋儒周敦頤后裔五經(jīng)博土職。并命勒德洪、王熙等修《政治典訓》。又頒四書、易、尚書講義于白鹿洞書院。
    二十五年,詔增孔林地十一頃有奇,并免其稅糧。詔訪求遺書。記令武職官員應閱覽書籍,講明大義。
    二十六年,授宋儒張載后裔五經(jīng)博士職。
    二十八年,由杭州南巡回鑾,經(jīng)南京,再祭明太祖(朱元璋)陵。
    三十一年,諭大學士等云:前者,進呈明史諸卷,命熊賜履校讎,賜履寫簽呈奏,于洪武、宣德本紀,訾議甚多。朕思洪武系明開基之祖,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賢辟。朕自反厥躬,于古圣君,亦不能逮,何敢輕議前代令主。若表揚洪宣,朕尚可指示詞臣,撰文稱美。倘深求刻論,朕不惟本無此德,本無此才,亦非意所忍為也。至開創(chuàng)諸臣,若撰文臣事實優(yōu)于武臣,則議論失平,難為信史,爾等當知之。
    五十一年,升宋儒朱熹配享孔廟,位于大成殿十哲之次。
    五十四年,以宋儒范仲淹從祀孔廟。
    康熙這些舉動,都是尊重傳統(tǒng)文化,針對以儒學為政治思想中心的作用。事實上,康熙非常了解真儒實學,必須內(圣)養(yǎng)與外(王)用的實踐事功相配合,正如孔子所謂:“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彼?jīng)問過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說;“理學之名,始于宋否?”張玉書對說:“道理自在人心,宋儒講辯加詳耳!”康熙就說:“日用常行,無非此理。自有理學名目,彼此辯論,而言行不符者甚多。若不居講學名,而行事允合,此即真理學也?!庇纱丝芍麑τ诳酌现篮退稳謇韺W的明辨,早已了然于心,他只是為了化民成俗,順應民情而已。

    中國之患重在邊防
    講到這里,我們必須提起大家的了解,中國幾千年來的禍患,都是由邊疆問題所引起。從秦漢以來的邊禍,如南北朝、五代、遼、金、元等時代,禍患常起于西北、東北及北疆,到了明清時代,幾經(jīng)戰(zhàn)伐的混一,已連線為由西藏高原到新疆、蒙古而直達黑龍江畔到沿邊入海,至于朝鮮。自清朝中葉以后,海運開放,新來的邊患,使由西南到東北幅員萬里的海疆。但如本世紀三十年代初日車的侵華戰(zhàn)禍,他們仍然是利用滿蒙做起點。過去如此,將來未必不然。所以有志謀國的人,不能不先須留意中國的邊疆政治問題。中國古人的成語所說“天塌西北,地陷東南”,實在很值得深思也!
    我們在前面大約講到清初康熙對統(tǒng)一大清江山的內政,和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關系。但在滿蒙之間,還是各懷二心,并非一致。而且蒙藏又是宗教一家,情有別鐘,應付起來,并不容易??墒浅雠瑺柟嗟交侍珮O,早已心中有數(shù),知道安服蒙藏的最高戰(zhàn)略,就是佛教,而且是佛教里突出的喇嘛密教。在過去的歷史上,如南北朝的北魏等、以及南北宋時期的遼、金、元等,雖然都是歸向于儒、佛、道三家的文化基礎上,但北方的各個民族,注重佛、道的情緒尤過于儒家。這是歷史的慣例,也是由西北到東北各民族的習性。問題研究起來,并不簡單。有關密宗喇嘛教的發(fā)展來源,又屬于專門的問題,在這里也姑且不說。
    康熙對于這個問題,當然非常清楚。他在平定南方,統(tǒng)一中國以后,就回轉來要確實整理蒙藏了。所以他在康熙三十五年,便親征噶爾丹,先要示之以武。以后使用尊重喇嘛教來做為長治久安的政策。因此,他在多倫召集蒙古各族王公會盟,便對明朝永樂時期,宗喀巴所創(chuàng)黃教一系在蒙古的章嘉二世阿旺洛桑卻丹,封為國師之尊。使章嘉和在前藏的達賴,在后藏的班禪等,為安服邊疆,協(xié)調蒙藏各族等的矛盾工作。這樣一來,就可省卻軍政的勞役和經(jīng)費。至于在蒙古第一世的章嘉胡圖克圖,名章嘉扎巴俄巴,是青海紅崖子溝張家村人,原稱他是“張家活佛”。當康熙親征噶爾丹時,認為張家活佛名號不雅,便從第二代起改名為“章嘉”,從封為“國師”的尊號以后,就經(jīng)常出入皇宮,奔走塞外,深得康熙的信任。事實上,第二代的章嘉喇嘛,也確是有道的高僧。
    西藏第五世的達賴喇嘛羅卜藏嘉穆錯,對佛法的修持和世法的見解,都較有特別的造詣,章嘉二世早年也曾從他求學。五世達賴在皇太極的時期,已經(jīng)派人到盛京(遼寧沈陽)獻書進貢。到了順治九年,五世達賴便親自到北京朝見。順治待以上賓之禮,住在宮內的太和殿,又特別建一所西黃寺給他住持,封為“西天自在大善佛”。到了康熙三十四年,達賴左右的權臣第巴,曾秘密和噶爾丹等勾結,假借達賴名義,遣使向清廷奏請撤回西藏、青海等處所置戍兵。康熙心知內情,嚴斥第巴,不準所請。跟著便有御駕親征噶爾丹之役。第五世達賴身故以后,第巴把持前藏,造成轉世的第六代達賴有真假雙包案,也就是西藏歷代流傳第六代達賴文學名著情歌故事的一代。鬧到康熙四十九年,再經(jīng)議政大臣等會議,認為拉藏及班禪呼圖克圖與西藏諸寺喇嘛等,合同管理西藏事務一案?!敖窠?jīng)侍郎赫壽奏請,波克塔胡必爾汗,前因年幼,奉旨俟數(shù)年后授封。今既熟諳經(jīng)典,為青海諸眾所重,應如所請,給以冊印,封為第六世達賴喇嘛?!睆拇艘院髿v代的達賴喇嘛,幾乎都有事故。直到乾隆五十七年發(fā)給金瓶抽簽,才定下了以人定勝天的解決辦法。至于這個乾隆時代所頒發(fā)的金瓶,到現(xiàn)在還照舊應用。據(jù)《注釋清鑒輯覽》所載史料如下(括弧內為原書之注釋,并供參考):
    乾隆五十七年十一月,定呼畢爾罕嗣續(xù)掣簽例:
    廓爾喀既平,帝欲乘用兵余威以革藏中積弊,故留兵戍藏,使駐藏大臣之權與達賴、班禪相埒,以控制之。先是宗喀巴倡黃教,禁娶妻,倡言教王乃世世轉生,不必以肉身世襲。其大弟子有二:一曰達賴喇嘛、一曰班禪喇嘛,并居拉薩(前藏之都會),嗣宗喀巴法,為黃教徒宗主。宗喀巴圓寂之時,遺囑達賴、班禪,世世“呼畢納罕”轉生,演大乘教,以濟度眾生?!昂舢吋{罕”者,華言化身也。(初,番高僧八思巴為帝師大寶法王,領藏地,后嗣世襲其號,西藏始為釋教宗主,其所奉皆紅教。迨及后嗣,漸流侈惰,綱紀廢弛,盡失佛教本旨。時宗喀巴學經(jīng)于札什倫布之薩迦廟,既深觀時數(shù),當改立教,乃入大雪山,修苦行。道既成,為番眾所敬信,因別立一宗,排幻術,禁娶妻,自服黃衣黃冠以示別,謂之黃教,而名舊教喇嘛曰紅教)。
    達賴一世曰敦根珠巴,故吐蕃王室之裔,世為藏王,自是黃教徒之勢益張。傳至第五世曰羅卜藏嘉穆錯,及卒,有第巴專國事(達賴、班禪,惟總理宗教之事,不屑問世事,故二世根敦堅錯者,姑置第巴等官以攝理政事),唆準噶爾使入寇,藏中大亂。后第巴為拉藏汗所誅,而藏中所立之第六世達賴喇嘛,諸蒙古不復敬信,而別奉里塘之噶爾藏嘉穆錯為真達賴,與藏中所立,互相是非。蓋宗喀巴有一花五葉之讖,故自六世以后,登座者無復真觀密諦,只憑垂仲神指示。垂仲者,猶內地巫師也(達賴喇嘛之化身第一世、第二世出于后藏;第三世出于前藏;第四世出于蒙古;第五世出于前藏,皆非限于一族一地而出者。至是,積久弊生,兄弟子侄,往往繼登法座,等于世襲,而達賴、班禪親族,或相率夤緣據(jù)要津,罔權利焉)。
    帝久悉其弊,欲革之而未有會也。至是特創(chuàng)掣簽法,頒金奔巴瓶一,供于西藏大招寺,遇有“呼畢納罕”出世,互報差異者,納簽瓶中,誦經(jīng)降神。大臣會同達賴、班禪于宗喀巴前掣之(法先使垂仲四人,演其降神之法,一旦達賴示寂時,則垂仲即將“吁畢爾罕”之姓名、生長、月、日,各書一簽,藏于金瓶內。喇嘛誦經(jīng)七日后,招集各“胡圖克圖”于佛前,駐藏大臣臨席而后掣簽,若四人所指之“呼畢勒罕”同為一人時,則置空簽一枝于瓶內,若掣出空簽,則以為無佛佑,更別為掣簽云)。而各札薩克所奉“胡圖胡克”其“畢呼勒罕”將出世,亦報名理藩院與住京之章嘉“胡圖克圖”掣之,瓶供雍和宮。
    蒙藏兩地,從元明以來,都是堅信藏傳的喇嘛教為無上密法。對于內地的佛教各宗,除禪宗以外,都輕視排斥,康熙既能善于處置蒙藏兩地胡圖克圖(意為無上大師,俗稱活佛),各有差別待遇的辦法。以他的日常作風來說,決不肯強不知以為知,他當然對佛學也須要進一步深入的了解,平常只是絕口不談而已。他最喜歡親自題賜各佛寺的匾額,尤其在他的一生中,曾經(jīng)三上五臺山,實為以往帝王少見的舉動。第一次在康熙二十二年,也正是他三十五歲的年代,平定臺灣及三藩之亂以后,就上五臺山,住了一個月左右。因此后世的人們,就拿他做文章,說他是去親見出家的父親順治皇帝。第二次,康熙二十七年正月,是平噶爾丹以后的第二年,又上五臺山。第三次,在康熙四十一年,春正月,再去五臺山住了十多天。
    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徒們,依據(jù)佛經(jīng)的敘說,認為五臺山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四川峨嵋山是大行普賢菩薩的道場,浙江普陀山是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安徽九華山是大愿地藏菩薩的道場。文珠師利又是蒙藏兩地喇嘛密教最為尊祟的宗祖。五臺山上的佛寺,過去以密宗的喇嘛廟為主,只有少數(shù)如內地的禪寺??滴醯溺娗槲迮_,與其說他是去見出家了的父皇,毋寧說他是借機澄心靜慮,親自體認“內圣外王”之道。治內地,須用儒家;治滿、蒙、藏地,須用佛教吧!不過,這是說明康熙時代的外示儒學,內用佛老作用的要點而已。

    ====================
    從雍正說到乾隆 

      由于康熙自十三歲即位,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的情況中,他從實踐中所得的經(jīng)驗,影響了他的第四個兒子雍正,自小就重視學問,尤其醉心于禪宗的佛法,這是順理成章的因緣成就。不然,雍正早年,還身為王子的時候,居然潛心佛典,后來被封為親王以后,更加認真,公然在王府中領導少數(shù)臣工,自稱學佛參禪。甚至還雜有出家和尚們的參預,豈非怪事?!爸幽舾浮保缫钥滴醯挠⒚?,對兒子們這些作為,絕對不會毫不知情而忽略過去。事實上,他對雍正的參禪學佛,根本就不置可否,也從來沒有告誡過。這不能不說他是有有意培養(yǎng),至少也是并不反對。
    可是一般寫清初歷史小說的人,大多都把雍正的參禪學佛,寫作為奪嫡爭權的手段,認為是以退為進的權術。其實,在康熙的時代,根本就沒有把儲位的密旨,先行寫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額后的辦法。這個辦法是雍正本人所開創(chuàng)的。因為他有鑒于歷史上對儲位之爭的故事,如唐太宗李世民,也為了立太子的事,氣得發(fā)昏。現(xiàn)在又親自看到本身父兄之間立儲和廢太子的事,又加眾多兄弟之間明爭暗斗的慘痛內情,所以他在登位第一年的八月間,就命總理王公大臣等,將密封建儲事的錦匣,收藏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額后,并且明說是“以備不虞”。所謂“不虞”,就是意想不到的事。因為人的生命無常,況且身居高位,無常之變更多,萬一本身不保,后繼無人便難辦了。而且如果自己所定的人選,因環(huán)境影響而變質變壞了,要想更換另一個人,也會引起很大的不安。“凡事以豫立而不勞”,他不如采用這種公開秘密的辦法,早做準備為妙。然而從清末以后,一般人便顛倒清史的前后關系,說雍正用手段改掉了藏在匾額后的遺詔,搶得皇位,未免有欠公允。

    晝夜勤勞“辦事定”
    但我們現(xiàn)在要講的問題,是無關這些歷史疑案的爭議,只是說繼康熙以后的雍正王朝,更為明顯的是外示儒學、內用佛老文化政治的內涵。但要詳細說明這個理由和事實,又是一個很煩復的專題。我們只要提起大家的注意,現(xiàn)在還保存在故宮的檔案中,仔細查一查雍正在位十三年來所批過的奏折,就會承認他是歷代帝王中最為認真勤政,而且生活比較儉樸,嗜欲比較淡泊的一位皇帝。如果他無誠心辦事的真情,沒有過人的精力,的確是經(jīng)不起這樣晝夜勤勞文牘的工作,但他在做皇帝時所批大量公文的同時,卻對禪宗佛學方面的編著,比起他所批奏折公文的分量還要多得多。批奏折、編著書,都要動腦筋,用手來寫的。那個時候,沒有打字機,更沒有電腦,他身為帝王之尊,不要說日理萬機,就是十多年來關門閉戶,專心寫作的人,也未必能有如此精辟豐富的成績。不過。對于雍正深入禪佛的學養(yǎng)方面,我相信將來必有專家去研究,我們姑且點到為止,不必多加討論。但要補充一點,雍正平生書法,也極力學習他父皇的字體,只是筆力勁勢稍有不同而已。所以只要在故宮保存康熙晚年所批的奏本中,找出已經(jīng)有雍正為康熙代筆批閱處置的資料,便會了解康熙早已有心培養(yǎng)他可能繼承帝位的干練才能。如果這樣,就可明自康熙在臨危時,何以匆促召來雍正,咐囑他來登位的史實了。
    清初康熙一代的施政重點,在于平定內亂,統(tǒng)一全國。而且最注重的是治理黃河與運河的災患,費了很大的精神和力氣。對于全國知識分子“反清復明”的意識,存在滿漢之爭的緊張情緒,只能用懷柔綏撫的政策,舉行“博學鴻詞科”,以時間來爭取和緩。
    但到雍正登位之前,他處身皇子之位,已有四十五年的經(jīng)驗和閱歷,關于諸多兄弟之間的事故,以及八旗子弟與滿漢之間的情形,他是深知利弊。尤其對滿族旗人的貪婪和腐敗情形,正如他祖先皇太極當年所說的“諸姑格格等,皆以貪得為心”,必須做出處置。因此,他即位以后,立即雷厲風行,毫不留情地先從宗室動手整頓。接著,就是清理八旗子弟的游惰和貪瀆。所以他首先得罪樹敵的不是漢人,卻是他自己的宗室和滿族旗人。因此,他的宗室族人勾結漢族臣民,造謠中傷不遺余力,甚至盡量宣傳他是如何使用奸詐,取得權位的不正不順。
    其次,在康熙的晚年,朝廷(皇室中央)收入的財賦及庫存銀兩,已漸見支絀,并且與各省地方之間的財賦庫存,已有矛盾??滴跛氖四辏呀?jīng)有詔諭戶部及各省,要“從長商榷”。其中有關宗室重臣及各省大吏的貪污侵占情形,以及權臣如年羹堯、外戚如隆科多的別有異心,雍正在藩邸的時候,早已知道得很清楚。但康熙以寬大為懷,雍正自己又處在諸王大臣及兄弟之間爭權奪利的嫌疑地位,當然不好明顯表態(tài)。所以當他登位以后,便著手嚴格處置滿漢權臣,整頓田賦財稅,即使是兄弟宗室,也毫不留情。歷來在政治上整飭綱紀,肅清貪污,幾乎沒有一朝一代不弄得灰頭土臉的。宋朝的包拯雖稱“包青天”,但他也并末辦過整理財經(jīng)的大案。不然,就是萬里無云的青天,也會風云變色。可是雍正卻不顧一切,親自動手做到了,清朝的國庫充足了,貪污犯罪的官吏傾家蕩產(chǎn)了。因此,有關滿漢反對派的怒怨,就一概集中到他“朕”的一身了。但他是學佛參禪的健者,他深切體認到永嘉禪師所說“辦事定”的學養(yǎng),如“止水澄波,萬象斯鑒”。只要見地真,行履切,即有如莊子所說的“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決心,就毅然地做了。

    雍正如何“平天下”
    雍正元年,正月,還未正式視政之時,就頒諭旨十一道,訓飭督撫提鎮(zhèn)以下各官。這就是先聲奪人,告訴大家他要開始整肅了。如照現(xiàn)代觀念來說,他已首先宣布他施政報告的方向了。我們現(xiàn)在依據(jù)史料所載,略選幾則他的主要施政,并酌加簡單說明如下。
    如有關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開發(fā)和利民的事,即定“起科之例”:“諭各省凡有可墾之處,聽民相度地宜,自墾自報。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不得阻撓。至升科之例,水田仍以六年起科,旱田以十年起科,著為例?!保ㄟ@是集權于一身的帝王專制政治時代,不是如二十世紀民主時代經(jīng)民意代表的提案,再經(jīng)會議決定來辦的。雍正他生在深宮之中,長于皇族家庭,可是他卻深察民隱,就是這樣地獨斷獨行,嚴今照辦。尤其他明白指出地方官的慣性勒索,和基層干部的有意阻撓,是不準許的,這是很值得贊賞的事。)
    夏四月,復日講起居注官(這也等于是自找麻煩,要大臣隨時記錄他生活和辦事的是非好壞)。然后才“初御乾清宮聽政”。跟著便下令“除山西、陜西教坊樂籍,改業(yè)為良民”。(教坊樂籍是當時歷代要唱戲及專為民間婚喪喜事等奏樂的賤民,其至包括做娼妓。這是明朝以來的弊政,把戰(zhàn)俘和罪人親屬歸入這種戶籍。子子孫孫,永遠不得出頭的貧民??墒怯赫齾s以佛家的慈悲,儒家的仁德,首先下令解放了他們。如照我們現(xiàn)代來說,他早已有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意識了。)
    六月,命京師(北京)八旗兵無恒產(chǎn)者,移駐熱河喀剌河屯樺榆溝墾田。(他這道命令,對那些入關征戰(zhàn)有功滿族八旗的特權子弟,會引起多大的埋怨和憤恨??!可是他卻嚴厲地做到了。后果呢?當然是眾怨所歸了。)
    八月,諭諸鹽政約束商人,循禮安分,嚴禁奢靡僭越。(在中國過去歷代的財政經(jīng)濟上,最重要的財貨,首在鹽和鐵的生產(chǎn)和貿(mào)易。經(jīng)營貿(mào)易鹽鐵,是大生意。例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揚州,就是大戶鹽商的集散碼頭。鹽商巨賈,有富至敵國的豪門,有了錢,便在蘇州造園林,奢侈的生活享受勝過王侯。做鹽道的官,比做皇帝還要闊氣??墒怯赫浅C靼?,他是不愿這些官商勾結,胡作非為。所以他這一道改革的命令,也是招怨的要素。)至于建儲匣,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后面,就是這個月中的事。
    九月,除紹興府惰民丐籍。(這又是一道解放貧民,使窮人翻身的仁政。所謂浙江的惰民和丐籍,他們原來都是明初俘虜張士誠部下的殘兵敗將的后人,一部分圈在浙江的紹興,既無恒產(chǎn),又沒有謀生的技能,便永遠變成游手好閑的窮民。更苦一點,就淪為乞丐。由明朝到清初,還專門把他們編為惰民或乞丐的戶籍來管理,永遠不得翻身。可是雍正卻下命令取消了這種戶籍,使他們做一般良民的自由人,你能說這不是仁政嗎?)跟著十一月,又下令“禁止奸棍私販中國幼樨山口,賣與蒙古關口。官員兵丁,不行查拿者,分別議處。著為例”所謂著為例,就是“作為永久立法”的詞句)。
    十二月,當時有西洋人,在內地潛傳天主教,因浙閩總督覺羅滿的報奏,恐會有煽惑人心,要求驅逐出境。但雍正不因宗教信仰不同的外國人便加敵視,卻下令各省地方官沿途照看西洋人,好好安插他們到澳門居住,以示寬大。
    二年四月,命左右兩冀各立“宗學”一所,撿選宗室四人為正教長,十六人為副教長,分別教習“清”“漢”書。
    六月,又命內務府余地一千六百余頃,及入官地二千六百余頃,設立井田,將八旗無產(chǎn)業(yè)人,自十六歲以上,六十歲以下者,派往耕種。滿洲五十戶,蒙古十戶,漢軍四十戶。三年以后,所種公田之谷,再行征?。ㄟ@件事,他在文書中,便有“共力同養(yǎng)”的要求,如從現(xiàn)在人的觀念來講,等于是他首先實行“共產(chǎn)主義”的試驗農(nóng)場。事實上,可以看出他一步一步對八旗子弟的整肅和管教)。
    九月,首先命山西丁銀攤入田賦征收。
    三年正月,又“遣官于直隸固安縣擇官地二百頃為井田,命八旗無產(chǎn)之人受耕”。
    三月,允朱軾請求,修浙江杭州等府,江南華亭等縣海塘,捍御潮汐。
    四年二月,定陜兩延安府十七州縣丁銀概從下則,以二錢為率。
    四月,命云南通省丁銀,攤入田畝內征收。
    六月,禁賭,準許吏胥在賭場“所獲銀錢,不必入官。即賞給拿獲之人,以示鼓勵”,永為定例。
    十二月,兩浙鹽商輸銀,照兩淮鹽義倉之例,于杭州府地方,建倉買米積貯,隨時平糶。
    五年三月,命江西丁銀攤入地畝征收。
    四月,除江南徽州、寧國等處伴當世仆名色。諭旨有:“朕以移風易俗為心,凡習俗相沿,不能振拔者,咸與以自新之路。如山西之樂戶,浙江之惰民,皆除其賤籍,使為良民,所以勵廉恥而廣風化也。近聞江南徽州府則有伴當,寧國府則有世仆,本地呼為細民。幾與樂戶惰民相同。又其其者,如二姓丁戶村莊相等,而此姓乃彼姓伴當世仆,凡彼姓有婚喪之事,此姓即往服役。稍有不合,加以箠楚,及訊其仆役起自何時,則皆茫然無考。非有上下之分,不過相沿惡習耳?!惫手摱讲槊鞒龍?。
    九月,給各省入川逃荒之民,以牛具籽種,令開墾荒地。
    十月,命建八旗學舍(督促八旗子弟讀書)。減嘉興、湖州兩府額征銀十分之一。其諭旨有云:“查各省中賦稅之最多者,莫如江南之蘇(州)、松(江),浙江之嘉(興)、湖(州),每府多至數(shù)十萬兩,地方百姓,未免艱于輸將。其賦稅加重之由,始于明初。以四府之人為張士誠固守,故平定之后,籍(沒收)富氏之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為額稅。有明二百余年,減復不一……查嘉興額征銀四十七萬二千九百余兩,湖州額征銀三十九萬九千九百余兩,俱著簡十分之一,二府共免銀八萬七千二百兩有奇,永著為例。”
    十二月,命江蘇、安徽丁銀均攤入地畝內征收。
    七年三月,命湖廣武(漢)、鄖(陽)等九府州、武昌等十衛(wèi)所,丁銀攤入地畝內征收。
    八年八月,分京師旗莊為八旗,設官分理。“京畿各有莊屯之地方,旗人事務繁多。應以三百里內為一路,分為八路,設官八員,分司辦理?!?br />十一年春正月,命各直省設立書院。
    四月,詔在京三品以上官員,及外省督撫,會同學政,薦舉博學鴻詞,一循康熙十七年故事。
    十二年九月,諭各省生童,不許邀約罷考(嚴禁學生的罷考運動等)。
    十月,命陜西督撫確查州縣歉收之處,奏請蠲賑。
    十三年四月,停旌表烈婦之例(這是解放婦女的德政,免受那些死守習俗三貞九烈的虛名所束縛)。接著乾隆元年并即“諭審案不許株連婦女”,也是步其后塵而立法的好事。
    至于歷來寫歷史或小說,描寫雍正的嚴厲殘忍手段,大多是以雍正三年,有年羹堯的幕僚汪景祺作《西征隨筆》一書;以及雍正四年,名士而兼名宦的禮部侍郎查嗣庭所作的私人日記;和雍正七年,因湖南生員曾靜,而禍及呂留良父子家人這三件文字獄的大案,作為罪不可恕的論斷。這三件大案,都是有關當時滿漢民族之爭的問題,其中的是非曲直,善惡因果,頗為復雜,我們姑且不論。如從雍正素來是飯依佛學的禪者立場來說,他當然知道早在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已經(jīng)首先提出泯除民族歧見、國土界別,眾生平等的道理。但結果他仍然無法脫離滿族祖制家法的立場,采用嚴刑峻法的手段來處理,可以想見其內心的矛盾和痛苦。因此他便嘔心瀝血,親自寫作一本《大義覺迷錄》來辯說民族平等的問題。這個書在清朝兩百多年中,雖然并不受人重視,但它卻啟發(fā)了民國初年五族共和,以及現(xiàn)在各個大小民族共和的國體,應該也算是先聲之作了。
    雖然如此,雍正總難逃“為德不周,為仁不達”的遺憾。但再退一步來講,過去古今中外英雄帝王們的統(tǒng)治手法,都會如三國時代劉備說過一句坦白的老實話,那就是“芝蘭當門,不得不鋤”。有罪無罪,同為一例。所以佛、道兩家便教人要知時知量,明哲保身,做為茍全性命,不求聞達,獨善其身的規(guī)范。但如不幸處在兼善天下的地位上,那就隨時會有可能碰上棘手的事,瓦礫黃金,同為廢物,即使圣如堯舜,也有殛四兇的記載,孔子也有殺少正卯的故事。雍正雖學佛參禪,當然更不能比于堯舜與孔子,應當受到后世的批評。

    大禪師整頓佛教
    但做了清朝十三年守成皇帝的雍正,他受當時讀書人及后世攻擊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嚴格整頓佛教禪林的結果。因為從明朝中葉,王陽明理學一系的興起,以禪宗明心見性的宗旨歸入儒學的知見,以孔孟之教的良知良能作為禪宗開悟的極則。因此,陽明之學的流弊,到明末時期,大都猶如狂禪之流,到處都是。當時便有人嘲笑明末儒家“圣人滿街走,賢人多如狗”的情況。那時禪宗的大匠如密云圓悟禪師,雖然望重禪林,但他的出身,猶如唐代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一樣,并非儒林名士出家。可是從他求學的人,很多是為了逃避明末的黨爭,逃禪入佛的學者名士。他有一個名儒削發(fā)為僧的弟子法藏,自認是從密云那里開悟得法的高足。因此,一般有進士、舉人功名的人,就紛紛歸到法藏的門下,從禪宗的習慣,都尊敬簡稱地為“漢月藏”或“三峰藏”禪師。“三峰”、“漢月”就是他掛褡在江蘇的庵名代號。
    “漢月”的弟子中學者眾多,聲勢日盛,便有談禪的專著,闡揚唐宋以后禪宗的五家宗旨,標榜一個“○”(園相)為指標,或說平常著衣吃飯,即知即行等等,就是“當下即是”佛法的禪。其實,給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的作為,早已離禪離佛愈遠。這樣流傳廣了,密云大師知道了,大為不然,就著文章來批駁他們。可是“漢月藏”的弟子們不服氣,又著書反駁師祖密云。如《雍正語錄》所說的《五宗救》、《辟妄》、《辟妄救》等書名,就是這個故事的由來。
    但自滿清入關以后,“漢月(三峰)”一派的弟子,愈來愈多。其中大部分還是“反清復明”的讀書分子,有的以出家為僧作掩護,有的便以居士身份,住在禪林寺院,做為伺機而動的據(jù)點。明末有名的詩僧蒼雪大師,就與“三峰”及“反清復明”分子有密切的往來,而且以詩文交誼、不涉世務做擋箭牌。蒼雪大師遺著《南來堂詩集》,在他唱和的詩中,便有許多明末人物的史料?!皾h月藏”一系,后來又專以禪宗五宗的“曹洞宗”相標榜,意在脫離“漢月藏”的傳承來自“臨濟宗”的作用。雍正在王邸的時候,早已開始參禪學佛,和他交往的方外僧人也不少。而且他受章嘉大師的啟迪印可以后,對于禪悟,自認為是已經(jīng)破了三關的大徹大悟者,所以也公然以居士帝王禪師的身份,收出家和尚們做弟子。因此,他對明末清初佛教的禪宗叢林,和蒙藏密宗的教法.其今的利弊得失,以及龍蛇混雜的情形,都弄得非常清楚。
    雍正登位以后,便以禪師而兼帝王的立場,大刀闊斧來整頓佛教的禪林,下令盡毀“漢月藏”一派《五宗救》、《辟妄救》等著作,并命“漢月(三峰)”一系的出家僧眾,統(tǒng)統(tǒng)要重新改投“臨濟宗”的門下。在圣旨威嚴管束的同時,他又聲明自已是個明眼宗師,如果有天下老和尚認為他的見地有錯誤的,盡管進京找他面談對錯,他只以出家衲僧的立場相見,絕不以皇帝的權威壓人??傊退v論佛法,他自認為只是一個禪師或居士而已,并非就以人王之尊的面目相見??墒钱敃r如雍正一樣,對于參禪學佛,確實下過一番真參實證功夫的出家人,并不多見,當然便沒有像南北朝和唐代的禪師們,一領布衲,芒鞋拄杖,敢在帝王前面瀟灑自如地侃侃論辯佛法了。因此,他把幾個跟他參禪學佛多年的和尚徒弟,分別派到江、浙及其他省分去做禪寺叢林的住持,并命督撫以下各官照應,做為佛門的護法。如揚州的高旻寺、杭州的凈慈寺、嵩山的少林寺等,都是由他派出和尚徒弟,住持整頓。經(jīng)費由地方財政的贏余中劃拔,及募集功德所得,或由皇室支付,統(tǒng)報由雍正自行核定。但從雍正的整飭佛教和禪宗以后,便使中國的禪宗,局限于高旻寺的禪堂之中,只以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定為參禪的風規(guī),直到現(xiàn)在。這倒合了一句古話:“良冶之門多鈍鐵,良醫(yī)之門多病人?!?br />但我們需要知道,雍正整頓佛教和禪宗各叢林寺院,從佛法的立場來講,他是確有正知正見,并非歪纏。但同時也使那些皈依佛門,抱著“反清復明”思想的知識分于,臨時冒充參禪學佛的和尚,走投無路,弄假成真了。因此,后來“反清復明”的幫會組織,就
    都離不開與佛門有關??上н^去一般對歷史記錄的大儒,偏偏固執(zhí)成見,認為佛、道兩教,都是孔子所說的“異端”,從來不關心它與中國政治文化有關系的重要,所以并不深究。尤其對于清史,如入關前后的一百多年中的三四代皇皇,如不了解禪宗和密宗的淵源,當然所有論斷,就多有外行之談了。中國過去的歷史,尤其在佛教的宗教史上,認為破壞佛教最厲害的,便是“三武一宗”之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后周世宗)。但并沒有說雍正這樣做,也是佛教史上的災難。事實上“三武一宗”的事,是有關歷史文化恩想的沖突,和佛、道兩教的宗教斗爭,以及那些昏君的不知正面治理所造成的結果,但也并非是政治上的絕對盲動。至于雍正的整頓佛教禪林,他是以內行對內行,他的本心原在維持佛法的正知正見,當然不能把他做為迫害宗教的事件來論斷。
    但另有一件與雍正整頓佛教禪林有關的故事,我也追究了幾十年,直到如今,仍然是屬于“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的疑案,那就是:中國佛教的出家人,為什么要在光頭上燒戒疤?開始在哪個朝代?根據(jù)佛經(jīng)大小乘的戒律,以及印度原始的佛教和蒙古、西藏等地區(qū)的佛教傳承,出家人剃除須發(fā)以外,也都沒有這個規(guī)定。我曾經(jīng)在五十多年前,訪問過幾個前輩的師友,都無法作答案。有一次,在峨嵋山上,和一位老和尚討論過此事。他說,應該從清朝入關以后開始,而且可能起于雍正的時代。
    如果這樣,那就是在雍正收拾“漢月(三峰)”一系,飭令統(tǒng)統(tǒng)歸到臨濟宗門下以后所開始。他為了同時緩和滿漢之爭的作用,施行仁政,當他在位的十三年中,曾經(jīng)兩次在夏天盛暑時間,命令清除刑獄,釋放一些罪犯。如誠心愿意懺悔改過,準許入佛門出家修行。但又恐一般始終心存“反清復明”思想的人,從中煽動,便咐囑他所派往江南一帶住持大寺的和尚徒弟們,提倡以《法華經(jīng)》、《藥師經(jīng)》和《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的舍身懺罪、燃燈供佛的作用,接受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的同時,便在一身最寶貴的頭頂上燃燈,以表志誠。這樣一來,即使要在出家以后,再來蓄發(fā)還俗,從事“反清復明”運動,或是怙惡不悛者,都無法逃過檢查身份的法網(wǎng)了。從此以后,除蒙、藏喇嘛以外,就形成內地漢僧的頂上,都有戒疤為記了。除此以外,又有在禪堂中警策參禪入定的香板,也是由雍正當時在王府領導修行,交一把寶劍給一個和尚徒弟說,如果你在七天中不開悟,就以此自裁吧!結果,此僧果然不負所望,所以后來在禪堂中集體參禪時,便變更形式,做成劍形的香板,也是雍正禪師的杰作云云。有關這兩件事,是否如此,我仍然不敢確定,只如野老村言,備做研究參考而已。
    至于后來寫歷史小說的人,便把雍正描寫成學武少林寺,并與南京大俠甘鳳池、白泰官,乃至了因和尚交往,以及呂四娘報仇等事,說得津津有味,有趣之至。甚至還有把乾隆也寫成曾經(jīng)學藝南少林寺,和洪熙官有關系,因此火燒少林寺等等,不一而足。雍正是學禪的行者,他在即位以前所編集的《悅心集》中便收有“十載勛名身外影,百年榮辱鏡中花”的警世名言,這些毀譽對他來說,又何足論哉!

    定鼎守成一奇才
    至于雍正在位的時期,對于中國文化上歷來所敬重的儒家傳統(tǒng)和先師孔子的尊號,他雖然不像歷代其他帝王一樣,隨時要聽從儒者出身的大臣們的建議,做出特別表示尊儒尊孔的舉動,但他也步康熙的后塵,做過幾件事,算是對儒家文化也有了交代。如雍正元年六月,加封孔子先世五代,俱為王爵(這又是出手不凡,以虛名以博實譽的出奇之舉)。二年八月,定從祀孔廟三十一人,包括有鄭康成、諸葛亮,乃至清初的名儒蔡清、陸隴其等。三年正月,親試應差學政各員文藝。如云:“因從前學政主考,皆就其為人謹慎者派往,并未考試,其中并有不能衡文者?;蛞蛑惺街螅氖枘昃谜吖识?。著將應差之翰林,并進士出身之各部院官員查奏。俟朕試以文藝,再行委差。”六年六月,授先賢冉雍后裔世襲五經(jīng)博士。雍正為什么忽然心血來潮,在孔門七十二賢中,偏要這樣重視冉雍,實在不知道他的用意何在。唯一可以為他解釋的,可能是他有感而發(fā),覺得有德有學的帝王之才,實在太過難得??鬃釉?jīng)稱贊“雍也可使南面”,所以他便有這一道詔命吧!
    依照前面所講的觀點,總結雍正在位十三年來有關整肅傳統(tǒng)文化的作為,從明儒王陽明開始,融會禪學于儒理的流弊,到明末萬歷祟幀時期的黨爭,以及進入順治、康熙王朝以后,所有逃儒入禪的前明遺老和遺少們,在這位“雍和宮圓明居士允禎(雍正)破塵大禪師”的棒喝之下,幾乎都無立錐之地,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了。
    同時又設置僧錄司管理佛教事務,內分善世、闡教、講經(jīng)、覺義,左右各二人,號為“僧錄八座”。選任出家的僧官,先由禮部考試,再送吏部備案,最后交內務府(皇宮內務主管機構)的掌儀司、禮部的祠祭司會同考核,再報由內務府大醫(yī)請旨準可,才移吏部頒發(fā)符札委任。這樣一來,掌握僧官的實際權力都在內務府中,等于是由皇帝的親自監(jiān)管。各省地方僧官的選任權,便交內督撫決定。至于從雍正親自主持參禪,經(jīng)他自己認可的禪師和尚,有資料可查者,而且經(jīng)他親自派遣,住持江南等名剎,便有性音、明鼎、超盛,以及拈花寺方丈超善、萬壽寺方丈超鼎、圣因寺方丈明慧,和元日、超源、實徹、悟修等十僧,猶如他出家眾中的十大弟子。當然,也等于是他外派視察民情的耳目。在滿漢的大臣中,如張廷玉、鄂爾泰、福彭、允祿、允禮、天申、圓壽,和他自己的兒子寶親王弘歷(乾?。┑劝巳耍扔谑撬略诩冶娭械牡梅ǖ茏?,可倚為治國的左右手。其他有關從他隨緣參學的妃子、宮人、太監(jiān),當然在他的選佛場中,還不能得到榜上有名的記錄。
    清朝入關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學詞章并不亞于任何一位翰林進士;談禪說道,并不遜于禪門宗師的雍正皇帝。他的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內肅權貴,不避親疏。外立綱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當然可使內外肅穆,誰敢與之抗衡。一般評
    論,便只能說雍正猶如漢代的文(漢文帝)景(漢景帝),過于忮刻而己。但他對用人之道,卻真能實踐“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原則。換言之,他在需要外派整治事功的人才,“寧可用黠而能者,不肯用愚而廉者”。如果學問好、有品德,如張廷玉等人,始終就給以高位,留置內廷。出身功名不高,但的確別有才能,如田文鏡、李衛(wèi)等人,便委以重任外放。至于科名循序漸進的人,雖詞章華麗,也只能位任文員,安置在翰林館職而已。雍正在十三年中,得以坐鎮(zhèn)京畿,背靠漠北的滿蒙,右握西北,左攬東南;西南有事,只
    需一個能臣,一旅雄兵,便可唾手而定。他是真實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兒孫好自經(jīng)理,實在可算是歷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為歷代職業(yè)皇帝中絕無僅有的一人。如果以“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來說,他確是做到了如《詩經(jīng)》所說:“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了。但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道來說,他卻落于“靜慮而后能得”的窠臼,對于“親民”而“止于至善”的外用(王)的實際,難免自有遺憾之處。明儒兼通佛道的洪自誠說得對:“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庇赫次灰院蟮亩U病,正陷在過于練達而又曲謹?shù)匿鰷u中而不自覺。
    也許大家會問:他究竟是怎樣死的?既然已經(jīng)開悟,又何以只有五十八歲就死了呢?參禪開悟,并非是求仙道的長生。一個人事無巨細,都要事必躬親,晝夜勤力,日里萬機十多年,不累死也會癱瘓的。況且他對佛法心宗意生身的轉身一路工夫,還須求證,并未到家。這是他無法告人、無處可問的關鍵所在。他究竟是怎么死的,也許將來或可知道謎底吧!

    十全老人的乾隆
    清朝從雍正以后,接著就是他許為已破禪宗三關的兒子寶親王弘歷,即晚年自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即位。事實上,在秦漢以后的歷史上,本身做了六十年的太平天子,活到八十多歲,傳位給兒子嘉慶以后,又以太上皇的身份,仍然還得干政,乾隆的確是絕無僅有的一人。那些相信宿命論的算命先生,算他的八字,是“子午卯酉”四正的命,好像很有道理而不盡然的巧合,卻很有趣。
    不過,以乾隆一生的際遇來說,他真是得力于父祖的遺蔭。照俗話來說,也可說他靠祖宗有德的結果。從他的祖父康熙立下統(tǒng)一的根基,經(jīng)過他父親雍正的整肅守成,打好財政、經(jīng)濟、吏治的穩(wěn)定基礎后,他在正當青年的時期,稱帝六十年。在他手中,編集了《四庫全書》,對于中國文化做了最大的貢獻。又對明末第三代的遺老遺少們,再舉行一次“博學鴻詞科”,一網(wǎng)收盡遺留有“反清復明”學術思想的漢人讀書分子。從此使清朝的文運,真正做到“銷磨天下英雄氣,八股文章臺閣書”的作用。讀書知識分子,考取功名以后,大多數(shù)是浮沉宦海以外,便轉向在文學詞章上爭取文藝的勝出。有關儒家“四書”、“五經(jīng)”的義理之學,只走向如《十三經(jīng)注疏》和《皇清經(jīng)解》等巨著的考證路線上去。少有如宋明那樣的理學和禪宗大師人才輩出,論辯縱橫的情景,似卻產(chǎn)生了學識淵博,考證精詳,文詞華麗,蘊藉風流的人士,如紀昀(曉嵐)、王文治(夢樓)、舒位(立人)、袁枚(子才)、趙翼(甌北)、張問陶(船山)等等一群風流瀟灑的才子。在詩文詞章上的成就,或變更成規(guī),或注重性靈,但都不免帶有孤臣孽子的潛藏情感。因此,使清代乾隆前后的文學境界,并不亞于中唐的格調,大有特色,值得欣賞。
    他自己除了批注歷史,編了一部《御選通鑒輯覽》以外,又作了很多評論歷史的詩。同時把清宮里所收集的歷代名畫,任意在空白處題詩寫字,蓋上“乾隆御寶”的印,自己以為是很藝術,其實是破壞了藝術作品的壯舉。并且命臣工編輯《御制文集》,夸耀白已為“翰林天子”,有意與那些進士狀元出身的文人爭一時的短長。但從乾隆一代的內政來講,實在確是一個升平盛世。所以他在那時所作的春聯(lián),便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乾坤春浩蕩,文治日光華”,乃至有“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的現(xiàn)實情況。
    因此,他到了晚年,自稱為“十全老人”,并且在讓位授璽(交?。w政給兒子颙琰,改年號為嘉慶的時候,又自稱為“千古第一全人”,比起十全老人更要全了。其實,他所謂的十全,是包括了康熙、雍正前兩代的功業(yè)在內,是指清朝的武功而言,并非完全屬于文治。因為由于清代“康、雍、乾”三朝的領土擴張,全國版圖,除元朝以外實為中國歷史上版圖最大的一朝。東至鄂霍次克海與日本海,朝鮮與庫頁島在內;南至安南、緬甸、暹羅。西邊的阿富汗、吉爾古斯、浩罕,西南的廓爾喀、哲孟雄、不丹,均臣服中國,北與西伯利亞接界。至于乾隆時代自夸的武功,便是曾經(jīng)征服準噶爾、大小金川、廓爾喀各兩次、臣服回部、臺灣、緬甸、安南各一次。以此自弦,便稱為是十全武功。他不像他的父親雍正,或用“寶月居士”的身份而談禪說佛,可是他卻能通藏文,注意藏傳密宗的修持。他曾經(jīng)翻譯藏文黃教主要修法的“閻曼德迦”《十三尊大威德修待儀軌》。據(jù)說嘉慶即位,正當白蓮教作亂。他在太上皇的寧壽宮皇極殿上,手持念珠,跏趺禪坐,為大清江山保平安而修密法呢!
    總之由順治算起,自公元一六四四年,到嘉慶末年一七九九年為止,大清朝的江山已經(jīng)過了百多年的升平歲月,時代即將進入十九世紀。乾、嘉以后,清朝也由盛而衰,整個中國文化,正開始受到西方文藝復興運動以后工商業(yè)科技文明、發(fā)明的撞激,不變而變,非變不可了。如果要講中國的近代史或現(xiàn)代史,準確一點,應當從嘉慶時代開端,不是咸(豐)、同(治)時代才開始啊!但我們應該知道,有關“四書”、“五經(jīng)”的文化,尤其是朱注《四書》章句,和明清兩代八股考試文章的結合一體,直到光緒末年才告一段落??墒侵袊说浆F(xiàn)在,仍然對讀經(jīng)與不讀經(jīng)的爭議,還在喋喋不休。其實,讀“四書”、“五經(jīng)”是為了知道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根本來源,它和國家的興衰成敗,以及國運的強盛富有,不能混為一談。事在人為,不是事在書為啊!傳統(tǒng)文化的詩書并不害人,只怕自作高明的人為害了詩書的精義而已。
    清朝由嘉慶開始,匆匆百年之間,經(jīng)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乃至宣統(tǒng),這六七位愛新覺羅后代的職業(yè)皇帝,都是卑卑不足言,何足論哉!況且地球世界的人類文化在變。中國和所有東方國土的文明,正如“白日依山盡”,“朝陽西海升”的情況。隨著而來的,中國即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紊亂和刺激之中?,F(xiàn)在我們需要對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以后,十七世紀開始,怎樣漸次興起,怎樣逐步東來,影響我們今天的情形,扼要作了了解。

    1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