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家家都需要的家庭教育——這是一次幾代人享用不盡的充電之旅(視頻)

                                                   解讀:家庭教育現(xiàn)代化和家庭教育十大理念(視頻)

                                                       家庭教育是專業(yè)的,可以提升我們育人素養(yǎng);

                                                       家庭教育是樸素的,可以服務于每一位家長;

                                                       家庭教育是實用的,可以解決身邊具體問題;

                                                       家庭教育是科學的,可以改變我們生存現(xiàn)狀。

                                                                                                   ——顧曉鳴

                                               中華家庭教育網(wǎng)上免費學堂中華家庭教育志愿者課程目錄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中、高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初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班主任家庭教育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試聽課程: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

    《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

    (2008-10-12 19:08:00)   [編輯]

    《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


    儒學簡說(一)志于道 致中和


    唯有以道成就自己,方能成就他人。

      我國文化最重要的是一個道字,道是一切學問的根本,所以孔子說[志于道]。道字的意義,可以禮記中庸里的一句話來解釋。中庸說:[率性之謂道]。性的真義,非到圣人地位不能了解,一般人研究儒經(jīng),只能略知性是人人本然具有的本性,性是一切智仁勇的總源,但是人人不能自知。不自知,便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可貴的就是道,儒家所講的道就是要明了這本性。無論甚么人,只要他明了本性,加以篤實的修行,他就能成為圣人。率性的率字,依鄭康成注,當循字講。循是依順的意思,率性就是依順本性而不違背。
      
      學道能學到不違本性,那就是有道之人了。然而學道的人多,率性的人太少,原因就是一個情字在作祟。人的情感種類繁雜,禮記禮運篇略說七種,即是喜、怒、哀、懼、愛、惡、欲,以這七種包括一切人情,中庸則簡化為喜、怒、哀、樂四種。無論那一種情,一經(jīng)發(fā)動,如果不能節(jié)制,都能令人違背本性,喪天害理。而且這些情感都不是學來的,所以禮運說是[弗學而能]??鬃油ㄟ_人情,知道率性不是易事,因此教人調(diào)理情感,使達中和之境,然后便能率性。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又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雖是中和的境界,但也不容易造詣??组T弟子學道,以顏子的成績最優(yōu),顏子不遷怒,尚不能不發(fā)怒,可見中和的[中]字也非常難學。因為無論何人,不能不與環(huán)境接觸,一觸便生情感,即使在夢中,仍與夢境接觸,而發(fā)喜怒哀樂之情,所以,不發(fā)喜怒諸種情感,談何容易。顏子所以高明,就在他剛發(fā)怒時,即能警覺,不使其遷流不息,這已超過了[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修養(yǎng),要有了不起的工夫才能辦得到,一般人不知道要學到甚么時候才能如此,但能先求發(fā)而中節(jié),不斷的練習,自然能以希賢希圣。
      
      普通人說話,習慣于把性、情兩個字合為一個名詞。研究固有文化,才知道性是性,情是情,而且講明背情率性的道理,令人自覺,不必向外妄求。把這樣的道理化導人群,自能幫助人群發(fā)覺人性尊嚴,肯定真正的自我,消除一切愚昧的禍害,共造人間一團中和之氣,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便可由此實現(xiàn)。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我們保有這樣優(yōu)美的文化,沒有理由不求發(fā)揚光大,貢獻世界人文。而欲發(fā)揚光大,必須自己切實的修道。唯有以道成就自己,方能成就他人。 



    儒學簡說(二)談師生之道


    中國古圣先賢,師生如父子??鬃訉λ膶W生,無不「視猶子也」

      民國六十二年三月間,美國「政治經(jīng)濟學雜志」報導,一名哈佛大學商學院畢業(yè)生韓德森,向法院控告他的老師,因為他依照老師所教的學理,在一家大公司管理財務,結(jié)果失敗,而被解雇。他計算自己失業(yè)的損失約七十萬美元,要求老師賠償。 
      
      這件事發(fā)生在美國,似乎很平常,例如受理這件案子的法官認為,任何商品對消費者有傷害時,制造廠商應負賠償之責,那么,學生應用老師的教材,在事業(yè)上失敗,老師也不能辭其咎。但在中國,則是奇聞。 
      
      中國古圣先賢,師生如父子??鬃訉λ膶W生,無不「視猶子也」。孔子去世,他的學子都服心喪三年,而子貢更在墓地廬守六年。由于圣賢如此垂范,后世做學生的無不視恩師如春風化雨,為人師者視弟子如桃李芬芳。師生關系所以如此深厚,乃因為以道結(jié)合。道雖無形,但有無上的道力。個人得之,能成己成物。國家民族得之,能光被四表。這種道力就靠師生傳受,維系不墜。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不是不講一般的技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都是日用常行的學問。但這些學問要配屬于大學之道,才不會變成商品,才能發(fā)揮其大用。所以,中國師生結(jié)合,以「游于藝」為起程,以「志于道」為目的。中華民族所以有五千余年的歷史,現(xiàn)在處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能以莊敬自強,基本的因素就是這個道。 
      
      緬懷古圣先賢,觀察當前情勢,我們深自慶幸,能以生在圣賢的國族,但也有感慨。今日國內(nèi)的學風,或多或少,也染上了商業(yè)習氣。師生關系比往日薄得太多。這都是受了西風的影響?,F(xiàn)代國家,誰也不能不和他國文化交流,但就我國而論,國族生存的根本絕不能在交流中喪失。這國族之本就是自古至今的師生之道。時至今日,我們也不能不發(fā)展工商業(yè),但在商品上可以蓋上「道」字標記,絕不可以在道統(tǒng)上蓋以「商」字標記。 



    儒學簡說(三)依于仁 


    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仁如果實的核仁,負有生生不已的使命,所以孔子教育以仁為本。

    國學要領,就是孔子所說的「依于仁」。研究國學,如果把仁撇開不講,便無異舍棄中華文化的特色,不能令人了解中華文化如何優(yōu)異。講仁,首須研究仁字的意義,次須研究如何學作仁人,然后研究仁在人類生存發(fā)展中具有何種功能。以下便從這幾點試為簡要的論述。 
      
     禮記中庸記載,孔子對魯哀公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許氏說文依此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段氏引鄭康成注,以「人偶」釋仁。人偶就是二人,因為一人不能成偶,偶則相親,相關痛癢,所以仁字從人從二。人最親近的就是父母,所以親親為大。把親親之道推到社會,則社會便有仁風。說文釋疑以為仁字代表天地人三才。仁字右邊的二畫即是天地,上一畫象天,下一畫象地,左旁立一個人,便是三才具備的仁字。篆書仁元二字相同,所以易經(jīng)乾坤篆辭說:「大哉干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骨び性獨猓院蒙f物,人有仁心,便與天地同具好生之德,所以與天地配稱三才。綜合這兩種解釋,可知仁字有親親的意義,又有好生的意義。 
      
     親親與好生都是出于天性,應該人人具備,但為世間惡習氣熏染,以及受了各種邪說的影響,遂致人與人之間往往不能相親,甚至互相殘害,這是不仁的結(jié)果。孔子教育即以啟發(fā)仁心為主旨??组T的大弟子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面雖然各有所長,但共同的學科則是禮樂,而禮與樂都要依于仁。論語八佾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孔子的弟子無一不學仁??鬃咏痰茏訉W仁的方法因人而異,例如顏淵問仁,孔子教他「克己復禮」,仲弓問仁,孔子教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方法雖然不同,但孔子講過三句話,最為重要,論語述而:「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箍鬃拥脑?,句句真實。仁不遠,即在心中,一欲即得。這個欲字用得最神奇,學者果能把握這個欲字,便能不欲其它,一心在仁,誰說不是「斯仁至矣」呢? 
      
     人的欲望不用在正途,便用來造罪孽。金錢欲、權利欲、名位欲、食欲、色欲,詳細分析,無窮無盡。所欲的東西有限,貪欲的人多,于是發(fā)生爭奪,竊盜、詐欺、仇恨、殺害,種種的暴行愈演愈烈,一切毀滅性的殺人武器愈造愈精。這樣演變下去,世界將變成什么樣子,誰也不敢想象。無論如何,以暴制暴,不是辦法,唯有啟發(fā)人人具有的仁心,才是根本之圖??鬃诱f:「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凡是仁心發(fā)現(xiàn)的人,決定不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欲而造罪孽。不肯造罪孽的人多了,便能遏止暴行與毀滅性的武器,人類社會自然充滿祥和之氣,這是中華文化對世界人文應有的貢獻。 
      
     孔子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歸結(jié)在「道德仁藝」四個字中,仁在道德之下,當然不算是最高的境界,但如不發(fā)揮仁心,則圣賢之道不能相傳,道便不能存在人間。仁如果實的核仁,負有生生不已的使命,所以孔子教育以仁為本。世界人文不絕,則中華文化必得發(fā)揚,這是研究國學者應有的信心。 



    儒學簡說(四)唯誠得道


    誠的反面就是虛偽,譬如寫字,必須以手執(zhí)筆,以筆觸紙,才是真寫,如果不使筆毫與紙相接,即是假寫,縱然終日揮毫,也寫不出一個字來。

      儒學以修道為體,修道以誠為決要。誠是誠實,不虛偽。周易·乾·文言說:「閑邪存其誠」,禮記樂記說:「著誠去偽,禮之經(jīng)也?!箍追f達疏都把誠字解釋為誠實。禮記大學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菇?jīng)文自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苟Y記中庸也說:「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怪杏故且黄薜赖闹匾?jīng)文,其中闡釋誠字的道理甚為詳細,有志于學道者不能不研究。 
      
      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性是天然本有,人人具備。率性是循乎本有之性而不變。變則成為情,不名為道。情則觸境而生喜怒哀樂,屬于形而下者。道循乎性,性無形相,屬于形而上者。凡有形相,皆有聚散,聚則稱為生,散則稱為滅。凡無形相,則無聚散,既無聚散,則無生滅。無論古今中外智愚賢不肖,沒有一個人不為生滅不停的現(xiàn)象所困擾,眼前的困擾是身心不能安定,未來的困擾便是生死問題不能解決。自己的大問題猶不能解決,又何能解決他人的問題,唯有在率性上用工夫,破除所有的生滅假相,才能使自己和他人的問題同獲解決,此即中庸所說成己成物的大學問。研究這種大學問,羼不得絲毫虛假,必須出于至誠,所以中庸特別注重誠字的解釋。 
      
      中庸先把誠字分為「誠者」與「誠之者」兩層境界,以「誠者」為「天之道」,「誠之者」為「人之道」,繼之便解釋:「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拐\者是天然之道,沒有絲毫不誠之處,圣人修養(yǎng)工夫純熟,一切歸于自然,所以不勉不思,而能從容中道,未到圣人地位者,必須學而誠之,由人之道學到天之道,所以名為「誠之者」。學者在學誠時,應當閑邪,所以要「擇善」,不能一學就成功,所以要「固執(zhí)」。果然能夠這樣的學習,那就能夠「誠則明,明則誠。」本性通體光明,無處不照,只要誠心求之,便能開發(fā)性體的光明。如能透出一線性體光明,便能進而為圣人的誠者。誠到極處,性光遍照,無所不明,所以說:「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nbsp;
      
      誠的反面就是虛偽,譬如寫字,必須以手執(zhí)筆,以筆觸紙,才是真寫,如果不使筆毫與紙相接,即是假寫,縱然終日揮毫,也寫不出一個字來。修道的心必須求其與性相合,與生滅的假相相背,才是真修,如果與生滅的假相相合,與性相背,即是假修,愈修愈受困擾。尚書太甲說:「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修道亦然,要問誰能得道,可以肯定的答一句:誰有至誠,誰就能得。 



    儒學簡說(五)勿廢圣賢教育


    以這樣的文化培育出來的讀書人,雖在賢能的程度上不相等,但都會表現(xiàn)一部分優(yōu)美的中國文化,影響到一般國民,也都會表現(xiàn)中國人的特質(zhì)。

      禮記經(jīng)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箛医ㄔO以教育為根本,教育良窳,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良好的教育可培養(yǎng)品行端正的國民,窳劣的教育則使國民品行日益下降。有見識者到一個國家,所見其國民,個個品行端正,則知這個國家必有很深很好的文化,前途必然光明。反之,所見其國民個個品行不端,則知這個國家文化程度太淺,前途自然黯淡。所以,教育良窳,是國家興衰的征兆。 
      
      我國古時教育,以六經(jīng)為教材,以人倫為基礎,一般讀書人如能博讀六經(jīng),當然最好,否則只要研讀任何一經(jīng),受其化育,就有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例如經(jīng)解所說,受過書經(jīng)教化的人,便能「疏通知遠」。受過樂經(jīng)教化的人,便能「廣博易良」。他如:「潔靜精微,易教也。莊儉恭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篃o論「溫柔敦厚」,以至于「屬辭比事」,都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其基本修持,而以開發(fā)自己本有的性德為最大的志趣,然后實現(xiàn)成己成物的崇高理想。以這樣的文化培育出來的讀書人,雖在賢能的程度上不相等,但都會表現(xiàn)一部分優(yōu)美的中國文化,影響到一般國民,也都會表現(xiàn)中國人的特質(zhì)。這是圣賢教育,特別注重人格,最為優(yōu)良。 
      
      當前世界各國教育,都以科學知識為教材,以功利為基礎,無論那一門學問都可以視為販賣的商品,其最后的效用是滿足人的物欲。然而物欲無窮,不能滿足,愈不滿足,愈去追求,愈求則人品愈下,終必使人墮為物質(zhì)的奴隸,然后為物所驅(qū),作奸犯科,不以為恥。這種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可說是一種物化教育,是好是壞,可由每天的犯罪新聞來說明,不必多加解釋。 
      
      自古有國家者不能閉關自守,必須有外交。既有外交,則國家典章,民族文化,自然會與國外交流。但交流的意義是:有流入,也有流出,不是只有流出而不流入,更不是只有流入而不流出。以教育而論,我們現(xiàn)在是否只有流入而不流出,甚至流入之后,反致廢棄自己的文化,頗值得深思。不論如何,我國固有的圣賢教育是否流出,暫且不談,最低限度我們自己必須執(zhí)持,大學文化院應該設立經(jīng)學系,國文研究所應該注重研究經(jīng)學。國外的科學技術應當引入,但是功利主義必須排除,務必使人役物而不役于物。惟有如此,我們的教育才是圣賢教育,而非物化教育,也惟有如此,我們始能看見國家光明的遠景。 



    儒學簡說(六)自求多福


    任何一種福,都不是由他人送上門來,必須自己求之,方能得之。自求之道即在「攸好德」,有德始有福。

      毛詩大雅文王之什,有「自求多?!怪Z,求福是一般人同具的心理,但何謂「多福」,如何「自求」,必先了解,始能求之有道,今且試為以下探討。 
      
      尚書洪范篇所說的福有五種,原文是:「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挂雷⑹枵f,壽是長壽,最長可活一百二十歲。據(jù)莊子盜跖篇說,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據(jù)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疏說,上壽百二十歲,中壽百,下壽八十。洪范孔傳是就最長之壽而言。其次是富,孔傳:「財豐備」,即是財貨既豐而又完備。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據(jù)說苑建本篇,以今文尚書是「一曰富,二曰壽」,然而如無長壽,則難大富,甚至像古代大皇帝那樣富有四海,不能長享,又有何用,故仍以「一曰壽,二曰富」的次序為優(yōu)。第三康寧,即是身體沒有疾病。無論大病小病,都能令人痛苦,如果一生無病,便是一種大福。第四攸好德,“攸”字孔傳作“所”字講,“好”作“愛好”講,所愛好的是德,這是得福之道。今文家以“攸”字作修字講,“好”字作“美好”講,攸好德就是修美好之德。兩者解釋不同,意義則很相近,因既愛好美德,當然會修養(yǎng)美德。第五考終命,即是不橫不夭,能得善終。人壽雖有長短之異,但如不遭天災人禍,自自然然的命終,這也是一種大福。詩經(jīng)所說的「多?!?,詳細分析,當然不止以上五種,但洪范五福可以概括其余,如長壽又得子孝孫賢,大富而不遭人侵害等,所以五福細分也有多種。 
      
      任何一種福,都不是由他人送上門來,必須自己求之,方能得之。所謂自己求之,并不是自己向外馳求,如長壽、康寧、考終命,誰能向外求得,財富勉強說可由外得,但講到真理,也不是外得。這些都從自己的道德中來。所以自求之道即在「攸好德」。德是人人本有,而且與生俱來,壽、富、康寧、考終命等一切福都以德為根本,有本始有枝葉花果,有德始有福。如不了解此理,不知好德,不能修德,只知一意向外求福,則必如孟子所比喻的「猶緣木求魚」。 
      
      德雖本有,但須有福的人始能好德修德,所以「攸好德」乃為五福中的一種。修德的方法很多,今以詩書而言,文王之什「自求多?!沟脑娋渖厦?,有「永言配命」一句詩,洪范九疇有「彝倫攸敘」一句總語,如能依此用功,必有成果。配命,毛詩傳以為「當配天命而行」,天命就是天然的法則。彝倫就是不變的道理,攸敘就是講秩序。配天命而行即從人身到宇宙一切配合天然的法則而行。彝倫攸敘即將一切不變的道理依序?qū)嵭?。這樣修德,可使身心世界一切安然,而無亂相,本有的美德自然顯現(xiàn),五福之來,便是理所當然,若再進修大道,那又不是「多福」所能比擬了。 



    儒學簡說(七)真學問必以禮得之


    固有文化精神不在專發(fā)高論,而在篤實的行持。篤實行持就在這個禮字。

      論語雍也篇:「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棺骶尤?,一則要立志辦大事,一則要立志修大道。所謂辦大事,就是要致力促進人世間講信修睦,共享平安。所謂修大道,就是要修明自性,把自己修成圣人,永遠誨人不倦。無論辦事修道,都必須學禮??鬃訃L教伯魚:「不學禮,無以立」。又堯曰篇:「不知禮,無以立也」。足見禮在孔門中是必修之學。 
      
      今舉一例,以見禮在辦事方面的重要性。漢高祖初定天下,把秦禮完全廢除,一切從簡,因此上朝時,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這種紛亂的局面,使高祖深為憂患,因為朝廷尚且治不好,又何能治理天下。后來他采納叔孫通的建議,趕快參照古禮與秦禮,制定漢朝的禮儀。于是從山東請到三十多位儒生,再派他身邊的幾名學者,以及叔孫通的弟子,共計一百余人,由叔孫通領導,制禮演禮,一旦演練純熟,正式施于朝廷,文臣武將依照名次,各就其位,不許紊亂,最后皇帝由人引導出場,全體肅敬,沒有一個人喧嘩失態(tài)。向來不重禮數(shù)的劉邦,這時才知禮是如此重要。其實劉邦所知,只是曲禮所謂「班朝」一項而已,其它尚有吉兇軍賓嘉,以及私人來往,無一而不需禮。曲禮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昔日老儒無不深知其理,而嚴教后生。
      
      至于修道,據(jù)曲禮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道是最高的境界,中庸:「率性之謂道」。周易系辭上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是形相,時空依形相而設立,宇宙人生又依時空而設立。形相變,則時空變。時空變,則宇宙人生無不隨之變。只有率性之道,屬于形而上者,不受形相時空之限制,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修得這個真理,就是超世的大圣人。所以論語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但這道,以及其次的德,都是難知難行,孔子只好以仁為教育中心。仁從二人,由群己關系來體驗,比較易知,但是實行仍感困難。因此孔子就拿六藝之首的禮字來施教。由禮修仁,仁修好了,便能進修大道,顏淵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顏子又「請問其目」,孔子于是答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比禮記大學「格物致知」似乎淺得多,然而格物致知是修明德,此處是修仁,雖是修仁,但由顏子來修學,那就決定不淺。身不為非禮而動,則身清凈??诓怀龇嵌Y之言,則口清凈。眼不見非禮之色,耳不聞非禮之聲,則心清凈。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眼耳可屬于心。身口與心都一直保持清凈,豈但是仁,就是德與道也不遠了。反之,講格物,朱子都講錯了,王陽明就受害不淺,何況他人,至于禮,人人都能學,由此可知,古之大儒何以重視禮教。 
      
      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博學于文,是廣泛的求知,約之以禮,是專精的實行。知行并重,能上真理的顛峰,這是儒學的最可貴處。昔日有一幫學者,盲目的反對禮教,喊出「禮教吃人」的口號,要大家把禮教廢除。不料廢禮之后,道固然無法修,人格也喪失了,使許多人驕傲、無恥、犯罪。一般有識之士殷憂已久,亟欲復興固有文化。然而固有文化精神不在專發(fā)高論,而在篤實的行持。篤實行持就在這個禮字。「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苟Y有根本,得其本,則得枝繁葉茂。禮的根本,就是曲禮所說的「毋不敬」。敬字的反面就是驕傲。因此,復興文化,必自復興禮教始。復興禮教,必自去其驕傲始。 



    儒學簡說(八)大學之道 


    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以此明德,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無不明白。一般人也有此明德,但因一般人自心幻生物相,以致不明,所以大學教人明明德。 

      古人注解大學,大都將「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列為三綱,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列為八目。雪廬老人講大學時,則以「在明明德、在親民」為兩綱,各領四目,明明德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親民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謂為兩綱八目,而「在止于至善」一句即為兩綱的總結(jié),意謂明明德與親民實行到至善之境,才算成就大學之道,也就是成了圣人。如此講解,深合經(jīng)文章法。 
      
      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以此明德,對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無不明白,如尚書多方篇說:「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共坛?、孫星衍等,據(jù)鄭康成注,都以「通明」解釋圣人。又如虞書稱帝堯為「欽明」,稱帝舜為「文明」,也都以圣人為明人,所以大學「明德」就是圣人之德,圣人有此明德,一般人也有此明德,但因一般人自心幻生物相,以致不明,所以大學教人明明德。 
      
      明德的德字,古文是悳,說文:「悳,外得于人,內(nèi)得于己,從真心。」段注:「內(nèi)得于己,謂身心所自得。外得于人,謂悳澤使人得之?!挂来私忉?,吾人欲明明德,固須發(fā)明自心的明德,但同時也要以德澤人,希望人人都能明明德,所以大學之道又須親民。假使不能親民,則為德不廣,自心的明德就不能完全發(fā)明。更進言之,縱然自心明德完全發(fā)明,而天下蒼生尚有未明者,仍須親民教化,不能自己。 
      
      大學兩綱并行,不可偏廢,兩綱所領的條目先后聯(lián)貫,而不相紊。明明德所領的格物致知,須在治國平天下的事相上用功,始易于著力,否則不但難用工夫,而且流于自修自足的小人儒。親民所領的治國平天下,須以格物致知為根本,始能成己成物,否則不知如何教民,縱使國民財富增加,而人民的心靈苦于閉塞,以致物質(zhì)愈富有,精神愈貧窮,政治不能安定,天下不會太平。所以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nbsp;
      
      這一段經(jīng)文說得很清楚,治國平天下,旨在教天下人明明德,惟有教天下人明明德,才能使天下永遠太平,所以大學又說:「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挂灾痢讣引R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nbsp;
      
      大學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釋詁:「格、至也。」釋言:「格、來也?!垢裎锞褪莵砦铮蚴俏镏?。吾人明德,本來光明,本無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為妄相所轉(zhuǎn),遂使光明變?yōu)榛璋?,因而不明事實,不見真理。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辭傳里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系辭傳又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固珮O未生兩儀,就是「形而上」,無形,無生死變幻等無常之相。既生兩儀,就是「形而下」從此有形,有生死吉兇禍福種種無常之相。大學教人明明德,其故在此。學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自心每起一念,即觀察其自何而起,落在何處。此念起落如果皆在時間空間等一切假相之內(nèi),便是陷入形而下,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大學名之為「格物」,當下即知,不使繼起,此即「致知」。用功時,固須如此觀心,平常無論從政,或從事任何行業(yè),也要注意自己的動機是善是惡,善者可為,不善者不可為,這當然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就是觀察自己的心念,談不上善惡,但日常注意善惡動機,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 



    儒學簡說(九)人倫之教


    昔日老儒常說:「五倫之中有至善」,這話看似平常,實則有其至理。

      我國固有的教育精神即在五倫十義,這是古圣先王以至孔子一致注重的人倫教育。雖然現(xiàn)代教育非常發(fā)達,尤以科學教育發(fā)展最快,成果最豐,也最為現(xiàn)代人所重視,但倫理道德還是應為教育之本。
      
      五倫教育可謂源遠流長,如孟子滕文公篇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篇說:「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教育上,一本先王之道,不問君民,平等施教,故對魯哀公說:「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又對齊景公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諸弟子更是時常以孝弟忠信諄諄教誨。孔門賢哲,以及后世歷代鴻儒,無一不是以人倫教育修養(yǎng)自己,同時教化他人。
      
      圣賢雖以五倫施教,但非以五倫諸德惠贈于人,因為每個人天然而有孝弟忠信諸種德行,無需接受惠贈,這是儒家的教育原理,禮記大學所說的「明明德」足以闡明。孟子為使此理更易為人了解,便以良知良能來解釋,孟子盡心篇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后來王陽明即依此建立致良知學說。這良知良能雖是人人天然而有,不由學得,但為世俗的惡習所染,以致變?yōu)椴恢荒?,因而倫常乘舛,自古有之,到了今天,愈演愈烈,故無論在任何時代,緣須實施倫理教育,啟發(fā)良知良能。
      
      過去曾有一派學人激烈反對倫理教育,他們以為,在科學時代,道德已不能滿足生活需求,唯以科學教育發(fā)展科學最為重要。此派學人對于倫理道德可為一無所知,就是他們所說的科學也僅是狹義的科學技術?,F(xiàn)代科技為人類所造的福祉當然不容否認,但是這些福祉大都是供給人類的物質(zhì)享受,至于人文精神方面,如很多心理問題都不是科技所能解決,甚至科技如不植根于倫理道德,則其發(fā)展的成績愈優(yōu)越,其為奸人利用,來危害人群愈為嚴重。所以愈在科學時代,愈需倫理教育來解決科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昔日老儒常說:「五倫之中有至善」,這話看似平常,實則有其至理。五倫組織本于家庭的天倫,擴及君臣朋友的道義之儒,便將全國人的上下平等關系聯(lián)為一體,猶如一個大家庭。在這大家庭中的各個分子,互受熏陶,相觀而善,各適其所,各盡其分,民族由此團結(jié),社會由此安和而有秩序,個人由此健全人格,可為進修圣賢大道的基礎。這樣看來,五倫之中豈非實有至善,五倫教育不僅為現(xiàn)代華夏所必需,亦為世界人類為求共存共榮所必需。



    儒學簡說(十)所謂人師


    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

      通鑒漢桓帝延熹七年記載,陳國童子魏昭對郭林宗說:「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所謂經(jīng)師,即是學有專長,教有師法者。所謂人師,即在學問之外,更以品德為人模范者。集合經(jīng)師與人師兩種條件,即如韓詩外傳所說:「智如泉源,行可以為儀表者,人之師也」。由此看來,自古為師,誠然不易。雖然不易,但如以至圣先師的言行為準則,誠心求之,自然能應時代所需,為國家培育英才。 
      
      至圣先師孔子,博學道藝,不可以稱為某一專家,然而稱他是一位偉大的教師,可謂最恰當。孔子的行為,無一不是人師的表率,論語述而篇所說的三句話尤其切要。這三句話是:「子溫而厲,威而不犯,恭而安」。普通人,溫和便不嚴厲,嚴厲便不溫和,威則帶猛,不猛則不威,恭敬則不安,安則不恭敬??鬃訁s是溫而能厲,威而不猛,恭而能安。王輔嗣比喻說,烹調(diào)到了至和之境,則辨不出甘酸苦辣辛五味,音樂奏到盡美之境,便分不出宮商角征羽五聲。由這比喻,可知圣人的修養(yǎng),無處而非中庸之道。為人師者能在此處下工夫,以供學生仿效,使收潛移默化之功,必能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 
      
      論語為政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是溫習,如以火溫冷食,使其重熱。故,即經(jīng)史等古書,記載古時的事理。新,即當代的新學問,包括今時的事理。理是道理,古今不變。例如人倫之理,古時講父慈子孝,今時仍需講父慈子孝,古時講忠恕之道,今時仍需講忠恕之道。事是事物,隨時變遷。例如喪葬,古時入土為安,今則可以火葬。又如照明,古時秉燭夜游,今用電光雷射。他如種種用具,以及政治、經(jīng)濟、社會等等,都隨時代演變。有些學人不免泥古薄今,也有些人執(zhí)今非古,總是事理不分之過。溫故知新,就是知古知今,事理分明,不相妨礙,熟讀詩書而通今用,研究科技而不廢倫理綱常。以溫故知新教導學生,如果還有學生以古非今,或者以今非古,則非為師之過。 
      
      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器是器具,比之于人,追求某種學問,或?qū)W某種藝能,學成能用,謂之成器,如果一無所成,便是不成器。所以無論何人須使自己成器,如學農(nóng)工商法醫(yī),各有所成,都能貢獻人群。但是農(nóng)限于農(nóng),工限于工,以至醫(yī)限于醫(yī),功用皆有限制,這不算是君子之學。君子學一種技能,不限于一種用處。例如學烹飪,普通人學會了,只會作廚師,君子學會了,可以作宰相。作宰相就如廚師調(diào)和鼎鼐。又如學文章,普通人學會了,只會作一個文人,君子學會了,則會辦理任何事情。辦理任何事情都如作文章,要有章法。曾文正公本是儒生,后來卻成為中興名將。孔子兵法本是兵書,現(xiàn)日本人卻用之于國際貿(mào)易。君子之學一體萬用,即是君子不器。以不器的道理來啟發(fā)學生,不使其在學術上事業(yè)上畫地自限,而能憑其所學運用自如,甚至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學得無用之用,是所教出來的學生,自不同于固執(zhí)一技的小器之徒。 
      
      孔子一生的愿望,即在推行其大道,可惜當時無人了解,以致在魯國行不通,后來周游列國,也遇不到行道的機會,最后只好回魯,敘書、傳禮、刪詩、正樂、研周易、作春秋,事理而成五經(jīng),以為中華文化根本教材,授諸弟子,傳諸后世,使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比做一代圣君的功績要大得多,所以孟子公孫丑篇引宰我說:「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今逢丙寅年至圣先師誕辰與教師佳節(jié),敬以孔子有關師道的言語與德行摘述一二,為教師壽。 



    儒學簡說(十一)由詩入道


    詩三百篇最要緊的就在這個真字,學詩學得這個真字,言行思想無不率真,便是由詩入道。

      詩是中國文學的精華,最能陶冶性情,使人的喜怒哀樂皆能中節(jié),如禮記經(jīng)解篇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不但如此,論語季氏篇說:「子曰,不學詩,無以言」,陽貨篇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學詩有這幺多的好處,所以孔門弟子以及后世讀書人,都把詩學當作一門重要的功課。 
      
      孔子所說的詩,或其所稱的「誦詩三百」,就是后來五經(jīng)中的詩經(jīng),共有三百零五篇,另加有目無詩的六篇題目,則為三百一十一篇,惟通常只說三百零五篇,如取整數(shù),則說三百篇。據(jù)史記孔子世家說,古代的詩有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以施于禮義者,凡三百篇??追f達毛詩正義不信古詩有那幺多。后有不少人懷疑孔子是否如司馬遷所說那樣刪詩,但因年代久遠,殊難考證。 
      
      秦始皇焚書坑儒,三百篇付之一炬。然而秦火能燒刻寫在竹帛上的詩,不能燒記誦在人心的詩。到了漢朝,三百篇再傳于世,所傳的雖有今古文之別,但經(jīng)文無大差異,只是古文詩多一篇序文而已。那時傳今文詩的有三家,一是魯國人申培所傳,名為魯詩,一是齊國人轅固生所傳,名為齊詩,一是燕國人韓嬰所傳,名為韓詩。三家詩各有訓傳,后來僅存韓詩外傳,其余皆亡。古文詩便是現(xiàn)在十三經(jīng)中的毛詩。漢書藝文志說是毛公所傳,源于子夏。鄭玄詩譜說,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于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說,魯國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隋書經(jīng)籍志說,毛 萇作傳。四庫全書提要考定作傳者是毛亨。 
      
      詩序作者是誰,史籍所記不一。序文分置于三百篇的各篇之道,分別說明各篇詩旨,但關睢篇序特別長,其中包括總論三百篇要義的文字,因此古注稱這一部分是大序,單說關睢篇的是小序,而分置于其它各篇之前的序也都稱為小序。朱子因為反對小序,所以在他的詩經(jīng)集傳里不用詩序。但四庫全書提要認為,詩序可昭六義淵源,不能舍棄。詩序大序中揭示的六義,就是周禮所列舉的「風賦比興雅頌」。孔穎達毛詩正義說:「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所謂異體,就是國風、小雅、大雅、周魯商頌等不同的詩體。所謂異辭,就是賦比興三種不同的修辭方法。朱子詩經(jīng)集傳解釋,賦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比是以彼物比此物。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這六義是學詩的門徑,各家注釋無非由此引人而入。 
      
      學詩除須了解六義之外,更要注意孔子的詩論。論語記載孔子論詩的有好幾章,為政篇理的一章最重要:「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三百篇的詩眼就在此章。「思無邪」是詩經(jīng)魯頌駉篇中的一句詩文。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項氏家說,考證「思」字是語助辭;又引鄭氏述要,考證「邪」字不是邪惡之邪,而是「徐」字,例如國風中的北風篇「其虛其邪」,漢人引用多作「其虛其徐」,因為「邪徐」二字古時通用;又引惠棟等人本于詩傳「虛,虛徐也」,以為「虛徐」二字一義,徐字即是虛字。是故「無邪」就是「無虛」。詩三百篇皆無虛意,全為真情流溢之作,也就是書經(jīng)虞書所說的「詩言志」。孔子提出這一言,猶如畫龍點睛,點出詩的原理。 
      
      詩惟無虛,始能感人。例如小雅蓼莪篇:「父兮生我。毋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雇我、復我。出入腹我」。這些詩句,雖用賦的表現(xiàn)法,平鋪直敘,而且用了這幺多的我字,但字字扣人心弦,令人回想幼年,受于父母之愛,的確如此,由是深感「谷報之德,昊天罔極」。晉朝王裒喪親之后,讀詩讀到這一篇,往往悲痛流涕不已。他的門人因而廢讀蓼莪之篇。他如所抒夫婦、兄弟、朋友等各種情感的詩,在風雅頌中隨處可見。詩能如此感人,除了必須以賦比興的方法表現(xiàn)外,就憑詩人把握詩的原理,表現(xiàn)毫無虛偽的真情。詩三百篇最要緊的就在這個真字,學詩學得這個真字,言行思想無不率真,便是由詩入道。所以孔子注重詩教。所以三百篇稱為詩經(jīng)。 
      
      學詩自漢以來即須藉助于注釋。毛詩最古的注釋是毛亨撰的毛詩詁訓傳,后加鄭玄箋,孔穎達疏,這就是現(xiàn)在十三經(jīng)注疏中的毛詩正義。這是毛詩的基本注釋。他注太多,可以選讀清陳啟源撰毛詩稽古編,清傅恒等撰詩義折中,明陳第撰毛詩古音考,吳陸璣撰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日本竹添光鴻撰毛詩會箋。  


     
    儒學簡說(十二)孝為仁德之本


    人見動物中的孝子,便不忍心加以殘害。動物見人類中的孝子,也不忍心加以殘害。人與人,人與動物,互相存有不忍之心,則世間便無殺氣,只有仁風。

      我國文化特重孝道。十三經(jīng)里有一部專門講孝的孝經(jīng)。其它經(jīng)史子集,也都有講述孝道的文章,而且多得不勝枚舉。現(xiàn)在且從經(jīng)史中摘述一兩條,以為弘揚孝道之一助。 
      
      詩經(jīng)小雅,有一篇題名「蓼莪」的詩,其序文說是譏刺周幽王,因為幽王無道,勞役人民,使為人子者常在役所,不能養(yǎng)親,不能送終,故有這一篇哀怨之作?!皋ぽ构灿嬃氯?,首章以「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兩句興起,接之便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其中第五章敘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鞠是養(yǎng),拊是撫摩,顧是看,復是反復看之不厭,腹是懷抱。這幾句詩,一連用了九個我字,并不令人感覺重復,唯覺承受父母無盡之恩,使世間孝子讀之回味不盡,尤其是父母已不在世者,愈讀愈哀。晉朝的一位孝子王裒,悲痛其父母之喪,每次讀詩,讀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便不禁涕淚交流,他的門弟子看見這種情景,以后也就不忍再讀這篇詩了。足見此詩感人何其深切。 
      
      晉書孝友傳,孝子許孜,先喪其師,為師守制三年,后來父母雙亡,哀痛至于「柴毀骨立」,扶杖才能站起。他以贏憊之軀,負土為親建墓,鄉(xiāng)人來幫助,他一概拒絕。每當他思親悲號時,鳥獸為之翔集。他在墓地列植松柏,達五六里遠。有一只鹿,不小心撞倒他新栽的松樹,他悲嘆說:「鹿,獨不念我乎!」第二天,忽見那鹿被猛獸咬死,陳在撞倒的松樹旁。許孜悵惋不已,特將死鹿妥善埋葬。不久,殺鹿的猛獸即在許孜面前自撲而死。許孜更為嘆息,又將猛獸埋好。從那以后,樹木滋茂,沒有禽獸侵犯。他在墓旁建造住宅,朝夕奉養(yǎng),如親在時,達二十多年,鷹與雉同棲在他的屋梁上,鹿與猛獸同游在他的庭圃中,不相搏噬。由此可知,孝行不但感人,且能感物。 
      
      孝,所以能感人感物,沒有別的原因,只因出于人的天性,出于物的天性。無論是人,是動物,因為同有天性,所以才能互相感應。人見動物中的孝子,便不忍心加以殘害。同樣的道理,動物見人類中的孝子,也不忍心加以殘害。類似許孜的例子,在其它史籍中還有很多,不必列舉。人與人,人與動物,互相存有不忍之心,則世間便無殺氣,只有仁風,以及道德行為。所以,孝經(jīng)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論語有子曰:「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自古至今,雖有不少忤逆之子,但非天性不孝,而是惡習使然。圣賢教化,目的就在革除人的惡習氣,引發(fā)天性中的孝心,以為造就人才、改善社會風氣之本。要達成這個目的,那就不論少年子弟攻讀那一門學問,都要教導他們多讀經(jīng)書,多讀歷史。 



    儒學簡說(十三)仁者安仁 


    安仁的仁者,學仁已成,心心念念無不是仁,所以待人接物自然流露仁慈。

      一切學問要以道德做基礎,才能為人造福。沒有道德,則愈有學問愈能害人。講道德,便離不開儒家所重視的仁。孔子曾說:「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就儒學原理說,每一個人都有仁心,只因染于惡習氣,仁便為之隱藏,而無作用,所以要「志于仁」。志于仁是把心放在仁上,然后作一切事情都是仁事,而非惡事,所以「無惡也」。然而人的習氣不同,志仁的心理便不一致。論語里仁篇,「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另在禮記表記里,孔子又加以「畏罪者強仁」。這三種心理都值得學仁者研究。 
      
      畏罪者強仁,是怕因為不仁而犯罪,便勉強的實行仁道。例如孝弟是仁的根本,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兄長,便是不仁。在家庭養(yǎng)成不孝不弟的性格,到社會便好犯上作亂。這都是罪惡,應受國法或輿論制裁,更可畏的是要接受天譴。假使有逆子為恐觸犯這些罪惡,不得不行孝弟之道。既能孝弟,即是行仁,但因出于勉強,所以是強仁。 
      
      知者利仁,是為利益而行仁。有智者知道行仁有好處,不行仁有壞處,權衡利害,然后選擇行仁的一途。孟子離婁篇曾引孔子的話:「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姑献佑峙e歷史說:「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孟子以后,中外歷史也都可以證明,沒有殘暴不仁的政權能以維持長久,也沒有為民愛護的政府而不實行仁政。再就個人說,仁者壽,不仁不保四體。修道以仁才能成道,不仁不能入道。智者辨明仁與不仁的利害得失以后,決心行仁,即為利仁。 
      
      仁者安仁,是安于行仁。這是天賦淳厚的仁人,既不是有所畏懼,也不是有所企圖,而是一想到作惡便為覺得心里不安,必須凡事合乎仁,才感心安理得。堯帝到各方巡狩,看見有一人饑寒,便自責未照顧到這一個人,一定要救濟。舜帝少年時在惡劣的家庭中,遭遇各種的陷害,仍然孝順他的父親、后母,以及友愛他那兇惡的弟弟。這都是安仁的例子。 
      
      安仁的仁者,學仁已成,心心念念無不是仁,所以待人接物自然流露仁慈。利仁的智者,學仁未成,但惡習氣已蒙不住仁心,所以有辨別利害的能力。強仁的畏罪者,尚不了解仁的意義,但因處在善惡分明的時代環(huán)境里,加上自己有畏罪的長處,所以也能激發(fā)其潛在的仁心。后世儒生不能以仁者自許,孔子的弟子都學仁,常有人問,某弟子「仁乎?」孔子總是答以「不知其仁」。可見「仁者」不能隨便稱呼。至于畏罪者,也要看時代而論,如果在善惡不分的時代環(huán)境里,忤逆、殺人、搶劫、奸淫,各種罪惡不為一般人所惡所恥,反而學得很有趣味,這樣誰能知道畏罪呢?可是做一個畏罪者也有條件限制。孔子是「圣之時者也」,學儒當然要認識時代,不受時代困惑,以孔子的言行為準,辨明什么是有利于人,什么是有害于人,擇善固執(zhí),己立立人,如此學仁才算穩(wěn)妥。 



    儒學簡說(十四)終身行一字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br />
      「謙卦六爻皆吉,恕字終身可行。」這是清儒金蘭生氏所輯格言聯(lián)壁里的一副聯(lián)語。上聯(lián)所說的謙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因為此卦有謙卑之德,所以不論六爻如何變化,皆得亨通。學此卦者誠能謙卑自處,則在兇多吉少的世間,自可逢兇化吉。此理暫且不論。今只研討下聯(lián)所說的恕字。這是孔子教子貢的用功之道,最宜后世儒生學習。 
      
      論語衛(wèi)靈公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顾∽志褪且谎?。古注恕字,有不同的解釋,但其確定的意義,則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語。曾子依此定義,在其所著的大學篇里發(fā)揮為絜矩之道。大學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五右。此之謂絜矩之道?!?nbsp;
      
      孔子所說的「不欲」,曾子所說的「所惡」,舉荀子與韓詩外傳兩段文,更可得一明顯的要領。荀子法行篇:「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鬼n詩外傳卷三:「己惡饑寒焉,則知天下之欲及食也。己惡勞苦焉,則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惡衰乏焉,則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nbsp;
      
      在論語里仁篇里,孔子告訴曾子:「吾道一以貫之?!乖赢敿搭I悟,夫子之道就是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注重在恕字,如中庸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顾灾宜≈篮喺f就是恕道。而孔夫子的道就是儒學全體,包括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無論形而上下,必自敦厚五倫盡其本分做起,而敦倫盡分必以恕字樹其根。所以夫子之道即由這恕字一以貫之。這個恕字,子貢終身行之。吾人學儒,見賢思齊,也要終身行之。 

    《儒學簡說》 徐醒民教授

    0
    寫得好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wǎng)·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wǎng)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wǎng)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