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內(nèi)外兼修之道(下)
祠堂曾是社會安定的基石
現(xiàn)在要講“修身”與“齊家”之道了。我曾經(jīng)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齊家”,并非是西方文化形式的小家庭的家。也不是二十世紀后期中國新式的家。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家,其主要是以“宗法社會”和“封建制度”相結(jié)合的“大家庭”、“大家族”的家。它本身就是“社會”,所以過去中國文化中,再沒有什么另一個“社會”名稱的產(chǎn)生。如果從“大家族”的“社會”,與另一個家族,或其他許多家族的土地連接起來,就是另一個團聚的名稱,叫做“國”了。因此,由上古以來到后世,便正式成為“國家”名稱出現(xiàn)了。
古代所謂的家,是由“高、曾、祖、考、子孫”五代一堂、貫穿上下的家。但這還是偏向于以男子社會為中心的家。如果再加上由女子外嫁以后,所謂姑表姨親等,親戚關(guān)聯(lián)的家族相連接,構(gòu)成一幅方圓圖案的家族社會,再加上時代的累積,那么,豈只是五百年前是一家,幾乎整個中國,本來就是一家人,這是一點兒都不錯的。所以從中國上古的“武學(xué)”與軍事發(fā)展來講,古代俗話所說的“上陣需要親兄弟,打仗全靠子弟兵”。這種觀念,也都從“宗法社會”的“家族”傳統(tǒng)文化所形成。例如民間小說,或舊式戲劇中所推崇的“楊家將”、“岳家軍”等,也都是由這種“家族”觀念所產(chǎn)生的榮譽。如果隨隨便便,說它是落伍的陳舊“封建”意識,應(yīng)該打倒,才能使社會有新的進步,似乎未必盡然,還須值得仔細研究,再作定論。
“大家庭”的“家族”觀念,在中國文化中植根深厚,它影響了東方的亞洲,如朝鮮、日本,乃至東南亞各地。它也是民族主義和民族共和思想的根源。尤其在中國,直到現(xiàn)在,你如果能深入研究各個地方的“祠堂”和“族譜”,那種“慎終追遠”的精神,以及舊式“祠堂”家族的“家規(guī)”,你就可以了解為什么古代政治制度,從政的官員那么少,社會治安、保安人員等于零,它用什么方法、什么體制,能夠管理好那么一個偌大的中國。
我們現(xiàn)在再重舉一個三百多年前的例子來說,當(dāng)明末清初時期,滿族在東北,一個寡婦孤兒率領(lǐng)十來萬滿、蒙軍隊,其中包括少數(shù)的漢軍,就能輕輕易易的統(tǒng)治中國四萬萬的人口。他們靠的是什么,并非全靠殺戮,也不是全靠嚴刑峻法。他們是真正了解文化統(tǒng)治的重要。由康熙開始,他已經(jīng)深深知道儒家學(xué)說的“齊家、治國”的重心。因此,他頒發(fā)“圣諭”,要鄉(xiāng)村民間知識分子的讀書人、秀才們,每一個月的初一、十五,在鄉(xiāng)村的祠堂里,講解“圣諭”,極力推行提倡儒家的孝道,以及把儒學(xué)作為戒條式的律令。后來到了雍正手里,又重新擴充了康熙的“圣諭”,成為《圣諭廣訓(xùn)》。他們了解“社會教育”的重心,是在形成整個社會的一種循規(guī)蹈矩的道德風(fēng)氣,而達到一種不言之教,不令而威的效用。
你們后生年輕人不會知道,我是從小親眼看見過在偏僻的農(nóng)村里,一個子弟、一個青年犯了不規(guī)矩的行為,偷了別人家一只雞,或有了男女之間的奸情,告到族長那里,如果情節(jié)重大,大家要求族長要打開祠堂門,當(dāng)著列祖列宗的牌位,來評理處置,那就非常嚴重了。這個子弟如不逃走,也許會被“家法”(祖宗前面的紅黑棍子)打死,至少是當(dāng)眾出丑,永遠沒臉見人。
后來在對日抗戰(zhàn)初期(一九三七年),我到四川,有一位青年朋友,他是四川彭縣人,跟我一起做事久了,他常??嗫嘁笪?,為他報仇。你說,他要報什么仇?他要殺人放火,燒掉了他家鄉(xiāng)別家的“祠堂”,要殺掉那一姓的“族長”及有關(guān)人士。為了什么呢?因為他與這家的小女私相戀愛,被他們發(fā)現(xiàn)了,認為太不要臉,太丟家族的面子了,要把他兩人抓住活活打死。結(jié)果,男的逃掉了,后來就是我的朋友。女的被“家族”抓住了,由“族長”當(dāng)眾決定,被他們活埋了。
因此,他日夜要想報仇殺人。后來,我總算用別的方法,化解他的仇恨,使他另外安心成家立業(yè)。當(dāng)然,這些例子不多,但由家族制度所發(fā)生的流弊也不少。你們都也看過很多現(xiàn)代文學(xué)大師們的社會小說,也就約略可知舊式“家庭”和“大家族”陰暗面的可厭可惡之處,必須加以改革,但這也是“法久弊深”的必然性,并非全面,也不可“以偏概全”,便認為是毫無價值的事。
“大家族”的宗祠,它不是一種法定的組織,它是自然人血緣關(guān)系的“標(biāo)記”,是“宗法社會”精神的象征,是“宗族”自治民主的意識。有的比較富有,或者宗族中出過有功名、有官職的人,也有購置“學(xué)田”、“義田”,把每年的收入,作為本族(本家)清寒子弟肯讀書、肯上進的補助。祠堂里,必要時也會讓赤貧的鰥、寡、孤、獨的宗親來住。當(dāng)然,族里如果出了一個壞族長,也會有貪污、瀆職、侵占的事。天下任何事情,有好處就有壞處,不能只從單一方面來看整體。
“社會福利”工作由來已久
從社會學(xué)的立場來講,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似乎缺乏人群“社會”團體這一門的思想學(xué)術(shù),甚至孔、孟儒家的學(xué)說,如《大學(xué)》、《中庸》,就根本沒有提到“社會”的觀念,更不會有什么“社會福利”思想。當(dāng)年,我在聽“社會福利”這一門課,剛由美國輸入中國,非常新穎時髦。我一邊聽課學(xué)習(xí),一邊就提出不同意見。我說,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有關(guān)“社會福利”問題,從我自幼接受的傳統(tǒng)教育開始,早已深深種下這一門課的種子。大體來說,如恤老憐貧、敬老尊賢、存孤敬寡等等,都是幼少教育的重點。而且在儒、釋、道三家的學(xué)說中,以及諸子百家,統(tǒng)統(tǒng)有從“社會福利”出發(fā)的理論和名言。只是大家不懂中國“社會學(xué)”歷史的發(fā)展,沒有像西方二十世紀以來的文化,由資本主義的經(jīng)驗,轉(zhuǎn)變成為新時代勞工福利,推廣到所有“社會福利”的實驗方法而已。我只聽了幾堂課以后,那位在美國留學(xué)回來的博士教授,就約我大談其中國歷史上有關(guān)“社會學(xué)”的知識。后來干脆請我演講“中國特殊社會史的演變”的專題?!疤厥馍鐣笔俏耶?dāng)時新創(chuàng)的名詞,因為從戰(zhàn)國時期的墨子開始,幾千年來,都存在這種“社會”。即使如西洋各國也同樣存在。漸漸演變,就成為近代史上的“幫會”了。
但到底我是在求新知,不是來賣舊貨。講了幾次,聽的人熱烈歡迎。我就見好便收,干脆不去上課,自己看書研究,免得浪費時間,去聽幾十個小時的課,那我可讀多少的書啊!
講到這里,除了“宗法社會”、“大家庭”的精神遺風(fēng),演變成“宗族”的宗祠(祠堂)之外,由南北朝、唐、宋以后,中國社會佛、道兩家的寺、院、庵、堂、道觀等等,都是有形無形兼帶著在做“社會福利”的工作。韓愈當(dāng)時反對迎佛骨,接著,便寫了《原道》等大文章,反對佛、老,更反對一般人去出家做和尚、做道士,認為是不事生產(chǎn)“無父無君”的不忠不孝。這個觀點,從政治文化的立場來說,一點沒有錯。但從整個“社會”的觀點來說,也未必盡然。過去帝王封建時代的中國,并沒有專管“社會福利”的機構(gòu),如果沒有這些寺、院、庵、堂、道觀來收容那些鰥、寡、孤、獨的人,試問,皇帝們、大臣們,包括韓愈老夫子,誰又來照顧他們呢?所以韓愈的侄子,出家學(xué)道成仙的韓湘子,也只好做兩句詩來啟發(fā)他老人家,“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了。社會上的人,到了某一環(huán)境,的確都有“家何在”的情況?。?/p>
從“張公百忍”的故事說起
在中國,“宗法社會”和“家族”所形成“大家庭”的觀念,有四五千年前的傳統(tǒng),在唐、宋時期,最為鼎盛。最有名,也最有代表性的歷史故事,就在唐高宗李治時代。正當(dāng)公元六百六十余年時期,高宗到山東泰山去,聽說有一位九代同居的老人,名叫張公藝,便很好奇順道去他家里看看,問他是用什么方法,能夠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無事?這位張公藝請求皇帝,給他紙筆,要寫給他看。結(jié)果,他接連寫了一百個“忍”字。高宗看了很高興,就賞賜他許多縑帛。后來就成為歷史故事的“張公百忍”。不知道當(dāng)時的張公藝是有意對高宗的啟示,或是對高宗的警告。無論怎么說,他卻無意中幫了武則天。同時,也確實是他由衷的心得,說明做一個“大家庭”的家長,等于是擔(dān)任一個政府機構(gòu)、大公司的主管,也猶如一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自己要具備莫大的忍耐和包容,才能做到“九代同居”而相安無事。
大家要明白,我們的中國由上古開始地大人稀,而且歷來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全靠農(nóng)業(yè)為主,土地與人口就是生產(chǎn)經(jīng)濟、積累財富的主要來源。在周、秦時期,封建諸侯的政治體制上,也多是重視人口。秦、漢以后,封侯拜相乃至分封宗室功臣,也都以采地及戶口為受益的標(biāo)準(zhǔn)。所謂“萬戶侯”等的封號,都是對文臣武將等最有誘惑力的,也是最想得到的大買賣。因此,人人都以多子多孫是人生最大的福分。當(dāng)然,戶口人丁的眾多,是生產(chǎn)力和財富的原動力,不免形成大地主剝削勞動人工,壓迫小民的現(xiàn)象。但并不像當(dāng)時西方的奴隸制度,其中大有差別,不可混為一談。我不是贊賞那種傳統(tǒng)的習(xí)俗,只是在歷史學(xué)術(shù)上的研究,是非同異必須說清楚,提醒大家在做學(xué)問、求知識方面的注意而已。
同時,說明由于“宗法社會”、“家族”的傳統(tǒng),方形成后世“大家庭”、“大家族”的民情風(fēng)俗,產(chǎn)生貴重多子多孫的結(jié)果。人們要想教育管理好這樣的一個“大家庭”,比起管理一個社會團體,一個龐大的工商業(yè)集團,甚至比起一個國家的政府(朝廷),乃至現(xiàn)代化的政黨,還要困難復(fù)雜得多。因為治理國家、政黨,管理社團,從表面大體上來說,他只需要依法辦事依理處事,“雖不中,亦不遠矣”。至于公平、公正、齊治一個“大家庭”或“大家族”,他的重點,在一個“情”,所謂骨肉至親之情上面,不能完全“用法”,有時也不能完全“論理”,假定本身修養(yǎng)不健全,大至家破人亡、骨肉離散是很平常容易的事。
舉例來說,在過去的社會里,一對夫妻,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幾乎屢見不鮮,是很平常的事。甚至愈是偏僻的農(nóng)村,窮鄉(xiāng)僻壤的貧苦人家,偏是生了一大群子女,比富有人家、城市人家,更會生產(chǎn)人丁。其中原因,并不只是飲食衛(wèi)生等問題,包括很多內(nèi)容,一時不及細說。但古代的傳統(tǒng),除了元配的夫妻以外,還準(zhǔn)許有三妻四妾等習(xí)俗,所以稍稍富裕的家庭,以兒女成行來計算,還不只三個五個,或十個八個來算人口的。如果只以一夫一妻來說,他們生了五個兒子,討了五個來自各個教養(yǎng)環(huán)境不同的媳婦,在兄弟媳婦之間,互相稱做“妯娌”。每個媳婦的個性脾氣、心胸寬窄、慷慨慳吝、多嘴少話,個個自有各自的不同。五個兒子之間,也并不是由父母遺傳的生性一模一樣。假如和父母一樣,就叫“肖子”,肖是完全相像的意思;和父母下一樣,叫“不肖”,人不一定都是“肖子”。所謂“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也就是說和社會上的人群一樣,智、賢、愚不同,良莠不齊。再配上五個不同的“妯埋”,單從飲食衣著上的分配,日用品生活的分配,甚至彼此之間對待上下的態(tài)度等等,在任何一件小事上,就有隨時隨地的是非口舌。如果發(fā)生在外面社會上的人群,還可忍讓不理,躲開了事。這是晝夜隨時生活在一個屋檐底下的人家,你向哪里去躲。
倘使加上還有三個、五個姊妹還未出嫁,日夜蹲在家中的大姑、二姑、小姑等等,不是父母前的寵女,至少也是嬌女,對“妯娌”兄瞍、弟媳之間,對哥哥弟弟之間的好惡、喜怒、是非,乃至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事,可以鬧翻了天。還有能干潑辣的姑娘,雖然嫁出去了,碰到對方女婿家是有權(quán)有勢的家庭,或是貧寒守寡無所依靠的家庭,回到娘家干涉家務(wù),或是請求救濟的??傊f不盡的麻煩,講不完的苦惱,比起在政府官場中的主管老百姓的官,或是當(dāng)管理國家天下的皇帝,看來,還要難上百倍。因為做領(lǐng)導(dǎo)人的糊涂皇帝,或做管理百姓糊涂的官,只要“哼哈”兩聲,就可以決定一切了??墒恰褒R家”內(nèi)政之道,不是“哼哈”二將就可了事的。“哼哈”二將,只能在佛教寺院門外守山門,不能深入內(nèi)院去的。
我們這樣還只說了父母子女的兩代。如果五個兒子媳婦,各自再生三五個兒女,那么,一家二十口或三四十口,還不算相幫的僮仆婢女,以及臨時外雇。乃至佃戶等相關(guān)的人了在內(nèi)。再過一二十年,第三代的孫子,又結(jié)婚,又生兒女,那么,這個所謂興旺的人家,在四五十年之間,已是“百口之家”了。因為過去的社會,通常是早婚的,不比現(xiàn)在。你們必須要了解,在孔子到曾子、子思、孟子的時代,甚至后世如我所講這種情狀的家庭,尤其是“皇室”或“諸侯”王家,所謂數(shù)百口之家,那是通常的事不算稀奇。
可是,在我們的歷史上,所謂“五世同居”的“大家庭”,歷代都有,如在宋真宗趙恒的大中祥符年代(公元一○○八年),“醴陵丁雋,兄弟十七人,義聚三百口,五世同居,家無間言”。尤其是最后一句的記載,實在使人不敢想象的敬佩。所謂“家無間言”,是說全家三百多人,并沒有一點不和睦、不滿意而吵鬧起來。因此便可知道“齊家”之道,是“齊”這樣的家,不是如現(xiàn)代,乃至西式的小兩口子,把兩個鋪蓋,拼成一張大床,或兩張小床的家。即使是對小兩口子的家來講,又有幾對是白頭偕老、永不反目的呢!你看,“齊家”,是那么輕易要求,那么稀松的世間人事嗎!
照我默默的觀察來看,依照現(xiàn)代物質(zhì)文明的快速進步和精神文明相對的衰落。不論是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甚至舉世皆醉的工商業(yè)競相發(fā)展,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社會不會再有家庭制度的存在,而且也沒有婚姻制度神圣的存在了!人類歷史的劇本看到這里,我自己覺得可以“煞擱”了。因為我是一輩子看戲的,再看下去不是不好看,習(xí)慣不同就有點太陌生不大自在了!
堯可不愿多子多孫哪!
講到這里,又使我忽然想起孔子說的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為了上面所講的中國過去社會的“大家庭”,依照孔子的話,“好古,敏以求之”,使我又想起孔子所再三推祟上古圣人皇帝唐堯的一則故事。根據(jù)歷史的記載說,堯治天下五十載,出外巡視,到了陜西華山一帶。華封人(管理華山地政的人)祝曰:“使圣人富、壽、多男子(愿你長壽,大富大貴,多子多孫)。”堯曰:“辭(多謝你了,我不需要這些)。多男子則多慎,富則多事,壽則多辱?!蔽覀兛戳说蹐蜣o讓別人祝福的話,實在很佩服,不愧可稱之為“圣人”,這也就是后世道家思想的根源,具有出世懷抱的超然感受。但是華封人聽了,便又說道: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何懼之有。富而使人分之,何事之有。天下有道,與物皆昌。天下無道,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何辱之有。
看來,華封人這一段話,又是帝堯以后,儒、道本未分家的共同思想。不過,要活千年才厭世而去,未免又太奢侈了吧!正如佛說,長壽,是三災(zāi)(刀兵、瘟疫、水火)八難中的一難。仔細看來,的確別有高見。
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家”,我們大概已經(jīng)介紹清楚。也許,在你們現(xiàn)代一般從開始就先學(xué)新時代的文化,或一開始便從西方文化基礎(chǔ)學(xué)習(xí)的人,看來非常奇怪,好像西方的社會文明,根本就沒有這種情況存在。如果你是這樣想,那你就大錯特錯了。無論是歐洲方面的英格蘭、愛爾蘭、法蘭西、德意志等民族,乃至由各種民族所拼湊的“美利堅”國民,以及世界上任何地區(qū)和各國各地的少數(shù)民族等,在他的社會中,也都以擁有“故家”或“世家、“大族”而自豪、自傲的觀念存在,這是人性的特點,也可說是人性的弱點。舉例來說,在現(xiàn)代的美國,對于已故的總統(tǒng)肯尼迪,便有其特別的追慕之情?!翱霞摇保彩敲绹摹笆兰摇?、“大族”,在美國本土的人,也經(jīng)常有喜歡講說或關(guān)心“肯家”,以及別的“世家”的許多故事。
==================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jīng)
前面所講,是因為要研究講解“齊其家在修其身”的道理,必須先要明白中國文化兩三千年來,所謂“齊家”之“家”的內(nèi)涵指標(biāo)。因此大略介紹過去歷史上,所謂“大家族”和“大家庭”的情況,是《大學(xué)》所指“齊家”之道的重心所在。至于初由一男一女,兩相單獨建立的“小家庭”,是歸于“夫婦之道”的范圍,當(dāng)然也和“修身”、“齊家”有其基本的重要關(guān)系,但非本段文言的主要所指。
修身齊家的五個心理問題
《大學(xué)》本文這一段“齊其家在修其身”的內(nèi)容,特別提出有五個心理問題,是主持家政的人,也可以說包括所有主持一個社團,或政黨的領(lǐng)導(dǎo)人,本身最需要有自知之明,避免容易偏差、容易犯錯的主要修養(yǎng)所在。這五個心理問題的內(nèi)容是:
一、人之其(有)所“親愛”而辟焉。
二、(人)之其(有)所“賤惡”而辟焉。
三、(人)之其(有)所“畏敬”而辟焉。
四、(人)之其(有)所“哀矜”而辟焉。
五、(人)之其(有)所“敖惰”而辟焉。
這五個“而辟焉”,也可說,就是人們?nèi)菀追稿e誤的五個心理問題的專題。“辟”字,在古書古文上,有多重釋義,有等于開辟的辟,也有等于庇護的庇。但在《大學(xué)》本文這里,“辟”,是等于偏僻、偏差,甚至有病癖的意義。我們先要了解這個文字上的意義,然后再引用比較淺近明白,在歷史上有過經(jīng)驗的故事來做說明,就更容易明白這些心理問題了。
我們想引用歷史故事來說明,也是為了配合《大學(xué)》所講“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之標(biāo)的來講。其實,由上面所提出最淺近平常的五個心理問題,上至帝王將相、王公大臣,乃至工商業(yè)團體,甚至現(xiàn)代所謂的民主黨派;下至每一個平民的小人物、小家庭,隨時隨地也都普遍存在這些問題。假如真要舉出實例,恐怕要用再多的貨柜也裝不完的。只是為人長上,或做父母的家長們,一時很難“反躬自問”,很少有人肯自我反省而已。
由“親愛”而產(chǎn)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有關(guān)第一個“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歷史故事的事例,便是《戰(zhàn)國策》所記載觸詟說趙太后的先例。在戰(zhàn)國的末期,燕趙兩國和西面的秦國最接近,也都是秦國急于想吞并的對象。剛好趙惠文王死了,他的兒子孝成王即位,年紀很小,是個寡婦孤兒的局面很難辦,只好由能干的趙太后親自出來掌握政權(quán)。秦國看到這個時機,就出兵急攻趙國。趙國沒辦法,就向齊國求救兵。齊國又把握機會要挾趙國,讓趙國必須派遣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長安君來做人質(zhì),齊國就會馬上出兵救趙。趙太后不肯,大臣們極力勸諫她趕快派遣長安君去齊國,否則,就來不及了。趙太后就公開地說:“如果再有人向我說,要派長安君到齊國去做人質(zhì),我老婦必唾其面。”
正在大家毫無辦法的時候,趙國的一位老臣觸詟(官拜左師),忽然請求要見太后。太后想,他偏要倚老賣老來見我,一定和這件事有關(guān),就很生氣地等著他。但觸詟是趙國的老臣,威望又高,所以雖然生氣,也還不失禮貌地接見他。觸詟老態(tài)龍鐘,慢慢地一步一步走上來,嘴里說:“老臣病足,走得不快,請?zhí)髮捳?。我因為很久沒有來晉見太后了,怕你玉體欠安,所以想來看看太后你??!”太后就說:“我是靠坐鑾駕走動,還算不錯?!庇|詟又說:“胃口還好吧?”太后說:“老了,平常只吃流質(zhì)的稀飯。”觸詟說:“我真老了,不想多吃東西。不過,每天勉強自己出去散步,走三四里,算是運動。這樣,胃口就稍好一點,身體也舒服多了?!碧舐犃吮阏f:“老婦不能。”講到這里,太后態(tài)度就變緩和,心里也放松了。她覺得觸詟這個老頭子,完全是和自己說些老人話而已,大概不會講要長安君去做人質(zhì)的事,也就完全放心了。
跟著觸詟便說:“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愿令補黑衣之?dāng)?shù),以衛(wèi)王宮。沒死以聞?!边@是說,我有一個最小的兒子,名叫舒祺,很不像我少年時候的努力用功。不過,人老了總是疼愛自己的小兒子。我希望你太后開恩,叫他來補個王宮警衛(wèi)隊的隊員。他有了一個位置,我也就安心了,所以我就不怕死地隨便說出來。求求你太后準(zhǔn)許吧!太后一聽,就說:“好吧!他幾歲了?”觸詟說:“他只有十五歲,雖然還小,但我怕自己快要死了,‘愿及未填溝壑而托之’,所以要搶著來對太后請求?!弊x了這一段,活像眼前看到一個很啰嗦的老頭子,嘮叨著為兒子求職說話。
太后說:“大丈夫男子漢,也會愛憐自己的小兒子嗎?”觸詟說:“哦!男人們比女性還過分呢!”太后說:“女人和男人不一樣,愛是真愛?!庇|詟說:“我看太后你愛你那個嫁去燕國的公主,比愛長安君還厲害?!碧笳f:“哪里能比,我實在最愛長安君,他實在還太小?。 庇|詟說:“做父母的愛兒女,都是要為兒女長遠的前途打算。你太后送公主嫁到燕國去的時候,一步一步跟在她的后面,一邊又流著眼淚,擔(dān)心她嫁得太遠??戳?,真夠難受的。但她出嫁了以后,你不是不想她,而且還隨時禱告老天保佑,不希望她會回來?。∧遣皇窍M髟谘鄧?,生個兒子,可以繼位為王嗎?”太后說:“那是當(dāng)然的,是這個意思。”他和太后的談話到了這里,觸詟便說:“如果細算三代的事,我們趙國前面歷代的趙王,能夠繼位的后代子孫,好像存在的不多吧!”太后說:“都沒有了。”
觸詟說:“其實,不只趙國,其他各國的諸侯后代,能夠繼位存在的,有很多嗎?”太后說:“我沒有聽說過還有多少存在的?!?br />觸詟便說: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國。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指公王)。
這是說,那些目前看得見的諸侯子孫們,都是在眼前就闖了大禍,本身受報應(yīng)了。有些雖然遲了一點兒,大家也眼見他們的子孫沒有好結(jié)果。難道是做人民的老板們、做皇帝諸侯的子孫們,都不是善人嗎?其實,不是這個道理。因為這些高貴的子弟們,家庭出身太好,生來就自然有高貴身分的地位,但他本身對社會、國家并無半點功勞,而且因為出身不同,生活“自奉”得很富厚、奢侈、驕縱。得來容易,習(xí)慣了不勞而獲,并且方便要挾,而取得貴重的資產(chǎn)太多了。例如你太后,現(xiàn)在隨便就封了小兒子做“長安君”的官位,又給了他許多肥好的房地產(chǎn),把好的東西都給他,還有特別的權(quán)利。你還不趁現(xiàn)在叫他努力做一點對社會、國家、人民有貢獻,有大功勞的事情。如果有一天,你像山崩一樣的倒下去了,那么長安君有什么辦法自己對趙國的老百姓做交代?。克晕艺J為你愛長安君,是不及愛出嫁燕國的公主一樣深呢!
講到這里,趙太后全明白了。便說:“好吧!我懂了,隨便你怎樣辦吧!”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干齊。齊兵乃出?!痹膶懙竭@里,后面還附帶一段很有深意的結(jié)論說:
子義(趙國人)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這是說,一個趙國人名叫子義的,聽到了這件事的經(jīng)過內(nèi)情,便說:“你們看,做人們大老板的帝王,他們的子孫,也就是他們的親骨肉,還不能只靠沒有功勞的地位,也不能靠沒有功勞的享受。不然,你雖然尊貴,滿堂黃金寶玉,也無法守得住的。何況我們做普通的老百姓,有財富,就一定可靠嗎?”
我們引用這個歷史故事,是借來說明“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的道理。因為一牽涉到親情、愛情,心理就有偏差,嚴重一點,就心理失常。那么,所有的智慧、理性,就都會被自己的感情所蒙蔽了。正如歐陽修所說:“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干所溺?!必M但國家大事,就是三家村里的貧困小戶人家,也隨時會有這種情況發(fā)生。何況那些有權(quán)有勢,或是財富大老板們的家庭呢!所以“齊家”之道,在“先修其身”的不容易了。尤其像現(xiàn)代的一家只生一個孩子的家庭,集中了大人們的親愛、哀矜、畏敬、敖惰,甚至賤惡于一個孩子身上。真是使人不寒而栗,不敢想象,將來后一代的子孫,是什么樣的情況。
由“賤惡”而產(chǎn)生心理偏差的故事
有關(guān)第二個“(人)之其所賤惡而辟焉”歷史故事的事例,也就是孔子所著《春秋》中的旨在“責(zé)備賢者”的第一個歷史故事,在左丘明發(fā)揮解釋孔子的大義《左傳》上,所謂“鄭伯克段于鄢”,就是最重要的先例。
鄭莊公的生母武姜,生她大兒子莊公的時候,正在昏迷睡夢中,被驚醒痛醒了,所以在心理上有了主觀的成見,壓根就對這個兒子有反感。用后世俗話來說,這真是前世的孽。因此她鐘愛第二個兒子共叔段,她希望老公鄭武公把王位傳給老二。但當(dāng)時在宗法傳統(tǒng)的習(xí)慣上,必須以長子作為王位的繼承人,如俗話所說:“皇帝重長子,百姓愛幺兒?!睕r且莊公從小便很聰明能干,有機謀,當(dāng)然就順理成章繼位了??墒撬纳感睦锸呛懿桓吲d,很不愿意的。
莊公即位以后,做母親的武姜,便要求大兒子莊公封弟弟共叔段到制邑去做地方首長。莊公明白母親的用心,就對媽媽說,那個地方地形險要,上代的虢叔就死在這個地方。媽媽!你老人家另選一個地方吧!
其實,莊公知道這個行政區(qū)域很富有,兵精糧足,弟弟去了要造反奪權(quán)就難辦了。所以對媽媽說假話,故意推托。這就是親生母子之間,在政治上、權(quán)利上鉤心斗角,毫無“誠意”真情存在。武姜不得已,為老二要了京邑。莊公只好照辦,因此大家就叫老二共叔段為京城大叔。
鄭國有一位大臣叫祭(蔡)仲,便對莊公說:“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边@就是說,你把那么大的最重要地區(qū),封給弟弟去治理,對國家安全來說,是有問題的。同時,又說了許多理由。鄭莊公聽了,半真半假地說,那是我媽媽姜氏硬要的,我做兒子的,有什么辦法,祭仲便說,這佯做,你的媽媽也不會滿意的,“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莊公便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蹦惴判?,等著瞧吧!
接著,老二共叔段又另外要求在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兩個大地區(qū),一并歸到他的范圍,這已等于有全國一半的地盤了。宗室的大臣公子呂便對莊公說:“國不堪貳。”一個國家,不能兩分。你究竟想怎么做,要把國家交給你弟弟,我們就去報到,不然,就應(yīng)該另有處置。否則,全國老百姓,也弄不清楚大方向了。莊公說:“無庸,將自及。”你放心,沒有用的,他自己會倒霉的。事情愈來愈嚴重,公子呂又說一次。莊公便對他說,“不義不昵”,他老二不講情義,不和我做哥哥的親愛和睦相處?!昂駥⒈馈保鄯e罪過愈多,垮得更快。
最后,老二共叔段什么都準(zhǔn)備好了,就要發(fā)動叛變,用武力來搶奪哥哥的政權(quán),媽媽和他約定做內(nèi)應(yīng),發(fā)動的日期也約定好了。莊公的情報很清楚,因此,就派兵去伐京邑。百姓也不擁護共叔段,所以他想搶王位的計劃,就全盤失敗了。最后,逃到鄢邑。莊公再命令伐鄢。共叔段只好逃去投奔共國。因此,莊公下命令把母親遷出內(nèi)宮,下放到一個小地方城潁去住,氣得狠狠發(fā)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边@就是說,除非我們母子兩人都死了,在地下才再見面。換言之,永遠不想再見到媽媽了。
當(dāng)然,親生的母親,雖然最恨她的偏心所造成的錯誤,但到底還是有母子骨肉的親情。人世間最難解脫是情的作用,尤其是親情最難了了。所謂孝道,便是至情的表現(xiàn)。事后,莊公也很后悔,話說得太過頭了,事也做得太絕了??偹憬?jīng)過他的另一位功臣潁考叔的勸諫,為了兌現(xiàn)誓言,叫莊公挖了一條地道,再使母子相見,終使母子重新團聚了,恢復(fù)原來母子之間的親情。《左傳》記到這里,便說:“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毙⒕锤改福侨诵詯坌淖罨镜恼嬲\。孝敬自己的父母,又擴充到孝敬別人的父母,這才叫做“純孝”。
《左傳》的原文很精彩,文字寫作得很優(yōu)美,而且簡練曉暢,翻成了白話文,反而沒有那種純樸深刻的風(fēng)味了!我們小時候讀它,是要朗朗上口,背誦得出來,一輩子都有用處。變成了白話,就沒有深度了,看過了就會丟掉,很少有再啟發(fā)作用的價值了??鬃又洞呵铩?,是從他的故國魯隱公元年,也就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七二二年),亞述帝國滅以色列的那一年開始。換言之,鄭莊公出兵打弟弟共叔段,就是發(fā)生在這一年的故事??鬃訉︵嵡f公的貶辭的要點,只用了一個“克”字。因為一個國家,對敵用兵勝利了,才可以叫“克”。共叔段是他親兄弟,做哥哥的明明知道他被媽媽驕慣寵壞了,為什么不在事先好好設(shè)法教導(dǎo),至少,也應(yīng)該預(yù)先防范處置。但鄭莊公卻用政治手段,故意培養(yǎng)他、放縱他,造成他犯最嚴重的錯誤,叫全國的人看清他的不對。又把他當(dāng)敵人一樣,出兵去討伐他,表示自己的了不起。其實,鄭莊公從基本出發(fā),完全是玩弄手段,制造一個罪過的圈套給弟弟和母親去鉆,因此而趕跑弟弟,甚至在征戰(zhàn)中殺了他,還自充好人,是為國家安全,不得已才大義滅親,這就是陰險奸詐的用心。不但沒有兄弟友愛的親情,對母親更沒有真正的盡孝,為什么不好好事先感化母親的錯誤,而且這樣做,更是大大不合于“治國”、“從政”的道德,是為后來春秋時期各國的諸侯,開啟了壞風(fēng)氣的“始作俑者”。所以孔子只用了一個“克”字來標(biāo)明他的罪過。這樣以一個字來批判善惡、是非,就叫做著《春秋》的“微言大義”的精神所在,也就是奠定了后來中國兩千多年,寫歷史用字用句的典范。
至于對鄭莊公母親的偏心偏愛的過錯,孔子不忍心說“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而已。但左丘明卻根據(jù)孔子的《春秋》,“秉筆直書”,把鄭莊公和他的母親的不能“修身、齊家”的前因后果,都記述得清楚,為后人做警惕的榜樣,這就是《左傳》所謂“傳”也。這也就是不能“齊家”,不足以“治國”的“憲”榜。
從“畏敬”鬼神說到近代“人造神”
有關(guān)第三個“(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的歷史故事實例不少。嚴格研究,也很復(fù)雜,可以另成一個專題。而且牽涉的學(xué)科很廣,當(dāng)然,主要的還是哲學(xué)和心理學(xué)、醫(yī)學(xué)等學(xué),最為重要,因為這些科目,也是最有相關(guān)的學(xué)科。
我們退而求其次,在這里所謂的“畏敬”問題,其中包括有兩種成份,一是“畏”,二是“敬”。《大學(xué)》在這里把這兩種內(nèi)涵合稱為一個名詞,等于是由“畏”而“敬”的作用。這種現(xiàn)象在人的心理作用上,嚴格的說是普遍存在的。換言之,“畏敬”,它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尤其在宗教的心理學(xué)上,更為明顯。舉例來說,人為什么懼怕鬼神?因為你不知它究竟是真的“有”,或是真的“無”。而且從有人類以來,個個說有,而人人又沒有真正的見過。說看見過的,或肯定相信的,究其實際,仍然多是捕風(fēng)捉影之說,并不像自然科學(xué),可以拿出實質(zhì)的證據(jù)來。
所謂鬼神之說,也就是概括“敬天”,或“敬事上帝”等等“形而上”,似乎另有一個作用的存在。不管任何一個頑強的人,雖然絕對不理會這些說法,但在他一生有某一種身心狀況發(fā)生時,仍然難免會起一種異常的感受,恐慌、懷疑。那便就是這種“畏敬”心理的原始作用。
人的生命,有生必有死。但誰也一樣,平生所最畏懼的就是死。因為人人都沒有把握自己幾時會死?自己是怎樣死的?死了以后,究竟是怎樣的?死了以后,還有來生嗎?這些問題也都和“畏敬”心理的作用密切有關(guān)。
不說死而說生吧!誰也不知道自己活著的一生,前途的遭遇會怎樣變化?受苦或享福?和我生活有關(guān)的父母、夫婦、兒女、財產(chǎn)、權(quán)位、主管、老板、政府、國家、世界等等,都在無法自定,無法可以前知之?dāng)?shù)的。因此,要算命、看相、求神、問卜、看風(fēng)水(相宅、相墓地),甚至還請人來相看辦公室、床位等的所謂“不迷而信”的“迷信”專家,就普遍地?zé)o所不有了。因為人們的心理,從來就存在著,有事事不可知,患得患失的畏懼心理。除了怕“生”怕死以外,怕沒有飯吃、怕沒有衣穿、怕投有錢用等等,無論窮富,誰也難免一怕,這就叫做畏懼。
至于從小在家,就畏懼父母、畏懼兄弟姊妹。讀書入學(xué),畏懼師長。學(xué)成做事,畏懼長官、老板,甚至畏懼同事、同僚。出門怕趕不上車,天晴怕下雨,不下雨的時候,又怕天晴。有人因為怕窮,怕失去了不能占有一切的希望,就不惜作奸犯法去偷人、搶人、害人。但也有人,為了怕違背道德,怕違犯法紀,而甘愿窮途潦倒一生。幾乎一個人活了一生,隨時隨地都在畏懼中,但又自以為是、自得其樂的過了一生。
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細數(shù)人生,誰又不在“畏敬”中過了一生。但是,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鬼神并不可怕,因為沒有見過。上帝、佛、菩薩也不可怕,天堂和極樂世界都距離我們太遠。最可怕的是“人”;更可怕的是“自己”;尤其可怕的是人自己所造成的“人”神,它的代號,叫做“權(quán)威”。其實,權(quán)威只是虛名,它沒有一個東西,但它又把握支配了一切的東西,它是以一個孤苦伶仃可憐的人為形象,是“寡人”、是“孤家”,他使人不想接近,又想接觸。望望然是很渺小,又好像很偉大,總之,是人人自我矛盾所造成的一個“偶像”。最好的“偶像”,是沒有一個他的自我形式,是以人人心中各別自我所形成的一個“偶像”。它使人人心中自我自生有“畏敬”成癖之感。這樣,就是《大學(xué)》所說,“(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的最高原理。
先不說過去歷史上的往事,只以我所經(jīng)歷過的時代,由二十世紀初期而到現(xiàn)在。小的時候,開始接觸文化,也和眾人一樣,喜歡讀各種名人的傳記,拿來對比中國歷史上的人物。那個時候,開始讀德國的威廉二世和什么鐵血宰相俾斯麥,很新奇很驚訝。其他如興登堡、福熙元帥,包括鋼鐵大王卡內(nèi)基等等,都是新鮮的玩意。聽的是李鴻章,以及日本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仰慕的是曾國藩、石達開等等。但這些也只屬于少年時期的憧憬而已。
到了北伐前期,那時,印刷術(shù)已稍發(fā)達了,到處可以看到一張又一張由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的袁世凱、張勛到奉、直戰(zhàn)爭的大帥們,和革命先驅(qū)孫中山、黃興,甚至什么國民革命軍的北伐總司令蔣介石的畫像。一個個都是人們所制造的“權(quán)威”,令人望之似乎“畏”而生“懼”,但未見得有“敬”意的存在。
接著而來的,便是二十到三十年代,西方歐洲的國際局面變了,什么意大利新興時髦的法西斯領(lǐng)袖墨索里尼,是如何的梟雄,怎樣的了不起。跟著而來,德國的領(lǐng)袖希特勒,如何的梟雄,怎樣的了不起。中國無人可及,墨索里尼也還差一點。天上的飛機,可以丟什么炸彈,汽車以外,又有機械化的部隊坦克車;機關(guān)槍、迫擊炮是怎么的厲害。俄國又自“十月革命”以后,有了蘇聯(lián)第三國際,列寧是怎么的神圣。日本的威風(fēng)可怕,也制造了東條英機和土肥原,更是囂張。趕快去找《墨索里尼傳》、希特勒的《我的奮斗》等書來看。當(dāng)然,那時的美國,還算是老實關(guān)鎖自己在太平洋的東岸,印象還不算太壞。
換言之,這個時候的歐洲,如德、意兩國,都在人造神,要使人“畏而懼之”,猶如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樣。而在中國也開始學(xué)步了,出現(xiàn)了什么“救星”之類的口號。后來不久,那些制造人造神的(公司)伙伴們,好幾個都成為我的朋友,也可以說,我成為他們的朋友。但很抱歉,我始終只能作為他們的“諍友”,內(nèi)心里還弄不清楚是什么原因,總覺得“大不為然”。也許是我讀的線裝古書太多了,總覺得“立德”和“立功”,好像不是這樣就可以的。
可是,那個時候,社會上又流行出版美國人著的什么《演講術(shù)》和《馭人秘訣》等書。接著到了抗戰(zhàn)初期,我的朋友蕭天石又出了一本《世界名人成功秘訣》的書,我看了對他說,你是寫書出名成功了,也許會害了別人的。他要我寫序言,我推辭了三十年后,才為了他的友誼而寫了一點意見。
從這個時期開始,有些朋友們,訪問德、意回來,受了墨索里尼、希特勒的影響和忠告,真的開始極力造神。蘇聯(lián)也一佯,列寧早已成“神”了。有一次,在電影院“神像”出現(xiàn)時,大眾肅立的時候,我輕輕問身邊留學(xué)蘇聯(lián)的朋友沈天澤,他們怎么搞成這樣?他說:“蘇聯(lián)也是如此。有一次,列寧自己單獨去看電影,‘神’像出現(xiàn)了,列寧自己坐在那里不動。他旁邊一個老頭子嚇住了,趕快拉他一把,叫他站起立正。不然,‘格別烏’會抓你去受罪的?!绷袑庍€是不動,只對那老頭子笑一笑。我聽了就說:“我總算懂了項羽的話:‘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舱前l(fā)自這種心理的?!闭驹谖矣疫叺呐笥讶~道信就說:“老弟,你還太嫩了,我二十年的革命,還不及我現(xiàn)在當(dāng)了三個月的‘袍哥’。你在邊疆的時候,為什么不試著自己制造自己,就會懂了?!闭f話的老兄,他也是留學(xué)蘇聯(lián)的。但新近卻加入“哥老會”,做了一步登天的“舵把子”(龍頭大哥),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慨!我說:“我嘗試過味道了,不想上癮成癖,所以溜了!你去做山大王過癮吧!”大家彼此會心一笑。
但是,匆匆三四十年的時間,這些一幕一幕的現(xiàn)代史,都已過去,神像也一個一個不見了,好像是徹底打倒迷信了??墒?,人們?nèi)匀辉谠焐?,仍然在搞個人崇拜,好像不塑造一個“孤家”、“寡人”,自己就“六神無主”、無法玩弄“跳神”的法術(shù)似的,真是何其可悲?。《兰o的大半時期,好像都在人造神的“神人合一”的時代。
從史實中領(lǐng)悟“畏敬”的正反道理
講到這里,我們姑且例舉一個歷史上的故事,給大家參考,可以由此而悟入“畏敬”心理正面和反面的教育道理。
在春秋的后期,齊國的賢相晏嬰(子)已死了十七年了。有一天,齊景公公開請諸大夫(大臣)們宴會,高興起來。自己起來射箭,但并沒有射中箭靶上的紅心。可是大家一起叫好。齊景公一聽,變了臉色,嘆了一口氣,掛上了弓箭回宮去了。
這個時候,一位大夫叫弦章的進來。齊景公便說,自從晏子舍我而去十七年了,再也沒有一個人對我說不對的話,沒有人能夠當(dāng)面明白指出我的過錯的,你看,今天,我射箭,明明太差勁,但大家都異口同聲叫好,這樣對嗎?
弦章就說:這是大夫(大臣)們的不肖(不對)。大家“知不足知君之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色(沒有勇氣,不怕你不高興而生氣)?!钡怯幸稽c是一致的,“臣聞之,君好之,則臣服之。君嗜之,則臣食之。夫尺蠖(蚯蚓類)食黃,則其身黃。食蒼,則其身蒼。君其猶有陷(等于憾字)人言乎(你皇上有什么辦法叫別人都不恭維你呢)?”齊景公一聽,便說:你說得對。今天我和你的談話,“幸(你)為君,我為臣”。
說到這里,正好有人報告,海邊管理漁業(yè)的來進貢一批魚。齊景公就說,撥五十車的魚賜給弦章。因此,大路上都被到弦章家去送魚的車子塞滿了。弦章就過去拍拍送魚的人的手說,剛剛“皇上”射箭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都叫好。他們就是想像我現(xiàn)在一樣,可以得到“皇上”賞賜的大批魚啊!從前晏子在世的時候,碰到這種事,他一定推辭不肯收受,他只是直話直說,糾正皇上的過錯。現(xiàn)在他死了,大家都只知道諂諛拍馬屁,說“皇上”好聽的話,其目的,只想為自己鞏固權(quán)位,升官發(fā)財。所以“皇上”箭射歪了,還一起叫好呢!我現(xiàn)在輔助“皇上”,沒有什么功績.反而得到那么多魚的賞賜。完全是違背晏子政治道德的行為。因此,我決定不接受皇上的賞賜。你把所有的魚都送回宮去?!熬釉唬合艺轮?,乃晏子之遺訓(xùn)也?!?br />漢代劉向,曾經(jīng)為齊景公這個歷史故事,寫過短評,他說:
夫天之生人也,蓋非以為君也。天之立君也,蓋非以為位也。夫為人君行其私欲而不顧其人,是不承天意,忘其位之所宜事也。
這是說上天生人,都是平等的,并非是指定哪個來做為人君或領(lǐng)導(dǎo)人的。就算是上天給你機會,立你為人君或領(lǐng)導(dǎo)人吧,也不是只叫你占住那個位置,來滿足個人的私欲,而不顧一切人民所指望的大事業(yè)。如果做人君的是這樣一個人,那么,他就是不虔誠奉承天意,忘記了他占有這個人君之位,所應(yīng)該做的事了(其實,古人所說的天意,也就是后世人所說的命運和機會的代名詞而已)。又如說:
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齊景公出獵,土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于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詳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br />這些歷史文化上的故事,都與《大學(xué)》所說“齊其家在修其身”的“(人)之其所畏敬而辟焉”,都有相關(guān)的經(jīng)驗之談,值得參考,或者多少會有啟發(fā),使你有所“悟”處?!拔肪础钡男睦?,不只是在對上輩的父母,或長官而言。如兄弟之間、夫妻之間,也很容易形成偏差。我們也可以看到有些家庭,因為有一個哥哥或弟弟、姊姊或妹妹,個性特別或比較有才能,也就容易形成“畏敬”的心理,甚至父母反而怕了子女。
這些事例,古今中外,在社會上也并不少見。至于一般人所說的“怕老婆”、“怕太太”,當(dāng)然,也包括妻子怕丈夫的,也是并不少見的事實。在歷史的故事上,比較出色的,就如漢宣帝時代的霍光,功在漢室,比伊尹放大甲、周公輔成王等歷史事跡,都很類同。但為了“畏敬”他的妻子霍顯,為了女兒做皇后,最后弄得身敗名裂、家破人亡。
又如隋文帝楊堅“畏敬”他的老婆獨孤皇后的偏見,結(jié)果,兩夫妻都受了第二個兒子楊廣隋煬帝的陰謀欺騙,弄得一下所創(chuàng)的統(tǒng)一國家局面,就此而亡。
從史實中體會“哀矜”的正反作用
有關(guān)于第四個“(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歷史故事的事例,我們只舉出漢武帝與漢宣帝三四代祖孫之間的宮廷(家庭)變故,就是最好的說明。
公元前九十二年到六十六年之間,是漢武帝劉徹的晚年,因為誤信寵臣江充的挑撥離間,造成了西漢歷史上有名的類似宗教迷信的事件,所謂“巫蠱”一案。殺了自己的兒子(太子)劉據(jù)全家,包括劉據(jù)的三男一女,以及諸皇孫、皇孫妃、皇孫女。當(dāng)時在他嫡系的曾孫輩中的劉詢(初名病巳),還不滿一周歲。也被關(guān)押在專為王侯、郡守們所設(shè)的“郡邸獄”中。廷尉(猶如現(xiàn)在執(zhí)法的部長和最高法院的審判長)邴吉,參加審理這案。他心里知道這是漢武帝一時糊涂的暴戾舉動,而且可憐這個皇曾孫劉詢是個無辜的嬰兒。他就派了一個罪刑很輕,而且剛生了孩子的女犯人,叫她做劉詢的奶媽,喂他奶吃。
這樣過了五六年。這個時候,又有那些專講那“望氣”一套的方士們,說長安獄中有天子氣。傳到最迷信神仙的漢武帝耳朵里,當(dāng)然立即發(fā)生作用,就下詔:“獄系者,無輕重,一切皆殺之?!泵畹竭_關(guān)押皇曾孫劉詢的監(jiān)獄,邴吉就關(guān)閉獄門,拒絕接受詔命。他說:“他人無辜死者,猶不可,況親曾孫乎!”這樣,就堅持一夜。天亮了,那個派去執(zhí)法的“謁者”(傳達官)郭穰對邴吉的抗命,也無法處理,只好回宮奏報。
在這個時候,漢武帝的頭腦,好像清醒多了,就嘆口氣說:“天使之也!”不但沒有再追究,而且下詔大赦天下罪犯。邴吉就把劉詢送到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交給史良娣的母親“貞君”撫養(yǎng)。
后來,又有詔,要他認祖歸宗,把他放到宮廷的邊舍“掖庭令”張賀那里收養(yǎng)。掖庭令,是職掌后宮貴人、采女等總務(wù)的官職。張賀原來曾經(jīng)派在被殺的太子劉據(jù)那里任職。太子(劉詢的祖父)對他很好。他“思顧舊恩,哀曾孫(劉詢),奉養(yǎng)甚謹”。張賀本來還想把孫女嫁給劉詢做妻子,因為他的弟弟張安世反對作罷。但他不死心,正好和他的職掌有關(guān)的一個單位“暴室”(是管關(guān)押宮中皇后、貴人有罪的拘留所,也是宮女們的醫(yī)療所)的主管官“嗇夫”(官職名稱)許廣漢(他同司馬遷一樣,犯了罪,接受“腐刑”,變成了太監(jiān),派在這里做主管)有一個女兒許平君,美麗老實。張賀看中了她,就和許廣漢商量,愿意自己拿出家財,為劉詢作聘金,娶他女兒。許廣漢答應(yīng)了?;丶彝拮右恢v,太太大發(fā)雷霆。她說:“一般看相、卜卦、算命的,都說我生的女兒將來大富大貴,怎么可以嫁給一個沒落皇孫,窮極無聊的賴小子?!钡?,許廣漢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張賀,就不變更諾言。把女兒嫁給劉詢,小兩口子很恩愛,不到一年,生了個兒子叫劉奭,就是后來的漢元帝。
劉洵這個時候,依靠許廣漢兄弟,生活在一起。同時,只有與外婆史家往來。但他也肯上進讀書,就跟東海學(xué)者復(fù)中翁學(xué)習(xí)《詩經(jīng)》?!案卟暮脤W(xué),然亦喜游俠,斗雞走馬?!钡教巵y跑,所謂:“上下諸陵,周遍三輔(首都長安以外附近各地區(qū))。以是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币虼耍痪米隽嘶实垡院?,成為一代明君,廟號宣帝。歷史上的皇帝,死了以后,得個“宣”字的謚號,并不太多啊!足以夠得上稱“中興”的,才用“宣”字。如史稱:
帝(指漢宣帝)興于閭閻(起自民間),知民事之艱難?;艄饧绒?,始親政事。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朝廷會議,當(dāng)面聽匯報)。自丞相以下,各奉職奏事。敷奏其言,考試功能(聽了匯報,再考察他執(zhí)行實踐的績效)。及拜刺史、守相(等于省級間地方首長,不過,那時社會形態(tài)不同,人口少,不像現(xiàn)在一省那樣繁復(fù)),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zhì)其言。有名實不相應(yīng),必知其所以然(講的和做的不同,都能知道他根本問題的原因所在)。常稱曰:庶民(老百姓)所以安其田里,而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惟二千石乎?。ㄟ@是給郡守、省級地方首長的實物待遇,每月糧米二千擔(dān)。但各級各有差等。這更是指地方首長和基層政治好壞的關(guān)鍵所在)。以為太守吏民之本,數(shù)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者,輒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蚓糁陵P(guān)內(nèi)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于是為盛,稱中興焉。
其實,西漢的皇朝,從漢武帝以后,能夠由劉詢來繼位做了皇帝,使?jié)h室中興的功勞,可以強調(diào)的說,完全是邴吉的陰功積德所造成,但他從最初救了劉詢這個嬰兒,又找奶媽養(yǎng)了他,使他長人成人,甚至向霍光推薦他做了皇帝,劉詢都不知道內(nèi)情。邴吉也始終不說,既不表功,更不邀寵。起初只為同情、哀矜(憐憫)、仁慈、正義的心理出發(fā)而已。
劉詢漢宣帝做十一年皇帝以后,因為一個老宮女自己表功,告訴宣帝過去二十多年前,曾經(jīng)在掖庭做過你皇帝的保姆,是怎樣的保護你,才講出當(dāng)年在監(jiān)獄中的情形。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當(dāng)年的奶媽,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勞。史稱:“上親見問,然后知吉有舊恩,而吉終不言,大賢之?!毙凼亲x《詩經(jīng)》出身的,因此,他就引用了《詩經(jīng)》上的一句話說“無德不報”,就封邴吉為侯。對于當(dāng)時保護有功的人,那個老宮女和奶媽等,都加賞賜。但在要封侯的時候,邴吉卻病倒了,漢宣帝怕他死掉,很擔(dān)憂。夏侯勝便說:“有陰德者,必享其祿。今吉未獲報,非死疾也?!惫?,不久就病好了。
漢武帝臨死的時候,把只有十三歲的太子弗陵托孤于大司馬大將軍霍光、金日碑(匈奴人)及上官桀。這個太子后來就是漢昭帝,很聰明,可惜短命,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就死了,還沒有兒子。霍光就和大臣們會議,迎接劉氏皇室一位昌邑王即位,不到一年,發(fā)現(xiàn)這個皇帝“淫戲無度”,又經(jīng)霍光和朝廷大臣們決議廢了他。在這個時候,邴吉才出面對大將軍霍光說:
今社稷宗廟(劉氏的國家天下)群生之命,在將軍之一舉。而武帝曾孫名‘病巳’,在掖庭外家者,今十八九矣。通經(jīng)術(shù)(詩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等),有美材,行安而節(jié)和。愿將軍決定大策。
“光會丞相以下,議定所立。”因此,劉詢才得以繼位,做了皇帝。他的出身經(jīng)過艱難曲折,并非是純粹的“職業(yè)皇帝”,所以后來才能成為漢室皇朝的一個“明主”。所有這些經(jīng)過,可以說,都是邴吉一手所造成,多方極力“誘導(dǎo)”一個劉氏孤兒做為明君的成功史跡。
霍光對劉家的政權(quán),的確也做到了不負漢武帝的所托。結(jié)果,為了老婆霍顯,要把女兒推上皇后的寶座,謀殺了漢宣帝在“貧賤夫妻”時候的許平君皇后,因此而弄得家破人亡。歷史上既贊許霍光,又替他惋惜。最后為他加上一句評語,是“不學(xué)無術(shù)”四個字。
后來在宋真宗的時候,寇準(zhǔn)使真宗在“澶淵之役”上立了大功,但被丁渭等同僚的挑撥,說他是拿皇帝性命來作賭注。因此遭貶,路過四川,碰到張詠??軠?zhǔn)請張詠對他的事作一句公平的評論。張詠只對寇準(zhǔn)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笨軠?zhǔn)回來,再拿《漢書?霍光傳》來讀了一遍,讀到最后的評語“不學(xué)無術(shù)”一句,就笑說,這才是張詠要罵我的意思呢!
再說,有關(guān)于“(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同樣的道理,相反的結(jié)果,仍然可在漢宣帝的歷史故事中,看到成例。
漢宣帝劉洵,因為少年未得志時候的妻子(皇后)許平君,被霍顯謀殺以后,非常傷心,就立了他和許平君初婚第一年所生的兒子劉奭做“太子”。并且特別挑選后宮無子,而且做人很謹慎的王婕妤(婕妤,女官名,等于后世的妃子)做皇后,叫她認養(yǎng)“太子”(后來王婕妤的娘家,就在漢宣帝以后,歷代出皇后,因此培養(yǎng)了王家的后代出個王莽篡漢。你看,歷史故事的前因后果,真很難說得清楚)。劉奭長大成人以后,個性溫柔,又很仁慈,并且極喜歡儒家的學(xué)術(shù)。看到他的皇帝父親宣帝所用的大臣,多半是講究“法治”,注重“吏”治,刑法比較嚴厲,心里很不同意。有一天,他陪皇帝父親宴會,找個機會對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探,宜用儒生?!毙垡宦?,變了臉色,很嚴肅的對兒子說: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道)王(道)道(家)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蹋ㄖ恢v道德),用周政乎(還用周朝的禮法嗎)?且俗儒(通常一般讀書人)不達時宜(不能通達時勢合適的變化),好是古(認為古代做對的)非今(現(xiàn)在都錯了),使人眩于名實(被理論邏輯搞昏頭腦),不知所守(他們又不知道自己該守的本分),何足委任?!蹦藝@曰:“亂我(劉)家者,太子也?!?br />從此,宣帝對太子比較疏遠,而且很想換另一個兒子來做太子。但因為劉奭是許平君皇后所生,而且夫妻父子三人,都是從平民艱苦中出身,尤其對他的生母許平君,情深義重,曾經(jīng)還答應(yīng)過她,一定把她所生的兒子立做太子。所以始終下不了決心,最后,還是讓他做太子。等到宣帝死后,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果然,從此以后,西漢劉家的天下,就黯然衰落了,直到王莽假借儒家的學(xué)術(shù)篡位。不是劉秀“光武”中興,漢朝的政權(quán),也早就換了他姓朝代。這便是“(人)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反面的作用。
“哀矜”用現(xiàn)代話來說,便是“憐憫和同情”。“矜”這個字,包涵有“自滿”及“憐惜”幾重意義?!洞髮W(xué)》在這里所用的“哀矜”,是憐憫、同情的意思。猶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它是人性固有的愛心和同情心。尤其是女性在這方面的反應(yīng),比之男性更為明顯。因此常常有人引用古代成語,所謂“婦人之仁”。其實,不要輕易曲解“婦人之仁”這句話,把它當(dāng)作無用的代名詞,擴充“婦人之仁”,才是大仁大義、大慈大悲。就怕你如“婦人之仁”的仁心都沒有,就不必假借大仁大義來掩飾自己了。例如,佛說慈悲,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仁”字同一意義。但佛把“仁”心用兩極分開來說,便叫“慈悲”。“慈”是如父(男)性、陽性的愛,“悲”是如母(女)性、陰性的愛?!按缺?、“仁愛”、“哀矜”本來都是好事,但亦不可以受自己心理的蒙蔽,發(fā)展變成偏向的一面。如果變成偏心、偏愛,下但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甚至也不能“修身”,不能自處。
我們也可以從佛學(xué)中去了解“慈悲”另一面的作用,如說:“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種道理,和人生實際行為的結(jié)合,“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不然,就猶如現(xiàn)代一般人,在那些報屁股或雜志的尾巴上,看到學(xué)到一句“愛心”,或“愛的教育”的皮毛,就一味只以“愛”啊“愛”的教養(yǎng)子女,最后多半變成“愛”之反而“害”之了。希望大家真要“好學(xué)”、“慎思”去“明辨”它才對。
從史實中了解“敖惰”的心理背景
有關(guān)第五個“(人)之其所敖惰而辟焉”的內(nèi)涵,須先了解所謂“敖惰”兩個字的意義。在這里所用古文的“敖”字,就是后世常用的“傲”字,也就是“驕傲”的“傲”字。但嚴格來講,“驕”比“傲”更厲害?!鞍痢笔莾?nèi)在的,正如古人所謂,此人有“傲骨”、或有“傲氣”,這還代表了有一點贊許的意思?!膀湣本陀惺谷耸懿涣说拇直┲辛?。如果又“驕”又“傲”,那就什么都免淡了!例如我們現(xiàn)代,常常為了某一件很榮耀、很得意的好事,便說“值得驕傲”。那就完全用錯了詞句,把中國人自己,變成沒有文化的國民了。這是幾十年前,那些翻譯者的粗心大意,把Proud這個洋文字翻譯錯了。事實上,是叫做“值得自豪”的意思,那就對了?!岸琛弊?,當(dāng)然是指“懶惰”的“惰”。但嚴格的說,“惰”是不太勤力,不太勤快的意思。借佛學(xué)來說,叫做“懈怠”,太過松“懈”,又是得過且過,馬馬虎虎了事,就是“怠”。換言之,“懈怠”就是“惰”。 “懶”就不同了,此“心”從“賴”,根本上,就是什么都不愿意做,不肯動,不想動作,這就叫“懶”。正如《西廂記》上的一句詩說,“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那是真“懶”。
但《大學(xué)》上,卻把“敖”和“惰”放在一起,這個用字的方法真妙,它就代表了一種心理狀態(tài)。因為自“傲”而養(yǎng)成“怠惰”的習(xí)性。猶如富貴中人的子弟,古代所謂“世家公子”或“千金小姐”,現(xiàn)代所謂“高干子弟”或“豪門”,富有人家的小老板們,因為從小出身受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不知不覺自“傲”慣了,就什么事都“懶”得去做,變成“頤指氣使”的神氣;努努嘴、抬抬手,或用一個指頭點一點,或用眼睛瞪一下,指揮別人去做。這就是“傲惰”的形象。
我看,現(xiàn)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專講所謂“愛心”的教育,常常養(yǎng)成孩子指揮父母大人去做事,孩子反而大模大樣,坐在那里擺架子。這真使人“望之生畏”,只好心里暗嘆一聲“阿門”(祈禱完了最后的一聲)!
我們?nèi)伺c人之間的閑談,經(jīng)常會碰到有人問起:你看,將來的社會,或?qū)淼臅r勢怎么樣?這是人人關(guān)心的問題。從前跑江湖、混飯吃的算命先生,有一句成語說“上門看八字”。這是說,只要進到你的門口,四面八方看一看,早已知道了你這一家,興旺不興旺,
不必要等你報上生辰年月,命已算過了。你要問將來的時勢和社會趨勢,多看一下后一輩的孩子教育文化,就可大概知道未來了。孟子有一段活說得很對:
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陷溺其心者然也。
這是說,富貴的家庭,或是社會富有了,就會養(yǎng)成青年人多“賴”,愛炫耀、愛耍闊、愛奢侈、好高騖遠。社會苦寒,家庭貧窮,就會使青年人容易走上“暴戾”憤恨的路上去。這并不是天生人才有什么差別的作用,只是因為受環(huán)境壓力,造成心理沉沒的后果。除非真能刻苦自勵,專心向上的人,當(dāng)然也可以能夠跳出“世網(wǎng)”的。又如我們小時候讀的成語所說,“國清才子貴,家富小兒驕”,“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fēng)流只為貧”。雖然短短一兩句話,如果你能“聞一而知二二”,也可了解它和孟子所說的這段話,都是同一意義。這樣,就可以知道《大學(xué)》所說“敖惰”的心理情狀,它的內(nèi)涵并不簡單。
現(xiàn)在我們姑且舉出歷史上的事例,用來反映“敖惰”心理的正反面等情狀。首先,引用的歷史故事,便是大家平常所熟悉的越大夫范蠡,他輔助越王勾踐復(fù)國滅吳以后,便飄然浮海而去,轉(zhuǎn)到齊國,改變姓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從事農(nóng)業(yè),親自耕種,“苦身戮力,父子治產(chǎn)”。勤苦積累資產(chǎn),沒有多久,就成為數(shù)十萬金的富翁了。齊國的人,知道他有經(jīng)營致富的經(jīng)濟才能,便請他出來做國家的財“相”。他很感慨地說:
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因此辭職不干,而且“盡散其財,分與知友鄉(xiāng)黨。而懷其重寶,閑行以去,止于‘陶’,自稱‘陶朱公’”。再和兒子從事農(nóng)牧,兼做賤買貴賣的生意,“逐什一之利”。不久,又“貲累巨萬”。天下稱陶朱公。他在陶地,又生一個最小的兒子,我們通常叫做“幺兒”。這個時候,他的第二個兒子在楚國,不知道為什么事殺了人,坐牢判死刑。陶朱公知道了,便說:
“殺人而死,職也(依法抵命,應(yīng)該),然吾聞千全之子,不死于市?!苯凶钚〉膬鹤拥匠咭惶?,看情形。
“乃裝黃金千鎰,置褐器中(破舊灰色的背包),載以一牛車”,就要小兒子出門了。但他的大兒子不同意,一定要自己去楚國看二弟。陶朱公堅持下允許。他的大兒子就說:“家有長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小弟。是吾不肖。”便要自殺。陶朱公的太太便說,你一定要派小兒子去楚國,未必能保得住老二的命,現(xiàn)在先死個大兒子,怎么辦?在老婆和大兒子的雙重壓力下,陶朱公也沒辦法了,不得已,只好由大兒子去楚國,并寫了一封信,叫大兒子到了楚國,就送給他的老朋友莊生。而且吩咐兒子,把這一車個鎰黃金交給莊生,“聽其所為,慎無與爭事”。大兒子告辭出門,又私自帶了“數(shù)百金”上路。
到了楚國,找到了莊生。他住在城外郊區(qū)茅草蓋的房子,看來很窮。但他照父親陶朱公的意思,把信和千鎰黃金都交給了他。莊生看了信,就說,知道了,你趕快回家去,千萬不要在楚國等消息。就是你弟弟出獄,也不必問其所以然??熳摺L罩旃拇髢鹤勇犃?,只好告辭出來。但并不回家,偷偷找個地方住下。把自己私下帶來的黃金,另走門路去活動,找到楚國的政要貴人,要設(shè)法救小弟出來。
莊生呢,雖然窮居楚國,但是廉直之名,全國皆知,“自楚王以下,皆師尊之”。他雖然接受老朋友陶朱公送來千金,并不想要,他想救了老朋友小兒子的命以后,再全數(shù)退回,才是對好友的真情。所以收了黃金,便對他自己的老婆說:“此朱公之金。如有必病不宿誡(他這樣做啊,等于是病急亂投醫(yī))。后復(fù)歸(事后要全數(shù)歸還),勿動?!钡罩旃拇髢鹤硬欢挠靡猓J為這個老頭子“殊無短長也”(他有什么好辦法)。他只是為了父親的命令,照辦而已,心里實在舍不得。
莊生找個機會去見楚王閑淡,便說:“夜觀星象,天象有變,對楚國可能發(fā)生災(zāi)難,怎樣辦呢?”楚王一聽便說:“這樣就做一件大好事來消災(zāi)祈福吧!”因此,楚王就派人先通知執(zhí)法的官吏,把有關(guān)刑法的重案,暫停執(zhí)行。這個消息,被陶朱公大兒子的那個政要知道了,就來對他說:“你弟弟有救了,一定快要出獄了?!?br />陶朱公的大兒子一聽,就問:“你怎么知道?這樣有把握嗎?”那個政要便說:“我知道楚王快要發(fā)布大赦令了。因為他每次大赦以前,都有這種舉動?!碧罩旃髢鹤右宦牐婵上赣H送給莊生的千鎰黃金,反正要大赦,弟弟一定出獄,豈非浪費了千金之貲,愈想愈心痛,就去再見莊生?!扒f生驚曰,‘若不去耶?’(你還沒有走?。浚彼驼f:“不好意思,沒有聽你的吩咐,因為我實在不放心弟弟的案子。現(xiàn)在聽說要大赦了,所以想先來向你辭行?!鼻f生一聽,喔!你送來的黃金,都在那間屋里,你趕快搬走帶回去。這位朱大公子也就老實不客氣,親自去把黃金都搬出來帶走了。
莊生第二天,馬上又去見楚上說:“你要大赦做好事,消災(zāi)免難是可以的。不過,外面已經(jīng)有了謠言,說是陶朱公拿了大批黃金,買通關(guān)節(jié),所以你的大赦,是為了要放陶朱公的小兒子。”楚王一聽,大怒。馬上命令執(zhí)法官,立刻先把陶朱公小兒子正法,然后再來大赦。因此,陶朱公大兒子,只好去為弟弟收尸搬喪回家?;氐郊依?,他的母親和家人,都痛哭不止。只有陶朱公反而笑著說,我早知道他去了楚國,他的小弟一定要被殺掉了事。這并不是他不愛弟弟。因為他“顧有所不能忍者也”。他從小和我一起,勞苦耕田,辛苦經(jīng)商。他知道為生活太困難,愛錢如命。所以他認為白白丟了千金,很舍不得。我本來要老幺去辦,是因為他出生以來,就在富有的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玩頂好名牌的車子、養(yǎng)名馬、名狗,花錢滿不在乎!“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為欲遣少子,固為其能棄財故也。而長者(老大)不能,故卒以殺其弟。事之理也,無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喪之來也。”
歷史上還記載了陶朱公的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及財富,有三徙(三次遷居別地)三散的經(jīng)歷。這也就是根據(jù)范蠡自己的名言所說,“大名之下,難以久居”的原則。有名與有錢,都不是人生的大好事。但是世界上的人,都在拼命追求名利和權(quán)位,怎么說也是白費的。只有在名利、權(quán)勢上親身打過滾的人,才比較清醒了一點。但是,都是已經(jīng)到了“尸居余氣”的時候,雖然清醒了,太陽就立刻要下山了!像范蠡的一生,除了事功以外,自處之道,非常高明,可說是千古一人,不愧是正統(tǒng)的道家人物。
我們引用歷史上所載有關(guān)陶朱公的這件故事,說明“敖惰”的心態(tài)。從陶朱公親切說明刻苦成家子弟節(jié)儉謹慎的習(xí)性,容易偏向于吝嗇;出生于富貴家庭子弟的習(xí)性,容易養(yǎng)成偏于放浪輕財“敖惰”的習(xí)性。
但當(dāng)然也不能一概而論,也有許多的例外。以我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來體會,單在錢財方面來說,有過極大艱難困苦的經(jīng)驗,身無分文求一飯而不可得的遭遇;也有撒手千金,不知財之所從來的境界。有“臆無不中”,經(jīng)商得利的時日;也有一夜之間,全軍覆沒,依然兩手空空,身無長物的打擊。所以我常說笑,你們的經(jīng)濟學(xué),是從課本上學(xué)來的,我是從經(jīng)驗上得來的。只有成功的經(jīng)驗,還只算一半,要有失敗的經(jīng)驗,才算滿分。世界上最困難的是一塊錢,古人所說“一錢逼死英雄漢”,那是事實。有了資本,以后賺錢,那是一半靠聰明,一半靠運氣。只有從勤勞節(jié)儉得來的,才是根基踏實。賺錢發(fā)財很難,但有了錢財以后,用錢更難。用得其時、用得其分、用得其當(dāng),并不容易。而且必須要知道財富是不屬于你的,是屬于整個社會人類的。你縱使有了財富,那也只是有了一時的使用權(quán)而已。它畢竟非你之所有,只是屬于你一時所支配。
這篇有關(guān)陶朱公的文章,我在十二歲半的時候,由于父親的教導(dǎo)背誦過來。但我真懂得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jīng)過了“不惑”之年了,所以說到這里,便有不勝感慨之思,倚老賣老又多廢話了,抱歉。
另一篇文章,也是和“敖惰”問題,很有相關(guān)的,便是東漢時代馬援《誡兄子(侄兒)嚴敦書》。后來在民國二十年左右(公元一九三一年),好像在中學(xué)國文課本上有過,大家都可能讀過,就不必多說了。馬援的一生,也真是了不起,但最后臨老的時候,仍然免不了遭人排擠,受到歷史上算是很高明厚道的光武帝劉秀所貶。除此之外,以歷史的經(jīng)驗,說明“(人)之其所敖惰而辟焉”的故事。你只要去讀《舊唐書》上所記敘初唐開國功臣的后代子弟,如房玄齡、杜如晦、徐(李)世勣等人的傳記,便可知道那些“五陵貴公子,裘馬自輕肥”的結(jié)局是怎樣的,就能明白《大學(xué)》所說的“敖惰而辟”的學(xué)問修養(yǎng)之道,是有多么的重要了。
問:所謂“敖情而辟焉”,是否具有更多方面的理解,例如我們看到某一位同學(xué),聰明才智的確大有過人之處。但因為他太過自負,而且又理想不平實,便成了“恃才傲物”、“落落寡歡”的個性,幾乎對任何人也看不慣,任何事也不肯將就,只自沉沒在他自己的煩憂中,這種心態(tài)也應(yīng)該就是“敖惰而辟焉”的情況吧!
答:你所說的,完全正確。你可以說聞一而知其余了。不但對“敖惰而辟”這一個問題的內(nèi)涵,應(yīng)當(dāng)由多方面去理解,然后“觀過而知仁”,用此反省自己的心理行為,同時了解其他如前面所說的幾個問題,都是同一意義,不只是一端而已。擴充這樣的所知所行,再能影響他人,感化其余,這才是合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說的真正“儒行”之道。
如果再進一步來說,曾子在《大學(xué)》中所提出人之所“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五個重點,是屬于最容易構(gòu)成心理偏差的大方向。我們所講,只是大略加以研究理解而已,實際上還是很簡化的。倘使照中國文字學(xué)來說明,他這五個名詞所包涵的問題,都有正反雙向和多方面的內(nèi)容存在。而且一個字,就包括了一個概念,并非是兩個字,只包涵一個問題。例加,親和愛、賤和惡、畏和敬、哀和矜、敖和惰,每一個字,都包涵有不同心理狀況、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心理現(xiàn)象。并非是兩個字或多個字,只是代表了一個概念。這就是今文和古文不同的特點。
因為古人讀書就學(xué),從幼童開始,光學(xué)“小學(xué)”。這里所說的“小學(xué)”,不是現(xiàn)代化的“小學(xué)校”。這里所謂的“小學(xué)”,是先要真正了解每一個中國字的具體內(nèi)涵,它為什么要寫成這樣的結(jié)構(gòu)?它代表了什么一個概念?不是像其他民族的文字一樣,有的是先有了概念,用音聲拼合,再構(gòu)成了一個字。所以在過去我們讀書識字開始,由傳統(tǒng)的教導(dǎo)所得知,上古人類文字的結(jié)構(gòu),有三個兄弟的不同:一是右行,如梵文等,以形聲為主。二是左行,如“麼麼文”,但早已失傳。三是直行,如中國文,方塊字,包括“六書”(六種結(jié)構(gòu)的意義)。由古文“小學(xué)”之學(xué)的發(fā)展演變,到了漢代,就產(chǎn)生對古文、古字的研究考據(jù),便叫做“訓(xùn)詁”之學(xué)了。至于注音,甚至概括今古方言讀音的不同,便發(fā)明中國字的拼音方法,所謂“反切”的拼法,那是在東晉前期,因翻譯梵文佛經(jīng),采用梵文形聲的方法,開始制造“切韻”等學(xué)理??梢哉f,大要是得力于西域東來的高僧鳩摩羅什法師等,和他在中國的高僧弟子們所創(chuàng)造的成果。這些廢話,都是為了同學(xué)的發(fā)問所引起的補充說明。
給自己、父母、領(lǐng)導(dǎo)人的啟示
現(xiàn)在我們回轉(zhuǎn)來,歸到《大學(xué)》本題,有關(guān)前面所說“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五個“修身”的心理問題,使我們拖延了一段時間,好像愈說離題愈遠。其實,原本《大學(xué)》的本身,是有它一貫的次序,在論說道理方面,一層一層的轉(zhuǎn)進而已。但它始終沒離開《大學(xué)》開頭所講“知”的學(xué)問,和“止于至善”、“止”的修養(yǎng)實踐效用。因此,他接著便說出最重要的結(jié)論: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贝酥^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這是說,一般人盡管疼愛自己的家人和兒女,但必須明白在疼愛好的同時,還要了解他有反面的壞處和惡習(xí)慣。換言之,當(dāng)你討厭自己的家人和兒女,同時,也要切實了解他有美好的一面。不可以單憑自己私心的愛好或厭惡,就全盤偏向。但是,人是很可憐可悲的,往往只憑自己的主觀成見,就否定了一切。因為人是最難反觀自己,最難反省自己的。所以曾子便很感嘆的說,人能不被自己主觀成見所蒙蔽的,舉目天下,實在是很少見啊!但他并非說是絕對沒有,實在是太少了而已。因此,他又引用當(dāng)時民間老百姓的
俗活說,一般的人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子女,他有潛伏的惡性習(xí)氣,正如不知道自己種的稻谷植物的苗芽,天天成長的多大多好啊!
當(dāng)然,曾子所引用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俗語,所以便自己注明是“諺曰”,“諺”就是土俗言語的意思。如果我們也引用后世農(nóng)村的土話來說,例如,“兒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前句便有類似的意思,不過說得更淋漓痛快。但曾子是大儒,他不會引用這樣不雅致的活。我本來就是老粗,也來自田間,所以便“肆無忌憚”地亂用。
曾子所引用諺語的第二句“莫知其苗之碩”,很有意思,如果你是在農(nóng)村長大,便會知道,老農(nóng)友們每天還沒見亮就先起身,走到自已種的地里轉(zhuǎn)一圈,看看自己種的稻谷麥子,老是那么高,沒有長大很著急。但偶然回頭,四面一看,別人種的好漂亮長得又快,看來實在很泄氣。其實,別人看他的,也一樣總覺得自己的不如他人。為什么呢?因為天天在眼前看,就看不清楚究竟了。所以,凡事要冷眼旁觀才清楚。俗話說:“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看人也是同樣的道理。又有一句土話說“丈母看女婿,越看越有趣”,是嗎?這是因為丈母娘“愛屋及烏”,愛自己女兒“所親愛而辟焉”的影響啊!
再進一層來講,《大學(xué)》在這里所講的五個“修身、齊家”的方向,必須要明白,并不是對現(xiàn)代小兩口子的“小家庭”來說,這是針對古代宗法社會所形成的“大家庭”、“大家族”來說。換言之,這里所說的“修身、齊家”之道,由小擴大,也就是對做國家領(lǐng)導(dǎo)人的王侯將相所講的領(lǐng)導(dǎo)學(xué)問和修養(yǎng)。如果照現(xiàn)代來說,凡是政府或政黨、社團、工商業(yè)的公司、會社等的領(lǐng)導(dǎo)主管,要講什么治理或管理之學(xué)的,便首先須要了解自己的修身問題。
我們須知道所謂的“家”,是由一個人和另一個異性的密切結(jié)合,共同組成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命的具體象征。由一男一女變成夫婦的關(guān)系,必然就會有了子女,再變而成為父母。有父母子女,當(dāng)然會有兄弟姊妹的形成。正如孔子在《易經(jīng)?序卦》下篇所說: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錯,是相互交錯的意思)。夫婦之道,不可以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卦名)。
但從社會學(xué)的另一觀點來說,人都是社會的成員。而人需要生活,生活必須要人與人之間的互利互助,因此就形成了人群合作的社會。而把“家”的關(guān)系,不當(dāng)作社會的基本成員?!凹摇?,只是整個社會成員的個人私有關(guān)系而已。由于這種理念。而發(fā)展成為社會公有、共存、共享的目的。這種思想的理念,雖然是“陳義甚高”,而在以人為中心的世界,基本上始終不能解脫以“家”為中心的作用。因為人是有情欲也有理智的,畢竟不同于無心無知的礦物、植物,也不同于一般動物,可以完全機械式地加以限制管理。因此,在人的社會中,始終存在著以“家”為主體的結(jié)構(gòu)。但這個結(jié)構(gòu),在哲學(xué)的邏輯上,也只是一個具體的象征而已。可是由于有這個具體的象征,“家”與“家”的聯(lián)合集成,便形成為一個社會。換言之,“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由于“家”的擴大為社會,社會便是一個“大家庭”?!凹摇迸c社會的再擴大結(jié)合,就形成為一個更大的結(jié)合體,那就是所謂的“國家”。由此可以了解,無論是舊學(xué)或新知,這樣說過來那樣說過去,說來說去“歪理千條,正理一條”??磥?,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易經(jīng)?序卦》所說,依然是千古常新,仍然不能外于此理此說。
明白了原本《大學(xué)》所說“家”的觀念,是“大家庭”、“大家族”的“家”之內(nèi)涵,它跟西方后期文化所說的社會,是有相同的性質(zhì)。同時,需要了解《大學(xué)》所說的“修身齊家”之道,可說是指示我們對于家庭和社會團體,乃至政府、政黨、公司等的領(lǐng)導(dǎo)哲學(xué)的認識,和領(lǐng)導(dǎo)人的學(xué)問修養(yǎng)的目標(biāo)。
例如一個人,處在社會某種領(lǐng)導(dǎo)的地位,不管所領(lǐng)導(dǎo)的人有兩個或多個,乃至成千上萬,所負擔(dān)的責(zé)任,就是這個社會的大家長的任務(wù),而且又略有不同于自己血緣所屬家庭的關(guān)系。因為所領(lǐng)導(dǎo)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家庭教養(yǎng)、文化教育程度,甚至宗教信仰等等,都各不相同。尤其如我們大中華的民族,因為有幾千年文化的各種薰習(xí)更為復(fù)雜。我還住在美國的時候,常常對華僑社會中的同胞說,我們的民族習(xí)性,有兩個人在一起,就會有三派的意見。而且正如我們自己的批評,“內(nèi)斗內(nèi)行,外斗外行”,這真是最可恥、最要命的惡習(xí)。所以我們上古傳統(tǒng)的文化,早就教導(dǎo)我們,做一個領(lǐng)導(dǎo)人的三大任務(wù),就是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并“如臨父母”、“如保赤子”。必須自己要求學(xué)養(yǎng)的成就,是可以為這個社會的長官(老板)。同時,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的父母親人。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為這個社會的大導(dǎo)師。同時,對于所領(lǐng)導(dǎo)的社會成員,要耐心地教育他、教養(yǎng)他,就像父母或保姆對待孩子一樣。當(dāng)然,如果是在負責(zé)教育的崗位上,也必須要有做學(xué)生的領(lǐng)導(dǎo)、父母、保姆一樣的修養(yǎng)學(xué)識和心情才對。不是只做一個“經(jīng)師”,傳授知識。必須要同時是一個“人師”,有形、無形教導(dǎo)一個學(xué)生或部下,怎樣做一個人。當(dāng)然,假如能教導(dǎo)出一個學(xué)生,最后成為“完人”或“真人”,那就可說已對得起自己的一生,是為“圣人師”或“天人師”了!
我們了解了前面所說這樣一個大原則以后,便可知道面對任何一個猶如“大家庭”的社會團體,和我們所接觸的左右、上下、前后,任何一個人,彼此之間,隨時隨地,都很容易產(chǎn)生“親愛而辟焉。賤惡而辟焉。畏敬而辟焉。哀矜而辟焉。敖惰而辟焉”的情形。如果我們要在歷史上列舉這一類相關(guān)的故事,甚至從現(xiàn)代社會上的個案來說明,那就需用現(xiàn)代的電視、電腦來演出,可以夠半生或一生來工作了。我們只能到此打住,繼續(xù)下文的研究討論。
相鄰博客
- 原本大學(xué)微言(第四篇)外用之學(xué)(下) [2008-10-12 18:37:00]
- 原本大學(xué)微言(第五篇) 內(nèi)外兼修之道(上) [2008-10-12 18:41:00]
- 原本大學(xué)微言(第六篇) 齊家治國 (上) [2008-10-12 18:47:00]
- 小學(xué)生常見問題解析1-100 [2008-10-17 08:4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