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3-16 23:09:00 | By: gxmgxm ] |
看清別人容易,看清自己困難。 ——彼得·巴勒 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布朗寧 我是我自己最大的敵人,也是我自己不幸命運的起因。 ——拿破侖 只要你發(fā)現(xiàn)自己是站在多數(shù)人的一邊,那就是該停下來反省一下的時候了。——馬克·瓦恩 英國著名小說家狄更斯的作品是非常出色的。但是,他對自己卻有一個規(guī)定,那就是沒有認真檢查過的內容,絕不輕易地讀給公眾聽。每天,狄更斯會把寫好的內容讀一遍,每天去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不斷改正,直到六個月后讀給公眾聽。 與此相同的是,法國小說家巴爾扎克也會在寫完小說后,花上一段時間不斷修改,直到最后定稿。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花費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正是這種不斷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tài)度,讓這兩位作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國著名的學者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簽閯e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了?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了?”孔子認為曾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yè),所以特別注重傳授學業(yè)于他。 一次,曾子對他的學生子襄講什么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他說:“你喜歡勇敢嗎?我曾聽孔子說過什么是最大的勇敢:自我反省,正義不在自己一方,既使對方是普通百姓,我也不恐嚇他們;自我反省,正義在自己一方,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我也勇往直前?!?o:p> 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tài)度,并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xiàn)自己美好的愿望。一個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能夠揚長避短,發(fā)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能力。 有一位小伙子,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一家非常普通的公司工作。公司安排新員工從基層做起。其他新員工都在抱怨:“為什么讓我們做這些無聊的工作?”“做這種平凡的工作會有什么希望呢?”這位小伙子卻什么都沒說,他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去做每一件領導交給的工作,而且還幫助其他員工去做一些最基礎、最累的工作。由于他的態(tài)度端正,做事情往往更快更好。更難能可貴的是,小伙子是個非常有心的人,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詳細的記錄,做什么事情出現(xiàn)問題,他都記錄下來;然后,他就很虛心地去請教老員工,由于他的態(tài)度和人緣都很好,大家也非常樂于教他。經過一年的磨煉,小伙子掌握了基層的全部工作要領,很快,他就被提拔為車間主任;又過了一年,他就成了部門的經理。而與他一起進去的其他員工,卻還在基層抱怨著。 每個人都會做一些平凡的事情,包括平凡的工作。這時候,如果只抱怨他人或環(huán)境,他就不可能認真去做這件事,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如果一個人愿意把自己放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上,以自我為改變的關鍵,不斷反省自己,找到更好的方法,成功就一定等著他。教孩子學會自我反省也是這樣。 自我反省是孩子成長的一個秘訣。一個不會自我反省的孩子永遠也長不大。孩子通過反省及時修正錯誤,不斷地調整精神信息系統(tǒng)接受信號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以確保信息系統(tǒng)不出現(xiàn)紊亂。學會自我反省的孩子,就等于掌握了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長的秘方。 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 那么,有什么好方法來培養(yǎng)孩子自我反省的習慣嗎?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每一個人包括每一個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而不喜歡受到批評。但是,一個人卻應該學會坦然接受批評,這對于他的成長是有好處的。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后,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干脆“拒之門外”的態(tài)度。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在幼兒時期就學會接受批評,這不僅能夠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幫助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怎樣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呢?法國的一些兒童教育專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教育孩子不必對他人的批評大驚小怪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提倡賞識教育,應該堅持以表揚為主,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只聽到表揚是不利于他的成長的,父母應該有意識地肯定孩子好的一面,同時對孩子不良方面提出批評意見。當然,批評孩子的語氣要溫和,批評孩子的缺點應該中肯。父母還需要告訴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認真傾聽,要持有平和的心態(tài),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 允許孩子作出解釋 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要太專制,應該允許孩子作出解釋。有時候,父母的批評往往是根據自己的推斷進行的,事實上,孩子確有原因去做一件事情,因此,父母如果允許孩子對事情作出解釋,不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相,而且可以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比如,為什么他的行為會受到別人的不認可,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等。當然,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確的是,允許他作出解釋,并不是讓他推卸責任。 3. 批評孩子時應該一視同仁 如果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有其他孩子在場,父母更應該注重維護孩子的自尊,不僅要講究批評的方式和方法,而且對其他孩子的評價也要適當,不要過分夸張,讓孩子產生不恰當?shù)膶Ρ?。父母該讓孩子明白的是,對待批評,頭腦應該冷靜,不要過于沖動,但這并不表示應該默不作聲,而是應該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有不恰當?shù)牡胤健?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006400">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么下次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么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當孩子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系后,他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動。孩子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xiàn)他們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他想的,那么他會繼續(xù)這么做。如果結果與他想的不一樣,孩子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反應機制。 這種時候,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而是要善于引導孩子進行總結。例如,父母不要這樣說:“我早就跟你說過了,你就是不聽,現(xiàn)在嘗到苦頭了吧?”“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的就是你這種人呀!”這種論調只會加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應該對孩子說:“怎么會出現(xiàn)這種結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媽媽跟你說的方法去做,結果會怎樣呢?”“有時候,你需要聽聽他人的意見,這樣就會避免一些問題?!边@種語氣,孩子比較愿意接受一些。 如果孩子學會了經??偨Y經驗和教訓,他就已經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這對他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建議三:引導孩子預見事物的后果。 許多孩子往往比較沖動,他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就不考慮后果,而且由于孩子經歷比較單純,能夠預見到的后果往往與成人能夠預見的不一樣。這時候,父母可適當指導孩子,如果孩子無法跟成人一樣思考,父母不妨讓孩子嘗試一下,結果肯定會出乎孩子的意料,這時,孩子就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了。 著名經濟學家大衛(wèi)·李嘉圖9歲的時候,有一次,父母帶他去商店。大衛(wèi)在商店的櫥窗里看到了一雙帶皮毛的漂亮皮鞋,非常喜歡,就吵著要父母買下來。母親同意了,但是父親不同意,因為這是一雙木頭做的鞋子,不適合孩子穿。 大衛(wèi)哭鬧著執(zhí)意要買。父親想了想,就對大衛(wèi)說:“我可以答應給你買這雙鞋子,但是,你要承諾,買了以后你必須穿這雙鞋子,否則我就不給你買。” 大衛(wèi)想著可以買自己心愛的鞋子,高興地答應了。 誰知,鞋子買回來后,大衛(wèi)才發(fā)現(xiàn)穿起來會“喀噠喀噠”作響,非常不舒服。如果長時間穿這又鞋子,腳會很累?,F(xiàn)在他才知道父親之所以不讓自己買這雙鞋子的原因,自己確實太虛榮了,現(xiàn)在穿這雙鞋子簡直就是受罪。這個時候,大衛(wèi)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虛榮,他甚至愿意付出一切代價,只要能不穿這雙鞋子。 聰明的父親看出了大衛(wèi)的想法,他對大衛(wèi)說:“孩子,我并不強迫你去穿這雙鞋子,但是,你要學會反省自己,不要讓自己陷入不良思想的陷阱。” 雖然父親沒有強迫大衛(wèi)再穿這雙鞋子,但是,大衛(wèi)覺得應該給自己一個警示。于是,大衛(wèi)把這雙鞋子掛在自己房間里容易看到的地方,讓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任性,不要貪圖虛榮。 建議四:引導孩子自我反省。 列寧8歲那年,有一次,母親瑪麗亞·亞歷山大羅夫娜帶著他去阿尼亞姑媽家做客。 列寧當時非?;顫姾脛樱徊涣羯癜压脣尲业囊恢换ㄆ看蛩榱?。當時,誰都沒有看見。后來,姑媽問孩子們:“是誰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說:“不是我!” 列寧因為害怕在眾人面前受到懲罰,所以也跟著大家說:“不是我!” 但是,列寧的母親已經猜到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因為,小時候的列寧太好動。 怎樣對待列寧隱瞞真相的過錯呢?要不要當場揭穿他呢?列寧的母親仔細思考一下,她覺得應該了解兒子犯錯誤后是否對自己的不誠實的行為有所認識,同時要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并針對孩子的思想狀況對兒子進行啟發(f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于是,母親沒有當場指出花瓶是列寧打碎的。在接下來的三個月里,母親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寧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并勇敢地承認。 果然,母親的沉默讓列寧深深地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他一直在做要不要告訴母親的思想斗爭。 終于有一天,臨睡前,母親走到他的跟前,慈愛地撫摸著他的頭,但還是沒有說話。列寧受不了心里的自我譴責,突然失聲大哭起來。他大聲對母親說:“我騙了阿尼亞姑媽,花瓶是我打碎的!” 看到兒子能夠勇敢地承認錯誤,母親欣慰地笑了。她安慰兒子說:“你承認了錯誤就是個誠實的孩子,我會給阿尼亞姑媽寫信的,姑媽一定會原諒你的?!?o:p> 引導孩子自我反省就是發(fā)現(xiàn)孩子犯了錯誤后,父母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急于對孩子進行教育,而是先把這件事情放在一邊進行冷處理。同時,父母要在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沉默、靜候的狀態(tài),讓孩子通過父母的態(tài)度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一段時間后,再抓住一個適當?shù)臅r機對孩子進行教育。 建議五: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后果。 許多父母往往喜歡替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后果,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對的。這不僅讓孩子失去了責任心,更使他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因此,明智的父母不要替孩子承擔后果,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來承擔做錯事的后果。 有一位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出什么差錯都不想想自己的問題,總是責怪別人,于是想著應該讓孩子學會找找自己的責任。 有一次,兒子要在周六去參加學校的奧林匹克數(shù)學比賽。平時,兒子的數(shù)學成績非常好,而且又善于動腦筋,這個比賽取勝的可能性太大了。 周五晚上,兒子像平常一樣,放學回家后就去跟同學踢球了,然后看電視、讀課外書一直到11點才睡。周六早上,每次都要睡到9點多才起床的。這天,媽媽硬著心腸不叫他,結果,兒子果然9點才睡醒。等兒子趕到學校的時候,考試已經開始了。由于兒子遲到了快一個小時,考試成績可想而知。 兒子回家后非常沮喪,責怪媽媽沒有叫他早點起床,使他在這次考試中失敗了。 媽媽卻對兒子說:“兒子,你明明知道周六要去參賽,為什么不早睡?媽媽周六要去加班的時候,有沒有要求你來叫醒我?你總習慣別人提醒你做你自己的事。但是,別人是不可能一輩子提醒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提醒自己,做錯事后自己反省自己的錯誤!”從此以后,這個孩子做錯事就會自我反省,只要他錯了一次,就很少犯同樣的錯誤。 |
相鄰博客
- 影響孩子一生36種好習慣(時間)13 [2008-10-30 16:31:00]
- 影響孩子一生36種好習慣(自主選擇)14 [2008-10-30 16:32:00]
- 影響孩子一生36種好習慣(自我管理)16 [2008-10-30 16:36:00]
- 影響孩子一生36種好習慣(抗挫折)17 [2008-10-30 16:37: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