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讓孩子的成長沐浴陽光
在家庭教育中,在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家長總是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們更是投入百倍的精力,花費大量的財力,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培養(yǎng),生怕孩子不出色,生怕耽誤了孩子的前程。這種的心情,這種的愿望,博雅是一百個的理解,一百個的支持。但縱觀現(xiàn)在家長們的做法,家長們的理念,在培養(yǎng)孩子的問題上,他們似乎更關心的是孩子的成績,更在意的是孩子文化知識掌握了多少,而對孩子思想上的培育和關注卻更多的是流于口頭上,流于形式上,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得不夠,落實得不徹底。這就造成了我們今天不少家庭出現(xiàn)的這種狀況:家長費心費力,全力以赴,而孩子的成績始終不理想,孩子的成長依然不樂觀。
哲學和心理學上都認為:人的意識決定行為。而什么是人的意識呢?人的意識是人的組成部分,是人體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定和本質,是人腦產(chǎn)生和發(fā)出的指揮人體行為的意向、意念、欲望、理想、方案和命令等。很顯然,要想改良行為的后果,提高人的意識水平是關鍵。孩子每天的學習和生活都是由種種的行為構成,要想讓這些行為達到讓人滿意的結果,提高他們的意識水平是重中之重;而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水平。這方面的內容很寬泛,家長操作起來有難度,那么,我們就抓住其中的核心好了。在孩子尚小的時候,這也不失為一種提綱挈領、簡單易行的做法。什么是核心?我以為培養(yǎng)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就是其中的核心。為什么這么說?聽博雅仔細道端詳。
一、教育孩子學會感恩的必要性
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學會感恩。感激祖國給了我們和平,感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感激老師給了我們知識,感激朋友給了我們幫助,感激解放軍給了我們安寧,感激農(nóng)民給了我們糧食,感激工人給了我們高樓大廈……生活中需要感恩的事情實在很多。常懷一顆感恩之心,才能體會到世間的美好、人生的幸福。
感恩之心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快樂。懂得感恩,你才能擁有真正的朋友;懂得感恩,你才能得到無私的幫助;懂得感恩,你會變得謙遜和高尚;懂得感恩,你才知道回報社會、回報父母、回報朋友、回報所有給了你幫助的人。而不懂得感恩的人,也終將失去別人的愛,失去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這樣的人要想在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yè),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來無疑是難上加難;指望這樣的人為社會獻身,用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來回饋社會、回饋父母、回饋所有給與他幫助的人,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
二、學會感恩對孩子成長的作用
對于一個年齡尚小的孩子,讓他學會感恩,目前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1.懂得感恩的孩子,將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童年生活。這樣的孩子,深知自己生命的來之不易,珍惜父母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體會父母為家庭所付出的辛勞,所以他們懂得孝敬父母大人;反過來,對于懂得孝敬自己的孩子,父母更會百倍愛惜,對他的培養(yǎng)更會傾力而為。在這樣的家庭中生活,孩子感到無比幸福,他的身心也是愉悅的,這對他的成長非常有益。
2.懂得感恩的孩子,在學習上通常會竭盡全力。這樣的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為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學習條件是多么的不易,他們會珍惜今天的學習機會,他們會盡全力去爭取取得好成績,以回報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所以他們在學習上通常都能表現(xiàn)出強烈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3.懂得感恩的孩子,他的周圍環(huán)境是和諧的。對于正在學習中的孩子,常懷一顆感恩之心,他會懂得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哪怕是簡單的兩個字“謝謝!”也在傳達著同學間的友情;同樣,當同學遇到困難時,他也會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的孩子在班集體中肯定是受歡迎的,他與同學們的相處肯定是愉悅的,這對孩子本身的身心發(fā)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4.懂得感恩的孩子,他的成長路上是多助的。這樣的孩子,對老師、對長輩彬彬有禮,也深得大人們的喜愛,所以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會得到比其他孩子要多得多的幫助和支持,這讓他們受益匪淺。
5.懂得感恩的孩子,心底無私天地寬。這樣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愛,對世界充滿友善。他們懂得珍視友情,懂得寬容別人;這樣的孩子容易排解生活中的煩惱,讓愉悅的心情常伴左右,所以他們的心理是陽光的、是健康的。
三、如何教會孩子懂得感恩
在家庭中,家長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就從讓他學會尊重長者、孝敬父母做起吧,因為這本身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子女對父母的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能否自覺奉獻的大問題。在家里能養(yǎng)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通常在學校就能懂得尊敬師長,懂得團結幫助同學,將來在工作中也能知道關心同事,也能懂得回饋社會。因而我們家長千萬不能忽視培養(yǎng)孩子的這種習慣,讓他從小懂得感恩。從現(xiàn)在起趕快行動起來吧!第一步,就從家庭中做起。具體的措施如下:
1.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yǎng)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應當在父母的指導下生活、學習。現(xiàn)在在不少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yǎng)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xiàn)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么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他們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jīng)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么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jīng)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chǎn)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從小事入手培養(yǎng)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給孩子定一些規(guī)矩: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生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擺筷子。這樣不但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于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
4.家長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的態(tài)度影響?,F(xiàn)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婦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還從他們身上“揩油”,這給孩子的影響就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如果沒跟老人住在一起,節(jié)假日一定要帶孩子回去看看老人,幫老人做做家務、說說話,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一來,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漸漸養(yǎng)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5.讓孩子知道幫助是互動、互惠的道理。現(xiàn)在不少孩子雖然能坦然接受別人的恩惠,卻不懂得回應。也許,對方并不期待你的回饋或報答,但并不表示受惠的人可以因而忽略對方的付出。長期辜負別人的付出,其實是自己的損失。沒有道謝、沒有回饋,就無法體會彼此的好意在互動之間是多么的幸福,也很可能因而無法繼續(xù)得到對方的恩惠。所以,當你得到別人的恩惠時,千萬記得說聲“謝謝!”同時你要多想想,你能為他做點什么?當他需要你的幫助時,你應當毫不猶豫地伸出你的雙手。
家長朋友,當你在為孩子的成績苦惱,當你在為孩子的成長擔憂時,你可曾想過,他的最根本的問題出在什么地方?指導他一切行為的思想意識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你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相信所有的問題都會得到改觀的?;蛟S這不能保證讓孩子的成績達到你的預期,或許這不能保證讓孩子的各方面都盡善盡美;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解決了思想上最實質問題的孩子,懂得珍惜今天、懂得心懷感激的孩子,他在成長的道路上一直是在健康地前行著的,這樣的孩子,你還有必要為他擔那么多的心嗎?
我也是一位孩子的父親,所以最后還想跟廣大的父母說幾句掏心窩的話。
盡管從目前看,我的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xiàn)應該算是出色的了,但說實話,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我始終更關注的卻是他的心理成長。試想一下,如果有這樣兩類的孩子,將來他們長大成人后,前者事業(yè)成功,甚至飛黃騰達,但卻漠視親情、友情,不懂得奉獻、不懂得回報社會;而后者盡管能力稍差,甚至平平常常,但卻珍視親情、友情,懂得孝敬父母大人,懂得無私奉獻,懂得幫助別人。家長朋友,如果你是他們的父母,你更希望孩子是哪一類人呢?說句私心話,等到孩子長大成人,即便他功成名就,你也已步入老年,你更希望從孩子那得到的是什么?是一年、半載不露面,仨月、倆月不來電的無情?還是親情融融,能陪您說說話,能幫你洗洗碗、捶捶背的孝敬呢?社會需要精英,但更需要有情有義的精英;社會也需要凡人,畢竟有各行各業(yè)。人的智力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我們應該承認這個現(xiàn)實,只要我們大人和孩子都努力過,只要我們家長在培育孩子的道路上抓住了重點,把握了關鍵,相信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們。
年輕的家長,當你想明白了這些道理,你還需要為孩子今天的一些得失而寢食難安嗎?你還需要為孩子的成長過程而過于憂慮犯愁嗎?只要你在家庭教育的問題上,認識正確,思路清晰,操作得當,你現(xiàn)在完全有理由放穩(wěn)心態(tài),笑看庭前花開花落,靜觀天外云卷云舒。
相鄰博客
- 教育孩子,我們該做些什么 [2008-11-02 19:19:00]
- 分分分,咋就成了孩子的命根? [2008-11-02 19:39:00]
- 又一出家庭教育悲?。ㄞD) [2008-11-02 20:36:00]
- 12歲女孩家中自縊(轉) [2008-11-02 20:3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