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門“慢”藝術 | ||
作者:嚴麗榮 來源:文摘報2008年第20期 (2008-05-28) | ||
![]() | ||
| ||
時下的教育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令人恐懼的教育誤區(qū),那就是無視孩子的年齡特征,一味地急功近利、揠苗助長,甚至將孩子作為滿足成人虛榮、追求功利的工具。三歲的孩子要背《唐詩三百首》,四歲的孩子要上幼兒英語學校,五歲的孩子要學彈鋼琴,未滿六周歲的孩子要讀一年級,孩子就像沒有了剎車的車子,方向盤就握在盼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手里。在學校,一個學期的課程,半個學期就快教完了;高中三年的課程,兩年教完,一年用來專門復習。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育是農業(yè)而不是工業(yè)。”工業(yè)和農業(yè)最大的不同在于,工業(yè)可以是快節(jié)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線的、批量出產的,而農業(yè)則是有季節(jié)的、有時令的、有成長規(guī)律的,是需要播種、施肥、除草、噴藥的,是需要土壤、水分、陽光和等待的,它是一個慢的過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捚鋵嵰哺嬖V了我們——教育是“慢”的藝術,但我們有意無意忽略了?!皬娕さ墓蟽翰惶稹?,對待孩子的成長,家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要遵循教育內在的規(guī)律,尊重它自然生長的性態(tài),不急于求成,學會等待,減少教育的浮躁與功利,重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奠基。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老師不能“恨鐵不成鋼”,希冀什么都會“立竿見影”。其實,對學生的違紀,老師有時慢兩拍,放一放,冷處理,留給學生寶貴的反思時間,更是一種教育藝術。在學科教學中,老師不能像做工程一樣趕時間、搶進度,一味追求高頻率、快節(jié)奏、大梯度,要把握舒緩的課堂教學節(jié)奏,給學生留足思考、理解與品悟的空間和時間,多一些等待與期望。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她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她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边@就是最美麗的教育場景,一種關于“慢”的教育藝術,慢慢地進行,猶如等待枝頭掛滿果實,從春天等待到秋天。 |
相鄰博客
- 中華文明 [2008-11-02 22:59:00]
- 中國教育又走到新的歷史關口 [2008-11-03 21:06:00]
- 教育需要和諧共振 [2008-11-03 21:18:00]
- 一切不寬容都來自于恐懼 [2008-11-04 16:46: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