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習慣締造健康人格----孫云曉教育講演實錄(三)
第三句話習慣決定孩子命運
現在我要講今天最后一句話了,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話。很多父母說我孩子怎么辦,說他八百遍了就是改不了,怎么辦呢?我說你說孩子八千遍,孩子更改不了。一個著名的兒科教授說,一句話重復三遍就等于對別人的折磨,你說了好幾百遍了,不把孩子折磨死了。有的孩子跟我說,孫教授你不知道我媽媽真煩人了,一張嘴我就知道她想說什么,她說上一個字我知道下一個字是什么,我說求求你別說了,不行,我媽媽非說不可,說的我簡直心煩意亂。各位做父母的,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可以準備一個錄音機,你們夫妻一方在訓孩子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就打開錄音機,也不用多錄,就錄一個星期,然后找一個地方放你們兩個人聽聽,不把你們兩個人煩死不行。我走過中國的東南西北,我發(fā)現中國父母和孩子說的話是高度雷同,中國父母像克隆人一樣,說的話差不多一樣,最多的話是什么呢?別看電視了、別老玩游戲了、趕快寫作業(yè)、不好好學習能考上好學校嗎?考不上好學校將來有好工作嗎?現在競爭這么激烈,你將來喝西北風?。窟@種話說個幾遍可以,但是說多了就會變成一堆噪音,除了讓孩子心煩意亂、信心崩潰,沒有別的作用,所以訓子千遍不如培養(yǎng)一個習慣。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的,也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學習好的,他所以管不住自己、所以毛病很多,是因為有很多壞習慣,像網一樣緊緊的束縛了他。
什么是習慣呢?習慣是一種穩(wěn)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比如說各位今天來聽藝術論壇,即使主持人不提將手機改為振動狀態(tài)的要求,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進行這樣的處理,不好意思讓自己的手機響起來,這就是一個好習慣。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發(fā)現人的一種動作重復21天就會初步成為一個習慣,如果這個動作重復90天就可能成為一個成熟的習慣、穩(wěn)定的習慣。我主持教育部的十五到十一五國家課題,即關于習慣的研究做了八年,關于習慣的培養(yǎng),廣東也有五十多所學校參加這個課題的研究。我給大家演示一個習慣,很多人打手機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比比劃劃的(現場模仿),雖然手機是高科技產品,但是多數手機還沒有可視的功能,就是你比比劃劃的動作對方看不見,完全多余的,但是比劃慣了的人不讓他比劃就很難受了,這就是習慣動作。習慣動作的形成是人神經系數的改變,有很強大的力量。人的動作70%以上都是習慣動作。教育孩子最重要莫過于養(yǎng)成習慣,日本專家干脆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新世紀出版社把我再版15次的《習慣決定孩子命運》的這本書又做了內容擴充,加了光盤,一上市很受歡迎,我覺得就是因為習慣培養(yǎng)在國內還是比較少有系統的研究。
習慣養(yǎng)成之后不做就很難受,心里癢癢的。但是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門科學,不是隨隨便便說一下就可以形成的,我們和很多心理學家一起研討,總結出習慣培養(yǎng)的五個步驟。第一步是提高認識,你得讓孩子對習慣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向往,對壞的習慣產生厭惡;第二步是明確規(guī)范,知道好習慣是什么樣的,很明確;第三步是持久訓練,習慣是訓練出來的,不是號召出來的;第四步是及時評估;第五步是形成環(huán)境。
給大家看幾張照片,這是國際奧委會駐中國的首席代表,天津姑娘李紅(見圖)。很多記者在奧運會的時候去采訪,一看是中國姑娘,這么年輕,她是國際奧委會百年以來最高職位的中國專職官員,她也很幽默,說我從小是跑著進入國際奧委會的。七歲那年開始她爸爸帶著她跑步,一跑就跑到高中畢業(yè),天天跑步,12年當然就養(yǎng)成了非常好的運動習慣,身體素質非常好,效率很高、學習很好,考上了清華大學,每天下午四點在清華操場上跑一萬米,清華校隊的主力,后來到美國讀書,先到加州后到哈佛。她說我在哈佛的最大收獲就是認識了同樣熱愛體育的老公,是一個瑞士的小伙子。沒有想到幸運來了,國際奧委會總部在瑞士,到處找一個駐中國的首席代表,找不著,因為要求很高,中文要好、英文要好,而且要熟知中國文化、熟知歐美文化,還得懂工商管理、還得是體育行家。后來有人推薦她,完美無缺就是她了。一個最簡單的運動習慣成就了她一生,當然成為奧委會駐中國首席代表這是很偶然的,但是這個習慣讓她受益終身這是無疑的。
馬修·埃蒙斯很多人說他是中國人的老朋友了,美國著名射擊運動員,在雅典奧運會上將一個中國運動員送上了冠軍領獎臺,北京奧運會上他再次將一名中國運動員送上了冠軍領獎臺,怎么一回事呢?這個小伙子其實槍打的很好,在雅典奧運會上一直發(fā)揮的很好,最后一槍只要打上七環(huán),奧運金牌非他莫屬,但是他居然打到別人的靶子上,痛失金牌但是有收獲,喜得佳人。捷克這名女選手老來安慰他,安慰來安慰去兩個人成為了夫妻。好了,四年之后一塊來中國北京參加奧運會,媳婦打的很好,成為奧運冠軍,轉過身來就專心輔佐她的夫君,成為北京奧運會上三大情侶之一。又到了最后一槍了,前面打的很好,最后一槍只要打七環(huán)奧運金牌又是非他莫屬了,他媳婦專門過來給他當解說,結果他老兄打了4.4環(huán),像他這樣的選手想打4.4環(huán)都不容易,大家可以看到他媳婦驚的目瞪口呆(見圖),可能會有一點心理上的問題,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不良習慣就是缺乏確認的好習慣,這個確認習慣就是說像射擊前一定是再三確認,然后才會打出最后一槍。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可以發(fā)現,我們的孩子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馬馬虎虎,比如說考試,不是不會做而是審題不嚴,不確認。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德國的父母做的很好,德國孩子說爸爸我明天要去爬山行嗎,爸爸很可能會問你的計劃呢,沒有計劃不要去,從小讓孩子做計劃,很多事一做計劃就知道可行不可行。
習慣培養(yǎng)的第二步就是明確規(guī)范,大家可以看這張圖(見圖),什么是明確規(guī)范呢?這是奧運禮儀小姐的訓練,臉微笑也要練,按照國際上某個企業(yè)的規(guī)范,微笑的標準是露出八顆牙齒,所以奧運禮儀小姐在進行咬筷子訓練(見圖),因為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是燦爛的微笑。還有練蹲姿,穿著短裙優(yōu)雅的蹲姿(見圖)。對孩子的要求一定是非常明確的,比如說《弟子規(guī)》有很多好東西,其中有一個要求是“出必告、返必面”,就是孩子離開家的時候一定要跟家里人打招呼去哪里了、什么時候回來,回家之后要告訴家里人我回來了。就是這么一個習慣,在古代是中國孩子必備的,但是現在許多中國家庭把這個傳統丟掉了。
到底怎么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呢,我給大家講一個很能夠說明問題的故事,看看好習慣究竟是怎么培養(yǎng)的,壞習慣是怎么矯正的。北京有一個五年級的男孩子,寫作業(yè)坐不住,媽媽說了很多遍沒有用,好了,這個媽媽著急就向一個心理學專家請教,因為是親戚很方便。這個心理學專家就給媽媽講了一些操作的方法,培養(yǎng)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媽媽回來一實踐很成功,怎么做呢?第一步就是觀察清楚原因,孩子到底是怎么坐不住的,孩子在那兒寫作業(yè),媽媽坐在能夠看到孩子的地方,注意看孩子怎么寫作業(yè)。這個孩子寫一小時作業(yè)站起來了七回,一會兒拉開冰箱看看有什么好吃的,一會兒打開電視看看有沒有動畫片,一會兒站在窗前看看誰在院子里玩了,不到十分鐘站起來半天不坐下來,那學習肯定搞不成。第二步就是引導,媽媽就給孩子說了,兒子啊,你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只要好好學習肯定能夠學好,但是我剛才給你數了一下,你一個小時站了七回,是不是有一點多了?兒子一想媽媽都看到了,還給數了站起來七回,有些不好意思。
媽媽最有水平的話在后面,媽媽說兒子,我看你寫一個小時作業(yè)站起來三回差不多了吧,兒子心想,媽媽挺不錯,還讓我站起來三回,就說三回就三回。媽媽說兒子軍中無戲言,如果你寫一個小時作業(yè)站起來的次數不超過三次,當天晚上6點的動畫片隨便看,媽媽絕不干涉。這個兒子很高興,說太好了,我就是愛看動畫片。媽媽說你先別高興,有獎勵就會有懲罰,如果你一小時寫作業(yè)站起來超過3回,當天晚上什么電視都不能看,動畫片也不準看,說話算話。兒子說沒有問題,這樣母子協議達成了。第一個星期下來兒子有三天做到了,寫一個小時作業(yè)站起來不超過3回,到了晚上6點大搖大擺地去看動畫片,很自豪,但是有2天就給忘了,一到晚上6點就條件反射心里癢癢的,哎呀媽媽求求你讓我看動畫片吧,我一定好好學習,我再也不站起來了。媽媽說不行,男子漢說話算話,怎么能出爾反爾呢?不能看,孩子耍賴也看不到電視。第二個星期開始了,孩子寫作業(yè)剛坐一會兒就想站起來,這就是條件反射,但是他馬上就想到不行,我只有3次站起來的機會,我得省著點用,晚上6點才有動畫片看,這就忍了下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經過一個月的訓練,兒子能做到一小時站起來不超過3回,媽媽說不錯啊,我看你很有潛力啊,一小時站起來不超過2回能夠做到嗎?2次就2次,第二個月站起來2次,第三個月站起來1次。三個月之后,差不多90天左右,這孩子一小時寫作業(yè)基本上不站起來了,站起來一次也是正常的。這個媽媽就成功了,經過3個月的訓練,孩子養(yǎng)成了一個專心寫作業(yè)的習慣,改掉了坐不住的習慣,這很有意義。
我把這個媽媽的經驗發(fā)表在我主編的《少年兒童研究》雜志上,然后我總結出一個習慣培養(yǎng)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減法,兩句話是它的秘訣,第一句話是培養(yǎng)好習慣用加法,改掉壞習慣用減法。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想讓你的孩子養(yǎng)成什么好的習慣,只要適合他,讓他認識到這個習慣的重要,引導和激勵孩子的好行為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形成的越牢。美國教育家說的很形象,培養(yǎng)好習慣就像是纏纜繩,只要每天纏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習慣就變得牢不可破,我們都可以理解,什么東西纏90道試試。但是改掉壞習慣不能希望一刀斬斷。
這個媽媽的經驗特別棒在兩點,使用了遞減法,兒子過去一小時寫作業(yè)站起來7次,現在媽媽跟兒子一商量遞減到三次,孩子就接受了,而且使用了一個最有效的強化物,兒子不是喜歡看動畫片嗎,你做到了就可以看動畫片,做不到就不能看動畫片,這就是及時評估,非常有效。有的父母說孫教授這個方法我不行,我說做到了你就看動畫片、做不到就不看動畫片,我兒子說不看就不看,那說明什么呢?這個東西對他不是最有效的強化物。還有父母對孩子說這個星期按時完成作業(yè)我給你10塊錢,孩子想才10塊錢,我到爺爺奶奶那里撒一個嬌給我20塊錢,我不要你的錢。所以父母要找到最能夠讓孩子動心的強化物,才會有好的效果。
孩子不光是要培養(yǎng)學習,還要培養(yǎng)愛心?,F在我發(fā)現父母有一個問題,只會示強不會示弱,這樣的父母也有問題,什么樣的表現呢?還是以媽媽為例,媽媽有時候不舒服甚至病了,照樣接孩子放學、照樣買菜做飯,孩子的眼睛很尖,看到媽媽不舒服過來問媽媽怎么了,有的媽媽沒有怎么考慮就說了,你不用管我了,你玩你的,我死不了。這樣說話的父母就缺乏教育意識,你知道為什么嗎?孩子就像孟子說的側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就是說同情心人人都有這是愛的萌芽。孩子過來問媽媽怎么了這就是惻隱之心、就是愛的萌芽,如果你總是說我沒有事你玩你的,慢慢孩子就會覺得媽媽是鐵打的,永遠不會倒下,她的事不用管了。將來有一天你需要他了,你說孩子過來,他不過來了,他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慢慢就變得冷漠了。其實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父母辛辛苦苦培養(yǎng)出來的。那么怎么做呢?
北京有一個母親那真叫絕了,她全家都非常愛吃桔子,媽媽買桔子從來不按照斤買,而是按照3的倍數來買,15個、21個等等。晚飯后看電視全家人看桔子,媽媽都是讓兒子去拿3個桔子,洗干凈、擦干凈,一人分一個。就剩下最后3個桔子了,兒子拿在手里一會兒看看爸爸、一會兒看看媽媽,媽媽一看就明白了兒子小心眼,兒子的想法是就剩3個了,你們兩個人還吃啊?媽媽給丈夫使了一個眼色要吃,結果爸爸媽媽一邊吃桔子兒子一邊流眼淚,兒子心里想你們真的吃了,一點也不心疼我。這個媽媽后來跟我說,哎呀我的天啊,我把這個桔子吃下去,一點味也沒有吃出來。我說你做的對,現在孩子不是缺兩個桔子,而是缺的心中要有別人。所以說我忠告天下父母一句話,千萬別讓你的孩子吃獨食,一定要培養(yǎng)他學會分享,也不需要給孩子單獨炒一個菜,這沒有什么必要。
分桔子的孩子長大了,考上北京大學,親戚們都很高興,這個給50,那個給100,一共給了500塊錢。他媽媽說沒有想到,春節(jié)回家看奶奶,兒子把這500塊錢裝了一個紅包都給了奶奶。大家想想現在的孩子有500塊錢,屬于自己的錢,能省下給一個遠方的老人不容易。為什么這個孩子如此有孝心、愛心呢?就是因為這個媽媽家里一做了好吃的東西,先讓孩子給姥姥、姥爺送一份,因為靠的很近。每一個月去郵局給爺爺奶奶匯款都帶著兒子去填單子、辦手續(xù),而且還得讓兒子寫上一句問候老人的話,多少個21天過去了,多少個90天過去了,孩子孝敬長輩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了,這就是孔老夫子說的名言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就是小時候養(yǎng)成的習慣,會像他的天性一樣自然,這就是家庭教育的一個很高境界。
當然最后我要跟大家說一句話,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父母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時代,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習慣的養(yǎng)成有幾個層次和重點,在培養(yǎng)個人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yǎng)社會性習慣;在培養(yǎng)動作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yǎng)智慧性習慣;在培養(yǎng)傳統性習慣的同時,側重培養(yǎng)時代性習慣。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教育的條件是好的關系,教育的方法是培養(yǎng)習慣,掌握了這三個要點,你就掌握了兒童教育中最核心的真諦,真的這么去做了,結合孩子的實際,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健康、快樂地成長。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