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22日 10:54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富不過三代”現(xiàn)象 古今中外大量家族興衰史表明,無論某一家族通過什么途徑發(fā)家致富,保持富裕狀態(tài)的時間,很少有超過三代的,故被世人總結出一條定律,叫“富不過三代”。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yè)家已經超過了300萬,調查顯示,由于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95%以上的中國民營企業(yè)家無法擺脫“富不過三代”宿命。有研究表明,目前國內富人家族的孩子中,只有約10%的子女繼承了父母的優(yōu)良品質,成為積極向上、勤奮好學的人。對不少富有家族及企業(yè)來說,不是富過三代的問題,而是能否富過兩代的問題。 清末名臣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有感于社會風氣奢靡不正,曾寫了《保富法》一書。他說,四五十年前的有錢人,家業(yè)沒有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yè)、上進的,百家之中,僅有一兩家。寫《曾國藩》小說的歷史學者唐浩明說,與曾國藩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中興將帥家庭從兒女那一輩起便不努力,到子孫輩曾孫輩,嫖賭抽大煙、游手好閑幾乎成為通病,到最后潦倒淪落,將祖宗的臉面丟光;兒孫賢肖的家庭則不多。 “富不過三代”并非中國特色,全球家族企業(yè)普遍面臨“窮孫子”問題。在美國,家族企業(yè)在第二代能夠存在的只有30%,到第三代還存在的只有12%,到第四代及四代以后依然存在的只剩3%了。葡萄牙有“富裕農民——貴族兒子——窮孫子”的說法;西班牙也有“酒店老板,兒子富人,孫子討飯”的說法;德國則用三個詞“創(chuàng)造,繼承,毀滅”來代表三代人的命運。 “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不少富有家族缺乏勤儉精神 曾經有人列舉了第一代和第二、三代富人的九大差別,其中之一是“第一代艱苦奮斗,第二、三代喜歡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在于第一代的創(chuàng)業(yè)者雖然大都備嘗艱辛,但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沒有理性地認識到過去的艱苦對自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正是過去艱苦磨煉的吃苦精神,對自己的艱難創(chuàng)業(yè)起到了積極的支撐作用,才使自己擁有財富。反而,他們不希望子女再吃苦受累,對子女嬌生慣養(yǎng),以為多給子女錢財,子女就會好好享受。但是事物往往走向反面,不知創(chuàng)業(yè)艱難的富裕人家的子女常常揮霍浪費,最終導致家庭敗落。 ★對子女教育的失誤 中國人喜歡給予子女最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送他們出國學習、游玩,并不注重他們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少富人的子女在國外的花費高得驚人。資料顯示,在海外的普通留學生一年生活費10萬元人民幣左右,但“闊少”留學生都超過100萬元,有些在美國留學的“闊少”一年花費甚至超過200萬元人民幣。他們的生活讓美國鄰居看了傻眼。不少富商教育下一代的意識淡薄,使財富繼承者大多缺少打理財富的能力。有人這樣描述富二、三代人:錢是大把大把地花,酒是大碗大碗地喝,唯獨缺乏創(chuàng)業(yè)斗志,總是自命不凡但實際能力平平,一旦掌管家業(yè),很快將祖業(yè)虧空。 “富不過三代”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企業(yè)治理不規(guī)范、財產移交不科學、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市場競爭優(yōu)勝劣汰和不利環(huán)境等原因。 尋找“富過三代”的關鍵 畢竟有些家族打破了“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富過三代甚至一直延續(xù)下去,那么,其中最核心的經驗是什么呢? ★重視做人教育 做人是做事的基礎,無論家庭、家族、民族、國家,無論其興旺抑或持續(xù)興旺,其根本在于人。所以,凡有遠見卓識者,皆重視做人的教育。華人首富李嘉誠在談到子女教育時說,99%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要讓他們知道苦難的生活。即使子女長大了,也是三分之二教他們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他們如何做生意。 做人是一門大學問,但最根本的是做人要有志氣。志氣、志向是人生進步和成功的發(fā)動機和助推器。做人要重視道德品質教育。道德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行為準則,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的人才能在社會生活中具有良好的形象,贏得他人的肯定和支持。良好的道德品質最重要的是對他人、對社會的仁愛之心。曾國藩在其遺囑中寫道:“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shù)語。” ★重視勤勞節(jié)儉教育 亞當斯密說:“一個出生在富有家庭的人,即使具有節(jié)儉天性,也是很難做到的。”曾國藩的家族何以數(shù)代不僅沒有衰落,而且代代都有才?。烤驮谟谒珜Я饲趦€的良好家風。他曾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著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他強調節(jié)儉,說“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坝蓛€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儉難于登天”。 ★重視艱苦奮斗精神培養(yǎng) 西哲有言:“偉大源自苦難?!睕]有吃過苦的人,好比是溫室的花朵,一旦面臨外界的凄風苦雨,就會萎靡不振。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不英雄。蘇聯(lián)教育家馬爾庫沙說:“昂貴的玩具、闊氣的穿戴——這是通向嚴重后果的最初階梯。”有人調查過某地的50名失足青年,其家庭多是“奢門”。過去講“侯門多蕩子”,現(xiàn)在可是“奢門出敗子”。 ★注重能力培養(yǎng) 俗話說:“嬌子不如殺子”,對子女的過分嬌養(yǎng)只會使他們喪失自立的能力,形成依賴心理,最終害了他們。培養(yǎng)后代的理財能力,是為了使孩子懂得金錢來之不易,珍惜已有的財富。猶太人堪稱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父母當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就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鈔,告訴孩子“錢是怎么賺來的”等觀念,以此進行理財教育。 ★積極參與慈善事業(yè) 一個人的財富是自己生命時光的凝結,能主動捐出自己財富,是在善良心態(tài)的感召下的舉動。這種善良情感的萌生和鞏固,對后代的成長和成功是極有益處的。財富擁有者參與慈善活動雖然減少了日后的遺產,但對子孫后代只有好處,不會有害處。 先賢林則徐說得好,“子孫若如我,要錢干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崩罴握\、曾憲梓等人在醫(yī)療、衛(wèi)生、教育等方面捐獻巨資就是很好的典范。上一代人的這種可貴的慈善之舉,不僅為社會作出了貢獻,而且對其后代產生了激勵作用。 |
相鄰博客
- 顧曉鳴:火熱的夏天令人振奮 [2009-06-21 18:32:00]
-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種子 [2009-06-23 21:21:00]
- 宗教與未來中國 [2009-06-23 22:18:00]
- 傅佩榮: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樂 [2009-06-23 22:2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