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肉伦伦在线观看,亚洲系列一区A久久,色老头在线精品线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 <ul id="q2cmq"></ul>
  • <rt id="q2cmq"><acronym id="q2cmq"></acronym></rt>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 <delect id="q2cmq"></delect>
  • <strike id="q2cmq"><source id="q2cmq"></source></strike>
    <center id="q2cmq"><dd id="q2cmq"></dd></center>
    <tr id="q2cmq"></tr><menu id="q2cmq"></menu>
    登錄    注冊
      
    正文
                                        家家都需要的家庭教育——這是一次幾代人享用不盡的充電之旅(視頻)

                                                   解讀:家庭教育現代化和家庭教育十大理念(視頻)

                                                       家庭教育是專業(yè)的,可以提升我們育人素養(yǎng);

                                                       家庭教育是樸素的,可以服務于每一位家長;

                                                       家庭教育是實用的,可以解決身邊具體問題;

                                                       家庭教育是科學的,可以改變我們生存現狀。

                                                                                                   ——顧曉鳴

                                               中華家庭教育網上免費學堂中華家庭教育志愿者課程目錄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中、高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家庭教育顧問、指導師(初級)》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班主任家庭教育專業(yè)化課程》目錄匯總

                                                               試聽課程:提升家長家庭教育素養(yǎng)

    孝經(2)

    (2008-10-11 22:12:00)   [編輯]

    圣治章第九 

    【章旨】這一章書,是因曾子聽到孔子講說明王以孝治天下而天下很容易實現和平以后,再問圣人之德,有更大于孝的沒有?孔子因問而說明圣人以德治天下,沒有再比孝道更大的了。孝治主德。圣治主威,德威并重,方成圣治。列為第九章。 

    曾子曰:‘敢問圣人之德,無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 

    【白話】曾子聽了孔子說明孝道之廣大,與極高的效果,以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皆本于孝的德行。所以又問圣人之德還有大過孝道莫有。孔子說:‘天地之間,人連物,都是一樣的得到天地之氣以成形,稟天地之理以成性。但物得氣之偏,其氣蠢,人得氣之全,其質靈。因此,人能全其性,盡其情,故能與天地相參,而物不能。故天地之性,惟人為貴重。若以人的行為來講,再沒有大過孝的德行了。’ 

    ‘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白話】‘萬物出于天,人倫始于父,因此孝行之大,莫過于尊嚴其父,尊嚴其父,如能尊到祭天時,配天享受祭禮,那就尊到極點了。自古以來,只有周公作到這一點。所以配天之禮,是他創(chuàng)作的。’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白話】從前周朝的時候,武王逝世,周公輔相成王,攝理國家政治。制禮作樂。他為了報本追遠的孝道,創(chuàng)制在郊外祭天的祭禮。乃以始祖后稷配享。另制定宗廟,祭祀上帝于明堂,以其父文王配享。周公這樣追尊他的祖與父,乃是以德教倡率,而示范于四海。因此海內的諸侯,各帶官職來助祭,光先耀祖,何大于此。孝德感人知此之深,這圣人的德行,又何能大過孝道呢?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其父母日嚴。圣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白話】圣人教人以孝,是順人性之自然,非有所勉強。因為一個人的親愛之心,是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時就生出來的,因為父母把他養(yǎng)育漸漸長大,他便對父母一日一日的尊敬起來。這是人生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表現。圣人就因他對父母日加尊敬的心理。就教以敬的道理,因他對父母親愛的心理,就教以愛的道理。本來愛敬出于自然。圣人不過啟發(fā)人之良心,因其人之本性教敬教愛,并非有所勉強。故圣人之教,不待肅戒而自會成功。圣人的政,不持嚴厲而自會治埋。他所憑借的就是人生固有的本性。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xù)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 

    【白話】‘天下做父親的,一定愛他們的兒子,天下做兒子的,一定愛他們的父親,父子之愛,是天生的,不待勉強的,這個父子之愛的里邊還含著敬意,父如嚴君,故包藏著君臣之義。父母生下的兒子,上為祖宗流傳后代。下生子孫繼承宗嗣。家族的繼續(xù)綿延,莫大于此。父親對子,即是嚴君,又是慈親,有兩重恩愛,所以恩愛之厚,莫重于此?!?span lang="EN-US"> 

    ‘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兇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span> 

    【白話】由于以上的原因,愛敬當由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愛自己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那就叫悖德。不敬自己父母而去敬別人,那就叫悖禮。愛親敬親,是順道而行的善行,不愛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兇德。立教的人,應該以順德教化,使民知所愛敬,如果倒行逆施,悖德悖禮,民將怎樣取法呢?今不站在順的善行上邊去作,反而站在惡的兇德方面去行,假定得了一官半職,有道德觀念的君子,他絕不會以那個官職為貴重的。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span> 

    【白話】‘有道德的君子,卻不是那樣的作法,他講出話來,必定思量可以使人稱道他才講,他行出事來,必定思量可以快慰于人心他才行,他所做的德行和義理,必定為人尊敬他才做。他所作的每一件事,必定可以為人取法他才作。他的容貌和舉止,必定端莊偉大可以觀看,一進一退,都是合乎禮儀,可為法度。照這樣的居上臨下,駕馭百姓,那老百姓,自然又怕懼的畏服他,愛敬他,并以他為模范而仿效實行,所以能夠很順利的完成其德教,而政令不待嚴格督促,自然就推行了。’ 

    ‘《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薄?/span> 

    【白話】孔子引詩經曹風篇鸤鳩章的這兩句話,就是說明‘一個負責管轄百姓的善良君子,他的威儀禮節(jié),一定沒有差錯,他才能夠為人作模范,而為老百姓所取法了。’ 

    【釋義】本章共分八段,箏一段,說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第二段,說明尊父配天的創(chuàng)始。第三段,說明圣治盡孝的隆重。第四段,說明政教推行之易的原因。第五段,說明父子的關系如何重大。第六段,說明悖德悖禮,雖得一官半職,君子不以為貴。第七段,說明君子的作風,可以示范人群。易于推行政教。第八段,引詩證明威儀的重要性。按上章所講的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這一章的圣治,卻在德威并重。其意以為德、是內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內在的美德,與外在的美德合起來,才算是愛敬的全德。圣人講學一步進一步,內外兼修,愛敬并施,自然德教順利而成,政令不嚴而治了。 

    紀孝行章第十 

    【章旨】這一章書,所講的是平日的孝行,分別紀出。有五項當行的,有三項不當行的,以勉學者。列為第十章。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 

    【白話】孔子說:‘大凡有孝心的子女們,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要在平居無事的時候,當盡其敬謹之心,冬溫夏清,昏定晨省,食衣起居,多方面注意,第二,對父母,要在奉養(yǎng)的時候,當盡其和樂之心,在父母面前,一定要現出和悅的顏色,笑容承歡,而不敢使父母感到有點不安的樣子。第三,父母有病時,要盡其憂慮之情,急請名醫(yī)診治,親奉湯藥,早晚服侍,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即一日不能安心。第四,萬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就要在這臨終一剎那,謹慎小心,思想父母身上所需要的,備辦一切。不但穿的、蓋的、和棺材等物,盡力配備,還要悲痛哭泣,極盡哀戚之情。第五,對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向,要盡其思慕之心,莊嚴肅敬的祭奠,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恭敬。以上五項孝道,行的時候,必定出于至誠。不然,徒具形式,失去孝道的意義了?!?span lang="EN-US">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為不孝也。’ 

    【白話】‘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有以上的五致,還要有以下的三不。一、就是官位較高的人,就應當莊敬以待其部屬,而不敢有一點驕傲自大之氣。二、為人部屬的小職員,就應當恭敬以事其長官,而不敢有一點悖亂不法的行為。三、在鄙俗的群眾當中,要和平的相處,不敢和他們爭斗。假若為長官的人,驕傲自大,則必招來危亡之禍。位居部屬的人,悖亂不法,則必招來刑罰的處分。在鄙俗的群眾中與人斗爭,難免受到兇險的禍害。以上三項逆理行為,每一樁都有危身取禍,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常以兒女的危身取禍為憂,為兒女的,若不戒除以上的三項逆行,就是每天用牛、羊、豬、三牲的肉來養(yǎng)活他的父母,也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也不得謂之孝子??梢娦B(yǎng)父母,不在口腹之養(yǎng),而貴在于保重自己的身體,方得為孝。’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前段所講的,居致敬,養(yǎng)致樂,病致憂、喪致哀、祭致嚴五項,這是孔子指出順的道理,后段所講的,居上驕、為下亂、在丑爭,這是孔子指出逆的道埋。由順德上邊去作,就是最完全的孝子。由逆道上邊去行,自然受到社會法律的制裁,和不幸的結果。這個道理,很顯然的分出兩個途徑。就是說:前一個途徑,是光明正大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而暢達無阻的。后一個途徑,是崎嶇險徑,絕崖窮途,萬萬走不得的。圣人教人力行孝道,免除刑罰,其用心之苦,至為深切了。 

    五刑章第十一 

    【章解】這一章書,是因前章所講的紀孝行,今兩條途徑,走到敬、樂、憂、哀、嚴、的道路,就是正道而行的孝行。走到驕、亂、爭的道路,就是背道而馳的逆行。所以就跟住上章所講的道理再告訴曾子,說明違反孝行,應受法律制裁,使人知所警惕,而不敢犯法。這里所講的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就是講明刑罰的森嚴可怕,以輔導世人走上孝道的正途。列為十一章。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span> 

    【白話】孔子又對曾子提醒的說:‘國有常刑,來制裁人類的罪行,使人向善去惡。五刑的條文,約有三千之多,詳加研究,罪之大者,莫過于不孝,用刑罰以糾正不孝之人,自然民皆畏威,走上孝行的正道?!?span lang="EN-US"> 

    ‘要君者,無上;非圣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span> 

    【白話】‘一個部下,如果找到長官的弱點,威脅逼迫,以達到他所希望的目的,那就是目中無長官,如果對于立法垂世的圣人,譏笑鄙視,那就是無法無天,如果對于立身行道的孝行,譏笑鄙視,那就是無父無母。像這樣的要脅長官,無法無天,無父無母的行為,那就和禽獸一樣,以禽獸之行,橫行于天下,天下還能不大亂嗎?所以說:這就是大亂的道了。’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刑罰制裁不孝之罪。二段的意思,就是希望世人,最好不要走到這個要君、非圣人、非孝的壞路去,如果走到那個壞路去,不但為國家造出亂源,他個人的生命,也將要受到制栽和危險的。所以希望為人子女的,都向良知良能愛敬父母的孝行方面來,不要一誤再誤,走到最危險的壞途去。圣人愛人之深,而警告之切,于此可見。 

    廣要道章第十二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就首章所講的要道二字,加以具體說明。使天下后世的為首長者,確知要道的法則可貴,實行以后,有多大的效果。列為十二章。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 

    【白話】孔子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應以救化為先。教民相親相愛,莫有比孝道再好的了。教民恭敬和順,莫有比悌道更好的了,要想轉移社會風氣,改變民聞習俗,莫有比音樂更好的了。要想安定長官的身心,治理一國的人民,莫有比禮法再好的了?!?span lang="EN-US">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白話】‘以上所講的孝、悌、樂、禮、四項,都是教化民眾的最好方法。但孝是根本,禮是外表,禮的本質,卻是一個敬字,因此,如果一個元首,能恭敬他人的父親,那他的兒女,一定是很喜悅的。敬他人的兄長,那他的弟弟一定很喜悅的,敬他人的長官,那他的部下和老百姓。也是很喜悅的。這一個敬字,只是敬一個人,而喜悅的人,何止千萬人呢?所敬者,只是父、兄、長官,而喜悅的,就是、子弟、部屬、大多數的人。所守者約,而影響甚廣,豈不是要道嗎?’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第一段,是指出要道具體的實行方法。第二段,說明要道守約施博的實行效驗。作為長官致敬悅氏的原理原則。辦理政治之力行寶典。負責國家政治的人,應熟讀玩味。 

    廣至德章第十三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把至德的義意,扼要的提出來,使執(zhí)政的人,知道至德是怎樣的實行。上章是說致敬可以悅民,本章是說教民所以致敬。故列于廣要道章之后。為十三章。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span> 

    【白話】孔子為曾子特別解釋說:‘執(zhí)掌政治的君子,教民行孝道,并非是親自到人家家里去教,也并非日日見面去教。這里有一個根本的道理。例如以孝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子的,都知盡事父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為父親的人了。以悌教民,使天下之為人弟的,都知盡事兄之道,那就等于敬天下之為人兄的人了。以部屬的道理教人,那就等于敬天下之做長官的人了?!?span lang="EN-US"> 

    ‘《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狈侵恋拢涫肽茼樏袢绱?,其大者乎?’ 

    【白話】孔子引述詩經大雅篇洞酌章的這兩句話說:‘一個執(zhí)政的君子。他的態(tài)度,常是和平快樂,他的德行,常是平易近人,這樣他就像民眾的父母一樣?!鬃右嗽姷囊馑迹褪钦f:沒有崇高至上的一種大德,怎么能順其民心到這種偉大的程度? 

    【釋義】本章共分兩段。首段,道出廣至德的本義。末段,引詩證明言非虛說。按這一章的意思,就是希望執(zhí)政的人,實行至德的教化,感人最深。推行政治也較容易。執(zhí)政的,若能利用民眾自然之天性,施行教化,不但人民愛之如父母,而且一切的政教設施,都容易實行。 

    廣揚名章第十四 

    【章旨】孔子既把至德要道,分別講解得清清楚楚。又把移孝作忠,揚名顯親的辦法,具體的提出來,以告訴曾子。列為十四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順可移于長;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內,而名立于后世矣?!?/span> 

    【白話】孔子說:‘君子能孝親,必具愛敬之誠,以愛敬之誠,移作事君,必能忠于事君。他能敬兄,必具和悅態(tài)度。以和悅態(tài)度移于事長。必能順于長官。處家過日子,都能處理得有條有理,他的治事本能一定很有辦法,如移作處理公務,必能辦得頭頭是道。所以說:一個人的行為,能成功于家庭之內,這樣由內到外,替國家辦事,不但做官的聲譽顯耀于一時,而且忠孝之名,將永遠留傳于后世。’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移孝可以作忠。二段,說明移悌可以事長。三段,說明能治家,必能治國。四段,就明孝道,是由內達外,由近及遠,由現在到將來,德行成立于現在,名譽永垂于久遠。按這一章所講的意思,就是教人立德,立功,愛護名譽。把忠孝大道,都能推行到極點,西諺說:‘名譽是第二生命?!覈糯ベt所講的名譽,首重德行。德為名之實,無實之名,君子以為可恥。不像西人所講的名譽。專重名譽了。所以有名譽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德行的人,必定有名譽。德是根本。名是果實。 

    諫諍章第十五 

    【章旨】這一章書,是講明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于不義??鬃右蛟又畣?,特別發(fā)揮諫諍之重要性。列為十五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白話】曾子因孔子講過的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過,應該怎樣辦?所以問說:‘從前講的那些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教訓。我都聽懂了。還有一樁事,我是不大明白的,因此大膽的問:為人子的做到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切聽從父親的命令,是不是可以算為孝子呢?’孔子聽了曾子的這一問題,就驚嘆的說道:這是甚么話呢?這是甚么話呢?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span> 

    【白話】孔子給曾子詳加解釋說,父親的命令,不但不能隨便聽從,而且還要斟酌其命令,是否可行。例如上古的時候,天子為一國的元首,一日二日萬幾之事,元首如有善行,則億兆人民蒙福。元首如有過失,則全民受禍。假若有七位敢于直言諫諍的部屬。那天子雖然偶有差錯,跡近無道,因有七位賢臣諫諍,時進忠言,勇于匡救,就不會失掉天下。諸侯若有五位諫諍的部屬。改正錯誤。格其非心,雖無道,也不會失掉他的國。大夫是有家者,如果有三個諫諍的部屬,那他雖然間有差誤,這三位部屬,早晚箴規(guī),陳說可否,也不會失掉他的家。為士的,雖是最小的官員,無部下可言。假若有諫諍的幾位朋友,對他忠告善導,規(guī)過勸善,那他的行為,自能免于錯誤,而美好的名譽,就集中在他的身上了。為父親的,若果有明禮達義的兒女,常常諫諍他。救正他,那他不會做錯事的,自然也就不陷于不義了。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白話】無論君臣與父子,都是休戚相關的。所以遇見了不應當做的事,為子女的,不可不向父親婉言諫諍。為部屬的,不可不向長官直言諫諍。為臣子的,應當陳明是非利害,明切勸告。父親不從,為子女的,應當婉言幾諫,即如觸怒被打,亦不怨恨。君如不從,為部屬的,還當極諫,即如觸怒受處,在所不惜,所以臣子遇見君父不應當作的事情,必須立即諫諍。彼若為人子的,不管父親的命令是否合宜,一味聽從,那就陷親于不義,怎么還能算他是個孝子呢? 

    【釋義】按前數章所講的,盡是愛敬及安親之事。對于規(guī)勸之道,未曾提及,本章,就諫諍一事,專題論列,共分三段。首段,因曾子發(fā)問,而引起孔子的驚嘆,二段,是孔子舉例說明諫諍之重要性。不但諫諍對于君父朋友的道德行為有關,且對于天下國家社會人心之影響亦大。三段,重說:‘從父之令又焉得謂孝乎’一詞,是重復慨嘆,以提醒世人不要輕視本章諫諍之意,細按這一章,有雙重意思,一面對于被諫諍的君父及友朋的一種警告說:接受諫諍,不但對于本身的過失有所改正,且對于天下國家,將有重大的影響,使他知道警惕。一面對諫諍者的臣子及友人一種啟示。既要事君盡忠,事父盡孝,對朋友盡信義,若見善不勸,見過不規(guī),則陷君父朋友于不義,以至于遭受不測的后果,那忠孝信義,就化歸烏有了。 

    感應章第十六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孝悌之道,不但可以感人,而且可以感動天地神明。中國古代哲學,即是天人合一,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人為父母所生,即天地所生,所以說有感即有應。以證明孝悌之道無所不通的意思。故列于十六章。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span> 

    【白話】孔子:‘上古的圣明之君,父天母地。所以對于天地父母,是同樣的看待。如事父孝,那就是效法天的光明。事母孝,那就是效法地的明察。推孝為悌,宗族長幼,都順于禮,故上下的大小官員和老百姓,都被感化而能自治。照這樣的一切順序,人道已盡到好處了,人君如能效法天明,那天時自順,效法地察,那地道自審,這樣以來,神明自然就會彰顯護佑。 

    ‘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span> 

    【白話】所以說天子的地位,就算最崇高的了。但是還有比他更高的,這就是說:還有父親的緣故。天子是全民的領袖,誰能先于他呢?但是還有比他更先的,這就是說:還有兄長的緣故。照這樣的關系看來,天子不但不自以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自以為先,還要先其兄。由是伯、叔、兄、弟,都是祖先的后代。必能推其愛敬之心,以禮對待。并追及其祖先,設立宗廟祭祀,以致其愛敬之誠,這是孝的推廣,不忘親族之意,對于祖先,也算盡其愛敬之誠。但是自身的行為,稍有差錯,就要辱及祖先。所以修持其本身之道德,謹慎其作事之行為,而不敢有一點怠忽之處,恐怕萬一有了差錯,就會遺留祖宗親族之羞。至于本身道德無缺,人格高尚,到了宗廟致敬祖先,那祖先都是高興的來享,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那鬼神之德,于是乎顯著多多。圣明之君,以孝感通神明,甚么能大過他呢?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span> 

    【白話】由以上的道理看來,孝悌之道,若果做到了至極的程度,就可以與天地鬼神相通,天人成了一體,互為感應,德教自然光顯于四境之外,遠近幽明,無所不通。照這樣的治理天下,自然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了。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薄?/span> 

    【白話】孔子引詩經大雅篇文王有聲章的這一段話說:‘天下雖大,四海雖廣,但是人的心理,是一樣的。所以文王的教化,廣被四海,只要受到文王教化的臣民,地域不分東西南北,沒有思慮而不心悅誠服的,這樣可以證明盛德感化之深無所不通的意思。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悌感通天地。二段,說明孝悌感通鬼神。三段,說明孝悌之至,遠近幽明,無所不通。四段,引詩作證。以證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天下之大,無所往而不通的意思。 

    事君章第十七 

    【章旨】這一章書的意思,是說明中于事君的道理。為人子女的,始于事親,是孝的小部份,中于事君,就是在于能為國家辦事,為全民服務,這是孝的大部份。所以孔子特別把事君,列于十七章。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span> 

    【白話】孔子說:‘凡是有德有位的君子,他的事奉長官,有特別的優(yōu)點。進前見君,他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計劃方略,全盤貢獻。必思慮以盡其忠誠之心。既見而退了下來,他就檢討他的工作,是否有未盡到責任?他的言行,是否有了過失?必殫思竭慮來彌補他的過錯。至于長官,有了美好的德行和善事,在事前就鼓勵獎助,進行時,就悅意服從。如果長官有了未善之處,在事前預為匡正。既成事實,就設法補救??傊疄椴繉俚氖路铋L官,以能陳善閉邪,防患未然,乃為上策。若用犯顏諫諍,盡命守死為忠,不若防微杜漸于未然之為有益。為人部屬的,如能照這樣的事上,長官自然洞察忠誠,以義待下,所謂君臣同德,上下一氣,猶如元首和四肢百骸一體,君享其安樂,臣獲得尊榮,上下自能相親相愛了。 

    ‘《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薄?/span> 

    【白話】孔子引詩經小雅篇隰桑章的這一段話說:‘只要為臣的一心愛君,雖地處邊陲,還能說不遠。這就由于他的愛出自心中,愛藏于中。故無日遺忘,雖遠亦常在念。這就證明君與臣是一心之意?!?span lang="EN-US"> 

    【釋義】本章計分兩段,首段說明事君盡忠的道理。二段引詩證明為臣愛君,雖遠處異地,都不忘懷。君臣到了這種程度,可謂同心同德,上下一心,政治還能不好嗎?國家還能不太平嗎?按孝親到了事君的階段,這正是青年有為之時。如能照孔子所指示的方法去實行。那么,不但愛敬之心盡于父母,那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都擱在青年自己的身上了。 

    喪親章第十八 

    【章旨】這一章書,是孔子對曾子專講慎終追遠之事。言父母在世之日,孝子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可以親眼看見,直接享受。一旦去世,孝子不能再見雙親,無法再盡敬愛之情。為孝子的那種心情,當是何等的哀痛??鬃犹貫槭廊酥赋錾鹘K追遠的大道,以傳授曾子,教化世人,使知有所取法了。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span> 

    【白話】孔子說:‘一個善于孝養(yǎng)父母的兒女,如果一旦喪失了父母,那他的哀痛之情,無以復加??薜脷饨吡λ?,不再有委曲婉轉的余音。對于禮節(jié),也不暇講究,沒有平時的那樣有儀容。講話的時候,也沒有平時的那樣文雅。人到了這種情形之下,就是有很講究的衣服,也不安心穿了,聽見很好的音樂,也不覺得快樂了,吃了美味的食物,也不覺得香甜了。這樣的言行動作,都是因哀戚的關系,神不自主。耳目的娛樂,口體的奉養(yǎng),自然無有快樂于心的意思。這就是孝子的哀戚真情之流露?!?span lang="EN-US"> 

    ‘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圣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span> 

    【白話】喪禮上說:‘三年之喪,水漿不入口者三日,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就是說,教民不要因哀哭死者,有傷自己的生命。哀戚之情,本發(fā)于天性,假如哀戚過度,就毀傷了身體。但是不能有傷生命,滅絕天性。這就是圣人的政治。守喪不過三年之禮,這就是教民行孝,有一個終了的期限。 

    ‘為之棺?、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白話】‘當父母去世之日,必須謹慎的把他的衣服穿好,被褥墊好,內棺整妥,外槨套妥,把他收殮起來。既殮以后,在靈堂前邊,陳設方圓祭器,供獻祭品。早晚哀戚以盡孝思。送殯出葬之時,先行祖餞,似乎不忍親離去。女子拊心痛哭。男子頓足號泣,哀痛迫切的來送殯。至于安葬的墓穴,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幽靜的環(huán)境。卜宅兆而安葬之,以表兒女愛敬的誠意。既安葬以后,依其法律制度,建立家廟或宗祠。三年喪畢,移親靈于宗廟,使親靈有享祭的處所,以祀鬼神之禮祀之,春狄祭祀,因時以思慕之。以示不忘親的意思,慎終追遠之禮,孝敬哀戚之義,可謂全備了。’ 

    ‘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span> 

    【白話】父母在世之日,要盡其愛敬之心,父母去世以后,要事以哀戚之禮。這樣人生的根本大事,就算盡到了,養(yǎng)生送死的禮儀,也算完備了。孝子事親之道,也就完成了。 

    【釋義】本章共分四段,首段說明孝子喪親后之哀戚狀態(tài)。二段說明哀戚之情,要有限制。三段說明慎終追遠的處理辦法。四段說明孝道之完成。按孝為德之本,政教之所由生,故為生民之本。孝子生盡愛敬,死盡哀戚,生死始終,無所不盡其極。照這樣的孝順雙親,把父母撫育之恩,可算完滿答報了。但是孝子報恩的心理上,仍是永無盡期的。

    源自:http://www.dizigui.net/gwgz/xiaojing.htm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我要參加家庭教育的學習培訓

    最近訪客

    2005~2025 家庭教育網·家庭教育顧問·家庭教育指導師 Copyright by ajm-engineering.com

    本網投訴信箱:gwzds@zhjtjyw.com
    手機版
    滬ICP備13036094號 家庭教育網

    推薦博客↑返回頂部x

    【真情傳遞】石宣家庭教育書院

    【父母手記】不發(fā)脾氣日

    【家教誤區(qū)】教子感悟

    【】讀書沙龍的人文關懷

    【家教論壇】《每日分享》105(2019年6月)

    【】父親節(jié)

    【】寫給女兒的信

    【】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