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的區(qū)別有性別上的、年齡上的、知識上的、閱歷上的、能力上的、經濟收入上的……惟獨沒有人格上的。受封建社會君臣父子觀念的影響,中國的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成人與孩子從來就與“平等”兩個字不搭界。所以盡管“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的觀點早已經提出很多年了,專家們?yōu)榻o孩子們爭得“平等權”沒少呼吁和吶喊,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盡如人意。一方面是家長們對于“平等”理解有誤,無限提高孩子的地位,維護孩子的權威,對孩子言聽計從,百依百順,在家里孩子的話就是“圣旨”,孩子的要求就是命令,家長必須執(zhí)行。有人也許會說“這是極個別現(xiàn)象”,但我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這種表面上的“平等”,實質上的嬌寵,在相當一部分家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曾經有一次家訪,正趕上一家三口在吃晚飯。吃到一半時已經上初一的孩子順手拿起一個蘋果就啃,我說了一句:“飯沒吃完怎么又吃上水果了?你爸媽也不說你呀?”這個女兒立即沖著她父親說:“你問他敢說我嗎?我借他一個膽他也不敢,說話比我聲音高了都不行!”只見這位父親溫文爾雅地一笑了之。
我見過許許多多這樣的場面:孩子在學校門口等家長來接,家長因故來遲了,孩子大發(fā)雷霆,家長百般賠罪;在商場高檔鞋柜臺前,常??梢月牭竭@樣的話:“你自己挑吧,喜歡哪雙咱就買哪雙?!惫财嚿希辛艘粋€座位往往是十幾歲的孩子坐下,40歲左右的媽媽站著;還有諸如孩子經常在家里亂發(fā)脾氣,父母在孩子面前唯唯喏喏,孩子要錢說要100元不給50元等等,我見得真是太多了。
這種現(xiàn)象看起來給了孩子極大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空間,徹底丟棄了傳統(tǒng)的家長專制,但實際上卻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溺愛、嬌慣,演變成了孩子對父母、甚至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shù)膶V?,這是不正常的,也是很可悲的。
另一方面是家長們在潛意識中拒絕接受與孩子的平等,放不下家長的架子,“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子不教父之過”,“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傳統(tǒng)觀念多多少少還留在我們的記憶中,使得家長們有意無意地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管理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形成了命令多、協(xié)商少,指責多、鼓勵少,批評多、表揚少,指揮多、指導少,懷疑多、信任少,打擊多、肯定少的教育方式。一個中學生說上中學后父母用的最多的詞就是“不許”和“應該”,還有“輪不上你來教育我”之類的話,時間長了他就不愛搭理父母了。這是典型的有中國特色的教子之道,能怪孩子不接受嗎?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辭?!飞辖忉尀椤皞€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總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則更細的列出三種涵義,一是“人的氣質、性格、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二是“個人的道德品質”,三是“人的能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根據(jù)我個人的理解,所謂“人格上的平等”之“人格”,就是指后者而言。對于孩子來說,他們雖屬未成年人,還有他們所不能履行的義務,但是他們有獨立思考的權利、發(fā)表見解的權利、與父母平等對話的權利、保護自己隱私的權利、玩的權利、休息的權利……家長們如果真的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的話,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平等”還給孩子們:
第一 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這可不是我的個人意見,而是許多許多孩子的呼聲。咱們中國的家長們太喜歡包辦代替,操心受累之余還總愛不無委屈地說一句:“我什么都替他想到了,能做的我都做了,我容易嗎?”可是對于您的這一“替”,孩子們不但不領情,反而加劇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尤其是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更愿意固守自己的意志而拒絕家長的好心安排。家長說是為他好,他說家長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家長說學這個今后有前途,他說我不喜歡沒興趣,這種頂牛的例子很多,而且真的不一定都是孩子不對。就我個人來說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兒子9歲時,我一定要兒子學一樣樂器,而且根據(jù)我的喜好選擇了手風琴。我還自以為很理智地對孩子講:“我并不是要你學出什么水平,一個男孩子會拉手風琴,今后上中學、上大學演個節(jié)目,給人伴個奏多方便?。 庇谑峭型瑢W在北京買琴(當時還在山西大同),800多元在在上世紀80年代可是家庭中一筆不小的開支,然后又托人找了一位幼兒園老師,每周兩次每次50元,我背著琴送他去學。其實孩子從一開始就告訴我他不喜歡,但我一廂情愿地強制他非學不可。半年過后,孩子沒興趣,我也沒了熱情,快20年了,我們家的手風琴再沒有人摸過,快成古董了。
我想有過我這樣經歷的家長絕不僅我一個人。當時孩子還小,沒有反抗能力,到了初中、高中時就經常是兒子嘲弄我了:拿回個獎狀或得個好分數(shù),很不屑地扔(絕對是“扔”)給我,一定要捎帶上一句“給,拿去滿足您的虛榮心吧”。細想之下,孩子難道說得不對嗎?到了高中畢業(yè)考大學時,依我第一志愿就報政法大學,穩(wěn)扎穩(wěn)打比較有把握。但這時候我已經完全左右不了他了,他堅持報中國人民大學,一句“考不上我認了”把命運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所以我以后帶高三畢業(yè)班在指導學生報志愿時,一定會反復向家長強調“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協(xié)商不要強制”。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準確、不恰當?shù)某煞?,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以溝通與協(xié)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孩子發(fā)現(xiàn)您尊重他時,他也是會講理的(這原話是孩子說的)。
第二 承認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兩位英語老師正在看初一學生的作業(yè)。一位老師自言自語:“ABS,防抱死系統(tǒng),這哪對呀?防爆也不應該是這個抱字呀?”兩位老師正要切磋,無意中被我聽到,我連忙打斷她們:“你們剛才說的是ABS嗎?它確實指的是汽車上的防抱死系統(tǒng),學生寫得沒錯……”我又簡單解釋了一下,兩位老師恍然大悟,不無慚愧地表示“看來有些知識還真得跟孩子們學了”。跟孩子們學——無論老師或家長都應該樹立這種意識,而且絕不僅僅是體現(xiàn)在“兒子,你教我學學電腦”,“女兒,這DVD怎么看”這樣簡單的“討教”上,而是要求我們成年人在與孩子們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認孩子們的優(yōu)勢與長處;承認在社會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某些不適應甚至是落伍;承認我們在教育孩子不犯錯、少犯錯的同時我們也在不自覺地犯著錯誤。人無完人嘛,家長也未必就比孩子完美。北京市十佳中學生王海洋的父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坦率地承認“孩子在許多方面做得都比我們好”,所以他們對待孩子更多的是理解和寬容。
家長在孩子面前虛心一點,只會更加贏得孩子的信任。在我教過的無論初中還是高中學生面前,我總要向孩子們表明:“老師不過是在知識上和做人的道理上比你們先學了一步,你們以后肯定是要超過我的,這才是社會的進步?!碑斘以诮逃虒W中出了差錯時,我會誠懇地向學生認錯或者道歉,絲毫不會降低我在同學們心中的威信,反而更加拉近師生間在情感上的距離。一篇《教授給那個學生深深鞠了一躬》的報道很是發(fā)人深省,大意是:
某大學最富盛名的一位教授開講座,大講堂里的人坐滿之后,早到的教授從椅子上站起來,徑直走下講臺,來到最后一排座位前,指著中間座位的一個同學說:“同學們,在開始今天的講座前,請允許我向這位同學致敬?!闭f著教授向那位同學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教授講述了自己第一個來到大講堂觀察到的情景:許多先到的同學一進來就搶占了靠近講臺和過道兩邊的座位,只有這位同學來的時候徑直走到大講堂的后面,而且是坐在最中間,一個進出都不方便的位置上,這讓我充滿敬意。
教授隨即向同學們講的“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道理暫且不提,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著名教授向一個普通學生鞠躬并表達敬意后“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掌聲是給那個同學的,也是給這位教授的。對于孩子們來說,長輩們能夠向他們虛心求教,他們在榮幸之余會增加自信;大人們肯向他們道歉認錯,他們在諒解之余會增加自省。一個充滿自信,善于自省的孩子一定是一個讓家長省心的孩子。
第三 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與孩子交朋友”是眾多教育專家的建議,是最能夠體現(xiàn)“人格平等”的有效手段。我在多年教育實踐中逐漸領會到它的積極意義,進而確定并認可的教育理念。對于家長們來說,在新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下,大多數(shù)人在主觀上還是愿意接受這一觀點的,有和孩子交朋友的愿望,這在家庭教育領域是一個可喜的轉變。但是從目前處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與家長的關系來看,效果似乎不十分理想,這也是造成“雙期碰撞”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么造成這種主客觀不統(tǒng)一的根源何在?我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其一,與孩子交朋友的目的不正確。
今天的許多家長雖然意識到與孩子交朋友有好處、有必要,但是并沒有真正降低自己作為“長輩”的地位,不是像對待同齡朋友那樣以心相交、以誠相待,而是目的性很強,太過于現(xiàn)實,太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與孩子交朋友是為了更好地“管”孩子;與孩子交朋友是為了讓孩子“聽話”;與孩子交朋友是為了更多地行使自己的“指揮權”,所以實質上并沒有與孩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平等。盡管父子間可以稱兄道弟;盡管女兒叫母親可以直呼其名;盡管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可以孩子說了算;盡管為孩子花錢家長毫不吝惜,但是卻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而孩子卻往往因為識破家長虛假的平等而不屑與之為友。家長與孩子之間缺少平等的、真誠的、心與心的溝通。
其二,傳統(tǒng)觀念限制了與孩子正確的交流。
2004年9月18日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節(jié)目的主題——永不消失的電波,介紹和回顧了方明、林茹、雅坤三位著名播音員及她們的播音情結。其中一段內容特別引起了我的注意:雅坤老師的兒子直言“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不能與媽媽合作”。其原因就是已經成年的兒子總是得不到媽媽的肯定。當主持人朱軍請母親“對兒子說點什么”時,雅坤老師的一番話是:“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敝燔娏⒓从枰约m正:“您應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里你是最優(yōu)秀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我當時聽罷不禁為朱軍喝彩!看似大同小異的兩段話,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居高臨下的希望,后者是朋友式的贊美;前者是一種指導,后者是一種鼓勵;兒子聽了媽媽的一番話會自愧不如,繼續(xù)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而朱軍那一番話如果是媽媽說的,會給兒子一種激勵,增強走出媽媽陰影的自信。雅坤老師的這番話太典型了,代表了中國相當一部分家長,固守自己傳統(tǒng)的家長作風,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對孩子的俯視,完全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在希望、在指揮、在鞭策,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家長不會正著說話,許多想表達的好意非要反著說出來,比如:“今天這是怎么了,怎么知道主動學習了?”“你還能考90分?”“99,你怎么就不能拿個100分呢?”“上課不說話能憋死你呀?”“給班里做好事管什么呀,多考幾分比什么都強!”“這回有點進步,可別驕傲??!”……太多了,不勝枚舉。我?guī)缀趺看闻c家長交流時都在不斷地給他們糾正這些“傷孩子”的話。一糾正,家長也能夠認同,也能承認自己的說法不妥,但在脫口而出時卻渾然不覺。其實還是內在的、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觀念在作怪。
我認為上述兩點是造成孩子不愿與家長溝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我在前面講過“高明的家長會傾聽”,但前提是家長得取得孩子的信任,孩子肯于向你傾訴,家長才有可能傾聽。家長們千萬不可因為孩子小、未成年而忽視了孩子的敏感性,你跟他套了半天近乎,最終還是為了讓他聽你的,這種“不平等條約”注定是要失敗的。所以家長在傾聽之后,對于分歧點要協(xié)商、要尊重,甚至做適當?shù)淖尣?。我始終相信:一、孩子不會100%都是錯;二、絕大多數(shù)孩子還是講理的。另外家長們以雅坤老師那番話為戒,學學朱軍那番經過修正后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對方聽著舒服才好接受。就拿我上面舉過的例子來說,改一改效果可能就不一樣了:“哦,今天主動學習了,真好!這可是個不錯的新起點啊!”“考了90分?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行?!薄?9分不錯,知道那1分丟在哪,下次記住就行了”……家長們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語言吧。
相鄰博客
- 提高素質取得教育孩子的資格 [2009-02-26 12:57:00]
- 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2009-02-26 13:02:00]
- 賞識教育有奇效 [2009-02-26 13:08:00]
- 沒那么多孩子“早戀” [2009-02-26 13:1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