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傷害別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言語。當你向別人發(fā)脾氣之后,你的言語就像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然后再拔出來,無論你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
☆ 張老師的小叮嚀
抱怨、挑剔就像是長在人身上的一個毒瘤,必須拔掉。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孩子對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需要父母幫助他克服。
從前,有個小男孩脾氣很壞。
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fā)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后院的柵欄上釘一個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十七個釘子。過了幾個星期,由于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并且發(fā)現(xiàn)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在柵欄上釘釘子容易多了……
最后,他終于變得不愛發(fā)脾氣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轉(zhuǎn)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建議說:“如果你能堅 持一整天不發(fā)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個釘子?!?/span>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小男孩拔掉了柵欄上所有的釘子。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那么多的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
“當你向別人發(fā)脾氣,你的言語就像這些小孔一樣,會留在人們的心中,同時還會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然后再拔出來?!?/span>
“無論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言語對人們造成的精神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身體沒什么兩樣。”
真正傷害別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言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否則,這樣的“刀子”太傷人。
這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用獨特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的不當行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實際上,面對一個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緒、容易心理失衡、喜歡挑剔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事情首先應(yīng)該是理解,不是對之不聞不問,然后才是去了解形成這種習慣的成因。
愛挑剔的孩子雖然總是批評別人的缺點,其實我們很清楚,他們的內(nèi)心可能受了什么委屈或傷害,因此試著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 的癥結(jié)會比指責他們更有意義。
一個毫無教養(yǎng)的人,可能僅僅因為一個路人踩了他一腳,就把這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惡最卑鄙的壞蛋。然而,拔除挑剔者心中的刺,比起對他們的指責來得有意義。
有學生向老師抱怨班里有某人很討厭,總喜歡跟他比較,影響他的情緒。
老師問這學生:“你喜歡吃蘋果嗎?”
學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歡,但喜歡吃梨?!?/span>
“你不喜歡吃蘋果?”
“對。”
“那有沒有人喜歡吃蘋果?”
“當然有!”
“那你不喜歡吃蘋果是蘋果的錯嗎?”
學生笑笑:“當然不是!”
“那你不喜歡他是他的錯嗎?”
“……”
“你喜歡吃梨?”
“對!”
“如果你的好友來了,你會請他吃嗎?”
“會啊!”
“你怎么知道他愛吃呢?”
“我會問他!”
“那還好,但很多人就不是這樣,覺得自己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
自己喜歡梨,以為魚也會喜歡,所以把梨當作魚餌放在釣鉤上去釣魚,魚兒總是不上鉤,于是埋怨:這魚兒怎么回事?
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問題。
身為父母,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是抱怨別人,成為愛挑剔的 不受歡迎者。就像我們不愿意自己身邊的同事或者上司是個愛挑剔的人一樣。這樣的人在他周圍的人際關(guān)系中得到的評價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美語班的捷宏今年已經(jīng)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了,在班上卻是不受歡迎的人物,甚至連分組玩游戲都沒有同學愿意跟他同一組,原因是捷宏總是對身邊的同學十分敏感及挑剔,只要有小朋友圍在一起講悄悄話,他總是自行對號入座且很憤怒地來對老師抱怨說大家都在說他的壞話,還曾經(jīng)因為同學傳考卷給他時不小心掉到地上,他都覺得那是故意的,也因為如此,其他小朋友自然就不敢靠近他了。
既然抱怨和挑剔有這么嚴重的危害,作為父母,應(yīng)有責任幫助 自己的孩子走出抱怨的陷阱。當聽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剔別人時,你 可以順著他們的意思往下說,然后在下結(jié)論時檢討。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讓他們自己來下結(jié)論,例如,孩子抱怨衣服洗得不夠干凈,那么就不要再為他們服務(wù),讓他們親自動手體會“說比做容易”。
在一段時期內(nèi),如十天內(nèi),天天挑剔孩子。例如:“看看你的語文成績,雖然得了九十五分,可是我覺得你的作文還是寫得太差了!尤其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來的十天,每天給他鼓勵,讓孩子在兩種態(tài)度的對比反差中理解挑剔別人的壞處。
你還可以把孩子常常抱怨、挑剔的話用醒目的顏色寫在很多小紙條上,貼在他的臥室和洗手間里,提醒他注意改正自己的壞毛病。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人在抱怨、挑剔、議論某人的缺點等等,殊不知,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我們習慣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把自己的喜好當作別人的喜好,制造了許多不和諧。放下偏見,正視他人,我們的生活將變得輕松而美好。
☆ 習慣便利貼
1.孩子愛抱怨、挑剔可能來自父母過度寵溺,嬌生慣養(yǎng)之故。
2.提醒孩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對于抱怨、挑剔的事情,要找出方法做改變。
3.利用小紙條,醒目寫出孩子的抱怨、挑剔,提醒他們不要陷入光說不練的困境。
☆ 張老師的小叮嚀
抱怨、挑剔就像是長在人身上的一個毒瘤,必須拔掉。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孩子對自己的抱怨和挑剔可能并不自知,需要父母幫助他克服。
從前,有個小男孩脾氣很壞。
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要求他每發(fā)一次脾氣都必須用鐵錘在他家后院的柵欄上釘一個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十七個釘子。過了幾個星期,由于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他每天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并且發(fā)現(xiàn)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在柵欄上釘釘子容易多了……
最后,他終于變得不愛發(fā)脾氣了。小男孩把自己的轉(zhuǎn)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建議說:“如果你能堅 持一整天不發(fā)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個釘子?!?/span>
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小男孩拔掉了柵欄上所有的釘子。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那么多的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
“當你向別人發(fā)脾氣,你的言語就像這些小孔一樣,會留在人們的心中,同時還會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某人的身體,然后再拔出來?!?/span>
“無論說多少次‘對不起',那傷口都會永遠存在。言語對人們造成的精神傷害與傷害人們的身體沒什么兩樣。”
真正傷害別人的往往不是刀子,而是比刀子更厲害的東西———言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謹慎自己的言語,否則,這樣的“刀子”太傷人。
這是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用獨特的方式告訴孩子自己的不當行為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實際上,面對一個不容易自我控制情緒、容易心理失衡、喜歡挑剔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事情首先應(yīng)該是理解,不是對之不聞不問,然后才是去了解形成這種習慣的成因。
愛挑剔的孩子雖然總是批評別人的缺點,其實我們很清楚,他們的內(nèi)心可能受了什么委屈或傷害,因此試著和孩子溝通找出問題 的癥結(jié)會比指責他們更有意義。
一個毫無教養(yǎng)的人,可能僅僅因為一個路人踩了他一腳,就把這人看作世界上最可惡最卑鄙的壞蛋。然而,拔除挑剔者心中的刺,比起對他們的指責來得有意義。
有學生向老師抱怨班里有某人很討厭,總喜歡跟他比較,影響他的情緒。
老師問這學生:“你喜歡吃蘋果嗎?”
學生愕然但仍答道:“不喜歡,但喜歡吃梨?!?/span>
“你不喜歡吃蘋果?”
“對。”
“那有沒有人喜歡吃蘋果?”
“當然有!”
“那你不喜歡吃蘋果是蘋果的錯嗎?”
學生笑笑:“當然不是!”
“那你不喜歡他是他的錯嗎?”
“……”
“你喜歡吃梨?”
“對!”
“如果你的好友來了,你會請他吃嗎?”
“會啊!”
“你怎么知道他愛吃呢?”
“我會問他!”
“那還好,但很多人就不是這樣,覺得自己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
自己喜歡梨,以為魚也會喜歡,所以把梨當作魚餌放在釣鉤上去釣魚,魚兒總是不上鉤,于是埋怨:這魚兒怎么回事?
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可能是你自己出了問題。
身為父母,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總是抱怨別人,成為愛挑剔的 不受歡迎者。就像我們不愿意自己身邊的同事或者上司是個愛挑剔的人一樣。這樣的人在他周圍的人際關(guān)系中得到的評價肯定是非常不好的。
美語班的捷宏今年已經(jīng)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了,在班上卻是不受歡迎的人物,甚至連分組玩游戲都沒有同學愿意跟他同一組,原因是捷宏總是對身邊的同學十分敏感及挑剔,只要有小朋友圍在一起講悄悄話,他總是自行對號入座且很憤怒地來對老師抱怨說大家都在說他的壞話,還曾經(jīng)因為同學傳考卷給他時不小心掉到地上,他都覺得那是故意的,也因為如此,其他小朋友自然就不敢靠近他了。
既然抱怨和挑剔有這么嚴重的危害,作為父母,應(yīng)有責任幫助 自己的孩子走出抱怨的陷阱。當聽到你的孩子又在挑剔別人時,你 可以順著他們的意思往下說,然后在下結(jié)論時檢討。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讓他們自己來下結(jié)論,例如,孩子抱怨衣服洗得不夠干凈,那么就不要再為他們服務(wù),讓他們親自動手體會“說比做容易”。
在一段時期內(nèi),如十天內(nèi),天天挑剔孩子。例如:“看看你的語文成績,雖然得了九十五分,可是我覺得你的作文還是寫得太差了!尤其這一段,太糟糕了。”接下來的十天,每天給他鼓勵,讓孩子在兩種態(tài)度的對比反差中理解挑剔別人的壞處。
你還可以把孩子常常抱怨、挑剔的話用醒目的顏色寫在很多小紙條上,貼在他的臥室和洗手間里,提醒他注意改正自己的壞毛病。
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有人在抱怨、挑剔、議論某人的缺點等等,殊不知,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出了問題。我們習慣以自己的標準衡量別人,把自己的喜好當作別人的喜好,制造了許多不和諧。放下偏見,正視他人,我們的生活將變得輕松而美好。
☆ 習慣便利貼
1.孩子愛抱怨、挑剔可能來自父母過度寵溺,嬌生慣養(yǎng)之故。
2.提醒孩子“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對于抱怨、挑剔的事情,要找出方法做改變。
3.利用小紙條,醒目寫出孩子的抱怨、挑剔,提醒他們不要陷入光說不練的困境。
0
寫得好
相鄰博客
-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2009-03-26 13:11:00]
- 孩子自私自利壞習慣家庭教育成因分析 [2009-03-26 13:13:00]
- 孩子不斷說謊習慣家庭教育成因分析(1) [2009-03-26 13:19:00]
- 孩子不斷說謊習慣家庭教育成因分析(2) [2009-03-26 13:2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