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建華
案例:
爸爸和平常一樣去幼兒園接孩子菲菲?!鞍职?,貝貝又打我了?!?歲半的菲菲對來接他的爸爸訴說著他的不幸遭遇。
爸爸立刻捧起菲菲的頭,仰起他的小臉,找尋著受傷的部位。在爸爸還沒發(fā)現(xiàn)傷口時,菲菲抬起了左手臂:“這里,這里,貝貝咬了我?!卑职旨泵α闷鸱品频男渥訁s找不到被咬過的痕跡?!笆遣皇歉糁路У模俊狈品泣c點頭?!皼]事的,又沒有咬疼,男子漢不怕的。”菲菲仰起頭:“可是,他咬了我?!卑职至x正言辭的看著菲菲“那你有沒有打回他?他咬了你,你有沒有咬回他?”菲菲篤定地點點頭:“我咬了他一大口呢?!卑职峙e起雙手拍著菲菲看上去弱小的男子漢的雙肩:“這才是男子漢,像我的兒子。走,爸爸帶你吃麥當勞去!”菲菲還要咕噥什么卻被爸爸充滿誘惑力的提議截了下來……
分析:
回憶一下我們童年的成長經(jīng)歷:在我們蹣跚學步的時候,難免會磕磕碰碰,當我們因摔倒而嚎啕的時候,帶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就會一邊扶起我們,一邊拍打把我們碰疼的桌角、地面以緩和我們難以平復的情緒。把責任都推卸到不會說話的桌子、椅子、地面上,自然地我們有了推卸責任的習慣。當事情發(fā)生時,我們的大腦是混沌的,我們甚至看不到自己的問題,不會去發(fā)現(xiàn)是什么造成這樣的結果,而總能找到對方的原因,于是家長就繼承了父輩的教育方法。
反思:
兒童是運用感覺來學習和完善自我的,他無條件的接納所有他成長環(huán)境中的元素。我們必須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我們的語言、我們處理事情的方法、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我們辨別是非的準則,這一切都影響著孩子的成長。你不知道是哪一件事情、哪一個態(tài)度讓他變得偏執(zhí)。
上面的案例中當孩子之間出現(xiàn)糾紛時,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解決呢?看到心愛的孩子受到傷害,爸爸媽媽的心里肯定特別難受;當孩子屢次被別的小朋友攻擊時或許會有些許的憤怒和怨恨的一瞬,這是人之常情。然而,家長的言行,往往會成為兒童解決問題的一種標準。就像上面,“他咬了你,你有沒有咬回他?”當孩子點頭稱是的時候,家長應該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刻。可以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倡導,例如“小心,離他稍遠一點讓他碰不到你”,“是他先不對,你如果平和地回應,他就會改變,”或者“你想個辦法和他交朋友”等等好多行之有效的教育。而在這里“他打你你也打他,他咬你你也咬他?!眳s成了解決他打我的唯一方法。這樣的以暴易暴不但不會幫助孩子看清整個事件,而且還讓孩子的錯誤行為得到了獎賞“走,爸爸帶你吃麥當勞去!”。于是孩子從此心理便種下了這樣的種子,“他打我我也打他,他咬我我也咬他。”。
至于問題的關鍵“我們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我為什么被別人攻擊?如果我用同樣暴力的行為對待別人,最終我會得到什么?”這些沒有加以深刻的思考。當孩子行為發(fā)展成為大錯,也許我們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這孩子怎么會這樣不可理喻?這是我的孩子嗎?他怎么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沒錯,這就是你的孩子,他就是反射你的一面鏡子。我們可以把他變得更美。但是前期的準備工作必須得由我們來完成。我們要盡可能的包容、理解,當出現(xiàn)問題時,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建立準確、清晰的概念。用積極美好的方法去解決,肯定和鼓勵孩子成為一個心理和思想上真正自信強大的孩子。
其實在處理上述案例的方法上,兒童自己可能會很美妙、很和善地解決這種問題的,我們成人卻往往犯錯誤。把錯誤延伸,一致釀成后來的大錯。
相鄰博客
- 調(diào)查顯示:三成家長自認做父母很失敗 家庭教育立法呼聲高。 [2009-06-16 20:48:00]
- 親子教育測試題例 [2009-06-16 21:29:00]
- 悲劇何時休?上海13歲女生跳樓謎團待解:能夠死已是榮幸 [2009-06-22 13:29:00]
- 孩子15種表情的背后(轉(zhuǎn)自張會娟老師博客) [2009-07-06 06:09: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