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們就從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來分析咱們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遵循或違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應(yīng):
片段:有這樣一部電視?。骸耙粋€奶媽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改變貧窮的命運享受富足的生活,竟昧著良心偷梁換柱將自己的女兒與富家的女兒調(diào)了包。自家的女兒在富家長大,后因知道了身世,怕過窮苦的日子,竟然殘害親身母親。這就是一種棘輪效應(yīng)。
所謂棘輪效應(yīng),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xí)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調(diào)整,而難于向下調(diào)整。棘輪效應(yīng)是經(jīng)濟學(xué)家杜森貝里提出的。
宋代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司馬光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中,寫到“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著名論斷,他還說: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當代世界首富微軟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比爾·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于一個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并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yīng)和出身的富貴和貧寒無關(guān)。并表示,他們死后,只有幾百萬美元的遺產(chǎn)會屬于自己的孩子,其他部分,將都捐給慈善事業(yè)。因此,家長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艱苦樸素的生活習(xí)慣是很重要的。
還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北京市一上小學(xué)的孩子經(jīng)常問父母要錢買這買那,一天,這對年輕的夫婦帶孩子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一位老爺爺正在賣《北京晚報》,父親從口袋里掏出了5塊錢,讓女兒買了10份晚報,并讓孩子按原價把10份報紙賣出去,看要花多長時間。孩子花了幾個小時才把10份報紙賣完,然后父母讓孩子問老爺爺一份報紙能賺多少錢?當她得知一份報紙只賺幾分錢,孩子理解了父母賺錢的不易,以后不再隨便問父母要錢了。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yīng)系列十五:習(xí)得性無助效應(yīng) 轉(zhuǎn) [2008-12-21 22:36: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yīng)系列十六:心理疲勞 轉(zhuǎn) [2008-12-21 22:37: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yīng)系列十八:延遲滿足 轉(zhuǎn) [2008-12-21 22:39: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yīng)系列十九:角色認同感 [2008-12-21 22:4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