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們就從一系列家庭教育片段中來分析咱們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都遵循或違背了那些教育的心理效應:
片段:湖北某報曾刊登,一中學生因母親未滿足一時的要求而痛打母親。這是家庭教育中的哪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呢?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jīng)做過一個“延遲滿足”的心理試驗。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鎮(zhèn)的一個小學的校園里,其中一個班的8名學生,被老師帶到了一間很大的空房里。隨后,一個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他一臉和藹地來到孩子們中間,給每個人都發(fā)了一粒包裝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訴他們:這糖果屬于你,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誰能堅持等我回來以后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同樣的糖果作為獎勵。說完,他
后來,那個陌生人跟蹤這些孩子整整20年發(fā)現(xiàn),能夠“延遲滿足”的學生,數(shù)學、語文的成績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學生平均高出20分。參加工作后,他們從來不在困難面前低頭,總是能走出困境獲得成功。
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棄眼前的誘惑。事實上,那些一時沖動犯罪的人,往往都是不能克制自己瞬間膨脹的欲望。相反,那些事業(yè)有成的人,往往能夠把一個個小的欲望累積起來,成為不斷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你知道用什么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辦法就是:百依百順?!?/span>
想要什么馬上就能有什么,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任性,越來越貪心。而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那種任性、暴躁、急功近利的性格一定回會令他們飽受挫折和打擊。因此,父母日常對孩子想要的任何東西都應該“延遲”一下他的“滿足”。讓孩子從中學會等待、忍耐,才能爭取最大的成功。
相鄰博客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六:心理疲勞 轉(zhuǎn) [2008-12-21 22:37: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七:棘輪效應 轉(zhuǎn) [2008-12-21 22:38: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十九:角色認同感 [2008-12-21 22:40:00]
- 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系列二十:心理暗示 轉(zhuǎn) [2008-12-21 22:4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