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是孩子的學習榜樣。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先導,學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家庭教育有獨特的功能;起著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英國教育家約翰洛克說過:“家庭教育不僅是基礎教育,是任何學校和社會所代替不了的?!薄案缸犹煨浴保弧澳缸舆B心”,有天然的親和力,家庭是孩子啟蒙教育的課堂,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有準備的環(huán)境,對兒童來說最好的環(huán)境就是父母本身,兒童需要母愛,必須與父母相處,仿效其言行,才得以生存和成長,引導兒童形成一定的行為規(guī)范和美好氣質。例如:一個暴躁的母親,每當孩子一哭,便發(fā)起火來,必呵斥責罵,很可能培養(yǎng)出挨罵也蠻在手的能力。又如母親倘若每天哼著奇腔怪調的搖籃歌給孩子聽,日久之后孩子就會養(yǎng)成了無音感的“能力”;或者每天當著孩子面盡講父親壞話,會使孩子對父親產(chǎn)生輕蔑的心志。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命運,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極為重要,有什么樣的環(huán)境,就造就出什么樣的孩子。
心理學家諾爾蒂生動地描繪了教育環(huán)境與兒童的關系:
如果兒童生活在批評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指責;
如果兒童生活在敵意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打架;
如果兒童生活在嘲笑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難為情;
如果兒童生活在羞辱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內疚;
如果兒童生活在忍受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忍耐;
如果兒童生活在鼓勵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自信;
如果兒童生活在贊揚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提高自己的身價;
如果兒童生活在公平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正義;
如果兒童生活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信任他人;
如果兒童生活在互相信任和友好的環(huán)境中,他就學會在這個世界去尋找愛。
我國著名教育家李圣珍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做不好的父母。李圣珍用自己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證明了這個真理。李圣珍教過許許多多都是在父母實在管不了,學校也不肯收留,說句不好聽的,是走投無路了,才找到李圣珍。這些孩子經(jīng)常李圣珍的輔導和愛的教育,個個都能正常地生活和學習,并且還考入全國重點高校。李圣珍的實踐經(jīng)驗有力的證明了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圣潔無私的,關鍵在于后天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我國要提高國民素質,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中國人,世界的好公民,家長的責任最重大。為學校,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新生,入學后就能順利地接受學校的教育。著名心理學家張春興說:家庭為學校提供的生源可分為三類:
順教育型學生:
此類學生入學前已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還準備好接受學校教育的素質,學校的教育與教學在孩子身上容易產(chǎn)生預期的效果。
缺教育型學生:
家庭環(huán)境缺乏文化氛圍,入學前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不足,長期缺乏自覺學習習慣,部分為低劣的學生。
反教育型學生:
入學前已有一身壞習慣,既缺良好品德也無學習興趣,不遵守校規(guī),甚至對學校教育持敵對態(tài)度。
以上三類學生實際上來自順教育,缺教育,反教育三類家庭。
正是家庭教育決定了學校的生源質量,所以家庭教育是素質教育接力賽的第一棒。
提高國民素質,培養(yǎng)優(yōu)秀中國人,世界好公民,家庭教育責任重大。
有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有百分之七十的家長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結婚生了孩子自然而然的成了家長,不懂得科學的教育孩子,僅靠老一套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打罵,嘮叨,說教,強制教育,許多父母用他們無知的愛心不斷對孩子的心靈進行摧殘。
有一個獨生子的父母,經(jīng)常打罵孩子,使孩子又怕又恨,常常離家出走,被父親找到后更加遭受父親的打罵。在學校里,孩子經(jīng)常打罵同學、老師,屢教不改。就把家長請到學校,向家長反映孩子在校表現(xiàn),家長聽完后說:我這孩子真是不聽話,氣死我了,在家我沒少揍他,回去后我狠狠揍他,給老師出出氣。
老師聽完后完全明白了孩子的問題是由于父親錯誤的教育產(chǎn)生的,就對家長說:這孩子的毛病不在孩子,全在家長”。
在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會多一些。但是,隨著孩子的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家長要從引導和指導的角色逐漸向疏導的角色變,最后達到互相施教,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在現(xiàn)實生中,總是聽到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孩子則說家長不理解他??此拼鷾蠁栴},實則是家庭教育問題。家長問題是停留在單向教育階段,父母只能教育孩子,孩子只能惟命是從。當孩子提高了認識能力,發(fā)現(xiàn)家長的教育很多并沒有道理,甚至是錯誤的,他們還會接受家長的教育嗎?盡管只是在某些小的方面家長的教育有問題,但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可能是以篇概全的逆反效應。
有個孩子因為做錯事老是受爸爸的訓斥和批評,孩子經(jīng)常感到委屈.他就問爸爸:
“爸爸,是不是爸爸懂的東西都比孩子多?”
爸爸回答:“那當然”。
孩子又說:“可是發(fā)明電燈泡的是愛迪生怎么不是爸爸呀?”
孩子不服氣的申辯使爸爸啞口無言。
有位父親發(fā)現(xiàn)兒子經(jīng)常背著家長抽煙,父親耐心的對兒子分析了抽煙的危害.同時父親又鄭重地宣布:“堅持戒煙”兒子知道父親已有20年的抽煙經(jīng)歷,馬上戒煙也不是容易的事。父親對兒子敘述了自己是搞文學創(chuàng)作,常在夜晚抽煙,抽煙已成為我創(chuàng)作的習慣,抽煙時思考思路順暢,所以常常離不開抽煙。自從發(fā)現(xiàn)兒子抽煙后,感到兒子抽煙是自己的錯,為了兒子的學習和進步,必須堅決戒煙,再難受也得戒掉,以后父子互相監(jiān)督。結果兒子再也沒抽煙,兒子不抽煙是自覺行動,這位父親首先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親首先作到,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速度沒有國民的基礎教育是不完美的。中國許多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都是失敗教育的結果;而失敗的教育的原罪應是家長教育的匱乏。教育是改變一個國家與民族素質的根本,而家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家長要當此重任,必須轉變觀念,家長要從自然型家長向教育型家長轉變。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作為家長,一方面是老師,一方面是學生,兼有雙重身份。只有當好學生提高自身素質,才能擔當起教育子女的重任。當工人出一次廢品還有機會改正,作為父母出了廢品就毀了孩子的一生。馬虎不得。家長要深刻認識到只有不會教的父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正人先正己。正如古人所說:“課子課孫先課已”,“打鐵還得自身硬”,改變只有孩子天天向上,而自己卻不天天向上的傾向。
目前家長嘆息,教育孩子難!累!煩!
目前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干涉。
目前家長面臨無知、無法、無奈,而孩子卻無得、無能、無情。
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的競爭,家長要在競爭中取勝,重在改變觀念,認同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會的父母
相鄰博客
- 中美親子關系和家庭教育對比A [2008-11-08 22:57:00]
- 家長要與孩子一起成長(轉) [2008-11-09 00:17:00]
- 你能完整地接納自己的孩子嗎?(轉) [2008-11-09 00:28:00]
- “你這一招真靈” [2008-11-09 00:3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