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生: 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問題的提出
萊辛說過:“如果上帝一手拿著真理,一手拿著尋找真理的能力,任憑選擇一個的話,我寧要尋找真理的能力?!蔽野堰@段話抄給學生,讓他們討論萊辛為什么這樣說,學生都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自己的學習。他們舉例說: “如果我們有了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那么沒有老師時自己也能歸納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而且是幾十、幾百篇文章的?!睂W生的討論說明,口子圣陶先生講的“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話,決不僅是教者一廂情愿的教學最佳境界,更重要的是這話體現(xiàn)了學生們渴求獲得自學能力的愿望。這是從理論上講自己為什么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從自己的實際情況看,我尤感非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可。我在接這個班前是學校副教導主任,分工負責全校 1500 多名學生的輔導工作。我再三請求當班主任,終于在 1979 年 3 月獲得了校領導的批準:教初一.七班的語文課并做班主任,但有約法三章:第一,全校學生的輔導工作不能耽誤;第二,其他兼職諸如黨支部委員、校工會副主任、組織文科考古工作等不能推辭;第三,當班級工作與學校工作沖突時,即應放下班級工作。我答應了這三條,便想:如果學生有了較強的自學能力,我自然可以騰出時間做學校工作,那就大致能做到班級、學校工作兩不誤了。
學生是怎樣一種情況呢 ? 我校是一所普通中學。學生是重點中學按 4 : 1 選拔之后剩下的。我們班級語文平均成績 45 分,最低的 24 分。我和學生談心,了解到語文成績差的學生有幾個共同點:一對語文課缺乏正確理解,怕學語文耽誤其他科,而不愿做語文練習;二不自己寫作文;三不看課外書;四不是為獲取知識學語文,而是為了應付老師,不得不上語文課。
這些,從理論和實踐上告訴我,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 做法
自學能力從心理學上講,既是一種優(yōu)良的心理品質,又是一種個性特征。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經歷知、情、行、恒的心理過程才能形成和發(fā)展,我也注意按照這個規(guī)律去培養(yǎng)學生。
(一) 知。 提高學生對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認識,我講許多青年自學成才的動人事跡;講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孩子們良好的自學習慣;講愛迪生、高爾基自學的輝煌成就。最使學生們感動的是埃及自幼雙目失明、后來頑強自學成為教育部長、埃及文豪地塔哈?侯賽因。聽了法國自幼斷臂用嘴叼著筆作畫,成為世界著名畫家的戴尼斯的事跡,學生們震驚了,他們在日記中熱切地表達了要獲得自學能力的愿望。
(二) 情。 使學生從感情上體驗到自學的幸福和歡樂。直接興趣固然能使人獲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歡樂,但間接興趣,即在理智指導下的行動的成功,同樣能使人獲得感情上的幸福和歡樂。人的生理欲望能夠服從心理欲望;理智的滿足產生的幸福感常常比本能的滿足所產生的幸福感更為堅實、持久。我讓學生要在獲得自學能力的理智支配下,自己查字典;獨立掌握一篇文章中的字、詞;自己去劃分段落,歸納段意和中心思想,大部分學生都解決了這些問題。再一鼓勵,學生感情上充滿了勞動者收獲自己勞動果實的那種幸福和喜悅。
(三) 行。 人的行動主要分兩部分:第一向何處動 ( 學什么 ) ,第二怎么樣動 ( 怎樣學 ) 。前者是定向的問題,后者是規(guī)則的問題。先說定向,即學什么 ? 越是學習不好的學生越不知如何學語文。討論時學生發(fā)言說:“學習理科,知道從哪下手,掌握幾個公式就可做所有因式分解題,理科是學什么考什么。語文從哪下手呢 ? 語文課天天分析課文,可哪次考試也不考分析課文。”是啊,從哪下手呢 ? 我讓學生畫其他科的知識樹 ( 即對各科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類整理 ) ,他們很快就畫出來了。語文知識樹卻無從下手,有的畫了一堂課,還是一棵光禿禿的樹干。后來經過啟發(fā)、討論,學生把語文知識列成這樣幾個大分枝:拼音、標點、難字、詞匯、語法、修辭、文言文、閱讀、寫作。學生們感到自己看到的語文試題,基本都跑不了這樣的程序。我們自學語文,就要學這幾類知識。學生視自己對這幾類知識掌握情況來決定自學時的側重面。
我想,讓學生定向, 自己的教學必須定向,增強計劃性,減少盲目性,少做無效的勞動。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注意知識的系統(tǒng)性。在教學時,我把這種系統(tǒng)的知識比成一棵有干、有枝、有權、有果實的樹,叫作“語文知識樹”,盡可能教給學生一點兒可以當“定理”、“公式”性的東西,教給學生鑰匙。比如閱讀這個分枝,按照傳統(tǒng)教法,學生只是一篇篇的聽老師分析課文,常常是聽了幾年課也沒掌握自己讀課文的鑰匙。我告訴學生初中閱讀分枝上有三個小枝: (1) 分段歸納段意。 (2) 歸納中心。 (3) 分析寫作特點。每一小枝又有幾個可以當定理用的杈。比如分析寫作特點這個小枝上又有選材、結構、表達、語言等這樣幾個杈。杈又生小權。如表達的杈上又分為記敘、議論、抒情、描寫這樣幾個小杈。小杈仍可繁衍。如描寫又分為景物描寫、場面描寫、側面描寫、人物描寫。人物描寫又分為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我之所以把語文知識比喻為樹,只是為了取其形象之長給學生系統(tǒng)的認識,樹的系統(tǒng)性遠不及科學本身的系統(tǒng)性嚴密,人們是不應該用科學的尺子去苛求比喻的精確度的。這樣可避免重復勞動,學生又學到了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這樣除字詞 ( 浸透在課文中講 ) 之外,一個個的分枝講完了,學生就基本上掌握了初中語文知識。學生從初一到初三, 6 次畫語文知識樹,一次比一次枝葉更繁茂,這說明學生語文知識水平提高了。
由于這樣歸納、分類、整理,學生對初中語文知識有了比較明確的理解,再通過他們寫 ( 我的自我設計 ) 、 ( 中學語文知識簡介 ) 、 ( 第 X 冊語文教材分析 ) 等文章,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識的能力,學生就基本知道了自己在哪個分枝的哪個杈上知識薄弱。學什么的問題明確了,行動的方向就確定了。其次是怎樣動,即怎樣學。學生學語文大多有這樣幾個毛?。阂弧⑿实?。一篇課文拖一兩個月也不能按要求背誦,一篇作文寫半個月還寫不完。二、初中學生看問題往往片面。不少學生認為要學文必然擠理。理由是時間是個常數(shù),文用多了,理自然少了,因此不舍得花時間學文。三、一暴十寒。語文考試成績低時。他們也急一陣子,學一陣子,一陣子過后依然如故。針對這樣的病,我開了這樣的藥方: (1) 提高學習效率。教會學生把任務與時間緊密聯(lián)系起來,研究提高大腦工作效率的辦法。我讓學生寫過 < 三談記憶力 ) 、 ( 三談大腦的潛力 ) 、 ( 五談注意力 ) 、 ( 談大腦的最佳狀態(tài) ) 、 ( 效率最高之時 ) 等文章。當學生學會研究自己大腦的時候,效率自然成倍增長了。 (2) 打消顧慮。即學文不一定擠理。在效率提高之后,按照定額給學生算賬,即使每學期完成 10 萬字的語文練習, 8 萬字的日記, 20 篇作文,除了課內,課外也不過用 1 小時時間。在一二年級科目不多的情況下,每天用 1 小時學語文,難道還算多嗎 ? 這樣一算,學生放心了。學起語文來心里覺得踏實。 (3) 制定嚴格的計劃,防止一暴十寒。比如班級規(guī)定,每天早晨鍛煉身體之后的 30 分鐘,做“記憶力體操”,早自習用五六分鐘抄格言、名詩,晚放學前 30 分鐘寫日記,回家 30 分鐘做語文練習。每天都執(zhí)行這樣的時間表,再在每段時間內規(guī)定出必須完成的具體學習任務,既提高了效率,也防止了一暴十寒。這種規(guī)則運動,比起學生以前盲目學習的不規(guī)則的運動來,既提高了效率,又在心理上有一種輕松感。
(四) 恒。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也好,從感情上體驗自學的歡樂也好,自學時的定向、規(guī)則運動也好,都必須持之以恒。反復加深認識,不斷重復,才能由一次次單一的認識、情感、行動,最后形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班級不但制定了每天的時間表和計劃,還制定了每周、每月、每學期的計劃。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多方面的興趣以及在其他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力、思維力,班級規(guī)定:每周一班會討論思想戰(zhàn)線的問題;周二圖畫課;周三游戲;周五音樂課 ( 這天的語文課閱讀欣賞 ) ;周六作文;星期日或節(jié)假日有目的地去觀察、廚游,為下周作文尋覓素材。在閱讀欣賞課,我們讀了許多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報告文學、通訊等。周六下午第一節(jié),學生互批互改作文。第二節(jié)寫作,在講清基本要求、寫作知識之后,重在寫訓練思維力 ( 如 < 談大腦的潛力 ) 、 < 自學好處多 ) 、 < 過猶不及 )) 、觀察力 ( 如 ( 月蝕 ) 、 ( 摸魚 ) 、 < 爐長 )) 、想像力 ( 如 ( 三十年后的班會 ) 、 < 站在月球上想到的 ) 、 ( 飛碟發(fā)射之前 )) 的文章。星期日的早晨是同學們最愉快的時候,我們一起到野外開荒種地、摸魚、抓螞蚱,到葦塘里找鳥蛋,在結冰的河上跑接力,在冰雪地里尋找生命的蹤跡……這些事情,由于計劃時算清了所占的比例,學生誰也不覺得擠了學習理科的時間。全班學生每月都要對自己德、智、體等方面的 12 個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找出弱點,定出下月的計劃。每個學生都有一張全年學習計劃統(tǒng)計表,這張表上有 156 個數(shù)據(jù)。由于持之以恒, 867 天來,平均每個學生完成了 25 萬字的語文練習、 24 萬字的日記、 104 篇作文,讀了 75 本課外書。學生初一到初三的試卷、練習本都在教室前面積攢著,累積起來有 26 米多高 ( 單是語文 ) 。班級日記記了 860 天。班級共積累了每個學生從初一到初三德、智、體、美四個方面學習、發(fā)育情況的數(shù)據(jù) 6000 多個。
三、 效果
由于知、情、行循環(huán)往復,學生都把學習當成了自己的事情,并初步具有了知識系統(tǒng)和自我意識的能力。學生在方向確定的前提下,掌握了利用生物鐘的規(guī)律做規(guī)則運動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自學能力明顯增強,成績提高較快。初二時,參加縣中學語文能力測驗,我們班獲第一名。初三時,參加全縣 30 所中學聽說讀寫競賽獲第一名。加強語文訓練并沒有影響其他科的學習,發(fā)展智育也沒有影響德育和體育。這個班級是全縣惟一能堅持從初一到初三一直利用星期天到社會上做好事的班級,共受到縣、學校 33 次獎勵。初二期末考試達標率98%;縣內長跑比賽,錄取人數(shù)占總數(shù) 1/5 。學生體重年增長 6.69 斤,身高增長 4.44 厘米。初一時視力正常的 84 只眼睛,到初三只有一只減弱到 0.9 。
相鄰博客
- 孫云曉: 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健康人格 [2009-05-27 17:35:00]
- 林 格: 教育的智慧在于打開心門 [2009-05-27 17:35:00]
- 程鴻勛: 階梯式學習法,讓孩子愛上讀書(問答) [2009-05-27 17:37:00]
- 林 格: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一把鑰匙 [2009-05-27 17:38: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