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曾磊: 以愛殺人----思想偏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人們的各種思想、各種觀念、各種邏輯、各種語言、各種宗教,所有的一切都已經形成了一個網狀系統(tǒng)。這個網狀系統(tǒng)就像一個漏斗,凡是能夠穿過這些網的(那些偏見的網的)信息,才能被你的經驗所觀察到,否則你看都看不到。”
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觀察到的信息,往往是經過一個偏見的篩網過濾過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疑人偷斧》:
古時候,有個人丟了一把斧頭。他懷疑是鄰家的兒子偷的,就很注意觀察他,總覺得他走路、說話的時候總是鬼鬼祟祟,看起來就象是偷他斧頭的人。沒多久,這個人自己上山砍柴的時候,在山谷里找到了他丟失的斧頭。這時候,他再注意觀察鄰家兒子的動作和態(tài)度的時候,就沒有覺得他象是偷斧頭的人了。
顯然當我們心里對一件事情產生一個先入為主的態(tài)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很自然地在這種態(tài)度的影響下觀察一切事物,這時候我們觀察到的事物與其說是一種事實,倒不如說是一種片面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
印度有一個寓言:一個國王用大量的黃金,還有搜集全國最名貴的珠寶,打造了一張黃金的床,床上鑲滿了名貴珠寶,因為這張床是如此名貴,所以他要做出一個合乎全國人民尺度的標準長度來,于是他量了全國所有成年人的身高,除上全國人口的總數,得到了全國身高的平均值。照著這個平均值,打造了這張床。每天晚上他一定要請一位大臣或百姓,夜宿寢宮,讓他睡這張名貴的床,如果他太高,躺不下這張床,國王就會叫一個刀斧手量量這個人的身高,然后用斧頭砍下雙腳多余的長度,好讓他能剛好躺在床上。假如躺下的人,身高不夠,國王也會叫出二位大力士,一個人拉住他的肩膀,一個人拉住他的雙腳,用力的往外拉,將這個人剛好拉到這張床的長度,當然有時候會拉斷他的雙腳,有時候會一命嗚呼,但是,國王一定要讓躺在床上的人符合床的長度,這是國王一定要做的事。
看到這里,你對這個國王有什么看法?
他是個神經病?
不可理喻?
你覺得他實在太殘忍?
但是讓我告訴你,所有你對這國王的感覺和形容詞,都可以加在你自己身上,因為你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但不自覺。
在你心中,也有一張如此名貴而又標準的床,有時候你會為了自己太高,而把你自己砍下一節(jié),有時候你又會因自己太矮而抬起腳尖,挺起胸膛,讓自己感覺高一點,這是大多數人在生命中呈現的狀態(tài),我們?yōu)榱艘仙鐣喍F而又有價值的標準,有時候膨脹自己,有時候委屈自己,我們每天都在心中對自己做著這個國王對他的臣子、老百姓所做的事情卻毫不自覺。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我們愛一個人,可是,我們卻在不知不覺地用自己的愛殺人。
莊子里曾經描述一只海鳥,被海風吹到魯國境內,魯侯看到它,非常喜歡,就把它供奉在太廟里,用最好的樂團奏樂,烹宰羔羊供奉它,但是三天后,這只海鳥卻悶悶不樂地過世了。莊子聽到這件事情后,感嘆地說:“唉 !鳥應該是被當做海鳥來看待的,而不是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濒敽顟撌钦嫘南矏圻@只海鳥,希望它快樂,他用所能給的最好的來給它,可是卻因此而殺死了它。
我們很多人象魯侯一樣,不斷地用自己的愛在殺害著自己心愛的人們,又有很多人像那只海鳥一樣,因為有深愛我們的人,用他們的愛來愛我們,因而殺死了我們。
有很多人迷信名人,認為名人說的就對了。但豈不知有很多名人犯過嚴重的偏見。
所以,不要盲目迷信權威,權威一樣可能出錯。我們來看一下世界上著名的十大愚蠢斷言就知道了:
1.DEC(數字設備公司)的奠基人和總裁肯尼斯?奧爾森(Kenneth Olsen)在1979年對電腦下過斷言:“沒有理由讓某個人在家中配備一臺電腦?!?/span>
2.法國陸軍元帥,軍事戰(zhàn)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指揮官費迪南?福煦(Ferdinand Foch)對飛機下過斷言:“飛機是個有趣的玩具,但沒有軍事價值。”
3.三極管發(fā)明人和無線電之父李?弗雷斯特博士(Dr.Lee Forest) 在1967年2月25日對于登陸月球發(fā)表過斷言:“無論將來科學如何發(fā)達,人類不可能登陸月球。”
4. 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總裁達里爾?扎努克(Darryl F. Zanuck) 在1946年對電視機的未來下過斷言:“(電視)上市6個月之后,不可能還有市場。每天盯著個三合板盒子,人們很快就會厭煩。”
5.英國德卡唱片公司(Decca Records)曾在1962年這樣拒絕了披頭士樂隊?!拔覀儾幌矚g他們的聲音。再說,吉他樂隊也正在退出舞臺?!?/span>
6.《新聞周刊》援引洛杉磯外科醫(yī)生G?麥克唐納博士(Dr.Ian G.MacDonald)在1969年11月18日說過:“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吸煙是有益的?!?/span>
7.西方聯合公司(Western Union) 1876年的《內部備忘錄》曾對電話做過斷言:“這個‘電話’缺點太多,無法作為通訊工具。這種玩意兒對我們沒什么用?!?/span>
8.二世紀古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Ptolemy):“地球是宇宙的中心?!?/span>
9.英皇喬治三世在1776年7月4日,即美國獨立日輕松地說過:“今天沒發(fā)生什么重要的事?!?/span>
10.美國專利局局長查爾斯?杜埃爾(Charles H. Duell) 1899年說過:“所有能夠發(fā)明的,都已經被發(fā)明了?!?/span>
可見,即使是一些行業(yè)內頂尖的高手,也難免會產生嚴重的偏見。
人們經常根據別人對自己的反應來考慮問題。
方丈下山游說佛法。在一家店鋪里看到一尊釋迦牟尼像,青銅所鑄,形體逼真,神態(tài)安然,方丈大悅,若能帶回寺里,開啟其佛光,永世供奉,真乃?件幸事??傻赇伬习逡獌r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見方丈如此鐘愛它,更咬定原價不放。
方丈回到寺里與眾僧談起此事,眾僧很著急,問方丈打算以多少錢買下它。方丈說:“500元足矣?!北娚駠u不已:“那怎么可能?!狈秸烧f;“天理猶存,當有辦法,萬丈紅塵,蕓蕓眾生,欲壑難填,得不償失,我佛慈悲,普渡眾生,當讓他僅僅賺到這500元!”
“怎樣渡他呢?”眾僧不解地問。
“讓他懺悔。”方丈笑答。眾僧更不解了。方丈說,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方丈讓弟子們喬裝打扮了一下。
第一個弟子下山去店鋪里和老板侃價,弟子咬定4500元,結果沒有成交就回山了。
第二天,第二個弟子下山去和老板侃價,咬定4000元不放,亦沒有成交。
就這樣,直到最后?個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時所給的價已經低到了200元。眼見那一個個買主,一天天下去,一個比一個價給得低,老板很是著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價格賣給前一個人了,他深深地怨責自己太貪。到第十天時,他在心里說,今天若再有人來,無論給多少錢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方丈親自下山,說要出500元買下它,老板高興得不得了??竟然又反彈到了500元,當即出手,高興之余另贈方丈龕臺一具。方丈得到了那尊銅像,謝絕了龕臺,單掌作捐笑曰:“欲望無邊,凡事有度,一切適可而止??!善哉,善哉……”
知識和經驗同樣會給我們帶來思想的偏見。
魯迅曾一句話,叫做“人生識字糊涂始”。
英國科學史家貝爾納也曾講過:“我們后半生大概很多情況下都在清除前半生所學習到的那些知識和經驗所給我們帶來的遮蔽和阻擋”。
古代有個大禪師說過:“我整天看書,卻看不到一個字。我只用書擋住我的眼睛?!?/span>
知識有時候會障住一個人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當然,知識很多時候給人們一些啟發(fā),但在啟發(fā)人的同時,也給了人們一種自然而然的約束。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很多科學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靈感會來自于一些毫不相干的啟發(fā)。
很多時候,由于一種狀況長期對一個人的影響,會讓這個人產生一種悲觀或樂觀的看法,當這種看法非常強烈的時候,很多事實上的生活細節(jié)就難以影響到他的心情。
有一則關于德國漫畫大師卜勞恩的故事就很明顯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卜勞恩又一次失業(yè)了,他怒氣沖沖地帶著自己的東西離開了公司。這是今年他第4次失業(yè)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貧困交加的卜勞恩又強打著精神四處找工作,可幾天下來,除了一次次碰壁之外一無所獲。
在又一次失敗后,他絕望了。他來到酒吧,大口大口地喝著劣質啤酒,不停地發(fā)著牢騷,抱怨著老天的不公。人們都盡量躲得遠遠的,誰也不愿意和這個牢騷滿腹的年輕人交談。
卜勞恩搖搖晃晃地從酒吧回到家之后,卜勞恩再次失望了??兒子的考試成績相當糟糕,再加上兒子不小心碰壞了一只酒杯,正無處發(fā)火的卜勞恩大發(fā)雷霆,把兒子摁在凳子上狠狠地打了一頓。
打累了,卜勞恩又倒在床上睡了起來。等他醒來的時候,兒子已經上學去了。卜勞恩起來收拾著兒子的衣服雜物。忽然,他看到了兒子的日記,卜勞恩很想知道這個笨蛋兒子到底每天不學習在琢磨什么,于是他好奇地翻開了兒子的日記:
5月4日,今天我?guī)е煽儐位丶?,我仍舊不爭氣,考試成績還是這么差。爸爸又失業(yè)了,心情本來就不好,恐怕又會惹爸爸不高興了。不過,讓我沒想到的是,爸爸看完成績單之后,不僅沒有責備我,而且還給了我一個鼓勵的眼神,讓我覺得心里很安慰。從明天開始,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再也不讓爸爸失望了。
卜勞恩努力回憶著那天晚上發(fā)生的一切。自己明明是惡狠狠地瞪了兒子一眼,可兒子卻誤當作了鼓勵的眼神。
卜勞恩又接著翻了下去,他發(fā)現兒子在日記里記錄的都是父子之間濃濃的感情和快樂。卜勞恩自己卻不記得了。
他又翻開昨天晚上兒子的日記,頓時驚呆了:
5月28日,今天爸爸又打我了,不過都怪我不小心,摔壞了爸爸的酒杯。我知道爸爸是為我好,他一定是怕酒杯的碎片劃傷我,才打了我。雖然屁股還火辣辣地疼,但我依舊愛你,爸爸!
卜勞恩看完日記,忽然覺得眼角有些濕潤。他沒想到,一向粗暴不講理的自己居然在兒子心中有著如此和藹可愛的形象。雖然自己一直粗暴地對待兒子,但兒子還是如此依賴自己,愛著自己。
兒子的愛給了卜勞恩極大的自信和勇氣。卜勞恩把自己和兒子之間的故事畫成漫畫,開始在報刊上連載。漫畫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取材于卜勞恩父子的真實生活,畫面溫暖、清新,故事瑣碎細膩卻感人至深。
很快,這個名叫《父與子》的漫畫就風靡德國,并被越來越多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所接受,被幾十個國家不斷地轉載。而卜勞恩也成了德國近代歷史上最出色最成功的漫畫大師,成了整個德國的驕傲。
后來,有記者采訪卜勞恩,問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卜勞恩告訴記者:“我曾經是一個不稱職的父親,而我的兒子卻讓我感受到了親情的溫暖,以及父子之間那種感人的關懷、信任和寬容。因為我兒子對我的愛,我才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span>
同樣的事情在發(fā)生,但不同的人卻看到了不同的場景,自然也就得到了不同的心情,這種心情對一個人居然產生了這么大的影響!
可見,世界上的事情對每一個人來說也許相同,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一個帶著愛心去看世界的人,會看到這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充滿愛的。
相鄰博客
- 魏書生: 從一封來信到家教觀 [2009-05-28 20:30:00]
- 郭思樂: 教育的最高境界--無言而教化四方 [2009-05-28 20:31:00]
- 肖 川: 人、環(huán)境與教育 [2009-05-28 20:40:00]
- 孫云曉: 童年恐慌呼喚捍衛(wèi)童年 [2009-05-28 20:41: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