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呵護孩子的心靈!
二戰(zhàn)期間,在德國一個人煙稀少的村子里有一位老人,生活得很安寧。一天,一位頭戴禮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的柵欄外徘徊,一臉的焦慮和滄桑。老人觀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對那男子說:“先生,你是否愿意幫我把扎欄里的木頭抗到那邊的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動了。”男子眼睛一亮,連聲應(yīng)答,脫去禮帽風衣,很賣力起的吧木頭扛過去并擺放的整整齊齊。那天晚上,那男子心情愉快的在餐廳里與主人共進晚餐,熱烈交談,交談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各自的打算。最后,男子酒足飯飽地又踏上他漂泊的旅程·····整個戰(zhàn)爭期間,從城里逃難出來的餓肚子的人很多,那位老人家里的木頭無數(shù)次的被從院子的兩頭來回扛過,而每搬一次,就會有一個客人與他共進晚餐。、其實,那對木頭根本不需要搬動。 這是何等的仁慈心腸!當她有能力幫助他人時,卻小心地把自己的優(yōu)越感掩藏住,給受助者一個機會,以便使其感到自己的受助是因自己付出而得到的報償,從而心安理得,并不蒙受一點兒難堪。 大愛無言,大智若愚。有這個德國老人的故事,我想教育者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的就是這樣的大智慧。教師整天面對的是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年,他們的心靈需要倍加呵護,特別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個個小錯誤時,更需要教師們小心翼翼地給予保護,是他們免受傷害,不在心靈中留下一絲陰影。
相鄰博客
- 永不凋謝的玫瑰 [2008-11-16 23:03:00]
- 用愛心哺育孩子成才! [2008-11-16 23:04:00]
- 用寬容容忍孩子 [2008-11-16 23:08:00]
- 用“喚醒術(shù)”回歸教育的本意(轉(zhuǎn)0 [2008-11-16 23:1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