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當好孩子的“領航人”
孩子做什么樣的人,追求什么,選擇什么職業(yè),都是在一定的志向的指導下確定的。由于父母對孩子有較大的權威性和感染力,所以啟發(fā)孩子立志有著天然的優(yōu)越性。
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在他成才的道路上,引導他選擇志向,使他步入正道的是他的父親。伽利略的父親凡山佐自己很擅長數(shù)學。但是,在那個時候的意大利,人們并不了解數(shù)學的用處,連大學里都沒有專職的數(shù)學教授。凡山佐又是一個琵琶演奏員和作曲家。但是他也沒法靠音樂謀生,他只能開一個他不愿意開的小鋪子。在這種情況下,凡山佐當然不愿意兒子學音樂,也不愿意兒子學數(shù)學。他希望兒子成為一個醫(yī)生。伽利略的名字伽利里奧,就是為了幾年他們的祖先,一位著名的醫(yī)生而起的。為了讓伽利略進大學作好準備,凡山佐把孩子送到一個修道院的學校去學習。伽利略在學校里受到宗教感情的激動,決定要當一個修道士,把一生都獻給宗教。凡山佐不同意伽利略的這個錯誤決定。他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對什么事情都喜歡問一個“為什么”,這樣的人是不會長期甘愿接受宗教束縛的。而且,修道院中枯燥、令人窒息的生活,也不是伽利略這樣的人能夠忍受得了的。經(jīng)過凡山佐的耐心勸說,伽利略接受了父親的忠告,改變了想當修道士的念頭,進比薩大學當了醫(yī)科學生。雖然他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好醫(yī)生,可是他畢竟擺脫了當一個修道士的命運。而且,正是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結識了一些數(shù)學家,開始觀察和研究了一些物理現(xiàn)象,走上了科學研究的征途。
伽利略成才的經(jīng)歷告訴我們,年輕人常常容易受一時的感情沖動,難于作出理智的判斷。在這種時候,長輩的生活經(jīng)驗,往往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盡管伽利略從小就有對任何事情都喜歡問個“為什么”的習慣,盡管伽利略具有一個物理學家的超常天資,盡管伽利略有一般人沒有的毅力,但是如果不是他父親的正確指點,如果沒有接受父親忠言逆耳的勸告,伽利略決然不會成為著名的物理學家。由此,我們可以悟出這樣的道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凡山佐的決定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根據(jù),這就是他對兒子長處和短處的了解;他對宗教和修道士生活的了解;他對科學的了解。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伽利略的父親從一開始就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而是擺出利弊、提出忠告,讓伽利略自己選擇。在關鍵時刻,父母的對兒女志向選擇的指導,既是對后代負責,也是對社會盡責。
如何當好孩子的領航人呢?首先,父母要了解和尊重孩子,對孩子的啟發(fā)、引導,但不能替代孩子立志?,F(xiàn)在的許多父母熱衷于替孩子設計未來,把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孩子明明對繪畫有興趣,父母非讓他學寫作;孩子喜歡文科,父母非讓他在選專業(yè)時報理科……結果孩子沒有來自自身的學習動力,處于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要求的被動狀態(tài),很難學有所成。孩子的自我意識在理想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教育引導孩子立志,就要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幫助孩子找出自身素質(zhì)優(yōu)勢和興趣所在。一定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共同的成長規(guī)律,但孩子每個孩子又都有自身的特點、自己的志趣和愛好。只有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作出適合自己的志向選擇。當然,在孩子小的時候,興趣愛好是不固定的,對未來的抱負也是變化多端。父母還要因勢利導,積極為孩子創(chuàng)造發(fā)展興趣愛好和強化適合孩子志向的條件。當孩子一旦對某種事物發(fā)生了興趣,有了執(zhí)著的追求,明確了自己的努力目標,就會心甘情愿地為這個目標的實現(xiàn)去奮斗。即使中途發(fā)生變化,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有所收獲。而家長則不必對孩子限制過多、處處操心、事事為孩子做決定。教育引導孩子立志,父母自身的思想和形象對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如果父母胸無大志,目光短淺,是難以使孩子樹立遠大理想的。有的父母從眼前利益出發(fā),把能賺錢作為奮斗的目標和有本事的標準,公開向孩子灌輸“金錢萬能”的思想,甚至甘心情愿讓孩子棄學經(jīng)商。也有的父母工作單位不景氣,下崗失業(yè)后心甘情愿拿“低保”,成天抱怨社會不公,而不去尋求新的就業(yè)途徑,“混一天算一天”成了一些人的口頭禪,不可避免地使孩子受到負面影響。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在潛移默化之中打下了這樣的思想烙印,很難確立高遠的志向,在成才的道路上有所作為。所以為了孩子的成長,父母應當對自己的消極的言行有所收斂,把自己的眼光放得遠一些。當然,孩子引導孩子樹立遠大志向,并非都是長大“當科學家”、做名人,要讓孩子懂得,即使是一名普通的工人、農(nóng)民、服務員,也可以像徐虎、李素麗那樣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令人敬佩的成績。關鍵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一種拼搏向上的精神。
幫助教育孩子立志,父母還要引導孩子腳踏實地地作出自己的努力。 人生沒有目標不行,但是目標定得太高孩子難以做到也不行。 立志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孩子要有遠大理想,更需要 有近期目標,引導孩子 將自己的志向分解成具體的階段目標,明確當下自己應當做什么,怎樣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讓孩子在達到一個個具體的目標中更多地體驗到成功。這就需要父母把握好目標的“度”,讓孩子“跳一跳, 夠得著”,這就是適度。如果目標定得太低,或者沒有目標盲目發(fā)展,對孩子的成長不利,而所定的目標孩子怎么做也做不好,就會喪失信心,甚至采取消極行為。
父母們都有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良好愿望,為孩子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父母并不是萬能的,不可能對孩子的一舉一動作出具體的指導。但有一點是可以做到,這就是給孩子以精神的力量和發(fā)展的空間,激發(fā)孩子的自我意識,引導孩子自我立志、自我規(guī)劃。孩子一旦有了自身的內(nèi)在動力,便可實現(xiàn)理想的升華,成才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作者:關穎)http://blog.china.com.cn/guan_ying/art/1448889.html
相鄰博客
- 哈佛家訓補充篇:遠山 [2010-07-09 19:16:00]
- 選擇改變生命 [2010-07-10 00:27:00]
- 給男孩父母的十六條建議 [2010-07-12 02:12:00]
- 對待孩子,不說“但是” [2010-07-13 01: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