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巴納姆效應
片段:一家長看見自己2歲多的孩子在吃飯前拿筷子、搬凳子忙得不亦樂乎,就高興地夸獎“寶寶真能干”,并把這件事常掛在嘴上,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在別人面前炫耀。以后孩子干點活就向媽媽報告,要得到媽媽的表揚。有段時間,媽媽出差孩子由爸爸照顧了,爸爸對孩子板凳子、拿筷子的舉動無動于衷,沒有給予表揚,孩子推倒了擺好的凳子并跑到一邊傷心地哭泣起來。2-3歲是孩子模仿成人動作的關鍵期,他們模仿母親洗衣、學做飯、疊衣服是為鍛煉自己的獨立能力,體驗與大人一樣的生活,可媽媽多余和過分的表揚,破壞了孩子內在個性的發(fā)展。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jié)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tǒng)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片段中母親的做法就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最容易出現(xiàn)此種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 <http://wiki.mbalib.com/wiki/MMPI>)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shù)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說如同耳邊風。直到16歲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愛因斯坦攔住,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父親說:“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里面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的終于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還是跟在后面。后來,鉆出煙囪,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臉上全被煙囪里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xù)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鉆出煙囪時干干凈凈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干干凈凈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還以為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后,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br />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時,都應堅持辨證的觀點,不忽視長處和優(yōu)點,也要認清短處與不足。做家長的過度的表揚或批評上都會讓孩子產生巴納姆效應,而失去自我。
2009.3.4
相鄰博客
- 無題 [2009-03-04 09:40:00]
- 幫助子伯改掉作業(yè)拖拉的習慣 [2009-04-13 20:49:00]
- 淋雨長高 [2009-04-13 21:03: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