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
蔣春美
摘 要:習慣是思想和行為的載體,良好的習慣是成功的捷徑。家庭教育中,家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從孩子小時候抓起、從小事做起。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好的做法,堅持培養(yǎng),使之成為習慣,同時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加以糾正和引導,為孩子一生有良好習慣相伴創(chuàng)造條件。
關(guān)鍵詞:家庭;教育;行為;習慣;養(yǎng)成
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家長應該把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家庭教育的著力點。大量事實證明,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眾所周知,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都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良好習慣一旦培養(yǎng)成功,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就會很容易發(fā)揮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中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校更重要,更有利。
一.什么是習慣。
用一個簡單的定義來闡述:習慣就是人的行為傾向。也就是說,習慣一定是行為,而且是穩(wěn)定的、甚至是自動化的行為。用心理學的話來說,習慣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wěn)固鏈接。壞習慣是一種藏不住的缺點,別人都看得見,自己看不見,因為習慣就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潛意識表現(xiàn)的行為,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為。我們每個人身上一定有很多好的習慣,也一定有一些不好的習慣,它將在你的一生中始終陪伴著你。烏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的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清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它最好的創(chuàng)舉是失敗,并把人引到道德破產(chǎn)的地步?!备爬ㄒ幌戮褪牵荒闳绻B(yǎng)成了好的習慣,你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要是養(yǎng)成了壞習慣,你就會一輩子償還不完它的債務。這就是習慣。
二.習慣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就是說習慣可以決定人的命運。有了好習慣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壞習慣的孩子會讓父母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寧。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人,平時總是丟三落四。有的人出差,臨上飛機了,突然發(fā)現(xiàn)身份證忘記帶了,你說急人不急人。有的人養(yǎng)成了吃喝嫖賭的壞習慣,他不僅給自己的家庭和親人帶來了痛苦和不幸,也給社會制造了許多麻煩。反之,如果一個人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他就會給家庭帶來幸福和歡樂,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好習慣和不良習慣帶給人們的苦與樂,在生活或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體會。你能不能擔當重任,能不能讓人放心,會不會辦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習慣有關(guān)。
墨子最有名的關(guān)于習慣的思想就是束絲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固染不可不慎也.”就是說孩子生下來就像一束白絲一樣,你把它染成黑的就是黑的,染成藍的就是藍的,染成黃的就是黃的,所以說染絲不可不謹慎。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的道理。不同的家庭教育出來不同的孩子,這跟染絲結(jié)果是一樣的。明代思想家王廷相這樣說:“凡人之性成于習。”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2.1習慣不同,機遇就不同。
心理學家詹姆士說:“我們從清晨起來到晚上睡覺,99%的動作,純粹是下意識的,習慣性的。穿衣、吃飯、跳舞,乃至日常談話的大部分方式,都是由不斷重復的條件反射行為固定下來的千篇一律的東西。說到底,是習慣主宰著你,主宰著你的人生。
恰科是法國一位大銀行家。他年輕的時候,立志在銀行界謀職。一開始他到一家最好的銀行去求職,結(jié)果連連碰壁。但恰科癡心不改,繼續(xù)追求。他再次來到這家銀行,直接找到董事長,他與董事長一見面,就被拒絕了。這已是他第52次遭到拒絕了,當恰科失魂落魄地走出銀行時,看到銀行的門口地上有一根大頭針,他彎腰把大頭針檢了起來,以免傷人。第二天,恰科意外地收到了銀行的錄取通知書,他還認為自己是在做夢呢!原來昨天,就在他蹲下身子撿起大頭針的時候被董事長看到了,董事長認為,如此細致認真的人,是難得的銀行人才,所以,改變主意決定雇用他。撿拾一顆大頭針,這是一件多么微不足道的小事,恰科做到了,無論做什么事都非常認真,這是恰科從小就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
北京某外資企業(yè)招聘人員,報酬豐厚,要求嚴格,一些高學歷的年輕人過五關(guān)斬六將,幾乎就要如愿一償了。最后一關(guān)是面試,總經(jīng)理說:“我有點急事,你們等我10分鐘?!笨偨?jīng)理走后,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圍住了老板的大辦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來信,沒有一個人閑著,有的自己看完后還傳著看。十分鐘后,總經(jīng)理回來了,宣布說:“面試已經(jīng)結(jié)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錄取?!边@些年輕人大為不解,“面試還沒有開始呢!”總經(jīng)理說:“我剛才離開期間你們的表現(xiàn),就是面試。本公司不錄用隨便翻閱他人文件的人。”年輕人全傻了。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一常識,更談不上習慣養(yǎng)成。
這兩個事例說明人的行為習慣不同,機遇就不同。好的行為習慣能讓人更聰明,或者幫助人更好地使用聰明。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處,那就是良好行為習慣構(gòu)成的日常行為規(guī)律。
2.2好習慣受用一生。
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當你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這話說得多么機智,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質(zhì)。什么事忘不掉的?習慣就是忘不掉的,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穩(wěn)定的行為,他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穩(wěn)定的鏈接。比方說,一個人見了你就問好;做錯事,一定會道歉;辦重要的事,一要確認等等,這就是習慣。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宇航員是加加林。當時挑選第一個太空人選時,幾十個宇航員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進艙門的時候,只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下來了。他覺得:“這么貴重的一個艙,怎么能穿鞋進去呢?”加加林的這一動作,讓設(shè)計師非常感動。他想:只有把飛船交給一個如此愛惜它的人,我才能放心。在他的推薦下,加加林就成了人類第一個飛上太空的人。好習慣是伴隨你一生最好的助手和最貼心的朋友。
三.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策略。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兒童將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主要決定于在他5歲以前把他造成一種什么樣子。假如家長在孩子五歲以前沒有按照需要的那樣去進行教育,對兒童不夠關(guān)心,稍有疏失,或者有時偷懶,放松對兒童的教育。那么,孩子就會養(yǎng)成一些不良習慣。不良習慣糾正起來就難了。”作為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個美好的未來。那么,我們就要從孩子小時候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仔細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加以糾正和引導;對孩子生活中
好的行為給予肯定和鼓勵,使之成為習慣。讓孩子在好習慣的陪伴下生活、學習和工作。
3.1培養(yǎng)習慣從“早”抓起。
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開會,“以21世紀的希望和威脅”為主題,就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進行研討,在會議期間有人問其中一位獲獎者,“你在哪一所大學,那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出人意料,這位白發(fā)蒼蒼的學者說:“是幼兒園”?!霸谟變簣@學到了些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边@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入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所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家長和老師在很小的時候給他們培養(yǎng)的良好行為習慣。
學者在幼兒園形成的這些習慣,家長在孩子入幼兒園以前(0—3歲)就應該注重培養(yǎng),主要是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因為孩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為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運動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也為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家長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培養(yǎng)孩子的行為習慣。
3.1.1講究衛(wèi)生的習慣 。
教給孩子天天洗臉、刷牙、定期洗澡、勤換衣服、不亂扔垃圾.保持所處環(huán)境整潔美觀。
3.1.2有禮貌的習慣。
見了長者要問好,為客人端茶倒水,跟客人談話時不搶別人話頭,集體活動不大聲喧嘩,吃東西時應先讓父母和兄長。做錯了事要說:“對不起”。
3.1.3與他人和睦相處的習慣。
過去一家有幾個孩子,兄弟姐妹之間朝夕相處,即互相學習,又互相制約,即互相幫助,又互相監(jiān)督,孩子自然就有了與多人相處的能力。現(xiàn)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家里沒有小伙伴,家長大部分又比較嬌寵、依順孩子。這為獨生子女的自私、任性創(chuàng)造了條件。做父母的要為孩子多創(chuàng)造與他人相處的機會,讓孩子在與他人的接觸與相處中,學會謙讓,學會互助,學會包容。
3.1.4自我管理的習慣。
家長要教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小床和房間,自己穿衣服、系鞋帶,自己收拾上幼兒園的小書包等。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推給別人。
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行為習慣,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違背了這個過程,就會防礙孩子的成長。培養(yǎng)孩子行為習慣要充分遵循孩子心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的父母特別心急,總希望能一下子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個有所有好習慣的人。在這種心態(tài)的支配下,父母們往往很著急,一會兒讓孩子做這個,一會兒又讓孩子做那個。甚至不顧孩子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行為能力,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這種做法,不但不能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產(chǎn)生抵觸情緒。
3.1.5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做到以身作則很關(guān)鍵,身教重于言教。家長的行為不檢點,要求孩子養(yǎng)成好習慣,是不可能的。如果父母對長輩很孝敬,吃飯時先把飯端到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面前。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也會效仿父母的做法,對長輩尊敬孝順。反之,父母若滿口臟話,不注意禮節(jié),那么孩子的文明習慣也就很難養(yǎng)成。家長要以自己對家庭、對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用對老人、對孩子的愛,為孩子做出榜樣。使孩子在自己行動的熏陶、影響,引導下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既要從小時候抓起,又要從小事抓起。從小抓起的含義是防微杜漸,把問題扼殺于萌芽狀態(tài),習慣的培養(yǎng)家長要注意第一次。
3.2狠抓第一次。
注意第一次。對于孩子來說,第一次很重要,第一次做對了,第二次,第三次就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錯了,第二、第三次就容易錯,慢慢養(yǎng)成不良習慣,要花大力氣才能改過來。所以,家長教給孩子的東西必須是正確的。小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比較弱,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好事一萌芽抓住培養(yǎng)它;問題一露頭,抓住解決它,防患于未然,不讓它發(fā)展。要善于抓住苗頭,主動工作,而不是等問題成災后,再去被動的解決。
小良是獨生子,長得活潑可愛。家里玩具一大堆,什么玩具都有,小良很愛惜自己的這些玩具??捎幸惶?,媽媽下班回到家,看見小良正在拿一個小熊使勁往地上摔。媽媽問小良:“為什么要摔小熊?”小良賭氣不吭聲。媽媽告訴小良:“玩具是爸爸媽媽辛辛苦苦賺錢買來的。你把它摔壞了,一是不能再玩了,二也浪費了家里的錢,這樣做是不對的。”在媽媽的引導下,小良把小熊撿起來放好,還向媽媽保證以后會愛惜玩具。
孩子難以忘懷的行為體驗,往往來自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得到了鼓勵,獲得了滿足,從而成為促進兒童習慣養(yǎng)成的契機;第一次不良行為受到批評、懲罰、糾正,產(chǎn)生羞愧感,以后就會加以注意。作為家長,一定要抓好對孩子第一次行為的教育和引導。
3.3從小事抓起。
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意思是說,不要以為是小的壞事就去做,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事就不做。這句話說明壞的品質(zhì)和好的品質(zhì)都是一點一點形成的。習慣養(yǎng)成無小事,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小事。習慣養(yǎng)成的根基就是源于生活、學習、成長中的點滴小事的積累。習慣的培養(yǎng)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落實到點滴的具體的行為小事中去,要抓小事,抓點滴,抓每一次,這樣日積月累才能培養(yǎng)出良好的習慣。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有一篇文章說:一天,小熊和小伙伴玩得不高興了,小熊就罵了同伴的母親。小熊的媽媽聽了非常生氣,但她強壓住怒火,平靜地問小熊;“兒子,你愛媽媽嗎?”小熊一本正經(jīng)的回答說:“世上只有媽媽好,我最愛媽媽!”媽媽接著問:“如果有人罵媽媽,你該怎么辦?”孩子回答說:“我就幫媽媽去罵他!”媽媽拍了拍孩子的頭,嚴肅地反問:“兒子,你告訴媽媽,你是不是經(jīng)常罵別人的媽媽?如果你罵別人的媽媽,別人肯定會罵我,是嗎?媽媽可不想因為你而挨罵呀!”孩子答不上來了。媽媽繼續(xù)對孩子說:“兒子,你知道嗎?你罵別人的媽媽也就等于是在罵自己的媽媽。你要真愛媽媽,不讓媽媽挨罵,你就只能做到不罵別人。你明白嗎?”聽了媽媽的教導,小熊想了想說:“媽媽,我保證以后再也不罵人了!”媽媽用自己的智慧幫助孩子糾正了罵人的不良行為,養(yǎng)成了不罵人的好習慣。
以上舉例雖是小事,也是養(yǎng)育孩子中最常見的事:“孩子隨口罵了一句人,”如果家長認為是小事,不及時糾正,那么,不罵人的習慣就很難養(yǎng)成。家長抓住生活中的這些小事及時引導和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培養(yǎng)習慣要嚴格要求。
習慣的培養(yǎng)或矯正要從點滴做起,嚴格要求。有了要求就要讓孩子反復按要求去做,甚至“逼迫”孩子這樣做,時間長了,孩子習慣了,就會變成愉快的行動了。
日本人訓練孩子節(jié)約糧食,非常嚴格。孩子吃飯,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如果孩子盛多了也不準剩,必須吃完,撐的慌也得把飯吃下去,一粒米都不能剩。下次就記住了,不能多盛飯,不能剩飯,好習慣才能養(yǎng)成。我們的孩子就不是這樣,家長一方面教育孩子要節(jié)約糧食,一方面又幫助孩子吃剩飯,孩子節(jié)約的習慣總也養(yǎng)不成。因此,要訓練就要嚴格,沒有嚴格的訓練,就很難養(yǎng)成或矯正孩子的習慣。
嚴格訓練最忌諱的就是溺愛,溺愛矯慣肯定培養(yǎng)不出好習慣來。習慣的培養(yǎng)是痛苦的過程,孩子不愿意,家長要咬牙讓孩子堅持下去。只有通過痛苦、反復的磨煉,才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然而,一些家長總狠不下心來,孩子一求饒,一掉眼淚,家 長的心就軟了,結(jié)果什么習慣也養(yǎng)不成。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
要做到“嚴”與“愛”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寓愛于嚴,嚴愛結(jié)合,做到嚴中有愛,
愛中有“嚴”,達到“愛”與“嚴”的統(tǒng)一。嚴格要求不是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而是在引導和糾偏過程中,達到更深層次的愛孩子。同時,家長之間對孩子教育的意見也要統(tǒng)一,不要一個管,一個寵,家長的意見統(tǒng)一了,孩子失去了壞習慣成長的機會和土壤,好習慣就容易形成了。
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做人、做事、求知、共處的根本。著名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習慣養(yǎng)成,凡好的態(tài)度,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庇逃衣蹇苏f:“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jié)為養(yǎng)成兒童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于自己的習慣?!绷晳T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差的主人,因為它具有定型的作用。因此,家長從小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教育就是習慣培養(yǎng)》一書 作者:陳峰 九州出版社
(2)《不輸在家庭教育上》一書 2008上卷
(3)《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一書 作者:孫云曉 新世紀出版社
相鄰博客
- “母親式教育”的誤區(qū)及對策 賈 鳳 蘭 [2009-01-04 21:22:00]
- 鼓勵·溝通·欣賞 武紅 [2009-01-04 21:25:00]
- 抓好孩子成才的關(guān)鍵因素 提高家庭教育的質(zhì)量 陳安平 [2009-01-04 21:34:00]
- 家庭教育中的財商教育初探 王慧輝 [2009-01-04 21:4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