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你們到麥田里去摘取一顆自己認(rèn)為最飽滿的麥穗。每個人只有一次機(jī)會,采摘了就不能再換?!?/span>
三個弟子欣然前行。
第一個弟子沒走多遠(yuǎn),就看到一顆大麥穗,如獲至寶地摘下??墒牵酵白?,他越發(fā)現(xiàn)前面的麥穗遠(yuǎn)比手中的飽滿。他懊惱而歸。
第二個弟子吸取前者的教訓(xùn),每看到一個大麥穗時,他總是收回了自己伸出去的手:更大的麥穗一定在前頭。麥田快走完時,兩手空空的弟子情知不妙,想采一顆,卻又覺得最飽滿的已經(jīng)錯過。他失望而歸。
第三個弟子很聰明。他用前三分之一的路程去識別怎樣的麥穗才是飽滿的麥穗,第二個三分之一的路程去比較判斷,在最后的三分之一的路程里他采摘了一顆最飽滿的麥穗。他自然滿意而歸。
如果把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歸類,那么顯然第一個是屬于“先做了再說”之列?!跋茸隽嗽僬f”,省略了思考過程,必然會導(dǎo)致行為的盲目性與無序性,其結(jié)果當(dāng)然“懊惱而歸”。第二個當(dāng)屬于“等等再說”之列?!暗鹊仍僬f”,總是在思索、觀望這個臺階上停滯不前,“只想未做”必定兩手空空,“失望而歸”。第三個弟子則是“先想后做”。對事物有了充分的認(rèn)識以及足夠的判斷之后,才不慌不忙地出手,他當(dāng)然能夠“滿意而歸”。
相鄰博客
- 愛孩子從自理開始 [2009-02-02 09:29:00]
- 美國媽媽什么情況下給孩子鼓掌 [2009-02-10 22:30:00]
- 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 [2009-02-10 22:35:00]
- 60個小游戲 [2009-02-15 14:50: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