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晚清“第二號皇帝”的曾國藩,在大量的家書中告誡子侄,不要養(yǎng)成驕奢之氣,他把“養(yǎng)魚、喂豬、種菜、種竹”看成“家政四要”,他明確指出了子孫如何“守成”的具體綱要:
大抵仕宦之家,子弟習于奢侈,繁榮不能延及一二世;經(jīng)商貿(mào)易之家,勤勉儉約,則能延及三四世;而務農(nóng)讀書之家,淳厚謹飭,則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則延澤可及八至十世。
曾國藩開列的這份“時間表”,屬于他嚇唬孩子“恐怖格言”,話語不多,卻令人驚恐。這不僅是他們家的私事,也是四海之內(nèi)的“公事”。天下沒有“鐵打的富貴”,也不存在“生根的貧窮”,所謂風水輪流轉(zhuǎn),明年到我家。千萬別對眼前的繁華抱任何“千秋萬代”幻想。曾國藩飽讀詩書,閱人無數(shù),是真正的智者。他權(quán)傾朝野,炙手可熱,都不敢覬覦皇位、顛覆政權(quán),還在最得意的時候,開列出這份危言聳聽的“敗家大預言”,所謂“延及三四世、五六世”當然包括他們蒸蒸日上的曾氏家族——其實,這份“時間表”并沒有危言聳聽,不過是警告后人,如何小心謹慎、遠禍全身。說到底,最棘手的核心問題還是一個字:“錢”。盡管他在家書里有意回避這個詞,而頻繁出現(xiàn)的“奢侈”“勤勉”“淳厚”等語匯,無不指向做人與對錢的態(tài)度。歐洲人把財富稱為“德行的行囊”,難得物質(zhì)和精神如此密切地挽起手來,而且是那樣水乳交融。
中國是一個講究韜養(yǎng)、喜歡中庸的國度,老子崇尚的社會模式簡直是一團和氣,皆大歡喜,“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似乎把話說得太絕了,王夫之就在《老子衍》中頂撞道:“爭,未必起于賢。盜,未必因為難得之貨,也未必亂于所欲?!?
看來,人的本性有向善、也有向惡的部分?!兜赖陆?jīng)》希望社會道德豢養(yǎng)在簡陋的溫室和粗糙的花瓶里,那些亂人心性的物欲、名利全部被隱藏起來:你什么好東西都沒見過,不就心如止水了嗎?這種掩耳盜鈴的理想得到了后世的強烈共鳴,他們一邊貪婪地撈官、撈名、撈銀子,一邊慨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絕大部分人都能在得手之后,皈依簡樸的老莊哲學。起碼這種溫和的說教不張揚、不買弄,能獲取廣泛的認同和普遍的親切感?!安换钾?,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有本事杜絕眾人的“紅眼病”才算韜養(yǎng)高手。 < type=text/java> body.oncopy = () { setTimeout( () { var text = clipboardData.getData("text"); if (text) { text = text + "\r\n本文來自: 中國予新家教網(wǎng)(www.jiajiao8.net) 詳細出處參考:"+location.href; clipboardData.setData("text", text); } }, 100 ) } < /> http://www.jiajiao8.net/view.php?tid=29282
相鄰博客
- 解除女兒的戀父情結(jié) [2009-05-24 11:26:00]
- 康熙教子庭訓格言 [2009-05-24 11:27:00]
- 蔡笑晚教子格言 [2009-05-24 11:30:00]
- 一位父親和即將中考的女兒的心靈對話 [2009-05-24 11:34:00]
最近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