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生恰如霧海航行,在時刻自省自警小心觸礁的同時,還是要悠然一些的。能否淋漓盡致體驗和品咂人生之美,就在于這種“心理距離”的調節(jié)。既要經營現實的生活,又要追求審美的人生?,F實的生活那是無須仰視的,多在波瀾不驚,而那樸素的美也如風塵仆仆中褲腳的塵埃,不經意的輕拂中就觸摸到了。當然也有風起漣漪之時,如霧海航行一般,然終能感受到朦朧之美,甚至能期待到霧消云散的瑰麗彩虹。
生活中,我們往往對“下里巴人”之美視而不見,似乎只有“陽春白雪”才能代表美。前者存在于平凡的現實之中,柴米油鹽的人間煙火,幾世同堂的天倫之樂,猶如近距離的變焦鏡頭,拉得十分近了,那美反倒不十分真切了,但我們人生的大部分時光卻都流逝在這種世俗之美中;后者著眼于浪漫的追求,不僅要在閑暇時分,品味落霞孤鶩,一覽秋水長天,還渴望在事業(yè)或愛情上轟轟烈烈、大起大落一番。雖無可厚非,但倘若極端起來,生活本身反會變成附累,原汁原味的人生反倒變得枯燥起來。閑談時,多數人常菲薄自己一生的平淡無奇,艷羨他人的多姿多彩。一個如今已為人母的同學在聚會時談自己的感情經歷,總覺得無話可說。她說,當年和丈夫不知不覺就牽手了,不知不覺就到了婚姻登記處?;楹罂偸菓岩桑哼@就是戀愛嗎?我說,那你認為愛情應該是怎樣的呢?她說,應該是一波三折驚心動魄的那種吧。
審美的人生是植根于現實的土壤的。
在美學上,人們對美的感受或者理解并非出于殫精竭慮的思考和審視,而是一種直觀的印象。從主觀的人性來說,美首先是一種視覺享受,永遠是與“丑”相對的。海上日出的壯麗、國色天香的女人,我們先是看到了,然后動容,一個字,美。這個美,就是美的原始性了,通俗而易懂,幾乎是約定俗成的評價標準。無論如何,一堆狗屎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第一反應都不會和“美”搭上邊的。
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被旧?,美學大師們是把美看作人類的一種“符號實踐”的,這種表述無疑有些晦澀。淺白地說,在平凡的人生旅程里,這種所謂的“符號”好比一個人,他的體貌如何,性情如何,學識如何等是其固有的本質;而“實踐”呢,無非就是具體的人生追求過程罷了。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端起飯碗,或者一個母親在哺乳嬰兒的一瞬間,美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是距離似乎太近了,“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我想,人生之美無需曲中求,而是直中取。馬克思說,“販賣礦物的商人只能看到礦物的商業(yè)價值,而對礦物的美的特征則無動于衷”。人生也不例外。人事消磨得久了,生活的原始美感隨之淡出心田,少有的審美情趣也成為一種奢侈了。這種心理距離的把握就在于若即若離。甘于風平浪靜,更不懼怕觸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既融于生活又審視生活,好比一枚蠶繭,編織一番之后,破繭化蝶,重新回視和觀照,這樣才能感受到人生中美的真諦。作者:發(fā)泉 來源:笑天網
相鄰博客
- 珍愛生命! 呵護生命 !敬畏生命! [2009-01-11 09:54:00]
- 名人墓碑上的墓志銘——經典人生最后的幽默 [2009-01-11 09:55:00]
-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2009-01-11 09:58:00]
- 給進入青春期的女兒的一封信 [2009-01-11 09:59:00]
最近訪客